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免费中职教育的现实困境和优化策略——借鉴美国和德国经验
2014-12-04李吉龙高飞梁
李吉龙,高飞梁
(浙江工业大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杭州310023)
自上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免费中职教育均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试点。”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免费中职教育范围已扩大到所有农村、城市涉农专业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江苏省、福建省、重庆市、贵州省等九省市其免学费资金由财政补贴职校。[1]
时至今日,免费中职教育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大势所趋,2015年秋季学期前,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将完成免费中职教育的阶段性目标。与发达国家免费中职教育悠久的历史、先进的经验和迅猛的创新相比,我国的免费中职教育仍然应该在软环境、硬设施等各个层面得到进一步优化,许多地区的免费中职教育发展遇到阻力。
一、我国免费中职教育的现实困境
1.免费中职教育定位偏差,针对性不强
免费中职教育政策对教育管理工作者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但是学校管理者和学校领导务必进行正确的解读方能发挥政策的最大效用。[2]部分学校认为免费中职教育可以有效解决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处在招生困难的窘境,然而该政策的初衷是为中职教育的长远发展锦上添花,绝非是对濒临绝境的职校雪中送炭,更不是一颗救命稻草。
免费并不代表劣质。国家花巨资设立的中职生资助政策是职教长远发展的良药,但并非挽救招生难的偏方。虽然有全免新政,不难想象在当今社会,几千元资助实难撼动学生和家长固有观念,如果不提高教育质量,把职业教育搞成了“廉价产品”“低劣产品”,那么免费政策也不足以吸引他们来接受中等职业教育。[3]
2.免费中职教育惠及广泛,吸引力不足
推出免费中职教育的政策在针对某些特定群体譬如说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了学费,而其他徘徊在是否接受中职教育门槛周围的学生误认为免费中职教育惠及范围过于广泛,是“施舍冷饭”,“免费的东西自然质量不好”。许多地区配套措施确实难以落实到位,因而本应接受职业教育的“非经济困难”学生,因此种种顾虑,放弃走职业教育的道路,宁愿就读夜大、电大以获取一纸成人教育文凭抑或是一张自考本科学历。
3.免费中职教育实力薄弱,凝聚力不够
免费的教育与廉价的教育并不等同。中职教育的投入要远远大于普通教育,尤其是中职教育必不可少的实训形式,因而经济欠发达区域的中职学校宁可放弃项目实训。实训设备的投入方面存在专业差异、校际差异、区域差异,优质资源向重点中职和重点专业倾斜,“马太效应”趋于严重。当今我国免费中职政策仅仅是通过免费政策吸引更多的学生接受中职教育,可是公众期盼的不仅仅是接受“免费中职教育”而更应该是“优质的免费中职教育”,所以免费中职教育的质量工程是发展免费中职教育的瓶颈问题。
二、美国免费中职发展成就及对我国的启示
1.工业革命前
工业革命之前,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要形式。当时社会手工业地位受到极大撼动,专业化发展趋势又很明显,因此职教机构强大功能凸显出来。制造业培训,即手工工具使用方法指导,最初是出现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为了响应福禄贝尔和裴斯泰洛齐等教育学家的教育政策产生。这种培训从出现伊始便烙印了“免费”的痕迹,这是其最大特点。
启示:我国应将免费中职教育落到实处即基层各个部门。大到教育仪器、教育设备的引进,小到对中职学生培训的每个细分,其“公益性”、“免费性”、“实用性”的特点都应该凸显出来。譬如对于涉农专业的学生,除了享受免费入学的实惠之外,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还应当可以享受国家助学金制度。[4]
2.工业革命至二战前
美国教育机构在1880年后流行行业领域免费职业教育。免费培训的直接目的不是着眼于职业教育发展,但是各种免费培训形式逐渐扩展为工业社会免费职业训练课程。诸如形成了簿记、速记课程以及在公立或私营机构出现的其他早期形式的职业教育的课程,这样的职业教育形式,在当时经济欠发达的形势下,仍然保持免费性。具体来看,在早期的民间贸易学校免费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已经成型。1862年的莫里尔法案可谓是美国职业教育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时间节点,这一年美洲大地上建立了土地赠与学院,这是由联邦政府为代表确保职业教育公益性的第一次努力,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史密斯-休斯法案》(1917年),这部法案规定了联邦资助的工业经济、家庭经济和农产品经济课程,这种国家牵头为民众提供公益性的课程进一步促进了美国免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完善发展。国家援助职业教育为免费职业教育夯实基础的举措在乔治·迪恩法(1936年)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职业的教师教育和培训日臻完善。
启示:簿记、速记等免费课程极强的社会适应性对我们有着重要借鉴意义。接受免费中职教育其课程一定要具有社会适应性,有利于他们日后摆脱贫困,获得经济回报,这样的职教课程才具有意义。中职教育免费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的时代内涵,实行中职教育免费能积极营造公平教育的社会环境,为实现科学技术教育服务体系均等化提供重要途径;[5]其次,要注重中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一支优秀的职教教师队伍是提供优质免费中职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最后,免费中职教育切忌“闭门造车”,务必要积极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尤其是与免费职业教育最紧密相关各个行业部门的意见。
3.二战期间
美国的军事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生存和适应战时的需要,社区学院纷纷与军队签订合约,开设短期训练课程,作为专业培训,大量军人也进入社区学院学习职业课程。1944年颁布的法案首次允许参与二战的士兵包括现役或者退役的士兵利用政府发放的生活费和保障费用进行延长职业培训的行为,随后依据职业教育票据向士兵全额报销各项资金支出,这就是美国战后的免费职业技术教育开创的一种“新形式”。[6]日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退伍军人受惠颇丰,对军人而言,免费职业教育不仅使自己得到相关职业训练,在退伍后短时间融入社会;对国家而言,维持了社会的稳定,迅速实现从战争到和平社会平稳过渡。
