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一不可:现代化的共性因素及其逻辑关系
2014-12-04曹长智
曹长智
(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一、何谓现代化
相对于“传统”而言,现代化包含着社会进化、变迁、发展的内容。西方学者以西方为中心,从西方的发展道路来解释和规范现代化。帕森斯从西方社会的一般形象中获得“现代性”的属性,在他的社会进化和社会变迁理论中把现代化完全解释成了西化或美国化,[1]就目前来看显然是片面的,因为本土化是客观存在,现代化不可能泯灭民族性。罗荣渠先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将现代化从广义和狭义来解释。广义的现代化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的大变革,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发社会组织和社会行动深刻变革的过程,现代化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2]狭义的现代化是指第三世界经济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途径,通过广泛的经济技术改造和社会改革,迅速赶上工业国和适应新环境发展的过程。
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整体跃迁。现代和传统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在现代和传统之间填充现代性,使这两极的差距逐渐消失,使社会逐步向现代化跃迁。这个跃迁是现代化的共性因素整体性起作用的结果,而且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
二、现代化的共性因素及其作用
现代化的共性因素,即普及性因素,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具有普世价值的因素。现代化的共性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物质层面的工业化、制度层面的市场化和精神层面的民主化。
(一)以工业化为特征的物质层面因素
1.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现代化的一个必然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这是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工业化是承上启下的经济形态,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必然阶段。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由落后状态转变为发达状态、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工业化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2.工业化是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是现代化启动的关键。现代化的物质层面的因素,包括工业化、器物、科学技术和经济等。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比重日益提高、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与发展,是工业部门结构高度化的主要标志。20世纪以来,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目标。现代化围绕工业化这一核心展开工作,其目的就是发展经济,经济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现代化的首要因素是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工业的发展经历过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工业化进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工业化又必然具有不同的内涵,起到不同的作用。例如经典力学、经典电动力学体系的技术性应用,为现代化的加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工业化的本质是科学技术的产品化,产品生产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因而中国“四个现代化”的核心定位即为科学技术现代化。
科学管理也是科学技术的一个层面,需要科学理性精神。在工业管理中,采用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合理化的生产组织、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化的管理手段,才能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科学管理的理性也为学术平等和民主的产生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物质层面的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马林诺夫斯基说,在一切关于民族“优劣”的争执中,最后的断语就在武器,它是最后一着。[3]马氏之说是对器物——物质作用的过度强调,但是,如果没有世俗化的追求,就没有现代化的启动。
(二)以市场化为主导的制度层面的因素
1.市场化是在开放的市场中,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竞争的优胜劣汰为手段,实现资源充分合理配制、效率最大化目标的机制。具体而言,市场化是以建立市场型管理体制为重点,以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为标志,以社会经济生活全部转入市场轨道为基本特征的。把特定对象按照市场原理进行组织的行为,通过市场化,实现资源和要素优化配置,从而提高社会效率,推动社会进步。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所有的经济领域和环节大步推进各类市场的发展,形成完整的市场机制,让各类市场参数正常运转,通过市场运行中的各种经济组织和所有制改革,完善市场基础和机制。
2.市场化是现代化的推动力,也是现代化的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市场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一种有意义的全社会的总动员。人人都可以参与到市场经济之中。谈到制度层面,现代化的重点还是指向于经济制度的确立。另外还有政治秩序、法律制度作为现代化的保障制度。
11月30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11月份,制造业PMI为50.0%,环比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处于临界点。对此,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小幅回落,制造业景气度虽回落,但结构持续改善。
首先,经济制度是现代化发展的保障。经济是物质层面的同时也是制度层面的概念。市场经济建立在双方自由选择的基础之上,市场经济关注的是等价交换,并伴随着竞争性。竞争有利于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和技术的发展提升。市场经济在于扩大工业化的规模,深化经济运行的机制。而市场经济暗示大家可以不等价,就产生了投机行为和市场的风险。因而也就需要对市场进行监管和调控。政府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可以建立适当的调控体系,将有限的民主自由和有限政府干预结合起来,从而影响和运作市场。
