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族民间工艺文化内涵及其价值分析
2014-12-03王永亮
王永亮
(新疆师范大 学美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新疆维吾尔族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历史悠久的特点构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其民间工艺文化是维吾尔人在自己文化渊源的基础上,吸收各地的文化融合而成的,是长期传承中形成的生产目的、制作程序、使用经验、流传故事、地域风俗以及习惯禁忌等的文化综合体,体现了民间工艺本质的价值元素,具有对外单一性和内部多元性的双重文化特点。维吾尔族民间工艺文化内涵研究就是在维吾尔族民间工艺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对其内涵和价值的进一步挖掘和探究。其民间工艺制品及其装饰风格和图案纹样承载着浓厚的维吾尔族文化审美内涵,对现代设计和艺术创作有直接的借鉴意义。维吾尔族民间工艺是中华民族民间工艺文化中不可缺失的工艺种类,它的独特性是其他地区工艺所无法替代的。
一、新疆维吾尔族民间工艺文化的演变历程
新疆维吾尔族所处的地域位置和发展的渊源,维吾尔族民间工艺除了受到自身民族本土文化的熏陶外,还分别受到东部中原汉族的儒家、道家思想和西方印度文化、阿拉伯和中亚伊斯兰教等文化的影响。维吾尔族人在从原始走向现代的进程中,尤其皈依伊斯兰教之后,很多宗教、部族已不复存在。因为受到伊斯兰教教义的限制,不能出现有演进生物的宗教崇拜,所以现代的维吾尔族民间工艺中并没有明显的带有之前丰富经历的工艺品实物。但这些宗教和部族的观念、思想和审美意识不经意间就会通过人们经常使用的民间工艺品中间接地、隐性地表现出来,这是不以任何教义和法规制度所能限制和左右的。因为这些来自不同体系、不同观念的文化思想长期以来相互交织、相互碰撞,已经逐渐成为了维吾尔族现在的文化形态,而基于不同用途的维吾尔族民间工艺就是在各种文化、观念和思想中慢慢发展成熟起来的。
早期的维吾尔族人生活在南北疆不同的地域,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其民间工艺的材料有较大的差异,林区以木,山区以石,牧区以革,就地取材,物尽其用,是这里早期居民制作民间工艺的基本特点。经过长期以来的不断交流,各地的不同工艺互通有无,加上南疆各地的气候、土壤适合农业种植发展,这就为陶器、金属制品和棉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较丰富的物质资源。9世纪以后至今上千年的岁月中,共同的语言、宗教信仰和民族审美趋向,使不同地域的维吾尔人在保留当地民间工艺特色的同时也借鉴着其他地域工艺的优秀元素。逐渐形成今天的木制品、玉石制品、金属制品、棉纺织品、皮具制品、土陶制品等不同的民间工艺样态,品种遍及维吾尔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维吾尔族的民间工艺是维吾尔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它的首要功能就是实用性,即制作出来的所有民间工艺品用来满足人民生产、生活、娱乐等的需要。第二个功能是装饰性,即用来满足人们精神世界的寄托和追求,用来装饰实用性的生产工具的同时还具有美化人们的居住环境,礼拜场所,妆点自己的衣、帽、靴、袍、首饰、乐器等。两种用途的维吾尔族民间工艺品既相互独立,各成体系;又彼此依赖,互为支撑。其中实用性是基础,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装饰性是灵魂,是维吾尔族人世界观、价值观的审美取向。缺少前者人们起码的生活就无从谈起,没有后者维吾尔人的生活就会黯然无色,二者共同作用承载了维吾尔族民间工艺所独有的多样化性文化内涵。
维吾尔族民间工艺中的地毯、毛毡、土陶、小刀、艾特莱丝、土印花布、花木箱、摇床、藻井、石膏雕花等,其制作工艺,造型方式,装饰风格,色彩搭配均具有较强烈的地方特色。每一种工艺的制作都有自己的特色传承方式,世代相传的过程中留下许多选料、造型、装饰、使用的典章程序。千百年来,这些师徒传承的方言、模具、典章程序等均是维吾尔族民间工艺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共同完善和丰富着维吾尔族民间工艺的文化内涵。
二、新疆维吾尔族民间工艺文化内涵成因分析
(一)维吾尔族民间工艺受到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影响
现在的新疆是古代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上水路航运开通以前,贯穿亚欧大陆的陆上交通就是丝绸之路,而丝绸之路的南、北、中三条线路都在现在的新疆境内,东西方古代文明交汇于此。在当时新疆就已经流传了西方古希腊风格的丝织品,这是有出土的实物为佐证的。很具特色的维吾尔族的民间印花布工艺,有两种传统的印制形式,即模戳多色印花和镂空单式印花,他们都有自己的工艺特色,前者可以运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模具组合成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变化丰富。后者从制作原理上可以看出是借鉴了内地南方的民间蓝印花布的某些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他们以不同的生产工艺和艺术效果,相互媲美,其花卉、符号、图案等丰富多彩,造型简洁大方,不仅继承本民族优秀审美元素的装饰手法,同时也吸收了东西方其他民族优秀民间工艺的装饰精华。如“回”字纹,“寿”字纹、“万”字纹、还有几何纹样等传统的造型规律和美学思想等都有所借鉴。
