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苏区时期三明境域苏区的经济建设

2014-12-03陆晓强

企业导报 2014年19期
关键词:经济建设三明苏区

陆晓强

摘 要:自1930年春,古田会议召开后,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从上杭古田出发,进入三明,建立闽西北根据地后,三明境域内各苏区县的广大军民在苏维埃政府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开展土地革命,合理分配土地,并在此基础上把农业生产放在经济建设的第一位。与此同时,三明苏区还大力发展民用工业、军用工业、发展商业贸易、加强财政工作等。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为根据地的建设、主力红军反围剿的胜利以及在未休整状况下实现战略大转移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关键词:三明;苏区;经济建设

1931年5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在建宁取得第二次反“围剿”最后一仗的胜利后,红一方面军总部进驻建宁城,迅速分兵向全地区发展,在三明境内开辟了中央苏区的两块重要革命根据地——建泰将苏区和宁清归苏区。各县苏维埃政府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工农武装队伍,开展土地革命,进行经济建设。

这一时期,苏区经济建设的中心主要是在开展土地革命的,合理分配土地,与此同时,三明苏区还大力发展民用工业、军用工业、发展商业贸易,加强财政工作。通过三明境域苏区的经济建设, 一方面突破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封锁,有效地支持了其他苏区的经济建设, 使根据地得以巩固并使之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为取得四次反围剿胜利和后来主力红军的战略大转移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中央苏区时期,三明境域的经济建设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开展土地革命,合理分配土地

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而农民问题的根本又是土地问题。因此,中国民主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开展土地革命。三明境域的苏区和其他苏区一样, 地处偏僻的山区, 经济落后,生产力发展缓慢,而广大农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土地, 绝大部分集中在地主豪绅手里。宁化、清流、归化等地85%的土地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过着饥肠辘辘、食不果腹的穷苦生活。各县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农民迫切要求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合理分配,将“彻底解决土地问题,作为苏区工作中最基本的一环”。1932年3 月18 日召开的福建省苏维埃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关于《土地问题》的决议也指出:宁化等地是新发展的苏维埃政权,要按照中华苏维埃土地法令的有关规定,迅速开展土地革命。根据中央的指示和广大农民的强烈要求,1932 年春,宁化县的槽坊、淮阳、凤山、和口和清流县的李坊、下坊等区乡苏维埃政府成立了分田委员会,负责审查监督各地的分田工作,受理群众意见,各地出现一片分田忙的景象。

1932 年10 月,宁化、清流、归化各县区苏维埃政府根据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关于政治及苏区工作报告》决议,再次召开分田工作会议,共同商讨分田工作出现的问题,解决部分地区土豪劣绅在“各种方式掩护之下,保存其土地”等问题。同时,建宁、泰宁、将乐等县也进行了第二次分配土地的运动,到1932 年底,苏区建立政权的区乡,90%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摧毁了旧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土地问题的初步解决,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根据地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把农业生产放在经济建设的第一位

在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明确指出:“在目前的条件下,农业生产是我们的经济建设的第一位。”三明各县90%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是各县经济的命脉。因此,苏区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

一是每年都发出搞好春耕夏收、秋种、冬耕的指示和训令,开展各种形式的政治动员,提出发展生产的口号。1933年春,中共宁化中心县委、中共建宁中心县委和各县苏维埃政府贯彻中央政府关于春耕运动的指示精神。夏季又贯彻了“夏耕运动大纲”,由各县苏维埃政府分派大批干部到农业生产第一线,组织发动群众,扩大生产,解决困难,开展生产自救。二是各级苏维埃政府成立春耕生产委员会,制订生产发展计划,广泛开展以“努力开荒,多种杂粮,增产增收,争当劳动模范”等生产竞赛活动,从各方面保证计划实施。三是努力发掘劳动力资源,解决劳力不足的困难。各苏区以赤卫军、少先队、青妇队、儿童团等群众团体为基础,组织耕田队,开展劳力调剂互助,开展农业技术互教、互学、互帮、互利,帮助红军和地方武装家属耕田代种。宁化全县组织了上百个耕田队,在区与区、乡与乡之间进行劳动力的调剂。大力发动妇女参加农业生产,提出“男人上前线,妇女学耕田”,发动青年妇女学犁田翻土、插秧、耘田、收割等技能。实行干部礼拜六义务劳动制度,苏区各县区乡干部除在机关开垦荒地种瓜种菜外,并在机关附近村庄参加农业生产,帮助红军家属种田。四是兴办各种合作社,提供信贷,以推动生产发展。各苏区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互助合作运动,成立互助合作社。宁化、清流、归化、建宁、泰宁等在农业生产方面,建立犁牛站、合作社、粮食调剂局等。如,为了解决耕牛缺少的问题,各根据地组织了犁牛合作社。犁牛合作社的耕牛、农具除没收地主的和富农多余的外,多由社员合股购买。社员的耕牛、农具交合作社使用的,由合作社付给租金,共同调剂使用,解决贫苦农民缺乏耕牛、农具的困难。此外,劳动互助合作社还优待红军家属,帮助孤老。“帮红军家属做工是尽义务,帮孤老做工只吃饭不要工钱。”劳动互助合作社解决了有些农户因劳动力缺乏而无法及时耕种等问题,从而推动苏区生产发展。五是鼓励开荒,扩大耕种面积。苏维埃政府规定雇农、贫农、中农开垦荒地荒田免收土地税3年,富农免收2年。并提出“苏区不荒一亩田”的口号。1933年冬,宁化县根据全县有荒田2万亩的情况,提出开荒1万亩的任务,很多区乡都完成了计划,有的乡不但消灭荒田,而且还开垦了许多荒坝。

