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关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概念问题的探究

2014-12-04司晴川

理论月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管理体制体制文化产业

司晴川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一、文化事业、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的概念及其关系

我国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并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高度,这与我国三十多年高速增长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是紧密相关的。我国在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并重的思路。因此,搞清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区别和联系,是比较研究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文化事业:包涵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

“文化事业”一词应该是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之中原创的一个文化概念,因为在西方国家很难找到与这个词相对应的词或词组。如果直接翻译成英语,“文化 事 业 ” 应 是 “Cultural Undertaking” 或 是 “Cultural Enterprise”,有意思的是,不论是 Undertaking还是Enterprise,都有企业的意思。看来,在西方国家的文化发展之中,从一开始就是“企事不分”的。

文化事业的概念与我国独有的“事业单位”产生联系。从1984年起,我国就对事业单位的任务做了定性,即偏重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不以营利为目的。因此,文化事业就是为满足人们求知、审美、娱乐等精神需要而提供社会公益性(而非营利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行为。我国政府通常会把文化事业前加上“公益性”这个说明性的定语,这表明了文化事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的社会性功能方面而非经济性方面。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进一步明确文化事业的内容和发展方向。

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是指直接关系国家文化主权、文化信息安全或社会稳定,或与国家和民族文化创新、传承直接相关的文化产品,以及主要作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素质,以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种产品和服务主要是由政府等公共部门或准公共部门提供的,既给公众提供基本的精神文化享受,也维持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文化环境与条件,目的是满足和实现社会成员的基本文化需要和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提高全体公众的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公民文化权益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享有文化成果的权益,参与文化活动的权益,参与文化事务管理的权益,开展文化创造的权益,文化成果得到保护的权益。如果说经济权利是基础,政治权利是保证,文化权利是目标,那么,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并确保其得到充分的实现关键在于制度和体系,这种制度设计和体系建设也就是通常所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它是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其他社会资本、其他文化机构和社会组织为辅,向全社会提供的文化设施、产品、服务以及制度体系的总称。

(二)文化经济:特殊的经济形态

商品经济出现之后,以文化产品的交换和买卖为表现的文化经济就存在了。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文化产品也随之大规模生产、流通,自此文化产业开始形成。[1]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文化产业作为独立的产业类别渐渐在世界经济尤其是西方经济的舞台上占据了重要位置。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科技的加速进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产业在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版图中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对文化各种形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学界普遍形成了文化具备精神属性和商品属性共识。按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属性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不可避免地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商品属性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它必然会按照一定的经济规律来发展和变化。文化经济的涵义除了指一种特殊的经济形式之外,应该还包括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马克斯·韦伯提出一种观点: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里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完全不一样。[2]阿根廷学者马里亚诺·格龙多纳则认为: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真正的经济持续发展在17世纪之前还不曾出现,而表现出时好时坏的年景,这其中的原因在文化。[3]

各个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有重有轻,总的来看,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对文化发展就越重视,而大多数经济较落后的国家对文化的发展则相对忽视。文化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其发展的进程与文化产业的兴起和繁盛紧密相关,是“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两种趋势交叉融合而产生的具有崭新性质的社会系统综合体。文化经济与我们所说的知识经济紧密相连,使人们在发挥想象和崇尚创造的过程中获得财富和满足感。

(三)文化产业:内容商业化和运行市场化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文化产品在社会服务和市场流通中具有双重属性:首先是其对社会发展提供知识、教益的社会公共属性,其次是通过出售赚取利润的商品属性。文化产品的商业属性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成体系、成链条的表现出来,就构成了狭义上的文化产业。

对文化产业的界定因研究的方法、立场、角度的不同而众说纷纭,但大都强调下面几个要素:第一,以文化内容作为获取商业价值的手段;第二,以服务为目的;第三,内容具有创意。对文化的商业价值的认同,使文化成为产业;对文化的服务性的强调,使文化产业更多地被归入服务业,即第三产业的范畴;对文化的创造性的重视,意味着文化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4]

在中国,2001年,全国政协与文化部所组成的文化产业联合调查组对文化产业作了如下的界定: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国统字[2004]24号)将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这一界定在区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活动与经营性文化活动方面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四)三者关系:互促和交融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双翼,两者结构相似,分工不同。相似之处:它们的目标都是为了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手段都是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表现形式都是借助传统和新兴的文化艺术形式和传播渠道,等等。不同之处:前者任务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后者任务主要是争得市场获取经济效益;前者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后者则取决于市场;前者发展的动力在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后者的动力在于文化企业做大做强的欲求及为实现此目的而进行的不断创新。同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又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提高的。文化事业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源源不断的创意资源和管理经验;文化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也需要文化事业把文化消费的基本理念传达给广大社会受众。

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密不可分。前者是一个宏观的总体概念,产生时间久远,影响领域更为广泛;后者产生于工业革命之后,但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为直接和具体。两者还具有辩证的互动关系:一是文化经济迅速增长,促使文化产业高速发展。只有当文化经济繁荣时,文化产品和服务才能激发民众的消费愿望,由此要求文化产业主体生产更多产品,提供更多服务。二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也为文化经济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当文化产业的发展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时,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随之提高,人们的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才能被满足,这就保证了文化经济在高水平线上运行。

二、制度、体制和机制的概念及其关系

“文化”是个大而宽泛甚至大而模糊的概念,而文化产业却有着已然形成世界基本共识的解释。既然是产业,就必然会有看得见的“政府之手”和看不见的“市场之手”在发挥作用,就必然会有产业的管理体制存在。而“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是比文化体制或文化管理体制更明确,也更容易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找到共通的话语体系。