维吾尔族的建筑也体现中西方不同的风格,哈密回王墓,正如莫合德尔·亚森在《新疆伊斯兰教建筑装饰》中所说:“从建筑材料上说,夏麦克苏提陵墓是土木结构建筑,又是新疆独特的外廊式建筑,四壁通透布局棱格窗,顶层有泥制穹隆顶,整体建筑看似蒙古帽,是中原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的有机结合”。
东西方古代的文明分别以自己的优秀文化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交流渗透,在二者之间的新疆,千百年来承载着双方文明的交流痕迹。那一片片流传下来的墓室残痕,就是见证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只砖片瓦。当然,维吾尔族人在见证交流的同时,也在毫不间断地、有选择地吸收着对自己有营养的文化资源。这也正是新疆文化在当今社会的魅力所在,世界各地的有人不辞辛苦,万里迢迢的跑到新疆,就是要领略这里别具特色的民俗风光和体会此地多样文化渗透内涵的丰富资源,而维吾尔族民间工艺就是这些魅力文化和丰富资源的主要呈现内容之一。
(二)维吾尔族民间工艺文化中审美意识、伦理思想和民俗习惯的影响
审美意识、伦理思想和民族习惯是除了民族和宗教文化因素之外所能影响到维吾尔族民间工艺文化的三个主要方面。他们是建立在维吾尔人的民族和宗教观念之上的,审美意识是灵魂,伦理思想是准则,民俗习惯是动力。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民间工艺发展的方向。维吾尔族民间工艺虽然做工不是那么精良、细致,但是其具有的实用性和稚拙、朴素、美观、大方的造型和装饰风格,正是其能够在民间广泛流传和应用的原因。
维吾尔族民间工艺中的审美意识有来自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元素。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以及佛教、伊斯兰教等教义的审美意识在手工艺的造型和装饰文化中都有体现。例如靳之林在《中国民间美术》中介绍的扣碗就是代表,“扣碗指民间一种连碟带盖的碗,在他们(指民间手艺人)的眼里扣碗并不是自然属性的扣碗:扣碗上为天、下为地、上为阳、下为阴,是一种哲学符号,代表一个天地,阴阳未开,未分的宇宙母体…”。还有伊明江·阿不都热依木在《维吾尔族手工业文化研究》中讲述佛教中对美的概念的解释:“佛教僧众以‘因缘说’来解释美,即‘美存在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之中,而生成美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在于在于主管和客观之间的因缘和合之中’。例如,佛经经常把自然事物中的生意盎然的、纯洁的、光彩的、清白的或美的等等都作为美的对象来欣赏;荷花、莲花、纯净的水、碧绿的草树、艳丽的花朵、缠绕的藤萝等等都是佛经中频频出现的审美观念”。对于信仰伊斯兰教后的维吾尔族来讲,伊斯兰教的审美思想同样也被他们接纳、吸收在了维吾尔族民间工艺艺术当中。这就是审美意识在维吾尔族民间工艺艺术中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它作为维吾尔族民间工艺的灵魂起着引导的作用。
维吾尔族人的伦理思想体现在其民间工艺文化中的方方面面。伦理是一个民族在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它来源于本民族长期以来所受到的各种文化、观念的影响综合,并且以传统习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社会舆论等方式作为具体呈现。可见伦理思想在维吾尔族文化中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也促使和制约民间工艺的发展方向。
维吾尔族民俗文化包括多种形式,从总的范围来说它体现在人们生活的物质、精神和社会行为三大方面,是社会文化的主要表现方式之一,而手工艺术却是作为民俗文化具体的承载方式出现的。二者相互依赖、互为补充,各自充实着对方的内容与形式。维吾尔族民间工艺与民俗文化同样也是这种相互支撑,彼此依赖的关系。正如前文所说,民俗文化是民间工艺的制作动力,而民间工艺是民俗文化的呈现载体。维吾尔人在婚丧嫁娶和节庆假日中头戴花帽、身披盛装,脚踏地毯,手持乐器,载歌载舞。这些活动是由民间工艺和民族文化一起装扮完成的。可见,民间工艺的制作是与民俗文化息息相关的。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为民间工艺提供广阔的表现空间;同时民间工艺的不同种类和制作程序又丰富着民俗文化的内涵。
宗教多样化、民族多元性的组合,各种审美意识、伦理观念、民俗习惯的参与,长期以来这些因素的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一起构成了维吾尔族民间工艺的文化内涵,这是其根性的表现。而以伊斯兰教文化观念为主的维吾尔族民间工艺正是在这些根性文化的表现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意识中的维吾尔族民间工艺,其内涵是建立在伊斯兰教审美文化之上的,渗透着维吾尔人血液中组成的各种观念和意识的文化营养,并历经融合、变异、同化、创新等过程才慢慢形成的。
