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治学校体育思想及实践
2014-12-05崔瑞锋张小亚
崔瑞锋,张小亚
(1.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2.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陕西西安 710049)
唐文治(1865~1954)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工科教育的奠基者和创始人。他自1907年从事教育工作始,主持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后改名为南洋大学堂、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交通大学的前身)工作达14年(1907~1920),后又在无锡创立无锡国学专修馆(后改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近半个世纪,培养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品学兼优的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昌明,精深坚卓,人品学问皆在其中。体育思想及实践是其办学思想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他提出了自己许多重要思想,并为此进行了长期卓有成效的探索。
1 坚持四育并举,体育乃“此今日学务之急宜改定者”之一
唐文治是基于四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来表述其体育思想的。他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三点:为国储才;“正人心,救民命”;“振兴中国”[1]。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构成其教育思想的整体。他倡导“尚实”的教育思想[1],主张“求实学,务实业”,宣传教育的目的是“正人心,救民命”,要着力培养“中西并重,体用互济”[2],振兴中华实业,挽救民族命运的专门人才。唐文治提出“崇德、尚实、重文、健身”的办学思想,坚持“德、智、体、美”四育并举。他首重德育,多次告诫学生:“凡人求学,所以学为人也,若求学而不修道德,虽博学多能何益。”他认为:“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他对智育、体育、美育也不偏废。他把智育放在学校的中心地位,认为“科学之宜重而专,程度之宜高而深”[1]。对智育的要求非常严格,在任交通大学校长时,他注重文理兼容,中西并重,体用互济,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讲求实事求是的学风,做到躬行实践,通经致用。在美育方面,他通过制订学生章程来约束学生达到“礼”的规范。他在“乐”的教育上也有巧妙的方法,在主政交通大学和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期间,他亲自为学校校歌作词,聘请名家作曲,教学生歌唱,支持学生课余开展音乐、美术、戏剧等文艺活动,使学生多才多艺。
唐文治非常重视体育,并将体育作为其办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从他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体育目的及作用的阐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他在《咨邮传部转咨学部文》(1911年)中指出,“对于学生体育一方面,保全不少,造福尤宏,此今日学务之急宜改定者三也”[1]。唐文治认为发展学校体育可以促进德育、智育的发展,达到多种目的。一是强身健体。他认为体育与强身有密切关系,要为救国救民干一番事业,必须要有强健的体格。他说:“陆桴亭以命世大儒,备内圣外王之学,犹急急焉学习剑槊,此何故哉?诚欲矫文弱以任天下事也”[1]。读书人向来被称为文弱书生,没有健全的体格,就不能担当天下大事。他指出,“我国民我学生非不知有恒之益,然往往因身体不健,以致精神萎薾,不能持久”[1]。可以通过体育锻炼、竞赛活动以矫文弱之弊。二是砥砺人品。他认为,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因此应重视体育,“以使弱者强之,懦者壮之,孤者群之。”三是增进智能。他认为,“凡运动会及各种比赛游戏,不仅足以发展学生之体力,并足以引起热心,增进智能。比如柔软操、兵式操等为益更多,故当竭力鼓励之。”[1]四是保身、保家、保国、保民族。他提倡军国民教育,重视拳术,延聘名家,教授学生锻炼体格,“以达保身、保家、保国、保民族之目的”[1]。基于以上原因,应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这种寓德育、智育于体育,将发展体育与国家和民族命运联系起来的办学理念,在当时实为开风气之先。
2 亲自主管体育,课程设置兼顾中西之长,严格教学管理,科学训练,端赖名师
唐文治对学校体育的重视,首先体现在他对体育工作的领导上。他任交通大学校长期间,在抓好学校其他工作的同时,非常关注学校体育工作。他亲自主管体育,从规章制度的制定、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师聘任,施教方式,到体育组织的建立、体育活动的开展等各方面,都悉心提倡,做到全面普及与个别提高并举,把学校体育运动推向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唐文治非常重视体育课程建设。坚持强制与倡导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并举。体育课程内容和运动项目广泛多样,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志趣和爱好。
他将体育纳入主修课。体育课当时叫体操,内容以操为主(包括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被学校列为主修课。例如,《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章程》(1911年)航海专科学科表(课表)三学年都将兵式体操列为主科(即主修课),附属中学学科表五学年都将体操列为主科[2]。《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校务现行规程》(1917 年)也规定体操为主科[2]。
在课程设置上,他阐发传统、顺时前进,兼顾中西之长,既重视西方现代体育运动,致力于学习西方先进的办学经验,仿照欧美办学模式设置体育课程,又注意弘扬民族文化,致力于保存国粹,重视我国传统的健身项目,使课程体系趋于完善。