三、发展民用工业和军工事业,保障战争的需要endprint

1933年8月,中央苏区南部17县经济工作会议后,各县苏维埃银行开展发放贷款,扶持私营工厂和手工业作坊发展生产。财政部拨出大量资金,给国民经济部办合营工厂。三明苏区各县掀起了创办地方工业的高潮。建宁县组织能工巧匠,创办了铁器厂、印刷厂、酿酒厂、棕棉厂、硝盐厂、竹篾厂、制药厂等。乡村恢复和创办了毛边纸厂、粮食加工作坊、斗笠作坊和草鞋作坊等。在发展纸业生产的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发展区外贸易,打通长汀和江西横江两条商贸路线,使这些地区生产的土纸得以外销。宁化土纸生产的发展和外销对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克服苏区经济困难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苏区的巩固,各苏区在发展民用工业的同时,与军事有关的军工生产也有了一定发展,保障了战争的需要。红军先后在建宁、泰宁、宁化等地设有红军兵工厂、红军被服厂、制药厂等。

四、发展商业贸易,打破经济封锁

国民党在发动军事“围剿”的同时,对苏区进行严密的经济封锁,破坏根据地的商业和对白色区域贸易,给苏区军民生活造成严重困难。因此,苏区除发展工农业生产外,必须大力恢复和发展商业,沟通内外贸易,搞活商品流通,方能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保障军需民用。

一是大力发展公营商业,掌握市场流通的主渠道。公营商业包括粮食调剂局、对外贸易局和各种合作社,是苏区市场的总渠道。1933年下半年,根据中央苏维埃政府在宁都召开的北部11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宁化、清流、归化、建宁、泰宁等县苏维埃政府先后建立起粮食调剂局、对外贸易局,并在重要的区、乡建立起支局或分局。对外贸易局主要组织粮食、土纸等土特产品出口,通过各种渠道输入食盐、煤油、布匹等物资,以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二是保护私商合法经营,鼓励开展对外贸易。苏区实行保护私商合法经营的政策。早在1929年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的政治决议案中,就明确提出要保护中小工商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后,中央政府和省苏制定了有关私商政策,允许商人自由贸易,对于遵守法令进行生产与贸易的商人和资本家保护他们生命与财产的安全。保护私商政策对繁荣苏区经济,打破封锁,搞活城乡流通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恢复和扩大农村集市圩场,繁荣经济。三明各县都有传统圩市,各圩场一般以5天为一圩日,进行各种商业贸易,是商业贸易的重要形式和渠道。苏区时期,为发展商业贸易,促进商品流通,繁荣经济,各县都恢复和扩大了传统的集市圩场。建宁县在城市、渠村、里心等20多个点设立农贸圩场。

五、加强财政金融工作,保证战争和革命经费供给

苏区财政金融工作,是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苏区财政的主要职能,是组织财政收入,合理安排各项支出,重点保障革命战争经费和红军给养。在苏区初创时期,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取之于敌,即靠打土豪筹款。随着苏区的发展,取之于敌的同时,还必须取之于民,实行征收农业税、工商税、房产税等。同时,苏区群众为支援革命战争,一次又一次投入借粮、献金献粮和认买公债运动,增加了财政收入。

闽西根据地在1933 年6 月和10 月先后发行两期“革命战争短期公债”,1933 年7 月又发行了“经济建设公债”。在三明境域内,宁化、清流、归化根据地人民群众还积极认购苏维埃政府发行的革命战争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支援革命战争。1933 年8 月至10 月,仅宁化一县就认购革命战争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各20 万元,为支援革命战争和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第五次反“围剿”后期,由于战事频繁、敌人严重的经济封锁和苏区地域的缩小,战争经费和军粮供给依靠正常的财政收入供给日益困难,三明各苏区苏维埃政府和苏区人民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广泛开展粮食征集与借谷突击运动,对红军战略大转移的物资准备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明苏区的经济建设是在生产力发展滞后,长期处于敌人包围下的农村根据地进行的。各苏区县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生产关系,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把农业放在首要位置;发展民用工业和军工事业,保障战争的需要;发展商业贸易,打破经济封锁,促进商品流通;加强财政金融工作,保证战争和革命经费供给。总之,苏区经济建设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济建设三明苏区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经济新常态及深化改革浅析
浅谈高中数学学习在经济建设中运用的设想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三明联盟”能走远吗
“三明联盟”不是梦
三明医改应避免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