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探访少林寺重要意义略探
2014-12-05李磊
李 磊
(韶关学院体育学院,广东韶关 512005)
明朝中后期,由于政治的逐步腐败,相应地使得海疆军事防务出现废弛局面。在日本封建主的纵容下,一部分日本武士和中国沿海一带的汉奸乱民相互勾结,形成海盗势力,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肆意抢掠,极大地扰乱了中国东南沿海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并严重危及到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再加上边疆不断爆发少数民族的起义,成为明朝统治阶级的内忧和外患。因此,明朝政府不得不打起精神,组织军事力量进行平定倭寇的战争。这一系列的抗倭和“平叛”战争,不仅不能使处于清静之地的少林寺置身事外,派出少林武僧力量参加抗倭战争,同时也使抗倭将领关注到少林寺。正是通过抗倭战争,也使得少林寺武功得到交流和提高。明朝著名军事将领和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探访少林寺,就是少林武术史,乃至中华武术史上极具意义的一段佳话。
俞大猷,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福建泉州北郊濠市濠格头村人,生于弘治十六年(1503)。俞大猷不仅是明代著名抗倭名将,还是一个著名的武术家。他历任明代三朝将官,一生坎坷。戎马倥偬47年,时而受到朝廷重用,名声显赫;时而受到贬责,沦为囚徒,一生中曾经四为参将,六为总兵,累官至都督。在明朝倭寇屡犯海疆的多事之秋,率领所部俞家军转战于苏、浙、闽、粤之间,身经百战,战功显赫,因而与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明史》有《俞大猷传》,对他盖棺定论地评价认为:“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负奇节,以古贤豪自期。”“忠诚许国,老而弥笃。所在有大勋。”《明史》还称赞他:“世宗朝,老成宿将以俞大猷为称首,而数奇屡踬。以内外诸臣攘敓、而掩遏其功者众也。”。嘉靖四十年(1561),著名抗倭英雄俞大猷从云中奉命南征途中,亲自取道嵩山,来到少林寺进行了一次专门探访。这次探访对少林寺发生了较大影响。对于这次探访,由于史籍记载比较简略,对于它在少林寺和少林武术发展史的作用和意义,中华武术史界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专题研究,有待于进一步系统深入探讨。
俞大猷探访少林寺,在他的《正气堂续集》中有明确记载:“予昔闻河南少林寺,有神传长剑技。嘉靖辛已岁,自北云中奉命南征,取道至寺。僧负其技之精者,皆出见呈之,予告其住持小山上人曰:‘此寺以剑技名天下,乃传久而讹,真决皆失矣。’复着芒鞋,扶竹杖,游本山大小庵场,历达摩面壁石洞,遍览金乘珠藏、龙步虎音之区。见寺前一山地,其形势更奇,又告小山上人曰:‘此地可见一小院,以增此寺之胜。’小山而慨然曰:‘建院之责,愚僧任之,即平治其基以经始也。剑诀失传,示以真诀,是有望于名公。’予谓:‘是,非旦夕可授而使悟也。’”俞大猷在《诗送少林寺僧宗擎有序》中也说:“予昔闻河南少林寺有神传击剑之技,后自云中回,取道至寺。僧自负精其技者千余人,咸出见呈之。予视其技已失古人真诀,明告众僧,皆曰:‘愿受指教。’予曰:‘此必积之岁月而后得也。’”俞大猷探访少林寺的两处记载,内容大致相同,但也有差别:一是说自负有精湛少林棍艺的武僧,给俞大猷进行了演练;二是又说,有自负精其技者千余人,咸出见呈之。少林武僧在朝廷高级将领到来之际出面给进行表演或者演示,应该是正常的,也是一种惯例和礼节。河南巡抚视察少林寺就观摩了少林武僧表演,并赋诗以记。到少林寺参访的人,古往今来,可谓很多,唯独俞大猷探访少林寺,目的明确,意义深远,对少林寺和少林武术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值得回味。
