APP下载

黑龙江省高校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

2014-12-05苗春竹王紫娟李克良夏重华许宏龙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导师制跨学科硕士

苗春竹,王紫娟,李克良,李 鑫,夏重华,许宏龙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运用多学科、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的情况越来越多,呈现出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融合渗透的发展趋势。20世纪以来,跨学科研究成为科学创新最常见的手段与方法,在高校学科建设发展中,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逐渐成为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一种重要模式。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对于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积极探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理论与机制,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跨世纪复合型人才,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和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人数的不断扩招和研究生跨学科报考现象的日益普遍,有很多非体育专业的人才也成为体育硕士研究生,使得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出现逐渐增多的趋势,而且所跨学科也呈多样化发展。所谓跨学科主要是指跨越学科界限,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知识融合互通进行教育或研究的活动。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主要是指那些初始专业为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本科未进行过系统的体育专业学习,而是通过硕士研究生考试录取成为了体育硕士研究生。如何培养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积极发挥其跨学科的优势,关系到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实践探索,也关系到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进行研究,提出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一些举措,以进一步优化体育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积极实施研究生教学改革,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1 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意义

1.1 体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体育科学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的客观需要。体育的学科教育学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法,它是既独立又带有综合性的学科。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再是单一学科的发展,而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现有的基于学科分化形成的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在科学发展的综合化、多元化、信息化趋势下,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突破了时空局限,研究生教育日益成为国内各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点和核心,高等教育资源也正在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区域开放共享。随着现代体育科学的发展,除了传统的体育基本理论和体育史学研究外,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体育新闻学、体育法学、体育教育学等。此外,随着体育产业化、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在借鉴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营销学、体育运作组织学等新兴学科不断涌出,使现代体育科学体系更加完善,逐渐成为一种跨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学的综合学科。作为高等教育的研究生教育,必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时代的需求。培养跨学科高层次体育硕士研究生正是促进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也是顺应体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1.2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适应社会需求,以其专业特色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体育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不断扩大,有关今后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从目前全国体育领域研究生的就业看,随着高等院校的连续扩招和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体育人才较强的专业性,使得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部分体育硕士研究生为谋求工作放弃原本的专业或专长,或者是很难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岗位,致使部分体育硕士研究生另觅其他就业岗位。而实际上,现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体育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产生了许多交叉学科的工作岗位,所需求的体育专业人才也不只是局限于只掌握体育知识,而是需要具备更丰富的、多学科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体育人才[1]。面对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应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积极培养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才能促进就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1.3 科技创新的需要

科技创新是学科交叉发展的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2]。体育硕士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专业人才,科技创新能力是其必备的素质。而科技创新是一项综合素质,需要多领域学科知识的支持。随着各学科之间的日益相互交融,各学科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各学科的互融互通,逐步形成越来越密切的联系,科技创新的产生往往以这些交叉学科为基础。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教育,探索和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科学技术创新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质是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渗透,使学生能够拓宽研究领域,开阔视野,学会从全局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正确看待体育现象和体育问题,提高综合素质,为现代体育实践服务,为科技创新服务。

2 黑龙江省高校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招收概况

通过查阅黑龙江省各高校近六年体育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及专业目录和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对各高校的体育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进行调查访问,分析发现:黑龙江省高校数量众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但却只有少数几所高校开设体育硕士点: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体育学院、东北石油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在这几所高校中,哈尔滨师范大学和哈尔滨体育学院的招生专业及研究方向相对较多。其中,只有哈尔滨师范大学从2009年开始至2014年在体育硕士研究生(含专业学位)招生专业目录中对是否允许跨学科报考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除了2009年体育人文社会学和社会体育指导专业允许跨学科报考,2013年体育人文社会学、社会体育指导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允许跨学科报考之外,其他专业均不允许跨学科报考或原则上不允许跨学科报考。

哈尔滨体育学院作为黑龙江省唯一一所普通高等体育院校,在体育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数不断增加。截止2013年哈尔滨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100人。其中,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由于专业性较强,术科水平要求较高,所以跨学科报考体育硕士研究生主要集中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两个专业上。由于这两个专业对术科要求不高,限制报考条件较少,所以跨学科报考人数较多,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近些年,随着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硕士研究生的扩招,跨学科报考人数逐渐增多,所跨学科也呈现多样化。比如本科所学专业是管理学专业的,一般会选择体育人文社会学中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作为研究方向;本科是医学专业的,往往会选择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是教育学专业的,则会选择体育人文社会学中的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作为研究方向等。

3 黑龙江省高校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体育专项基本技能和体育基础理论缺乏

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初始专业多样化,在成为体育硕士研究生之前,大多没有或几乎没有参加过体育专项基本技能训练和体育基础理论学习。调查显示,跨学科考入体育硕士研究生后,部分学生由于在本科学习阶段很少或几乎不参加体育运动,导致其在研究生就读期间仍然对体育活动没有太多的热情和兴趣,说明这些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并没有真正融入到体育科学研究和体育实践中,体育意识不强,明显落后于体育本专业研究生。而且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体育基础理论相对薄弱,对体育专业的学科知识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即使为了考上体育硕士研究生,认真研习过所考高校硕士生招生指定教材,但那也只是对体育学科有了一些初步认识和了解,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结构不完整,有欠缺。

3.2 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黑龙江省内各招收单位及培养院校在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集中表现为围绕体育硕士培养目标选择设置课程,突出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特色。尽管在课程科目、课程学时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有各自的特点,但主要集中在体育学科的继续学习和研究上,而跨学科课程设置较少,在所学全部课程中所占比重不大。没有结合跨学科学生的特点,课程设置没有针对性,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不够,课程的综合程度相对不高,难以满足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需求。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课程设置主要体现在对体育领域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而跨学科课程不多,集中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两个专业。