三、新疆维吾尔族民间工艺文化内涵价值分析
维吾尔族民间工艺的装饰风格和图案纹样承载着浓厚的维吾尔族文化价值。南疆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带着花帽或者穿着艾特莱丝的男女,建筑上石膏雕花和巴扎上民间手工艺处处显示着维吾尔族人装饰文化。也正是这种内含价值的存在,才使得许多已经频临灭绝的维吾尔族民间手工艺在其失去制作方法的情况下仍能以影像和文物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心里。虽然这在民间工艺行业里是一种变异现象,也是对纯手工艺术的质地改变,但是这种文化内涵和审美心理的存在就是维吾尔人民间工艺的根性价值,就像血液一样时刻流畅维吾尔人的身体里,纵是岁月更迭也永远无法移除的文化印痕。这就是维吾尔族民间工艺文化内涵的魅力所在。
维吾尔族民间工艺制品对现代设计和艺术创作有直接的借鉴意义。造型是维吾尔族民间艺人在制作工艺产品时首先要考虑到因素,实用和美观是其因素的必要条件。比如维吾尔族的陶罐,曾经在维吾尔人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在在南疆的维吾尔人家中还可以看到很多正在使用的陶制品。不同的造型决定其不同的用途,造型的优美使其具有更好的市场,得到更多的经济回报,所以在实用的同时尽量做到美观。这种实用和美观的的理念在现代社会的化妆品造型和礼品盒的包装上就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其他的如英吉沙小刀、花木箱等的造型也是如此。
色彩在维吾尔人的民间工艺中有很重要的意义。自然界中赤橙黄绿青蓝紫构成丰富多彩的生活旋律,维吾尔人对色彩也赋予了自己的文化寓意。白色象征圣洁,黑色喻示庄重,绿色代表生机和活力,蓝色赋予遥远和宁静,红色表示喜庆、吉祥等,在维吾尔族民间工艺中多用纯植物的颜色,一般红、黄、绿、褐色使用较多,白色、黑色一般为背景,常见于丝棉制品的染色和刺绣中。这种对于色彩搭配的使用,一方面固然是基于生产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维吾尔人的审美趋向。
图案是在维吾尔民间工艺经常被应用的装饰元素。长期以来被不同形式的图案纹样装饰的民间工艺品点缀着人们的生活,连续式、对称式的墙围、桌布、服饰、雕花等包含着维吾尔人对生活中美的形式的偏爱。研究维吾尔族图案艺术是一个复杂庞大的课题,许多来自各行各地的专家学者都在这一领域中默默的钻研、探究。法国美学家丹纳曾在《艺术哲学》中说:“要了解艺术家的趣味与才能,要了解他为什么在绘画或戏剧中选择某个部门,为什么特别喜爱某种典型某种色彩,表现某种感情,就应当到群众的思想感情和风俗习惯等传统中去探索。”维吾尔族人的生活可以被视为是一个被各种图案装饰了的民族。装饰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它以色彩和图案为母体,以造型为基础,共同作用于人们的生活。维吾尔人对于装饰有着异常丰富的审美诉求,它体现在维吾尔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装饰的风格要求维吾尔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信仰背景。
结语
维吾尔族民间工艺是中华民族民间工艺文化中不可缺失的工艺种类,它的独特性是其他工艺所无法替代的。如今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扶持下,许多有代表性的维吾尔族民间工艺得到保护和推广,各地成立了以民间工艺传承人、博物馆、民俗馆、文化村、工艺巷等为名项目,在此基础上,多种维吾尔族民间工艺申请了各个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还定期组织各种民间工艺产品的交流展示会,通过政府组织、民间艺人参与还有民间手工艺爱好者的支持,许多频临灭亡的传统手工艺又恢复了生机。媒体也通过拍照、摄影、解说等的方式向更多的受众介绍维吾尔族民间纯手工的工艺,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这些世代相传的工艺种类,这对中华其他民族的同胞认识和了解新疆维吾尔民族有很大的帮助,也增加了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丰富性的认同。
[1]阿不都克里木·热合满,马德元.维吾尔族文化简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
[2]伊明江·阿不都热依木.维吾尔族手工业文化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7.
[3]李安宁.新疆民族民间美术[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4]王伯敏.中国少数民族美术通史[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95.
[5]《维吾尔族简史》编写组.维吾尔族简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