1 通过交流印证了俞家棍法的价值,指出少林武术的缺失
俞大猷探访少林寺前,已经胸有成竹,创作完成了《剑经》。俞大猷是一个一身而二任的军事家和武术家。他出生的福建泉州是中国著名的武学重镇。泉州地区不仅是武术的发源地,也是各种技击之术得以广泛传播的地区。这里的棍术等就曾被时人所称道。明末大臣黄景昉就自诩地说:“吾温陵(泉州)棍棒手扑妙天下,盖俞都督集古今棍法而大成之,身与士卒相角斗。余所接善棍者,皆言其父、其大父承都护所指教”[1],将福建省武风的形成归功于俞大猷等。嘉靖三十六年(1557),《续武经总要》(八卷)付梓,前七卷为俞大猷之师赵本学所著“韬钤内外篇”,后一卷为俞大猷所著《韬钤续篇》。俞大猷通过学习赵氏阵法多有体会,进而推演阵法并讲述兵器使用要领而成《剑经》。主要是将所练“俞家棍法”编写成武功秘籍,亦即《剑经》。书中不仅深刻地阐发了俞家棍法要义,还总结了棍法练习和实战的真诀。《剑经》完成后,不仅对泉州的南少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当时俞大猷组建俞家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俞大猷在探访少林寺前的抗倭实践中,已经把俞家棍法用于练兵和实战。俞大猷曾采取了自己的选将练兵方法:平时在乡村民间开始培养训练民兵骨干,战时迅速扩充为能打仗的军队。他先从千户、百户和兵营中挑选30名有组织才能者任甲长,让他们到乡村各挑选25岁以下、乖觉勇健、力挽300斛、能管束10人、将来可做甲长的义士9名,每名给银5钱,令自备藤牌、刀枪,日给工食四分,平时首先教习武艺,其次教练营阵,务必使他们知道其中深意。要求义士每人自募亲邻10人,给安家银三钱、工食三分,听此义士管束。平时一遇小警,即督甲长及义士共300人出面抵挡;如遇大警,则将270名义士升为甲长,各自带领自募新兵10名,原甲长升为哨长,管9名新甲长和90名新兵。这样就可以迅速扩建成一支数干人的战斗军队,就可以用来抵御较大规模的的倭寇入侵[2]。俞大猷在福建地方曾训练出数千名民兵,把俞家棍传授给他们,随时可以用来抗倭自保。俞家棍在平定倭寇、海盗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威力。
在探访少林寺时,俞大猷通过观看少林武僧演练,直接指出少林棍法的缺失。俞家棍法在武术史界又被有的学者称为南少林棍法。在俞大猷探访少林寺前,俞大猷已经有了两种准备:一是有了一部集俞家棍法大成和真诀的《剑经》;二是还有了在抗倭御虏战争中运用俞家棍法的实践经验。俞大猷之师赵本学是宋太祖赵匡胤后人,宋太祖是少林派外家开山始祖,赵本学是宋太祖的第十八世嫡孙。有人进一步认为,俞大猷师事赵本学,自然可以把俞视为少林俗家弟子。俞大猷师承赵氏太祖拳棍,而后发展成俞家棍,是和少林武术具有一脉传承的历史渊源关系。不管俞大猷本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俞大猷对少林寺原本是仰慕的。要不他不会一再说到“予昔闻河南少林寺,有神传长剑技”,而在军务繁忙之际,还专门亲自取道探访。俞大猷的探访,首要的目的和作用在于通过用自己的俞家棍法和少林棍法进行验证和切磋交流,一探少林棍法虚实。由于俞家棍法是俞大猷通过长期在南方抗倭前线演练和实战应用的武术,和少林寺偏重防守、注重功夫、禅武合一的少林棍法相比,自然会感到“真诀皆失”。少林寺的棍法练习,主要是为了修禅和健身自卫;而俞大猷的俞家棍主要是为了抗倭战争,二者真诀自然也不会一样。至于当时的少林寺住持小山上人是否认同俞大猷的看法,也感到少林棍法久传失却了真诀。但是,少林寺为了发展自己,为了落实俞大猷创建十方禅院的动议,对他这个朝廷命官、抗倭名将还是很尊重的。当即答应筹建十方禅院,并委派年少且有勇力的少林武僧精英宗擎和普从,跟随俞大猷进入俞家军中,为解决少林棍法“真诀皆失”的问题做准备。发现少林寺棍法“真诀皆失”,是俞大猷探访少林寺的首要重大意义。