唐文治注重学习西方现代体育。据交通大学校史记载:“民国四年(1915年)本校实行强迫运动,意主普及,延美国人莫礼逊为体育主任教员。五年(1912~1916)体育日益发达,各种练习计,分八类、足球、网球、篮球、棍球、游泳、田径赛、技击、童子军。六年莫礼逊回国,美人古德继之,订普及运动规程,本校复订体育会章程,呈送交通部审核”[2]。可见,他善于向西方学习现代体育。鉴于我国当时的国情,唐文治借鉴西方的“尚武”教育思想,提倡军国民教育,力主在学校中开展尚武教育,以此来达到抵御外侮,振兴国势的目的。据曾担任过交通大学校长的凌鸿勋先生回忆:“先生长南洋大学,虽在前清末年,但已注意到军国民教育,……先生定期由体育教员魏旭东先生带领学生,借用苏州商会靶场,作实弹射击练习,现在学生已普受军训,但在前清末年,学生即有实弹军事操练,实以此校为始”[1]。
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他也极为重视弘扬武术等我国传统健身项目。武术当时称为技击。他认为技击“自古精密,习之即可发展体育,兼能自卫卫人” 。“提倡技击者,则正欲以我国固有之体育良法,以使吾民族有发扬蹈厉之精神,勇敢振奋之气概,以求达其国内之安全,俾世界日臻和平者也”[2]。因此,他竭力提倡这一运动,鼓励学生练习武术。交通大学于1912年成立技击部,提出以发扬国粹、强健身体为宗旨,开始技击运动,交通大学也因此成为我国最早开展武术运动的学校[4]。他先后聘请了多名武术教官来校任教,时间最长的是霍元甲的朋友刘振南先生。1915年他又把武术“列为正课”,复定学习四年,成绩优良者给予证书以示奖励。同年将技击运动列入校运动会项目。当时学习武术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技击水平令人赞叹,“可以沪上驰名之精武体育会及体育学校相颉颃”[5]。后来,孙中山先生专门为《交通大学技击部十周年纪念册》题词:“强国强种”。
为保证体育教学质量,他主持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课程与教学管理。《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章程》(1911年)规定:“学生如有事故或疾病不到讲堂及操场者,务须告假,告假册每日由监学呈送监督查核”[2]。《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章程》(1913年)关于“操场”的规定如下:“每班由教员派定队长一人。每学期派定队长后由教员开单送校长处请认可宣布,入操时队长报告实到及请假人数于教员,学生因事请假不能上操者,须先向队长说明事故,由队长报知学监注入请假簿内”[2]。《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校务现行规程》(1917年)规定:“凡学生于一学期内德育(指修身课)体育(指普及运动课)各科旷课逾授课钟点三分之一者,应记大过一次,积至三次者退学。”“主科均得及格才给予正式证书。凡普及运动,旷课逾三分之一或考验不及格者,毕业时应暂行扣留证书”[2]。学校规定附中各年级按要求学习严格的军事体操,烈日当空,挥汗如雨,仍要荷枪实弹训练不辍。在大学部倡导足球、垒球、武术、技击等多项运动。从上述规定不难看出当时体育管理之严。
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学校也注意根据不同学生体质特征及兴趣,因材施教、科学训练。唐文治在《中学校会议答问》中指出:“今吾国中学校欲有实行训练体育之准备及鼓励运动之标准,必先令学生均受医理上与体育上之检验,其最应注意之点……传染病,慢性疾病、体质虚弱不宜剧烈运动者。必修之运动课,每星期以练习二、三小时为度,其训练之科目有:短时间之兵式操;运动肌肉之柔软操;各项饶有趣味增进体力之游戏”[2]。1911年,他针对学校考试次数过多,不利学生身心健康时指出:“……,其力争上游者,劳精敝神,至以生命相搏,幸而毕业,或已毕命,或成废弃”[1]。并提出宜变通考试,减少考试次数,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因当时新式学堂刚刚发轫,能够胜任体育教学的人才很少。为延聘到学有专长的教师来校任教,唐文治既重视选拔、招聘教学经验丰富的外籍教师,又想方设法请专家推荐行家里手来校任教。他陆续聘请了英国的裴克士、李思廉、美国的莫礼逊、古德等数位外国体育教员,教授足球、田径、篮球等新式运动。同时,延请国内专家来校执教。以技击为例,学校先后聘请了当时蜚声沪上的精武体育会的刘振声、张富有、赵连和三先生来校教授北拳,浙江温州某寺高僧仓演和肖谦教授蛤蟆功,济南刘震南教授心意六合门拳法,燕京李存义教授形义功,湖南刘世杰教授白水功[2]。
3 大力支持学生体育组织和团体的发展及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的开展,现身见教
唐文治非常重视体育运动的普及和提高,领导和推动学校生体育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并且千方百计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的开展。
他重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体育运动的普及。他认为:“凡游戏场地,须布置适当,运动器械,须购置齐全,其所耗财力虽巨,而其获益殊非鲜也。无论何项运动队须时加鼓励,并须聘请良师以教练之。运动队之甲、乙二组须时与他校角赛,以唤起其精神,磨练其技能。……各种有益之运动,均须鼓励。凡学生愿练习每项比赛运动,或别种相当之游戏者,则于必修之运动课,如柔软操、兵式操等,得准其免习。……集会养成办事之才干。学校于运动会、语言会、学术研究会、游艺会种种,应极力提倡”[2]。为了蓬勃开展体育活动,他克服办学经费紧张的状况,设法为学校购置各种体育用品,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时,还特开体育场地,为学生体育锻炼创造条件。他十分重视各类体育运动。在他的支持下,1915年前后,学校成立了体育会,其宗旨是“为发展全校同学体育事业,管理各项运动事务及与他校比赛事宜,接洽一切。”力图做到普及与提高并举。学校同时成立体育委员会,对学生体育活动进行监督,并请体育教师进行指导。体育会下设技击、足球、越野赛跑、篮球、棒球、游泳、网球、童子军等八个部,各部都组织了运动队,如足球队、篮球队、田径队、武术队、网球队、垒球队、游泳队、野外赛跑队、棒球队、童子军等,他们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这些队在比赛中为学校争得了许多荣誉,还培养了李大星、张信孚等一批“国手”,参加国际运动会[4]。这些有组织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为增强学生体质,学校提倡晨操,规定每天早上全校举行晨操,并开展评比。1915年起,实行“强迫运动”,对象为附中和小学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必须参加技击、童子军、乐队三项运动中之一项,其目的是使那些不爱好活动的文静学生都能参加课外活动,以利身心健康[4]。这在当时都属开拓性探索。
