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分类特征指标述评

2014-12-03李杰陈晨

企业导报 2014年19期
关键词:社会服务

李杰 陈晨

摘 要:高校分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我国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高考的录取率逐年递增,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社会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多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要求,目前的高校分类标准和定位无法完全适应自身发展定位和社会企业需求。借鉴国内外学者在不同角度对高校分类的研究,构建一个多维度动态发展、科学合理满足各方面需求的高校分类标准体系更有益于规范和促进高校发展。

关键词:高校分类;多维体系;社会服务

一、国内高校分类特征指标现状

(一)高校基本情况与高校分类历史变迁。(1)高校基本情况。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创立于1898年,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在抗战时期,先后成立了一批为政治和军事服务的大学,例如1941年9月成立的延安大学就是这一宗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大学教育初期均模仿的苏联模式,例如1950年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改革。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重要转型,以欧美的高教模式為主,其他世界各国高校发展经验作为参照,探索属于自己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模式的道路。截至2013年6月2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198所,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等学校424所,全国成人高等学校共计298所,其中民办成人高等学校1所。(2)高校分类历史变迁。我国的高校分类发展也经历了几个阶段,上世纪的50-70年代,国家确定了88所大学作为重点大学,当时的分类主要是重点和非重点之分;到90年代末,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集中力量,为了建设若干国际一流大学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是一种从学术研究水平上对高校的划分;21世纪初,普通高考招生体制分为一本高校、二本高校、三本高校、职业学院和专科院校,是从高考录取批次对高校的分类,因为存在着成人函授教育、自考、电大、远程教育等教学形式,高校也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高校等。

(二)国内高校分类特征指标现状。在我国高校分类标准的研究中,多数分类标准体现的是一维性的特点,具体有代表性的分类有以下几种。(1)国家教育政策建设重点高校造成的“二分法”分类。211工程战略和985工程战略体现的是从重点和非重点维度对高校进行的划分,受高考认知的影响,一直到现在仍居于重要地位。(2)按学校规模维度划分。按在校学生人数多少将高校分为大规模高校、中等规模高校和小规模高校三种类型,但是这种分类存在只体现了人数的多少,没有显示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的问题。(3)按学位授予维度划分。目前,我国的学位等级分为三级: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按照学位授予将高校分为四类,分别是:无学位授予权高校、学士学位授予高校、硕士学位授予高校和博士学位授予高校,这种分类方式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等学校的学科特色和学科实力。(4)按学科覆盖维度划分。从学科覆盖的范围将高校分类为综合大学、理工院校、师范院校、财经院校、体育院校、民族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等13类,这种分类能从名称上体现出高校的服务范围和专业就业面向,但是我国的高校目前在学校名称上可能体现的是其主导学科或者特色专业,这种分类方式存在着一定的不足。(5)按学校职能维度划分。武书连等学者的研究是从高校职能角度进行的分类,根据各个高校的科研情况和规模将高校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四类,这种分类体现了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视程度,但各个分类的边界不易确定,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无法体现。(6)按人才培养维度划分。根据人才培养取向将高校分为学术类高校、专业类高校和职业类高校,这种分类符合国家党中央十六大报告中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二、国外高校分类特征指标

(一)美国卡内基分类指标体系。美国2005年卡内基新版高校分类标准包括五个子类,分别是学士及以下学位课程计划,硕士及以上学位课程计划,高校学生注册情况,学士及以下学位授予院校学生情况以及高校规模和学生就读方式,美国以前的高校分类标准比较单一,四级分类专、本、硕、博,此次修改向多层次、多维度、多侧面转化,考虑了高校发展的纵向整合,加强了对高校内部环境和学生情况的关注,体现出美国高校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法国高等学校分类指标体系。法国目前的高等学校主要被分为三类:综合大学、大学校和短期高等技术学校,这种分类培养人才层次清晰,既有精英教育又有大众教育,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要求,能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

(三)德国高等学校分类指标体系。德国主要把高校分为两类:学术性大学和非学术性高等学校,前者重视学科发展,重视研究,后者以职业教育为方向,直接面向企业,两者都恪守自身办学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共同推动教育和国家发展。

(四)英国高等学校分类指标体系。英国关于高等学校的分类主要是依据历史沿革,从分类中能看到学校的发展,一般分为古典大学、近代大学、新大学、技术学院升格大学、开放大学和高等教育学院,依据单一,分类简单,透过分类能看到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