2 探访后少林武僧进入俞家军,为“少林真诀”回传做了准备
发现问题自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问题。委派两个年少有勇力的少林武术到俞家军跟随俞大猷领受俞家棍法真诀,就是小山上人和俞大猷达成的默契。宗擎和普从在俞家军效力3年,出入于营阵,并有俞大猷随“时授以阴阳变化真诀,复教以智慧觉照之戒”[3]。通过俞大猷的谆谆教诲,2人都得到了俞家棍的真诀,虽然他们还不能达到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境界,但也几乎是达到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地步了。经过俞大猷培训的两个少林武僧又返回了少林寺,用俞大猷所教真诀转授给少林武僧,以便使真诀得以永传。13年后,少林寺弟子宗擎到北京神机营前来叩见俞大猷。问到宗擎在少林寺传授《剑经》真诀的情况,得知少林寺已有近百人得到了传授,真诀可以在少林寺永远传承。俞很高兴,又把《剑经》授予宗擎,鼓励他能够精益求精地进行传授。这样,俞大猷探访少林寺的目的达到了,不仅使得俞家棍得到验证,又反向传播回到了少林寺。这也是俞大猷探访少林寺的最终的、也是最大的意义所在。
3 少林武僧再次从军,使俞家军提高了声誉,增强了战斗力
俞大猷探访少林寺之时,正是俞大猷得到朝廷任用奉命南征之际。他对少林寺自然也有居高临下之感。明说是认为少林棍法“真诀皆失”,实际上少林棍法是少林武术传承的正宗,而且也曾经在东南沿海接受过实战检验、立过大功、声威显赫的武艺,月空等参加沿海抗倭就是实例。宗擎和普从被推选到俞家军效力,也是俞大猷过过眼的。二人作为少林武僧到军中效力,作用不是单一的去接受俞大猷传授“真诀”,他们作为少林寺的正宗武僧代表和象征,同样参与训练俞家军队。无论使用俞家棍或者是用少林棍来训练军队,都可以名正言顺地说用的是少林棍。尽管俞大猷对俞家棍也很有自信,毕竟,少林棍法和俞家棍比较起来更加正宗,也曾在沿海一带的抗倭战争中大显过神威。因此,实际上,俞大猷探访少林寺并带领少林武僧进入俞家军,他和少林寺至少是双赢的。俞大猷和俞家棍通过认祖归宗得到了印证,也进一步用回传真诀的名义帮助训练了俞家军,提高了俞家军的抗倭平虏的战斗力。通过探访少林寺,俞大猷至少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用少林棍法印证了俞家棍,提高了俞家棍的声誉和地位;二是探访后进一步强化了俞家军的少林武术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这对俞大猷和少林寺方面,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4 通过“认祖归宗”,提高了少林寺的声誉和地位
俞大猷在奉命南征途中,取道嵩山亲自探访少林寺,也不是一时兴之所至,而是还了他的一个夙愿。他一再说出“予昔闻河南少林寺,有神传长剑技”之类的话来,就是明证。说明少林寺武功在此前,已经是闻名天下。对于少林寺来说,俞大猷毕竟不是一般的参访者,而他是具有朝廷命官、抗倭名将、少林俗家弟子、武术家多重身份集一身的重要人物,自然要认真接待。少林寺本身虽然练武,但原本就是通过武术切磋交流,善于吸纳天下中华武术精华,来提高自身武艺。少林寺和俞大猷双方应该都是这种情况,双方仰慕已久,都有吸纳对方、提高自己的意愿。俞大猷虽然是一个名声显赫的人物,但他的俞家棍法及其本身,都是有传承的,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离不开天下闻名的禅宗少林。