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痰瘀清方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

2014-12-03李秋生周立华武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河北武安056300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18期
关键词:标志物证候血浆

李秋生 周立华 (武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河北 武安 056300)

原发性高血压是由遗传等多种因素影响致使血压调节功能失调而产生〔1〕。血脂代谢异常、肥胖与高血压并存,且血胰岛素水平增高,被称为代谢性“X综合征”或“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可能与遗传及热量摄取过多相差。X综合征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在老年高血压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2〕。对于高血压合并血液高凝状态的病人,其血压控制标准要高于单纯高血压的病人。血栓前状态(PTS)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一种病理过程,具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彻底治愈高血压,但是能够控制高血压疾病的发展〔3〕。本研究探讨中药痰瘀清方对老年高血压患者PTS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收治入院的临床确诊的高血压患者300例。A组为入院后确诊的高血压患者100例,男42例,女58例。年龄21~91〔平均(56.8±7.22)〕岁,病程1~5.5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头晕、头痛、乏力等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血脂高于正常值。B组100例患者,男40例,女60例,年龄23~88岁,平均年龄61.63岁。C组100例男39例,女61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39.79岁,其中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WHO规定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即收缩压≥140和(或)舒张压≥90 mmHg;②中医辨证为血瘀阳亢证;

1.3 排除标准 ①继发性高血压;②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严重肝、肾疾病,恶性肿瘤、出血性疾病及其他内分泌疾病;③妊娠妇女及哺乳期;④酗酒;⑤过度肥胖;⑥对本试验用药过敏或过敏体质者。有以上任何一条均予以排除。

1.4 治疗方法 A组采用自拟中医痰瘀清方,组方:草决明18 g、丹参15 g、姜半夏12 g、山楂18 g、水蛭6 g、赤芍15 g、甘松15 g、郁金 12 g、石菖蒲 15 g、豨莶草 30 g、姜黄 12 g、蝉蜕 8 g。每日一剂,水煎服,分两次早晚温服。6 d为一个疗程,3个疗程结束。B组:在A组中医痰瘀清方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由山西康宝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20083535)口服,5 mg/次,每日1次。疗程为8 w。C组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由山西康宝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20083535)口服,5 mg/次,每日1次。疗程为8 w。

1.5 观察指标 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8周后血压、中医证后及血浆PTS分子标志物水平变化情况。血压参照WHO规定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有关标准,并按证候的无、轻、中、重分别计0、1、2、3分。血浆PTS分子标志物水平采用全自动酶免分析仪进行检测。

1.6 检测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在入院时确定从未使用或者近1个月内未使用过任何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后,采静脉血送检。血浆PTS分子标志物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8周后检测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纤维蛋白原(FIB)采用Clauss凝固法进行测定。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及χ2检验。

2 结果

2.1 血压变化情况 3组患者治疗8 w后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所下降(P<0.05);A组和B组患者治疗8 w后收缩压、舒张压与C组治疗8 w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B组患者治疗8 w后收缩压、舒张压与A组治疗8 w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比较(s,n=100)

表1 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比较(s,n=100)

与组内治疗前比较:1)P<0.05;与C组治疗后比较:2)P<0.05;与A组治疗后比较:3)P<0.05,下表同

A 组 145.28±7.75 131.28±5.501)2)90.47±5.72 83.02±4.611)2)B 组 148.21±9.07 139.39±5.351)2)3)89.77±6.23 81.08±4.251)2)3)C 组 147.29±7.95 128.23±6.881) 90.54±6.27 80.05±4.561)

2.2 中医证候变化 3组患者治疗8 w后中医证候变化情况均有所改善(P<0.05);A组和B组患者治疗8 w后中医证候改善程度与C组治疗8 w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B组患者治疗8 w后中医证候改善程度与A组治疗8 w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变化情况比较(s,n=100)

表2 3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变化情况比较(s,n=100)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A 组 11.64±3.81 5.24±4.521)2)B 组 11.87±3.41 4.96±3.511)2)3)C 组 12.66±3.79 7.80±3.941)

2.3 血浆PTS分子标志物水平变化情况 3组患者治疗8 w后vWF、DD、FIB等血浆PTS分子标志物水平均有所改善(P<0.05);A组和B组患者治疗8 w后 vWF、DD、FIB等血浆 PTS分子标志物水平与C组治疗8 w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B组患者治疗8 w后vWF、DD、FIB等血浆PTS分子标志物水平与A组治疗8 w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PTS分子标志物水平变化情况比较(s,n=100)

