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因材施教
2014-12-03王慎莲邓成龙
王慎莲 邓成龙
摘 要:教师必须从观念上认同受教育者是个独立而自主的个体,重视个体的学习过程和创造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应做到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所有学生相同的机会。总之,我们今天对孩子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应该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注重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平等,发展;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99-01
在一所普通的学校,校长别出心裁地让全校的40多位教师从一堆木料中找出一块有用的木头,老师们反复挑选,结果只有5人找到了有用的木头,其余皆空手而归。说是“一堆废木,没有一块有用的木头。”校长当即请来了木匠,让木匠进行挑选。木匠说:“这用着挑吗?在我的眼里每一块木头都是有用的,平整的木头可以做椅面,较长的木头可以做椅腿,短木可以做横档,连一块小木头,还可以做加固的木钉。一句话,只要你用得恰当,所有的木头都是有用的。”
在选择木头这件事上,校长没有批评或者指责他的任何一个教师,因为教师不是木匠,选木头不是他们的专业。隔行如隔山,不足为怪。校长别出心裁的用意在于让全体教师明白:在自己的专业内,教师应当有木匠一样的眼光。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事实的确如此。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级,对18个学生“煞有介事”地作发展预测,然后以赞扬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名单中的学生,有的在老师意料之中,有的却不然。对此罗森塔尔作过相应的解释:“请注意我讲的是他们的发展,而不是现在的基础。”并叮咛名单不要外传。8个月后,他们复试时发现,他们所提供的名单里的学生成绩增长比其他学生快,并且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事实上,这是一次心理学实验,所提供的名单是随机的。他们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将这些学生推到教师的面前,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调动教师独特的深情,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给他们以关怀,使他们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有一个好木匠的眼光,因为只有这样的教师,才会真正认识到他的每一个学生都是聪明能干之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才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潜在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才会把长短不齐、宽厚不一的木头做成椅面、椅腿、横档、乃至做成加固用的木钉。
在现实教学中确实存在不会“选木头”的教师,一谈起自己的班级和自己的学生,时常抱怨“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没有一个可以派得上用处”。坦然地讲,隔行如隔山,教师不是木匠,“选木头”不是他们的专业,选不出“有用”的木头无可厚非。然而,校长别出心裁的用意是让全体教师明白:在提倡“以人为本”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努力做一个“木匠式”的教师,以平等、有为、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培养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会创新、有发展、有希望的“木头”。教师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三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要有“平等”的木匠式眼光。
“木匠”眼中无废木。在一个普通的班级里,有的学生纪律散漫,时而“顶撞”老师;有的学生不爱学习,完成作业或考试成绩都很差。自然他们就成了教师眼中的“废木”,歧视、讽刺或体罚这些学生的教育形式便被教师们采用,久而久之师生间的不和谐或抵触情绪逐渐加深。按照“木匠式”的眼光,学生之间肯定会有差异,但教师的施教理念不应该有差异,任何时候都需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不良习惯”比较多的学生,更应该用“平等”的眼光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善意的、积极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和鼓励,即使是批评也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平和地、自愿地接受惩罚。
二、是要有“有为”的木匠式眼光
木匠的工作就是对每一块木料的长短、轻重、质地进行细心研究,然后把每一块木料用在最合适的位置。教师的工作可以遵循同样的道理: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但要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成长中都能“有为”。比如,教师需要全面仔细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细化班级日常工作,增设班级服务岗位,实现“时时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环境,通过设立学习组长、作业监督员、早读登记员、学习服务员等学习服务岗位,图书管理员、电器管理员、卫生监督员、小银行管理员等生活服务岗位,以及负责班级考核的纪律监督员、课间文明协调员、路队长等规范行为岗位,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有为”的岗位,以学生为本,发挥每个孩子的作用。
三、是要有“发展”的木匠式眼光
在木匠的工作中没有一块木料是可以直接使用的,即使再好的木料也需要精心打造,通过一系列常用工序加工成可用的木料。教师面对的是“有情感”的学生,要想使学生成为一块有用的“木料”,就要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通过实施有效的教育,引导学生逐渐走向成熟,走向完善,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比如,在学习习惯、课堂纪律、班级活动中有“个性”的学生,教师的教育要从日常行为的训练入手帮助他们逐渐养成注重个人仪表、言谈举止文明、学习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态度,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自主发展基础。
新的课程改革和创新教育的实施,给教育工作者带来许多思索,面对的学生能力的差异,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采取与之适应的教育教学措施因材施教,就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学生才能正常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