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篇》疑难字例释

2014-12-03

语言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用例语录汉语

郑 贤 章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长沙 410006)

《玉篇》是我国继《说文》之后一部十分重要的大型字书。原本《玉篇》共16917字,后经唐代孙强增字,宋代陈彭年、吴锐、丘雍等重修,现存本已有 22561字。与《说文》对照,《玉篇》原本多出7564字,今本多13208字。

《玉篇》原本说解详备,字有异体也分别注明,跟今本很不一样①见《王力语言学词典》“玉篇”条目,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然原本《玉篇》现只能看到残卷,而增字本《玉篇》每字下一般只有注音释义,缺少例证或书证,对字的来源已不加说明,这就为后人考察这些字增加了难度。近年来,我们在研究汉文佛典俗文字的时候发现,今本《玉篇》不少新增的来源不明的字可见于佛典,有了这些用例,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这些字各方面的情况,就能将在字韵书中处于沉睡状态的疑难字激活,由“死字”变为“活字”。

【、㖑】《汉语大字典•口部》(673)引《玉篇·口部》:“㖑,喝㖑也。”《汉语大字典•口部》(699)引《龙龛手镜·口部》:“,怒大声也。”无“”、“㖑”的用例。

按:今佛典中有此二字。《新集藏经音义随函録》卷20《三法度论》卷下:“唤,上乎戒反。”(60/156c②我们在这里使用的是《中华大藏经》59卷、60卷所录《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中华书局影印。“/”前的数字是卷数,“/”后的数字是页码,a、b、c表栏数,以下皆同,不再出注。)《三法度论》卷下:“复次热铁地驾铁火车,狱卒乘之,张眼㖑唤,叱叱便走。”(T25,p0027c③我们在这里使用的是《大正新修大藏经》,新文丰公司影印。括符内“T”后的数字表示卷数,“p”表示页码,a、b、c表栏数,以下皆同,不再出注。)《新集藏经音义随函録》“唤”即《三法度论》“㖑唤”,“”与“㖑”同。《六度集经》卷 2:“夫人长跪白言:‘不敢!但小疲极住止息耳。’㖑言:‘疾来,促随我后。’”(T03,p7b)《正法念处经》卷57:“复有死王阎罗伺命,捉余化天,掷着水中,訽㖑唱叫。”(T17,p338b)慧琳《一切经音义》卷75:“㖑言,呼戒反,㖑喝,恚声也,经文作喈,音皆,非字义也。”(T54,p797c)《龙龛手镜•口部》(273):“、㖑,许戒反,怒大声也。”构件“戒”俗作“”。

【憈】《玉篇·心部》:“憈,去鱼切,怯也。”《汉语大字典·心部》(2511)引之,读“qū”,无用例。

按:我们怀疑《玉篇》“憈”即“虚”字,应读“xū”。“虚”与“怯”常连用,受“怯”从“忄”的影响增旁作“憈”。《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19:“尔时鹿母心怀虚怯,即就猎师。”(T24,p200b)《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33:“为窃法故,其心虚怯。”(T27,p174a)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盘经》卷 29:“善男子,如人舍命受大苦时,宗亲围遶,号哭懊恼。其人惶怖莫知依救。虽有五情无所知觉。肢节战动不能自持,身体虚冷暖气欲尽。见先所修善恶报相。”(T12,p0535c)“虚”,宋本《大般涅盘经》作“憈”。“憈”乃“虚”字之俗。《金光明经科注》卷 3:“又治虗冷,风不得进。”(X20,p571c)根据异文,“憈”即“虚”字。

【】《玉篇·口部》:“,吃也。”《汉语大字典·口部》(740)引之。

按:“”乃“(謇)”字。《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如软心菩萨不甚勇猛,讥言声闻;如人谄曲,或复儜弱,讥言女人;又如眼虽明,而不识事,讥言盲人;又如耳虽听,而听义不解,讥言聋人;又如舌虽语,而讷口吃,讥言痖人。”(T40,p0831a)《龙龛手镜·口部》(271):“、,二俗,居展反,正作謇,吃也。”《新集藏经音义随函録》卷8《观佛三昧海经》卷5:“吃,上居辇反,下居乞反,重言也,上正作謇。”(59/848b)从形体上看,“”即“”。“”、“”、“”皆“謇”字之俗。