表3 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PTS分子标志物水平变化情况比较(s,n=100)

组别 vWF(%)FIB(g/L)DD(mg/L)A组 治疗前125.28±39.75 4.47±1.12 0.38±0.11治疗后 95.28±15.501)2) 3.02±0.401)2) 0.30±0.501)2)B 组 治疗前 121.21±41.07 4.77±1.23 0.39±0.12治疗后 90.39±10.351)2)3)3.08±0.551)2)3) 0.25±0.061)2)3)C 组 治疗前 124.29±38.95 4.54±0.77 0.39±0.10治疗后 99.23±18.881) 3.05±0.561) 0.27±0.901)

3 讨论

高血压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的范畴。目前,对高血压的病因认为是饮食劳倦和情志失调,同时又与年龄、起居等因素密切有关〔4〕。其病机则表现为风、火、痰、虚、瘀。风因思虑忧伤,精神紧张,急躁善怒,导致肝郁气滞,若化热且热极生风,风阳上扰头目,则有头痛、眩晕诸症。火因烦劳,五志过极,则化热生火,火盛则水衰,不能制火而涵木,形成肝火循经上冲头目,而出现高血压诸症〔5,6〕。痰饮食高粱厚味,体肥而气弱则食滞不化,聚湿成痰,痰浊中阻,阻遏气机的正常升降,则眩晕内生。虚嗜欲无度,劳役伤肾,或生育太多,以致肾水亏虚,肾虚不能上滋肝木,肝阳无制而妄动,不能上承心火,则成心肾不交等诸症〔7〕。瘀病程日久,或久治不愈即可导致瘀血的产生,而气虚、肝火、痰阻等皆可成为血瘀证的病因。PTS是指临床有明确的症状性血栓形成事件前,血液出现容易凝固的倾向〔8〕。PTS的发生率高,危害性大。临床引起PTS的因素很多〔9〕。一般认为凡是影响血管壁的改变,血液成分异常和血液淤滞的因素,都可造成PTS。临床上导致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常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血小板增多症等。血栓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因素较多。正常血管内皮细胞是一个天然的生理屏障。当内皮细胞完整性受损伤时,可以激活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导致凝血功能明显增强,凝血酶大量生成,同时消耗大量抗凝血酶(AT),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10〕。高血压是导致血管内皮损害的因素之一。FIB作为血浆中最大的链状蛋白,可增加血黏度,极有利于血栓的形成。高血压患者存在PTS;高血压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高凝状态及抗凝纤溶活性的降低〔11〕。本研究提示中医痰瘀清方治疗老年高血压效果显著,能够改善高血压患者PTS,值得推广应用。另外,本文认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抗凝治疗与抗血小板治疗是获益的,尤其是当患者合并高血糖、高血脂等多个高危因素时。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样本量小,研究参数少,继续研究的空间还很大。

1 卢健棋,罗锦伟,李成林,等.高血压血栓前状态的社区中医体质防治方案的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6):13-6.

2 孔德贵,路玉桥,祁学文,等.焦虑或抑郁情绪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3;22(1):14-8.

3 卢健棋,雷贻禄,李成林,等.中医体质调理对高血压病血栓前状态的干预研究〔J〕.山西中医,2013;29(3):37-9.

4 刘慧平.高血压病并发心房颤动血栓前状态标志物与左心室舒张功能参数的关系研究〔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6):60-1.

5 高宏艳.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12;(48):210-1.

6 尹雪艳,赵顺芳,崔 敏.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临床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274-6.

7 郑晓晖,杨 睿,王彦方,等.阿托伐他汀钙与阿司匹林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23):1-3.

8 张 玲.高血压患者95例血栓指标的检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0):4046-7.

9 雷贻禄,李成林,占健棋,等.高血压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及药物干预的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3):63-5.

10 宗永华,关怀敏,解金红.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及传统危险因素的关系探讨〔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6):94-6.

11 刘 玥,张京春,史大卓,等.波动性高血压与血小板活化及其中西医结合干预策略〔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7):869-72.

猜你喜欢

标志物证候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筛选并验证前列腺癌诊断或预后标志物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冠状动脉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