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逆向思考——基于民族地区教育现状

2014-12-03陈继文

贵州民族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女童民族发展

陈继文

(华中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湖北省·武汉 430079;江汉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省·武汉430056)

引言

由于历史、政治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在地域上形成了山区、荒漠干旱地区、高寒地区和草原的基本格局。从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自然环境来看,无论是分布在任何自然环境的少数民族,都有一定的自然屏障相隔绝,大多数民族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避免了频繁的文化交流而被融合于其他少数民族,保持着民族共同体的稳定性,并在各个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多民族多元化文化的背景条件下,民族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必然是多样化的。多样性文化、经济滞后、特殊自然环境、高额教育成本等因素决定了国内民族教育的复杂性和发展的艰巨性。从制约民族教育发展的现实条件来看,有的影响因素可以改进或调整,但是民族人口分散和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并无太大调整的可能性,总体而言,民族教育可以改善的条件有限,教育发挥空间相对不足。民族教育服务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民族教育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限度地伸展,才能充分发挥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教育活动有两个内在的因素:目的和过程,目的决定过程。[1]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区域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使民众掌握现代社会专门技术的能力,推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但是从民族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社会各方面对民族教育的实践行为更多地是为教育而教育,而不是以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出发点,以过程导引目的,制约了有限资源下民族教育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推动作用。本文基于宏观视野,以教育目地为出发点,从民族地区发展对民族教育的需求进行逆向思考,以目的导向过程,深入探讨了现实条件制约下民族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重点、教育形式和评价等问题,以此推进民族教育的全方位发展。

一、民族教育需要建立大教育观

学校是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而并非教育的全部,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技能、理论等方面的学习都是教育,两者有所不同,但是并非毫无关联,学校教育为技能学习提供了基础,同时技能教育又反过来强化了知识学习,两者相互作用之下,是人力资源素质的整体提高。由此可知,民族地区所需要的教育并不仅仅是针对学校教育而言,而是包括了职业技能教育在内的非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并不能完全满足区域发展的需求。从教育内容上来看,学校教育所教授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基础文化知识,有普及性但形象性不够,区域发展所需求的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同时学校教育的内容还缺乏技能方面的教育。从近年来社会对民族教育的关注方向来看,所提到的办学或者教育,基本上都是针对民族教育中的学校教育而言,而并非区域发展所需求的教育。社会方面所关注的教育狭隘性使得民族教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像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一样大力发展非学校教育,忽视了各种职业技术教育及其他各种专门知识的教育,学生所学习的普及文化知识没有在技能职业教育中得到应有的发挥,也影响了学校教育所应当发挥的效益。从现实状况来看,社会各方面有意无意中正在把民族教育等同于学校教育,民族地区的教育基本上是集中于学校教育,所谓的重视教育、发展教育也指的是学校教育,因此民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状况较为严重。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仅仅是具备了掌握新的劳动技能和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的优越条件,还不是教育目的最终实现。在受到普遍教育(小学、初中)或者是在相同的文盲条件下,也仍然存在有劳动技能及生产经营活动能力的高低。非学校教育组织的重要性并不低于前者。劳动者的素质,绝不等同于通过学校教育后而实现的文化水平,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并不等于掌握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劳动技能。从以上分析的民族教育的状况来看,目前民族地区的教育所指向的内容比较狭隘,非学校教育被无形中排斥在教育的范畴之外。民族地区的人类资源开发不仅仅是劳动力文化知识方面的开发,由于经济发展的程度所限,劳动力技能方面的提高更具备现实意义。因此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民族教育应更新教育观念,拓展教育内涵,树立大教育观念,积极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从大多数民族教地区的发展来看,由于自然环境的屏障,多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处于一种较为缓慢、自给自足的发展状态,在这样的发展现状下,民族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更多的处于一种自发、无意识的教育状态下,同时技术教育的内容也是传统的技能内容,因此大教育观下,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技能教育还任重道远。

二、民族教育的内容要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状况

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育要达到两种目的,一种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知识水平,从而使受教育者提高知识技能,增加其工作适应性;另一种是对受教育着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转变或提高,增加其对社会工作方面的适应性。[2]如果没有以上两种效应,便是教育的浪费。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力资源,而区域人力资源水平则直接决定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教育的发展必须服从当地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教育内容一定要切合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分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发展各有不同,因此不同民族地区的教育内容也要从区域发展需求出发。牧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牧区的民族教育内容要与当地的发展需求相一致,以提高牧区生产力为目的,如采取有组织的直观的教育方式(即劳动技能的示范教育),直接提高牧区青少年的畜牧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更新畜牧业生产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人的能力,提高牧区的社会生产力水平,通过教育内容调整最终使牧区民族的学校教育达到服务当地发展的最终目的。这种在教育内容上直接的调整也可以提高人的能力,提高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反过来也会扩大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进而达到各项民族教育的考核目标。同样在少数民族文化圈中,教育的最重要目的是提高草原畜牧业生产力,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草原少数民族的现代化问题,教育的内容也要适应草原畜牧业的流动性、草原地广人稀、草原少数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以及宗教信仰、习俗对民族教育的影响。在南方山地出现少数民族文化圈中,教育的直接目的是面向山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山区资源的开发,山地出现少数民族的现代化问题。不同民族所处区域不同,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气候条件各有不同,因此不同区域的民族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也应该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但是,从现有民族教育的教学内容来看,部分民族教育中有关民族语言、民族体育或民族艺术的内容虽然也有涉及,但是民族地区的主体教育内容和其他区域的教育内容一致,民族教育的内容较为单一,因此接受民族教育的民众并不能通过教育的方式直接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他们的生产生活技能还需要从其父辈那里去传承,因此其生产生活方式并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多的改变。民族教育离提高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素质推动区域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因此现实条件制约下的民族教育需要在教育内容上有所调整,以此来使教育在有限空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三、民族教育需要合理的教育形式和教育评价体系