其次,政治秩序和法律制度是现代化发展过程的保障。威权政府的衰败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变得腐化,而也是其无法满足和保障其民众的需要和期望。当政治秩序的传统合法化已经崩溃时,与此相适应,构建政治秩序的各种可能性被开辟出来,在如何构建政治秩序的问题上,出现了聚讼纷纭的局面,也出现了冲突的可能性。它把反叛的倾向、思想上的反律法主义与建立中心、设立制度的强烈倾向结合起来,引起了社会动荡和抗议运动。这些运动成为政治过程的一个持久的组成部分。[4]罗斯托在《经济增长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中认为,当前发展中国家的“起飞”同工业先进国家历史上所实现的“起飞”相比,有些条件是不同的,主要有两个困难:除了人口增长率高的影响之外,国内动荡引起的人才和资金外流也是一个主要困境。威权统治的合法性危机是导致民主转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力。合法性即正当性,是民众对一个政权的统治权利的认可。对一个稳定的、可持续的政权来说,不仅要有政绩的合法性,而且还要有程序的合法性 (亨廷顿语)。可见,保持合法、稳定的政治秩序,也是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现代化进行的保障。法律制度的保障作用的意义在于保障市场秩序,法律可使契约刚性化。如通过法律重新确认财产所有权,从而形成真正的商品交易者。
(三)以民主化为目标的精神层面即思想文化层面的因素
1.民主化通常指的是从其他政权型态 (威权主义或极权主义等)转变成民主体制,同时民众获得自由和民主的过程。民主化可以被视为一种长期而且连续的历史过程,而且可以发生在各种社会领域(如在经济领域、家庭)。在这个过程中,政治权威的组织方式可能会出现本质上的改变。[5]
2.民主化是现代化的核心价值保障体系和终极目标。现代社会的变迁与现代化是一个以文明圈为界限的多样化选择过程。多元现代性观念,一方面强调现代性作为一种独特文明的现代性,一方面强调其中的具体制度和文化模式具有巨大的可变性和易变性。[6]虽然S·N·艾森斯塔特认为文化具有易变性和可变性,但文化传统因素是一个社会持久的因素。要从根本上来促进社会的现代化,其主要因素还在于文化。要使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就要从社会民主化开始才能做到。从这个层面讲,在现代化因素中,作为精神层面的民主和文化还是极为重要的层面。
为了达到现代化的目标,若以西方价值观为核心的民主观来全盘否定第三世界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不利于其现代化长远发展的,或者只是饮鸩止渴。因为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就经济民主化来讲,政府绝对不能参与市场经济。亚当斯密说得好: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市场经济、分配的公平及合理化,也需要民主作为保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民主的基础是经济民主,经济民主在于其交易的透明化、公开化----民主使政府的干预科学运行。
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发展,发展就是扩展自由。阿马蒂亚·森精致简明而范围广泛地阐述了“经济发展就其本性而言是自由的增长”这一概念。他指出,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自由也是促进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自由是发展的条件,也是发展的最高目标,[7]民主化是现代化的终极目标。社会的整体变迁的最终完成,必然表现为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而人的生存方式的确立,是通过文化对人的塑造而完成的。[8]社会的现代化实质上是人的现代化,是民主和自由的实现,民主化是现代化的核心价值保障体系和终极目标。
三、现代化共性因素的逻辑关系
(一)现代化各个共性因素的先后逻辑
有学者认为:现代化进程一般来讲,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概括为:器物、制度和文化三个阶段。与其对应的三大重要历史运动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这一进程应该是:文化、制度到器物。[9]
(二)现代化各个共性因素发展的主次之序
现代化兼具多元性、发展性和科学性。各个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关联并各起作用且相互影响,不能说谁的动员力或者说解放力度最大。哪个时期重点拓展哪些因素,需要看本国所处的现代化阶段。
现代化的进程,各个要素之间有必然的科学联系,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当技术科学因素的升级还没有完成,制造业还没有搞好,却逆行先搞所谓的文化产业,就不符合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庞绍堂先生语)。虽然文化的引领作用非常重要,但将文化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在还没有达到此发展高度和层级之时,可谓舍本逐末,必将事倍功半,甚至走向弯路。因此,现代化的发展要兼顾本国的国情和发展实际。
(三)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各个因素缺一不可,互为促进
1.三者缺一不可。现代化发端于物质层面的追求,但是仅此一个层面不足以完成现代化。从近代来看,国人好像对物质层面的器物和技术的追逐此类颇具牵强的论断十分合意,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急不可耐地追求片面的现代化,从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将首要任务指向物质的层面。那么,有再多的坚船利炮(器物),没有敢于冲锋的猛士(自由民主),将如何?执政者不准进攻(政治制度),将如何?这只是在经济落后和懵懂的思想启蒙未完成之时,胡思乱想,误打误撞的非科学体系之举。同样的道理,一个国家仅仅经济发达 ,其它方面落后,迟早会掉落下来。因而,现代化必须三者兼具。
2.三者互为促进。首先,以工业化为特征的物质基础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民主文化层面的发展。科学技术不仅仅在于推动社会的物质生产的发展,更在于它对精神方面的解放。科学技术的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解放精神,推进社会市场化制度的形成和完善,实现社会民主、经济民主和人的自由,从而推动现代化的进程。其次,市场化为主导的制度层面因素,保障了工业化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化民主的实现。市场化的经济制度以及为其作为保障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无疑会促进同质性的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飞跃。第三,以民主化为核心价值和目标的精神层面因素,具有保障现代化运行的意识形态功能。一个国家民众之民主精神和意识形态的启蒙及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民主同时还是一种制度,民主化对于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市场化起到了意识形态层面的保障作用,对以经济技术和产品为核心的工业化起到经济民主的保障作用。
总之,现代化是在其共性因素作用下的社会整体跃迁。现代化的共性因素: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三者互相结合,在发展生产力、完善制度和民主文化建设方面相促进。三个层面的共性因素在现代化进程中,缺一不可,这体现了现代化的社会整体跃迁即现代化的整体性。
[1]童星.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4.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1-14.
[3]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4.
[4]S·N·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M].旷新,王爱松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71,72,83.
[5]刘军宁.亨廷顿视野中的中国转型[J].载南风窗,2009,(1).
[6]S·N·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M].旷新,王爱松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
[7]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4.
[8][9]隽鸿飞.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