三、我国普通高校分类特征指标研究述评与展望

在高等学校分类研究中,研究者很难取得各个高校详细的数据,所以很难从各个高校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研究,理论化的痕迹比较重。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分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分类指标中对学术研究价值的取向过高,看重的是学校博士硕士数量、发表的期刊数量以及科研课题数量等,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上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完全体现高校的职能,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会导致高校的培养趋同严重,和社会需求的偏离度越来越远。(2)分类标准多样,不能统一。前文所述的国内高校分类标准实际中都有使用,但是很难和高校实际发展联系起来,契合度不高。(3)分类指标的全面性不够。我国高校现在办学性质多样,培养方式多样,但是研究者缺乏高校实际的数据,分类标准没有数据支撑显得不够全面。(4)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和问责机制。高校教育和高校管理密不可分,分类的适应性高校最有发言权,应该建立这个沟通渠道,有了良好的沟通和反馈机制,可以对分类机构的不合适的分类标准进行及时的修改。(5)分类标准对国外分类的借鉴程度较高,未能深入分析各国国情和社会环境的差异,难以符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

高校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只是由于各个高校规模大小和办学水平高低的区别,所表现出来的侧重点不同发挥职能的程度不同而已,在这些不同的情况下产生了高校的分类。目前我国的高校类型存在类型不清晰,定位不明确的问题,也没有形成一套公认的高等学校分类原则和标准。高校分类的目的是对不同高校进行清晰定位,既考虑自身发展和办学特色,又满足社会需求。在考虑这些需求下借鉴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分类标准,可以将人才培养取向、办学导向、学科覆盖面和服务面向、高等学校办学经费来源、隶属关系、社会职能等方面作为高校分类标准制定的依据,而高校分类标准的建立也有助于高校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定位,在特点相同高校中引入竞争机制,推進我国高校的多样化发展。

通过对国内外分类标准的分析和整理,本文对高校分类标准的取向提出以下认识。

(1)高校分类从过于重视学术研究价值到结合社会人才需求并重重构分类标准。目前就我国的教育体制来说,985、211院校得到的国家经费支持远远超过其他高校,这样其他的高校就会纷纷仿效,重视学术研究而忽视其他方面尤其是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现时的高校分类标准应该结合高校目前的现状,综合考虑社会各行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形成自身培养人才的特色,体现高校教育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双向职能,适应社会需求。(2)构建多元分类标准体系。前述很多分类标准都是一元化的分类,有其优势,能为不同的需求服务,但却不能全面的反映高校教育系统性的特征,多元化的分类标准可以从学术水平,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社会支持,年授予博士、硕士数,科研经费,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学科群状况,在校研究生比例,学校规模,建校历史,大学文化底蕴,教风学风,教育观念,管理模式,校园环境,办学特色,就业去向等不同方面构建一个综合的分类标准体系,能体现高校多样性和系统性。(3)注重定量分析。高校分类是一个需要大量原始数据并进行系统方法分析才能构建的一个系统,现时的分析数据支撑的覆盖面不够,定性分析的较多,应该由教育部门、统计部门一起,搜集高校详实准确的数据,结合我国高校实际发展的情况,运用科学的统计模型与数据分析方法,构建一个有广泛高校数据基础、科学合理的高校分类方案才能更容易被各使用方所接受。(4)加强民主参与。高校的分类既要代表国家和设计者的初衷,也要符合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因此在进行分类调研和数据搜集时,应该充分了解各个高校的意见和需求,建立反馈机制,不断沟通形成共识,这样建立的分类标准更容易被推广和使用。(5)重视专科职业院校评价体系构建,多层次分级鼓励高校特色发展。专科、职业学院现在在校学生人数众多,也承担了高校教育大众化的大部分任务,对社会就业需求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持,但是目前高校分类中对于这部分高校的评价标准支持度不够,如果以学科建设、办学规模或学位授予来进行划分,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对高校的特色发展很难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普通本科院校和专科职业院校应该有不同的标准,不同层次的本科也应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构建一个多层次分级设置的分类标准体系才能更好的对我国高校进行分类评价。

高校的分类标准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工程。一个好的分类标准应该体现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社会服务和高校人才培养与研究等方面的要求,结合不同特点的高校进行设置,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所包括标准,从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高校的不同特点等方面构建一个综合的多维多层分类标准体系,将我国高校分类研究推向一个多维分析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张丽娟,段志光. 高等学校分类标准研究述评[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5:70-73

[2] 柏昌利、刘玲. 不同维度的高等学校分类研究[J]. 中国电子教育,2008.1:15-19

[3] 郭洁. 2005版卡内基高校分类标准解读[J]. 教育发展研究,2006.5:83-85

[4] 杨际军. 当前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影响的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97-98

[5] 宋中英. 我国高等学校分类及其走向[J]. 教育发展研究,

2008.13-14:59-63

猜你喜欢

社会服务
职业院校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档案馆社交媒体可持续性应用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探讨
养老社会服务体系与机制的完善
云南省高职示范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现状研究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浅析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浅谈高职院校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探析应用心理学发展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