【】《玉篇•口部》:“,胡垓切,笑也。”《汉语大字典•口部》(720)引之,无例证。

按:《四分戒本如释》卷1:“见人持戒,即笑诽呰。”(X40,p0193c)《四分戒本如释》卷1:“苟非智过如来,即是与佛共诤。余谓其非呰人也,是诽讟佛也。”(X40,p0193c)“”在佛经中确为“笑”义。《四分律名义标释》卷31:“嗤笑,嗤,抽知切,音鸱,笑也。律文或作,何开切,音孩,亦笑也。”(X44,p641b)《玉篇》“”与“嗤”意义相同。

【】《玉篇·口部》:“,知立切,鸣也。”《汉语大字典•口部》(749)引之,无“”的用例。

按:《指月录》卷2:“粮不畜一粒,逢饭但知(陟立切)。”(X83,p0424a)《佛祖纲目》卷 32:“粮不畜一粒,逢飰但知嗎。世间多事人,相趂浑不及。”(X85,p0626c)《景德传灯录》卷30:“粮不畜一粒,逢饭但知(陟立切)。”(T51,p0461b)《佛祖历代通载》卷14:“粮不蓄一粒,逢饭但知。”(T49,p0606b)“”、“”、“嗎”即“”字。“”,《广韵·缉韵》作“”,鸣叫之义。

【】《玉篇·口部》:“,乃等切,多言也。”《汉语大字典·口部》(724)引之,无“”的用例。

按:佛经中“”为咒语用字。《大方广佛华严经海印道场十重行愿常徧礼忏仪》卷 1:“唵萨㗚末怛达遏怛啰得捺布桚铭遏萨摩啰悉癹啰捺萨麻英吽。”(X74,p0140a)《大方广佛华严经海印道场十重行愿常徧礼忏仪》卷1:“唵哑么遏(重)妹(重)拶捺么曷(引)摩啰(二合)(引)。”(X74,p0145c)《玉篇》“”训“多言”,来源不明,盖因“”从口从能,能言,多言也。

【】《玉篇·巾部》:“,韬发也。”《汉语大字典•巾部》(847)引之,无“”的例证。

按:《佛说菩萨本行经》卷下:“于时人王即以杂妙之宝上于菩萨,大海龙王即以髻中摩尼宝珠以上菩萨,金翅鸟王天金饰以贡菩萨,于时四王皆大欢喜,作礼而去。”(T03,p0124a)“饰”,佛经常作“拂饰”。《贤愚经》卷 7:“见有五百童女,群行游戏,采取好花,用作拂饰。”(T04,p399b)《杂宝藏经》卷 2:“以天冠拂饰,着毘婆尸佛像顶上。”(T04,p0458b)《佛说菩萨本行经》“饰”即《杂宝藏经》“拂饰”。根据佛经,“(拂)饰”义为包扎头发的一种饰品。

【】《玉篇•巾部》:“,裂帛声。”《汉语大字典•巾部》(867)引之,无“”的用例。

按:《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十:“非所有,非无所有,如门前路通达一切东西无北,无壅碍。”(X30,p0211c)《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十上:“如门前路通达一切东西南北,无壅碍。”(T34,p0137b)《玅法莲华经文句纂要》卷7:“如门前路通达一切东西南北,无壅碍,(从巾,裂帛声)。”(X29,p0759c)《科注妙法莲华经》卷8:“如门前路通达一切东西南北,(呼陌切,快也)无拥碍。”(X30,p0804c)《玅法莲华经文句纂要》释“”为“裂帛声”,与《玉篇》同,《科注妙法莲华经》释“”为“快也”,别为一义。《宗镜录》卷37:“如门前路通达一切东西南北,劃无壅碍。”(T48,p0635b)《妙法莲华经文句》“无壅碍”,《宗镜录》作“劃无壅碍”,盖以“”为“劃”字。明•王思任《徐霞客传》:“与之论山经、辨水脉,搜讨形胜,则劃然心开。”“劃”有豁然、开朗之义。“无壅碍”同“劃无壅碍”,应为豁然开朗、没有障碍之义,“”在文中非“裂帛声”。