3.3 单一导师制不利于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研究生导师制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和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直接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素质和质量。跨学科是一种多学科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补充的合作研究。目前,在校的体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大多都是体育本专业出身,虽然致力于体育科学研究多年,但跨学科知识掌握有限,导致在研究生培养期间不能充分考虑跨学科学生的特点,不能积极引导发挥学生跨学科的优势,开展跨学科领域研究。如今在体育教学和体育科研中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创新点往往就在交叉点上,但研究生培养的单一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交叉创新的实现。由于研究生培养仍沿用传统的“一对一”模式,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研究方向和领域等都会受到导师的影响,容易限制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始终无法突破导师的技能,无法注入交叉学科的新思想,不利于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3.4 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优势难以发挥

各招生单位或院校对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一般没有单独体现,与其他专业的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几乎没有差别,没有体现出跨学科的特色。而且与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本科相关联的课程甚少,零星分散地选择,既没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也无法真正做到与体育学科的交叉、融合。另外,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由于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所学专业及研究方向都不同,往往只重视如何顺利完成学业,只强调研究生阶段的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忽视了自身具备的本科专业优势。常常认为,既然成为体育硕士研究生,那就只能从事体育科研和体育实践活动,与原来本科专业内容无关。主观上认为本硕学习之间没有关联,将各学科进行分割,忽略了各学科的交叉互通。大部分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未能有效地结合跨学科知识,跨学科优势仍难以充分发挥。

4 黑龙江省高校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对策

4.1 教学方式多样化

结合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特点,为了弥补其缺乏的体育基础理论和体育专项基本技能,应当以现有的培养计划为基础,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将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与非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进行分组,然后再采用集中授课形式,注重因材施教,在课程设置上区别对待。对于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有选择地围绕其专业及研究方向分组增设体育基础课程和体育专项训练,以弥补其本科阶段的不足,为研究生阶段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一方面可以经常举办跨学科学术研讨会,成立众多跨学科学术组织,创造条件让学生及时获取前沿知识,参与交叉学科的研究,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具备跨学科视野和思维;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安排跨学科体育硕士学生补修体育相关专业知识,参加体育专业知识讲座或学术交流。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本科体育专业学生共同学习,增强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

4.2 实行双导师制,建立跨学科导师团队

打破传统的单一导师制模式,采取双导师制培养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一般的双导师制主要是指给研究生同时配备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实习指导老师,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本文提出的跨学科体育硕士培养中的双导师制,主要是强调在校内学习期间为跨学科学生配备两位科研能力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导师,并且导师的研究领域分属不同的学科,包括来自体育领域和非体育领域的指导老师。两位指导老师将共同完成对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实行共同管理,联合培养。同时以双导师制为基础,建立一支不同或相近学科或专业背景、不同年龄结构、不同学历和不同专业特长的教师组成的专业导师团队。一般来说,导师擅长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但对其他学科可能知之不多,建立的导师团队重在强调学科交叉、专业纵横,既拓展了学科研究范围,又为导师交流合作创造了平台,有利于导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培养高层次的跨学科创新人才。

4.3 优化跨学科课程设置

跨学科课程能够帮助体育硕士研究生从不同领域获取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学习更多有价值的课程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多学科的理解。通过优化跨学科课程,重新选择课程及确定课程内容,逐步形成完整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各招生单位或院校的课程设置大多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和选修课。在保留原课程设置体系的基础上加设跨学科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一般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胜任体育领域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使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理论、方法和技能;专业领域方向课程注重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选修课程使学生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在体育领域的专业技能,实现体育学科延伸。跨学科课程重点强调交叉学科的综合性,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特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学会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研究和分析体育现象和体育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逐步形成独特的跨越学科界限的知识视野和解决体育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增设交叉学科研究生选修课程,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

4.4 改革招生制度,制订跨学科培养方案

改变原有的招生方式,建立新的招生制度,进一步明确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招生条件。在招收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时,对一些跨度较大专业学生的跨学科报考要予以限制,避免学生盲目选择。在考试科目的设置、考试内容的选择和复试等环节,注重学生跨学科能力的考核,从中选拔优秀的、分析综合能力较强的跨学科考生,为今后跨学科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同时鼓励相近专业学生进行跨学科报考,拓宽跨学科研究领域,积极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结合所跨学科的特点,制订出科学详实的跨学科体育人才培养方案,重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明晰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理念,建立跨学科培养组织体系和研究支撑制度。

5 结语

对黑龙江省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实际是要对目前省内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促进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对于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课程设置、单一导师制、体育专项基本技能和体育基础理论缺乏等问题,提出教学方式多样化、优化跨学科课程设置、实行双导师制、改革招生制度等措施,为今后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1] 梁正瀚.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分析——以体育专业为例[J].出国与就业,2011(10):17.

[2] 范凤娟.浅沿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0(10):81.

[3] 张 良.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8):11-15.

[4] 高 丹.江苏省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开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20):47-49.

[5] 张向东,张 玉,刘源浩,等.跨学科双导师制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与创新[J].福建教育研究,2013(1):20-21.

[6] 张山林.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2(4):21 -24.

[7] 张 磊.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6):16 -18.

[8] 魏德样.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查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4):6-8.

[9] 张梅俊.交叉学科复合成长教学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0] 房 晋.论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设备[J].体育科学研究,2009(4):81-83.

猜你喜欢

导师制跨学科硕士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