启示:如果中职学校没有社会生存的技能,不能尽快融入社会,潜在的影响社会稳定的因子便会大大增加。所以为免费中职生提供相关职业训练促进毕业后短时间内融入社会显得格外关键。
4.二战后直至今日
美国政府对于弱势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身体不便抑或是残疾,同时还针对经济弱势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以确保他们能够顺利进行充分的免费职业技术教育。联邦政府强调中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地位、社会公平原则和公开透明的政策。为了确保政策的公开透明,制度设计者们设计了资金分配公式。公式中包含人口、低收入人群等。[7]近年来,美国企业和劳工团体都建立了新的职业和文化中心,这些中心为企业员工提供着各项免费职业教育培训,免费职业培训已经发生各种变化,不再停留在一种保证基本生存技能或技术的培训,被视为员工的一种“精神福利”。着眼于企业员工文化水准以及学习一门使得自己身心愉悦的技艺。
启示:现阶段我国的免费中职教育主要针对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未来不仅仅是这个范围,免费中职教育的惠及面应该拓展到各个层面的弱势群体;法治时代要求免费中职教育要制定法律法规确保免费中职教育健康发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旦出现挪用经费等行为,务必及时跟进,绝不姑息;最后,将免费中职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福利”惠及更大范围,让更多的中职学生陶冶性情、砥砺德行、受用终身。
三、德国免费中职发展成就及对我国的启示
1.二战后至上世纪八十年代
德国发展职业教育历史更加悠久,尤其是在1945年二战之后,经济凋敝,百废待兴。“双元制”成为德国二战后经济腾飞的重要举措,中职学生可以免费就读职业学校。经费来源主要由联邦、州和企业分别承担,受制于国家层面一系列法律法规,以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为母基,着眼以就业为核心任务的“双元制”职教体系,成为德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通用机制。德国分担教育经费模式和我国单纯提供免费职业教育完全不同。此种经费共担的免费职教体系使德国接受免费“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与普通高等教育学生比例基本控制在7∶3。德国人对“职业资格证书”和“文凭学历”一视同仁,绝大多数技术人才培养靠免费职业教育实现,德国工业举世瞩目,生产精湛技艺和高超质量的产品得益于这种免费职业教育体系。[8]
启示:提供免费中职教育不应单纯是国家责任,应当发掘免费中职教育分担教育经费新模式,探索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和企业资助三方承担免费中职模式,减轻国家负担,将更多经费投入中职教育长远发展上。
2.上八十年代以来至本世纪初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德国学生职业教育继续保持经费来源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企业三方分别承担,减小了每方经济压力。学生学习期间不仅实行全免费,而且还能得到每个月大概600 欧元左右的工作报酬。学生可以通过国家层面的“职业介绍中心”进入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获得一个“培训职位”,重新回到职业学校进行“二次培养”以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的职业教育形式,不仅仅是免费的职业教育,而且学生通过获取一定的报酬,解决了一大部分来源于生活成本的压力。[9]
启示:对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单纯免除中职教育阶段学费远远不够,家庭负担继续加重极易导致此群体学生辍学或流失,应该鼓励参与免费中职教育学生获取一定的经济报酬,做维持家计之用,保证基本生活,使其专心投身技术工作。
3.本世纪初至今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德国又针对国内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推出了第三种培训形式,即跨企业培训。学生既要参与企业培训同时接受学校教育,同时每年固定一段时间,到“跨企业培训中心”接受集中培训,这是对学生参与企业培训的扩展与延伸。而这种跨企业培训的教育经费是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培训中心和企业四方承担,使得免费中职教育产生的经费共担范围扩展,得到长足发展。
对于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我们务必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正确态度,发展免费中职教育要坚持我国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加了免费职业教育的可靠性和普及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1][2]吴志宏,冯大鸣.新编教育管理学(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0.
[3]杜宇.莫把中职免费当挽救招生难的救命稻草[N].安徽青年报,2013 -02.
[4]唐子慧.中职教育的免费时代[J].教育旬刊,2011,(3):42.
[5]胡茂波,朱丽红.农村经济发展视野下中职教育免费的法理依据[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5 -17.
[6]石伟平,翟海魂.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55 -156.
[7]免费中职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07,(8):44.
[8]李勃.中等教育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J/OL].http://news.sohu.com/20070330/n249089624.shtml.
[9]郑江.德国学生免费读职校[J/OL].http://news.qq.com/a/20070326/001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