【】《玉篇·宀部》:“,舍也。”《汉语大字典•宀部》(1009)引之,无“”的用例。

按:“”乃“居”字。《广弘明集》卷 19:“伏惟陛下,玉镜宸居,金轮驭世,应迹有为,俯存利物。”(T52,p235a)《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30:“宸居,上音辰,天子屋也,下正作,音居。”(K35,p707b①我们在这里使用的是《高丽藏》第 35册所录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括符内“K”后的数字表示卷数,“p”表示页码,a、b、c表栏数,以下皆同,不再出注。)佛经中“”常为人名用字。《丛林盛事》卷 2:“一见佑山,见黄龙南,故其亲得黄龙宗旨。”(X86,p0697c)

【旤】《汉语大字典•无部》(1230)引《玉篇•旡部》:“旤”同“”。

按:《憨山老人梦游集》卷 50:“流棍日集,旤害日作。”(X73,p0808b)《永觉元贤禅师广录》卷15:“老人且以妖书之旤,竟至长逝。而刻藏之缘,遂乃中阻。”(X72,p0467b)《佛祖历代通载》卷15:“事佛求福,反更得旤。”(T49,p0623a)《佛祖统纪》卷41:“事佛求福,乃反得祸。”(T49,p0381c)“得旤”即“得祸”,其中“旤”即“”、“祸”字。《玉篇•旡部》:“,神不福也,今作祸。”

【櫁】《汉语大字典•木部》(1406)引《玉篇•木部》:“櫁”,同“榓”。无“櫁”的用例。

按:今佛典中有“櫁”字。《佛说戒德香经》:“正士名丈夫,普熏于十方,木蜜及栴檀,青莲诸雨香。”(T02,p0507c)“蜜”,元、明本作“櫁”。《妙法莲华经》卷 1:“或有起石庙,栴檀及沈水,木櫁并余材,砖瓦泥土等。”(T09,p0008c)《佛般泥洹经》卷下:“栴檀香薪、櫁香薪、梓薪、樟薪,着棺上下。”(T01,p0173a)《法华疏义缵》卷3:“木櫁者,形似白檀,微有香气。”(X29,p0055b②我们这里使用的是《卍新纂续藏经》(新文丰版)。括符内“X”后的数字表示卷数,“p”表示页码,a、b、c表栏数,以下皆同,不再出注。)

【㫙】《玉篇·日部》:“㫙,日也。”《汉语大字典·日部》(1595)引之,无“㫙”的用例。

按:“㫙”在佛经为“昳”字之讹。《调实居士证源录》卷1:“日㫙未,家无四壁少筭计,或搬柴,或运水,任意逍遥无拘系。”(J38,p483c③我们这里使用的是《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括符内“J”后的数字表示卷数,“p”表示页码,a、b、c表栏数,以下皆同,不再出注。)《方融玺禅师语录》卷3:“时㫙未,青天白日着鬼魅,十字街前占卦灵,说我今年多好睡,义不通禅二会,开口便把人得罪,只因当面不容情,过后惹得人指背。”(J29,p0836c)《念佛镜》卷2:“日昳未,浩浩生死诚堪畏,不取西方速疾门,尘沙劫海须沈坠。”(T47,p132c)“日㫙未”即“日昳未”,其中“㫙”即“昳”字之讹。《玉篇》“㫙”字来源不明,今疑即“昳”字之讹。《玉篇》“㫙”读“附夫切”,恐为俗读,俗以“㫙”形体上从“夫”,古读为“夫(附夫切)”,又因“㫙”从“日”故释义为“日”。

【】《玉篇·牛部》:“,牛也。”《集韵·没韵》:“,牛名。”《汉语大字典·牛部》(2129)引之,无“”的用例。

按:《寒松操禅师语录》卷17:“角询穷云外,涛声踏碎溪边。撩风口笑艸鞋穿,不惮关山路远。月晓每同月问,霜寒常带霜旋。何时得遇老南泉,共把家私判断。”(J37,p0631c)“角”即牛角之义。