要明确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含义,首先要厘清制度、机制以及体制的基本含义,并看清它们之间既相互差别又紧密联系的关系。

制度和体制在英语中用的都是system,这个词还有“系统”、“体系”的意思;而机制一词在英语中用的是mechanism。“制度”的概念通常指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如工作制度、学习制度等;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体系,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体制”则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机制”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在组织管理理论中,机制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运行机制等。

“制度”和“体制”在西方政治、经济研究中区别不大,因为西方学者认为制度和体制都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前提。而在我国,“制度”的概念更偏向于基本属性,而“体制”的概念则更偏向于实现方式。“体制”一词恰是我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成果。我国的执政党致力于改革,改的不是社会主义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中不符合时代要求和客观规律的部分,这就是体制的改革;我国的执政党以开放来借鉴,借的不是资本主义制度,而是被称为资本主义国家特征之一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合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部分,这就是体制的完善。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但通过实践探索,邓小平就明确提出:“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5]这一论断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具有计划性体制和市场性体制两种形式。而现实表明,市场性体制更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

“体制”和“机制”的概念则更多相似之处,这是由于两者在本质上是合一的。两者的关系可表述为:机制是体制建构的指导原则,体制是机制发挥作用的载体。依据某种机制建立的体制一旦形成,该体制在运行过程中自然会产生某种必然结果。体制与机制是一一对应的。体制不同,机制也不同;体制变革,本质上就是机制的转变;转变机制,必须同时进行体制变革。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各类组织能否按照新机制运行,不仅取决于组织本身的改变,还取决于各类组织之间相互作用所需要的构件是否齐备。[6]

厘清了制度、体制和机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我们就可以更清楚地将目光集中在文化产业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各种力量尤其是政治力量所起的作用大小和方式之上,即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内涵、外延及其运行的规律和形式。

三、文化体制、文化政策与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关系

如前所说,文化体制实际上是我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的一种理论创新。在西方,文化以一种经济形式出现时,就基本上等同于文化产业。因此,西方学者从来没有提出过文化体制或者文化管理体制的概念。但是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却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和论证,有时候它以文化管制的话题出现,而更多时候是以文化政策的概念表明。但在我国,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与文化产业管理体制虽然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但并非一回事。

1.文化体制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的文化领域的设置、管理权限的划分以及具体文化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程序和行为规范;它是一个国家关于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经济关系的制度性体现和反映,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执政主体关于这三者关系的理论主张,以及在这种理论主张下建立起来的体制和政策系统。一个国家的文化体制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国家文化管理职能而建立的,反映和表现了执政主体在一定历史时期关于国家文化管理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追求,是基于一种关于国家文化管理理论的目标设计和政治设计。[7]

2.文化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建设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国家根据文化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手段的总和;它是国家在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物博物等文化领域实行意识形态管理和行政管理所采取的一整套制度性规定、规范、原则和要求体系的总称。文化政策既是文化现象,又是政治现象。文化政策是文化的政治表现形式,是国家形态下人类有意识的、自觉的文化统治行为和文化政治行为,反映的是一定集团的文化利益、愿望、要求和目的,体现的是国家的文化意志。国家通过对文化行为方向和目标的有效规范来实现对文化的统治权。其中包括国家关于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的战略性规定,即国家发展战略;同时也包括关于实现这一系列战略目标和阶段性、手段性的选择,即国家文化策略。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生成的合力使规范的抽象得到具体地落实,推动和引导着一定的历史时期文化发展和文化运动的走向和格局。[8]在西方国家,文化政策的产生、发展是紧紧围绕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进行的,而我国的文化政策则是同时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服务。

3.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是一国或地区政府和其他机构管理和调控文化产业的制度、方法和手段等的总称。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国家客观存在,它与我们所说的文化体制基本上是一个概念;而在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是文化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共同形成车之两轮。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与文化政策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互为表现、各有侧重的关系。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机构和社会性行业组织,其客体包容广泛,如果按大的构成要素分,主要是文化产业资源、文化产业环境以及文化企业。

在我国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各行各业都把改革管理体制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以此改革来推动形成与经济形势、现代社会和世界环境相适应的现代治理结构。通过对全球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政治生态和政治行为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国内惯用的热词——文化体制或文化管理体制——在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或者在转型时期的国家的政治学领域、经济学领域,及至社会学领域,都并不存在。究其原因,是因为各国对“文化”的内涵、外延的认同有着很大差异,因此不会在是否“管理”文化上形成统一的研究话语体系。也因此,我们将研究重点放在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之上,将对我们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的路径产生良多裨益。

[1]蔡尚伟,温洪良.文化产业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35.

[2]〔美〕戴维·兰德斯.文化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A].塞缪尔·亨廷顿等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C].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47.

[3]〔美〕塞缪尔·亨廷顿等.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C].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98.

[4]苑洁.文化产业行业界定的比较研究[J].理论建设,2005,(1):62.

[5]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6]白景坤.制度、体制和机制关系辨析[J].管理观察,2008,(8):23.

[7]蔡尚伟,温洪泉等.文化产业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28.

[8]胡惠林主编.文化产业概论 [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201.

猜你喜欢

管理体制体制文化产业
“清代边疆管理体制的变革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昆明召开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构建及体制机制创新
智能电磁感知体制新进展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推进鞍山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我见
完善地方人大主导立法体制机制浅析
孟津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
财政部下达4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