他认为运动会和体育比赛既可以锻炼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德育和智育的发展,又可以为校争光,为国争荣。因此,他大力倡导运动会和体育比赛的开展。当时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很多,既实行强迫运动,又在各年级之间每周开展球类比赛,每年还举行校运动会,并推选优胜者参加全国运动会。学校各运动队水平之高,名扬全国。
唐文治热心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他现身见教。唐文治对中国人被贬为“东亚病夫”始终耿耿于怀,要求学生刻苦训练,待他日获胜,以长中国人的志气。他对各个运动队都关怀备至,从改善伙食到赛前运动员集中训练、就寝等问题都要过问。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他经常亲临现场观看。体育比赛若遇劲敌,赛前他必亲临讲话鼓励,称为“誓师”;比赛时他每每到场坐镇观战,甚至亲擂战鼓以激励,称为“助威”;比赛获胜而归,他必亲临庆功会场讲话慰劳,称为“庆功”;如果比赛败北,他也必到“检讨”会场要求大家决不气馁,待他日夺胜“以雪校耻”,称为“雪耻”[6]。就在他几乎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也还要坐在看台让陪同人员向他解说球场上的角逐情况,为球员加油[4]。在他的带动下,当时体育活动开展得生龙活虎,既活跃了校园气氛,又增强了学生的体质,而且砥砺了学生无往不胜的意志和毅力,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他们说:“以之作战,可胜敌人;以之治学,可克困难。”在这种充满生气的活动中“诚足以使弱者强,懦夫有壮志,孤者群之。”学校在各种运动会和赛事中屡创佳绩。当时足球、棒球、篮球、网球及武术都蜚声沪上,久负盛名。1910年在南京举行的首次全国性运动会,交通大学代表对荣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学生黄灏夺取个人总分第一名。在1914年至1919年六大学(南京的金陵、苏州的东吴、杭州的之江、上海的圣约翰、沪江和交大)举行的六次足球联赛中,交通大学四次夺标。从1915年到1920年,该校还为我国参加远东运动会输送了多名“国手”,为祖国争得了荣誉[2]。学校的技击运动也一度载誉江南。清末民初时期的交大,在社会上赢得了“三好学校”(国文好,科学好,体育好)的美誉,唐文治也因此被誉为“三好校长”[4]。
4 唐文治学校体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唐文治先生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既吸收了国外学校体育的精髓,又继承我国传统体育理念的合理内核并加以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校体育思想,并付诸教育实践,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这在当时是办学方式上的一大进步,也是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体现在人才培养上,他为我国培养出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杰出人才。他大力提倡体育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在社会上一定范围内形成了“耻文弱”的风气。这些都对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已实现了由近代的“训练身体、强国强种”向“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的转变。然而,学校体育仍是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学校体育未能得到足够重视,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影响和制约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7],亟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借鉴唐文治体育思想及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各级学校都应从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作为学生体质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校长要懂体育,应转变观念,把体育工作真正摆上学校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并应身体力行,做好表率。再次,应重视体育课程建设,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将全面提高质量作为体育教学的核心任务。既要大胆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体育理念和方法,也要积极传承、大力弘扬和创新民族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最后,应重视学校体育组织和社团的发展,重视体育活动的育人功能,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生体育活动作为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发挥体育竞赛的教育功能及作用。
[1]刘露茜,王桐荪.唐文治教育文选[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
[2]《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第一卷)[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
[3]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
[4]《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5]章玲苓.领风气之先的交大早期武术运动[J].上海档案,1998,(5):54 -55.
[6]徐祖广.唐文治办学主张浅谈[J].上海高教研究,1990(4):105-109.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wgk/2012 - 10/29/content_22528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