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彝族民歌音乐风格及传承价值探索

2014-12-03毛亚雄

贵州民族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衬词曲式拍子

毛亚雄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 637009)

四川彝族民歌作为文化载体,展现了彝族民风民俗、地理环境等人文景致,内容丰富、声韵严谨、旋律优美,是广大瑶族人民在平常的生活中的交际工具,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主要文艺活动方式。因此,彝族民歌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不管是节日习俗,还是走亲访友,都通过歌声来表达心声,全面展现彝族人民的民族精神、性格、感情以及气质等,具有鲜明的彝族特色,研究四川彝族民歌的音乐风格与传承价值,对在新时期传承与发展彝族民歌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彝族民歌反映了彝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包含祭祀、彝族的大事件、礼俗村规、婚丧嫁娶、民俗等所有生活,比如在结婚时,演唱《迎亲调》、《迎客调》;在放羊时,演唱《羊调》;在放牛时,演唱《吆牛歌》等。有些彝族山歌都是演唱者即兴而作,就算是同一首曲调也可以填充不同的歌词,有些山歌有着十分复杂曲体结构,和舞蹈的结合十分密切,这使彝族民歌的曲调更丰富。因此,彝族民歌内容丰富,研究彝族民歌分类便于我们更好感知彝族民歌的深厚魅力。

一、四川彝族民歌的音乐风格

(一)四川彝族民歌的歌词内容及说唱艺术

四川彝族先民采用歌唱的方式来讲述历史,通过民歌来描述生活中的离合悲欢、风俗文化、传统道德等。彝族民歌唱腔也按照唱词内容的差异,或者铿锵,或者婉转,具有较强的音乐感染力。在彝族民歌内大面积使用说唱艺术表达方式,说和唱是彝族间交流情感、增进友谊以及展现民族智慧的重要文化交流方式。彝族人民不仅将说唱艺术用在婚姻典礼等一些宏大场合,也用在一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全方位展现人的乐观、热情、淳朴等品质[1]。

(二)衬腔虚词的科学运用

四川彝族民歌中使用衬词、衬字的情况多,各种类型的衬字、衬词被有效使用,展现了在彝族民歌的语言习惯、演唱技巧。衬词、衬字既能作为歌曲开头的引子,还可以和歌词的正词部分进行科学呼应,作为歌词句式的有益补充,起到为歌曲帮腔与凑腔的作用,逐渐形成了独具特点的衬句。例如,单一性衬字:“哇”;长衬词:“色罗哩色”;短衬词:“若哎”等。在四川彝族民歌中采用的衬字、衬词,展现了苗族人的现实生活、风俗习惯、思想情感和歌唱技巧等多个方面,总的来讲,彝族民歌内的虚词使用具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衬腔虚词运用对情感演绎的特殊性

在彝族民歌内的衬字、衬词使用,全面展现了广大彝族群众的情感。在一些看似无实际意义的衬字、衬词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能表达独有的意义。比如模仿狩猎时叫声“哦哇哦哇”。还有些衬字、衬词则用来表达某种情感或者是某种氛围,比如“啊哎!”表达的是悲伤、抑郁的心情;而“色哩色罗”则表达了欢快、愉悦的节庆场面。也有些衬字、衬词能根据不同的情绪特点,灵活使用,比如“阿依呦”。

2.衬腔虚词在演唱方法中的使用

四川彝族民歌内的多元风格特点主要是源自多样化的衬字、衬词的使用上。四川彝族民歌与其它地区彝族民歌在支系和地区演唱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在进行民歌演唱时,衬字和衬词的不同发声位置和方法的差异,以及对行腔的处理方面。彝族民歌在进行演唱时分成假声演唱、真声演唱以及真假声音的混合演唱。比如,最能展现真假声交替演唱技巧的多是“色哩色!”、“罗哩罗”!等,该演唱方法能让演唱者的头腔、口腔共鸣,然后同时打开,有机结合在一起,让人的有效音域可以实现最大程度扩展,这在民歌内是最大的演绎特点。另外,还可以在演唱衬字、衬词时,采用“闷音唱法”、“绒音唱法”等方法,能更好展现四川彝族民歌的风格。

3.衬腔虚词的进一步发展

四川彝族民歌分成三种,分别是原生态型、创作型与改编型。其中“原生态型民歌”既保留了原汁原味词曲的演绎技巧;“创作型民歌”是采用多种类型的乐曲创作手法,将原来的原生态型的民歌类音乐相关要素,进行综合后,逐渐演绎成全新的、彝族民歌风格的歌曲;“改编型民歌”是对原来的曲、词改编后形成的新式民歌。衬词、衬字在上面三种类型不同的四川彝族民歌在发展的历程中出现了新局面,也成为表达其风格的有效方式,因此,这也为四川彝族民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

