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话语·社会发展:当代修辞学发展的新面向
——中国修辞学会2014年学术研讨会述评

2014-12-04陈燕玲

当代修辞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互文师范学院语言学

陈燕玲

(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当代修辞学的根本目标如何分析?当代修辞学的基本问题如何确定?当代修辞学的研究方法如何突破?2014年5月31日-6月1日,在中国修辞学会、泉州师范学院、《当代修辞学》编辑部、上海市语文学会陈望道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修辞学·中国话语·社会发展——中国修辞学会2014年学术研讨会”上,来自海内外五十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齐聚泉州师范学院,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次年会是继中国修辞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浙江义乌)后中国修辞学界又一次学术盛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会议开幕式由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当代修辞学》副主编胡范铸主持,中国修辞学会会长、复旦大学陈光磊和泉州师范学院副校长林华东分别致辞。陈光磊在致辞中说,修辞研究与大众的语文实践息息相关,中国修辞学既要继承传统更要开创未来,既要融合中外也应贯通古今,既要关注实践还需创新理论,努力做到传统性和现代性、民族化与国际化的高度结合。中国修辞学会名誉会长张静为大会发来长篇贺信。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先后有九位学者作了大会报告。

北京大学陆俭明在《要重视语言信息结构的研究》的报告中指出,言谈交际就是借助话语或语句传递包括情感在内的信息的过程。说话者要传递的信息和听话者感受到的信息统称“语言信息”,它也是一个有一定结构规则的结构系统,只是语言信息结构仅存在于句子及句子以上的层面。从语言信息结构的角度对包括“把”字句在内的汉语语言现象进行研究,无论对汉语语法和修辞研究还是对汉语教学,都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中国语言学科如何处于领先地位》的报告中泉州师范学院林华东指出,当前中国语言学未能进入一级学科行列,国民语言文字敬畏感渐失,语言学研究未能贴近现实,本土化理论研究创新不足。面对这样的挑战,中国语言学研究可从三个方面推进: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努力从本土化角度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语言理论;二是加强应用研究,建立语言服务体系,开拓生存空间;三是加强拓展研究,推动与人文、自然等多学科的交叉性研究。

复旦大学刘大为的报告《体标记与事件描绘中的全景体、分景体——兼论语言是如何描绘形象的》探讨了语言表达的形象性的实现机制。他认为,用语言描绘形象是通过语言对记忆表象加工改造以形成期待中的想象表象,有句法加工和感知强化标记加工两种方式。通常所说的“体”属于后者,全景体和分景体分别为叙事距离和叙事聚焦所需。事件表象在不同体标记的引导下会获得不同的心理加工,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胡范铸的报告《幽默语言学、谎言研究、法律语言学、政治语言学、国家与机构形象修辞学、实验修辞学、案例库修辞学、空间句法研究、角色语法研究的逻辑起点》,以自己三十多年来对幽默语言学、谎言研究等学术命题的探索经历,阐述修辞学研究目标的确定、问题的提出和方法的选择。他认为,一切使用语言的过程都是修辞过程,修辞学的核心概念是“新言语行为”,主要问题是人与人、机构与机构、人与机构的语言交往如何现代化,根本目标是有效推进人的社会化、群体的互动性、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方法包括语言实验、案例库分析等。

福建师范大学谭学纯的报告《问题驱动的语义变异研究:广义修辞学解释框架》以语用环境中的语义变异为研究对象,解释修辞意图驱动下源语词和目标语词语义结构中变异因子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如何成为推动语篇生成的正能量或负能量以及语义变异推动的语篇叙述及其可推导性。报告基于广义修辞学“人是语言的动物,更是修辞的动物”的观点,在“表达—接受”互动过程中观察、解释语义变异信息的加工模式及其变化形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赳赳的《互文的应用研究》梳理了国外学者在法律、商业、学术、教学话语研究中应用互文的新进展。他认为,以往话语篇章研究的重点是探讨话语篇章内部的组织规律,即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而互文理论为篇章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领域。将互文理论运用到现代汉语的修辞和篇章研究,其结论对其他语言的研究具有借鉴价值。

复旦大学祝克懿的《从欧洲汉学的发展历程观照互文性理论的阐释力》运用互文性理论,考察了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欧洲汉学形成的多元对话关系、欧洲汉学“互”中国儒学经典生成的互文主体与互文形态。报告认为,在欧洲多国宗教行为、政府行为的推动下,中国儒学在异域的互文形态——欧洲汉学发展成为一门显学。互文性理论跨域的学术视野、互动影响的发展路径、绿色生长的互文生态共筑的阐释空间,恰切地解释了欧洲汉学生成发展的互动规律。