从少数民族的分布来看,人口分散居住、地理条件复杂是多数民族地区的普遍特征,边远、高寒、草原的生活环境,决定了教育活动的分散性和教育内容的社区差异性,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和复杂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民族地区的教育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湘西地区为例,湘西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很多地方沟壑纵横,山峦重叠,有“猴子走路也要拄拐棍”之谚语以形容交通之险,有“山头相望可递烟,山下相见要半天”之谚语以形容交通之不便。人口居住分散,小学生上学花在路途上的时间要好几个小时,过度的疲劳和生活上的清苦,往往容易使学生丧失上学的信心。[3]同样的教育在民族地区需要更高的成本,地域分散需要更多的教师,更多的教师需要更多的工资和津贴,学生需在上学途中花费大量的时间,教育质量自然无法保障,因此对于民族地区的教育必须特殊考虑。从教育评价上来看,目前我国基本上都是用相同的指标来考核民族教育的实绩或发展水平。例如入学率、巩固率、及格率、升学率等指标,在全国和民族地区都普遍使用,以考查社区、学校的教育发展水平或教育质量。这些指标在客观上掩盖了民族教育的特殊性,例如不同民族教育的起点,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教学需求程度的差别等等,片面追求达到全国统一的“达标”标准,忽视了民族教育的特殊性,使民族教育等同于一般教育,基于民族教育实际状况,民族教育需要建立适应民族地区的教育评价体系,才能使教育考核真正达到测评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发展的目的。从教育形式来说,现实条件下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实施同样的教育形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状况有所不符,平原地区人口集中,学校和家庭的距离一般不会太远,上学放学不需要耗费太长时间,而对于地理条件复杂的地区,这样的模式便不太现实,调整教育模式也将有利于民族教育更加切合当地的实际,如山区的教育形式必须考虑到山区人口居住分散、交通极为不便等办学环境的问题,山区的语言复杂性也需要考虑,以及山区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节假庆典、宗教等对民族教育发展的影响,而藏区的民族教育形式则必须考虑当地高寒的气候特征,只有在学生可以克服的条件下进行教育,学校教育才能继续下去。

四、民族教育需要重点关注民族女童教育

由于自然条件、教育资源等条件限制,多数民族地区在教育开展方面有很大的限制性,发展空间较小,鉴于教育的功能所指,越是发展落后、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民族地区对教育的需求越迫切,因此发展民族教育有一定的迫切性。特别是当前国内各地在政策推动下快速发展,不同的决策或决定都将使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更大,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的发展有更大的压力,各方面能够推动区域发展的问题都需要慎重考虑。教育对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较大,因此从教育方面寻求突破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可行选择。民族教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教育成效并非一蹴而就,因此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民族教育需要有重点地突破,以此来使教育在短时期内取得更大的成效。民族教育女童受教育程度对民族区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女童受教育的水平不仅关系着未来民族女性的人类资源开发,同时母亲所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对子女的发展影响也就越大,有助于将子女培养成为自信、自立、自强的人才,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女童的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未来民族的发展。虽然女童教育有非比寻常的价值,但是民族地区的女童受教育水平并没有达到社会所期望的水平。特别是经济落后的民族地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在许多家庭中,男童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教育上也是如此,男童入学和继续教育的水平远远高于女童。在历史因素和现实条件制约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大都比较落后,民众的思想意识较为保守和守旧,在传统思想意识主导下,民族民众在对待女童教育的问题上往往不能给予更多的关注,女童的受教育机会较少且所得到的支持也比较少。部分民族地区家庭对于女童教育的不够关注使得女童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并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对于女童教育的价值,国内相关部门早有重视,同时也采取了许多举措推动民族地区的女童入学和继续教育,但是在落后的观念束缚下,女童及其家庭对于女童教育的关注和重视还远远不够。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力资源,民族女童教育的重点关注可以使民族教育在一定资源范围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束语

民族教育服务民族区域的发展,少数民族教育需要在实际条件制约的范围内遵循教育规律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民族区域发展,而不是为教育而教育,把教育作为最终的目的。在此指导思想下,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应该是根据民族特点,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政策,具体地说,就是要从少数民族的语言、区域、经济生活、心理素质等四大基本特征对发展教育的影响或制约的特殊性出发,用目的导向行为,相应地采取扬长避短、应取所需、补其所缺、因地制宜的办学形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逆向思维下民族地区的教育将更加适应民族地区发展的需求,教育对民族区域社会的助力作用也将更加明显。

[1]陈佑清.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7):(3).

[2]谢启晃.中国民族教育战略抉择[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12).

[3]孟铸群.中国民族教育论丛(二).湘西州民族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7):84.

[4]杨景尧.教育观念与教育实际[M].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83:(6).

[5]张巽根.教育是什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8).

[6]王 瑜,刘 妍.论我国民族教育的文化内涵[J].贵州民族研究,2014,(4).

[7]伍琼华.分类指导政策在民族教育发展中的实证研究——以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3).

猜你喜欢

女童民族发展
我们的民族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女童阴道异物、阴道炎需警惕
多元民族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8岁女童学马术坠亡 父母一审获赔百余万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