俞大猷虽然幼读儒家经典,通过武科进入仕途,但他处在南少林崛起的泉州一带,也是禅宗传播发展的重镇,因此他对佛教禅宗也有比较虔诚的信仰。或许是因为他师从赵文学,拟或是师从李良钦学习过荆楚长剑、齐眉棍法武艺,此2人又都和佛教禅宗具有天然的联系。无怪乎有人把他当做少林俗家弟子来看待。他的参访,正可以了却自己认祖归宗的一个夙愿。少林寺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是能够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到了明代,也面临着修禅和武功的重大中兴任务。俞大猷的到来,也算是找到了一个契机。送出两个少年武僧精英随俞大猷到抗倭的俞家军中历练,学得南少林棍法真诀,再在少林寺进行反向传播,是中兴少林武术的一个很好机会。俞大猷探访少林寺,还有系列的后续举动,诸如通过巡游少林寺龙步虎音之区,提出创建十方禅院的意见,对发展少林禅宗丛林,都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从整体上看,俞大猷探访少林寺,进一步提高了少林寺的地位,扩大了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的声誉,也给少林中兴提供了契机,探访的意义深远而且广大。
5 俞大猷为十方禅院选址、题写碑记,促进了少林丛林的发展
嘉靖四十年(1561),俞大猷奉命从山西大同南征,专门取道嵩山,探访了少林寺。由于他特殊的多重身份,少林寺住持小山上人热情接待了他的参访。少林寺武僧还专门为他进行了棍术表演,然后又换了方便爬山的芒鞋,拄了竹杖,巡游了少林寺的大小庵场。不仅到了达摩面壁的石洞,还观赏了少林寺的金乘珠藏、龙步虎音之区。俞大猷看到少林寺对面有一片山地,其形势奇伟,便给小山上人建议:此地可建一小院,以增少林寺之胜。小山慨然答应:建禅院的责任,就由愚僧小山来担任了,立即进行地基平整就可以开工建造;剑诀失传,示以真诀,这是要拜托名公(俞大猷)来实施了。这时的俞大猷,已经年近花甲,到了58岁年纪,但仍踌躇满志,奉了朝廷之命,准备南下粤闽赣一带,在平定倭患和匪乱中一展身手。宗擎、普从2人,跟随俞大猷在俞家军中,效力3年后,又回了少林寺。等到13年后宗擎再到北京神机营拜望俞大猷时,普从已经化为异物,只能由宗擎一人来向俞师汇报回传少林武功真诀的情况了。尽管如此,俞大猷也是很高兴的。兴之所至,挥笔题诗赠给了宗擎:“学成伏虎剑,洞悟降龙禅。杯渡游南粤,锡飞入北燕。能行深海底,更陟高山巅。莫讶物难舍,回头是岸边。”俞大猷在他的《正气堂续集》中记述了此事。此后,少林寺僧普明来见俞大猷,说明为少林寺新建十方禅院在得到了少林无空大师的俗家弟子御马监太监张暹、卢鼎、高才输俸资助后得以落成,特请求俞大猷题写禅院碑文,作为永久纪念。俞大猷欣然应诺。碑文之中,还专列一条,祝愿宗擎所学剑法再得广传。俞大猷把探访少林寺引发的宗擎回传《剑经》真诀和新建十方禅院联系起来加以认识,可见二者在俞大猷眼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印象。俞大猷探访少林寺的又一意义,就在于他不仅为十方禅院的肇建,不仅有创意之功,还有选址、题写碑文的贡献。俞大猷探访少林寺,在少林寺丛林发展史上,意义是重大的。
[1]向恺然,俞大猷《子母三十六棍对习之法(一)》[J].精武,2007,(07):39 -43.
[2]蔡金星,俞大猷与少林武术的的渊源关系[A].蒋夏雨主编,俞大猷研究[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104—110.
[3][明]俞大猷,正气堂续集.诗送少林寺僧宗擎有序[A].周焜民编,五祖门研究[A].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