(三)四川彝族民歌的音乐形态

1.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明快

彝族民歌的旋律复杂,一般情况下使用二至三个音,有时使用多个音;或者是以跳进、渐进为主,或者是将渐进与跳进进行有机结合,这形成了四川彝族民歌所独有的音乐形态。比如彝族的民歌《摇篮曲》,主要是旋律型级进为主,旋律优美流畅。再如《猜调》在歌曲的第一小节之后的部分旋律,使用了级进的方式,并和上结合跳进,而到了第二小节之后,音阶采用了六度跳进的形式。从这里可以发现,该四川彝族民歌的旋律走向来看多是跳进或者是级进以及两者结合的形式,旋律优美、流畅,并且音域相对来讲也非常开阔,再加上歌曲节奏本身明快的特点,使得四川民歌具有较高欣赏性。

2.音乐节奏与节拍的多样性

四川彝族民歌主要是将乐音作为音响的主要材料。当前,随着音响材料的选取的随意性逐渐增加,广泛使用噪音。比如没有固定音高的一些打击乐器,则在四川彝族民歌中使用较为频繁。在实际的民歌选取音响材料和演唱人员对民歌的认知水平上,都展现出了一些自然的特点。比如在彝族群众将民歌发出声音比喻为蜜蜂的声音。虽然在旋律方面尽量实现“自然”,然而,这一形式的“自然”发展到声、复调等多个声部,也能受到广大群众的广泛认可。彝族民歌在节奏以及节拍使用上多样、自由,不仅包括完整拍子的节奏旋律,还有形式多样的自由节奏模式。与此同时,自由与半自由的节奏形式也经常出现在彝族民歌中。特别是彝族民歌内的叙事民歌、打歌等也经常出现前长后短的节奏样式,这在四川彝族民歌中也是非常典型的旋律特点[3]。

另外,四川彝族民歌也大量使用拍子,可以说是涵盖了拍子的全部类型,主要有单拍子、混合拍子、复拍子等。这些拍子主要呈现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使用四五拍子,这一拍子是每一个小节内由四二拍、四三拍组成,形成了推动力的律动,容易推动曲调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彝族的《火把节之歌》;另一方面,经常使用变化的拍子。变化拍子指的是除了使用常见的拍子外,还使用了四五拍、四四拍、八六拍、八九拍、八五拍等组合不断去变换拍子,大量使用变换拍子符合彝族民歌的独唱特点,这样曲子舒展、悠长与即兴的音乐特色,更容易让歌唱者去抒发个人的情怀。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大面积使用了前十六音符或者是前八分因素,这样在节奏上就呈现出独有的特点,比如《逼迫妞妞走》,使用切分音让这首歌曲音位置出现变化,适当增添了曲调在整支曲子中的活力。

3.音乐调式调性有明显的标志性

在四川彝族民歌中,在音乐的调式、音阶、终止式以及调性等多个方面呈现出明显的标志性,彝族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建立了独特的调式调性,有时在彝族内的不同地域间的彝族民歌在调性调式等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性。通过长期的调研后发现,彝族民歌实际上在调式调性、音阶等方面有典型的样式,例如,在音乐旋律音阶中,运用四声与五声音阶,比如La、Re等,在调式调性方面,徵调、羽调的使用,其次是商调式。另外,四川彝族民歌内也会出现具有很大的规律性终止式,比如彝族纳苏支系列民歌音阶,使用变化的音阶进行终止,一般终止多出现在Mi、Do等不同的音符上。上面谈到的这些特殊情况,是很难用音乐理论来进行解释的,只能在不断发展的四川彝族民歌的音乐形态内去找寻答案。因此,四川彝族民歌的音乐调式调性有明显的标志性。

4.音乐的曲式结构丰富多元

四川彝族群众生活的多样性,使彝族民歌在曲式结构方面呈现出独有的特点。一般情况下,一段体的曲式是经常出现的。在一段体曲式样结构内,可以看到由两句、三句甚至是更多的乐句所形成的结构,但是常见的最多的还是四个乐句结构。这能很好展现当地苗族人不断追求形象的对称性与完整性的性格特点。四川彝族民歌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也就是采用了典型的“分节式结构”插曲。在这一曲式基础上,还延伸出了一些多样变体,在歌曲快要结束的时候反复咏唱最末的乐句,这时歌词、曲调稍微有些变化;在歌曲前面的部分再加上一段散板序唱或者是采用散板来结尾,这一曲式上的变化,能让曲调与乐调的情感与色彩对比非常强烈,进一步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传统音乐内的曲式结构都可以在彝族民歌内找到相应的样式,一般包含三类:小型、中型与大型曲式。其中,小型曲式是由一到二句体式构成的,使用起来十分广泛,中型、大型曲式是由三到四句或者是套曲等构成的。在彝族民歌中的打歌也展现出自己的特点:先是一段二句式和半句固定衬词一起形成的结构是“三截半”,四句往往被称之为是“四平腔”。因此,四川彝族民歌的曲式结构较为严谨,在腔调内的结构也有一些特殊结构组合形式。

