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体系的思考

2014-12-04付娇FUJiao

价值工程 2014年35期
关键词:经济援助贫困学生援助

付娇FU Jiao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南京 211170)

(Jiangsu Maritime Institute,Nanjing 211170,China)

0 引言

贫困大学生援助旨在针对贫困大学生群体提供各类帮助和扶持,使之形成健全的人格,顺利完成高职教育。目前,高校中以经济资助为主的贫困生援助系统尚不完善,无法对贫困生实施无差异化的援助。要真正帮助贫困生,将其培养成服务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贫困大学生援助体系。

1 贫困大学生界定

贫困大学生的认定工作是高校援助工作的前提基础。然而,对于贫困大学生的认定一直处在凭借学生本人提供的家庭经济情况和由乡镇地市所提供的贫困证明的阶段。笔者通过长期从事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经验,提出了一套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界定标准:本人月平均生活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300元的,生活节俭,经济困难,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学生;身残、单亲、父母离异或父母下岗无固定经济来源的,或者来自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农村地区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本人未申请贫困资助,但贫困情况证明属实的学生。除符合以上条件外,烈士子女,孤儿,父母患有严重疾病或残疾,持有《特困证》、《社会扶助证》、《最低生活保障证》的特殊困难家庭及月平均生活费与家庭人均收入低于200元的学生应列为特困大学生。

2 教育援助的目标

贫困大学生整体思想政治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大多数学生能够正视自身面临的困难,有较强的自立、自强精神,并有勇气和自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难。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援助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其经济困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是关键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精神方面的关爱,只有精神状态提高,才能帮助其自立自强。贫困学生在师生的精神鼓励下才会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对贫困大学生的援助除了关注经济援助以外,还需要在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养、心理素质等方面多做工作,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经济援助就是直接提供经济资助。目前高校正在计划提供多元化的资助方案,比如岗位资助形式,为贫困学生提供助学岗位,就可以持续性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而不仅仅是现金资助;帮助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施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文化素养目标是增加贫困学生的专业学科知识,使之掌握科学的学习技巧,初步具备基本文化素养和创造能力,有明确的自我发展方向,这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而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在其个性形成和发展阶段进行正确引导,使之具备健全的人格,培养其高雅的兴趣、坚定的意志,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和抗压、抗挫折能力。然而,从四个目标的相互关系来看,经济目标是前提,心理素质目标是基础,思想政治素质目标是核心,文化素养目标是重点,四者应相辅相成,不能顾此失彼。

3 教育援助的内容

要实现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的目标,必须紧紧围绕经济援助、思想政治教育援助、文化教育援助和心理健康教育援助来进行设计援助的具体内容(如图1)。

图1 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的内容

4 教育援助的途径

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内容的多元化,要求高校要不断探索实施援助计划的新途径,采取多样化的援助方式服务于贫困学生。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体系作为一个观测点要素复杂的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又具有较强的关联性。高校应该从两个方面对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体系加以完善,一是构建整体体系,二是在整体体系所包含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建立联系,使之有机融合,提升整体效能。

4.1 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子系统

4.1.1 经济援助途径 目前,各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经济援助的途径来自奖、助、贷、减免和勤。其中奖学金是激励大学生成才的措施;助学金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关怀;贷款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减免是对残障学生、孤儿、少数民族特困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其他优抚家庭子女给予重点援助的主要形式;勤工俭学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

4.1.2 思想教育援助途径 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一是由校园文化以及社会实践构成的育人过程性教育;二是伴随经济援助实施的严密化和有意识的教育与引导;三是为贫困大学生专设的思想教育。而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的构建和进行社会实践成为成才教育的主要三种途径,覆盖了大学教育的主要节点和过程。其中,课堂教育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持续开展教育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的构建对贫困大学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大多数贫困大学生能够在全体师生的理解和帮助下,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贫困这一事实,并且身心健康发展,就可以说援助系统取得了良好的功效。在具体运行中,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同样的,社会实践也是实施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4.1.3 学业援助途径 贫困大学生的学业援助是个体性特征较强的援助工程。做好这一项工作,需要针对贫困大学生个体实际情况,根据其发展潜质及发展要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给予不同的援助。可以通过建立专项督导机制,加强培训、形成特长,建立学习上教师方面的“一带多”、学生方面的“一帮一”方式来达到提升贫困大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目的。

4.1.4 心理健康援助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高校围绕大学生健康心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一工作的全面开展,对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效应。其中,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要更加重视,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援助,应更加关注正视贫困、增强耐受能力和强化情感培养、弥补亲情缺失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4.2 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系统的内在关联 研究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各子系统科学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客观存在的影响因素阻碍了各子系统的科学发展,因此援助系统在实际运行中,为所有贫困大学生提供无差别援助非常不现实。各子系统会根据各自擅长的领域去实施援助,因此不可能为所有援助对象提供无差别援助。鉴于此,对援助体系中各子系统进行优化调整,改进系统整体功能,是日后援助系统科学攻关的着力点。

4.2.1 思想政治教育是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的核心 培养服务于社会经济的高素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治学目标,也是建立贫困大学生援助系统的根本宗旨。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教学任务同等重要,尤其对于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至关重要。高校针对贫困大学生实施援助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适度表彰援助提供者的善举。针对贫困学生,要加强社会主义教育,督促其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坚定的政治信仰,使之成长为懂得关爱和感恩的社会主义好人。

4.2.2 援助体系子系统的相互关系 经济援助是整个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系统中最关键的要素。可以说,整个援助系统的运行效果主要取决于经济援助的力度和规模。另一方面,涵盖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业、心理健康援助,决定着贫困大学生“三观”状态,而贫困大学生的“三观”状态直接影响其日后人格和思想观念的形成。有鉴于此,高校在为贫困学生提供经济援助的同时,应该结合其自身情况提出良好的期望,高度关注这个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此外,经济援助只是教育援助的一个方面,并不代表整个贫困大学生群体的问题已全部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其他方面的教育对于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至关重要,并且关系着整个援助系统的运行效果。

总之,贫困大学生的教育援助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应当努力实现各援助子项的科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各援助子项的科学化、规范化,必须服务与服从于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1]刘海梅.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96-97.

[2]蒋洪涛.浅谈如何发挥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载体功能[J].科教导刊,2013(1):211,215.

[3]王俐,等.中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比较与启示[J].北京教育,2013(9):78-80.

[4]杨周赟.浅析辅导员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作用和存在问题[J].科技视界,2012(35):79,57.

[5]李迎霞,等.论高校辅导员在资助工作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9):185-186.

猜你喜欢

经济援助贫困学生援助
爱心援助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与土耳其关系发展的表现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