复旦大学宗廷虎的《引用辞格审美发展的社会文化动因》认为,引用辞格在我国之所以能有数千年的发展史、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是因为它具有鲜明的审美特色。在各历史阶段中,引用辞格的审美发展与社会文化动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包括社会需要的制约、民族文化心理、礼仪、哲学思想的渗透等。

天津外国语大学田海龙的《话语研究与新修辞学: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语言研究》探讨了话语研究与新修辞学的理论联系、发展脉络、研究方法和对象的不同侧重,认为二者相结合可拓宽各自的研究视野,成为一个新的跨学科研究的结合点。

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八十多篇,既有宏观研究又有微观探索,体现了修辞学研究维度与研究范式的多元化。这些论文关注的话题有:(1)关于修辞研究的视角和手段。如暨南大学曾毅平主张建立以功能为导向的修辞研究范式,由功能反求形式,寻找修辞结构、修辞策略和表达手段;韩山师范学院陈佳璇运用“新言语行为”对反问进行分析,认为反问是说话人在预设意见不一的前提下索取听话人附和的言语行为,可以甚至必须回答。(2)关于语篇研究。如华东师范大学周萍提出并分析了“超语篇”的概念,崔蓬克考察了政府微博语篇的语篇形式和功能类型,闽南师范大学黄强军讨论了修辞路径在语篇构建中的地位、作用和策略手段,合肥师范学院杨增宏探究了时空和人称的表达在意识流语篇中的对话效果,复旦大学殷祯岑探讨了影响语篇意义稳定性、制约读者解读方式的语篇结构因素。(3)关于语体、语境和结构模式。泉州师范学院谢英认为超常表达格式的具体意义、用法、理据和语用价值必须在篇章中去解读和理解,阜阳师范学院胡习之探讨了语体认同、语体选择与信息接受的关系,渤海大学夏中华探讨了语用中套话的生成与滥用,浙江师范大学傅惠钧研究了否定词后置处置式的表意特点及历史发展,暨南大学李军和邹琳探讨了魏晋以来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的历时演变,阜阳师范学院高群分析了夸张型数字成语的结构和语义。(4)关于修辞与文学、社会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张虹倩通过考察《修辞学发凡》五个版本中白话语例的选取情况来建构修辞学家陈望道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事,上海大学邓志勇分析了伯克“新修辞学”中的认知语言学思想,华东师范大学甘莅豪从符号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了危机管理、危机公关、危机传播。(5)关于修辞与语言教学。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高虹比较了新加坡华语和中国普通话的对应词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郑庆君讨论了修辞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研究。(6)关于互文理论。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刘斐梳理了三十年来互文性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复旦大学陈昕炜探讨了序跋篇章的边界、互文性与主体间性,郭塞分析了用典的基本要素、制约条件及其互文性特征,姚远讨论了成语仿用的承文性特征。(7)关于国家形象修辞。福建师范大学尤泽顺研究了国家领导人的外访演讲在国家形象构建中的作用,新疆师范大学刘伟乾运用应用自由图画联想测试法、自由词汇联想测试法调查分析了塔吉克斯坦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基本认知、态度。

其他学者的论文也不乏创见。青年学者提交的论文中,有十六篇获得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奖。暨南大学黎运汉、海南师范大学柴春华等修辞学界前辈也提交了参会论文,并与其他代表积极交流。

本次年会充分展示了中国修辞学研究的活力,突显了中国话语与社会发展两大新面向。关于这一点,有几位学者的总结发言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共鸣。他们强调,任何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修辞学是最贴近社会生活的语言学科,必须参与、促进当代社会的发展,唱出语言学界的“中国好声音”,讲好修辞学科的“中国故事”。修辞学要推进中国话语建设和助力社会发展,就需着力消除模式化、套路化的研究。而创新中国话语,既不能排斥国外先进的学术成果,也不能一味地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要从汉语实际出发,对各种新理论新方法辨析吸收、借鉴创新,使之共存互补,找到适合的理论框架、研究标准和学术自信,这是构建中国话语的重要途径之一。要从目标、问题和方法入手,研究修辞学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取得具有实践价值的成果。在社会实践和学术空间掌握自己的话语权,打造修辞学的中国话语体系,这一历史使命已经落在我们一代语言学者身上。我们必须同心协力,推动修辞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会议期间,《当代语言学》、《语言文字应用》、《当代修辞学》三家期刊还联合召开了编作者座谈会。《当代语言学》副主编徐赳赳,《语言文字应用》执行主编叶青,《当代修辞学》副主编胡范铸、祝克懿等与作者现场交流,回答了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猜你喜欢

互文师范学院语言学
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我国当代法律语言学研究综述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洛阳师范学院
美国现代语言学会版《〈红楼梦〉教学法》:要览与反思
寻找最美校园 牡丹江师范学院
Study of difficulty of Mandarin Chinese speakers in producing English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互文与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