四川彝族民歌中的音乐动机不仅简单也富有特色,在动机中呈现出形成调式主和弦各个音之间的良好组织关系,比如《今晚最好》。动机就是采用重复的方式来使用的,重复主要包括发展重复、变化重复以及精准重复。变化以及发展的重复有效使用了改变节拍与节奏,改变音的方向或者次序等来实现。从整体上来说,四川彝族民歌在曲式结构方面,是采用音乐主题的新式来进行有效贯穿,采用节奏型或节拍变化作为变化手段的多乐句音乐,这一结构方法和其他民族歌曲体式上有类似之处,比如汉族使用的“板腔体”戏剧结构就和四川彝族民歌曲式结构有着相似之处。

5.以单声性的“音乐织体”为主

“音乐织体”是音乐作品中的每一个声部结构形态和组合方式的总称。“音乐织体”的主要类型包括支声音乐、平行音乐、单线音乐等形式,这些形式在四川彝族民歌里都有一定的体现。“单声性的音乐织体”是旋律织体,这在彝族民歌中处于主导性地位;“多声部音乐织体”使用最多的是复调音乐、支声音乐以及纯节奏性质的音乐织体,这全面体现了在彝族民歌内的织体特色。可见,四川彝族民歌中的织体是十分丰富的。

二、四川彝族民歌的传承价值

(一)彝族文化的载体,有着很强的实用性

四川彝族民歌全方位展现了彝族生产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主要有宗教祭祀、吃饭穿衣、婚丧嫁娶、村规礼俗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在四川彝族民歌中的老一辈歌手,也是采用民歌这一载体向晚辈来讲述生产、生活、彝族历史以及本民族的礼仪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从这里可以看出,彝族民歌展现了很重要的实用性。并且彝族民歌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诉求,对民歌中的陈旧内容进行更新,更好与新生活相匹配,并且也创作了新词和其搭配起来进行演唱。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展现出了更强烈的艺术生命力。比如《十朵莲花》则展现了彝族群众对新事物的热爱与歌颂,而《正月里来是新春》则全面展现了彝族人民在获得解放之后感谢党的恩情。这些彝族民歌不仅保持了彝族的民歌的传统风貌,还做到了与时俱进,有着明显的时代特色,这样展现的内容将更为生动与形象。

(二)体现了音乐文化的多元性

当前,音乐市场上主要是流行音乐,也就是那些商业化的流行音乐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在流行音乐内也掺杂了一些商业运作、市场炒作以及流行时尚方面的东西,根本就不能展示我国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而彝族民歌作为原生态的民族音乐,展现的民族音乐更有活力,展现音乐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与民族精神。因此,四川彝族民歌以其淳朴的艺术风貌和文化价值,成为我国音乐文化有机组成部分。

(三)彰显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彝族民歌还体现了重要的审美价值。彝族的民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受到国外流行音乐的长期冲击,一些年轻人逐渐开始对民族音乐失去了兴趣,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没有赢得人们的充分关注。但四川彝族民歌因为独特的审美品位与艺术个性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让彝族人民能切实感受到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使人们在继承新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再次感受到彝族民歌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4]。四川彝族民歌的持续发展,让人们再次感受到民歌所迸发出的强大生命力,使人们对彝族民歌有了全新的认知,不仅让彝族人民感受到彝族民歌的文化魅力,也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民族音乐的自信心。

总之,四川彝族民歌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彝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彝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际工具,更是彝族群众开展文艺活动的重要方式,通过民歌来表达心声,全面展现彝族人民的民族精神、性格、感情以及气质等,不管是节日习俗,还是走亲访友,都通过民歌来表达心声,具有鲜明的彝族特色,所以,彝族民歌获得了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可。四川彝族民歌的音乐风格主要体现在民歌的歌词内容及说唱艺术、衬腔虚词的科学运用,而在衬腔虚词运用方面主要表现在演唱方法中的使用、虚词运用对情感演绎的特殊性以及进一步发展等方面。四川彝族民歌的传承价值,重点体现在彝族民歌是彝族文化的载体,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彰显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体现了音乐文化的多元性。因此,研究四川彝族民歌的音乐风格与传承价值,能有效推动展彝族民歌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

[1]张 莉.四川凉山彝族民歌的音乐形态[J].中国音乐(季刊),2013,(4):149~151.

[2]穆 兰,陈娟娟.彝族合唱作品研究及艺术实践——以彝族民歌合唱作品《阿嫫妞妞》为例[J].新闻界,2012,(19):7~10,33.

[3]韩 静.彝族民歌的艺术风格与演唱技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窦玉英.彝族民歌及传承现状的研究[J].2011,(4):29.

猜你喜欢

衬词曲式拍子
衬词在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如此感伤
妈妈的竹拍子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四分之三拍”读法没错吗?
门德尔松《春之歌》分析
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
光明正大
“共性写作”时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