【】《汉语大字典·月部》(2211)引《玉篇·肉部》:“,古疼字,痛也。”无“”例证。

按:佛经中有“”字。《大乘法苑林章补阙》卷第七:“触有三十:坚、湿、暖、动、耎、轻、重、强、弱、冷、热、涩、濯强、猗乐、疲极、不极、病、老、身利、身重、迷闷、、、痹、类申、饥渴、饱满、嗜乐、不立、滑涩。”(X55,p0152a)“”在文中即“疼”字。《大乘义章》卷 8:“……十九身钝,二十身懒,二十一身重,二十二迷,二十三闷,二十四瞪瞢,二十五疼,二十六痹,二十七频申,二十八饥,二十九渴,三十者饱,三十一满,三十二嗜乐。”(T44,p631b1)

比较《大乘法苑林章补阙》、《大乘义章》,“”对应的应是“疼”字。慧琳《一切经音义》卷43:“疼痹,又作痋、二形,同,徒冬反。”(T54,p595b)

【朏】《汉语大字典·月部》(2214)引《玉篇·肉部》:“朏,臀也。”无“朏”作“臀”义解的用例。

按:《祖庭事苑》卷1:“骨臀,上当作胐,音窟。胐,股上也。”(X64,p318a)《云门匡真禅师语录》卷第一:“中间諕汝屋里老爷得么?向老汉胐臀后,觅得些子涕唾嚼。”(J24,p0380c)

“胐”又作“”。《玉篇·肉部》:“,臀也。”《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上:“中间諕汝屋里老爷得么?向老汉臀后,觅得些子睇唾嚼。”(T47,p0553a)《古尊宿语录》卷第十五:“中间諕汝屋里老爷得么?向老汉臀后,觅得些子㖒唾嚼。”(X68,p0099b)《五灯全书》卷第三十一:“间諕汝屋里老爷得么?向老汉臀后,觅得些子㖒唾。”(X81,p0693a)

【焸】《汉语大字典•火部》(2368)引《玉篇•火部》:“焸,於京切,明。”无例证。

按:《六度集经》卷7:“五盖灭后,其心照然。”(T03,p0039c)“照”,宋本作“焸”。“照”与“焸”皆有明亮之义,两者互为异文,盖同义相替。《六度集经》卷8:“德聚功成,尔乃炅然,无复讥谤。”(T03,p0047a)“炅”,宋本作“焸”。“炅”与“焸”皆有明亮之义,两者互为异文,盖亦同义相替。

【㥒】《玉篇·心部》:“㥒,七海切,恨也,急也。”《汉语大字典·心部》(2481)引之,无用例。

按:《玉篇》“㥒”音“七海切”,来源不明,今疑即“猜”字,读“七海切”乃俗读,俗以“㥒”形体从“采”故读为“七海切(采)”。玄应《一切经音义》卷21:“猜疑,古文、猜二形,今作㥒,同,麁来反。猜亦疑也,《广雅》惧也。”(C057,p73a)慧琳《一切经音义》卷81:“猜忌,上采哉反,杜注《左传》云:‘犹疑也。’《方言》云:‘恨也。’《说文》云:‘猜谓恨贼也,从犬,青声也。’”(T54,p831a)《玉篇》“㥒”训“恨”,与“猜”义同,训“急”,不详。

《古清凉传》卷2:“有一僧,身漏所逼,于台下之东北,稍下泄之,遂闻谷下隐如雷震之响,心㥒而起,适投袈裟,有黑风勃然拂衣而过。其僧忧惕。”(T51,p1099b)“心㥒而起”即心惧而起。

《楞严经正脉疏》卷9:“所谓山鬼伎俩有尽,我之不㥒无穷,则彼魔事,真无可奈何矣。”(X12,p445b)“我之不㥒”疑为我之不惧之义。

【】《玉篇•石部》:“,水石也。”《汉语大字典•石部》(2638)引之,无“”的用例。

按:佛典中有“”字。《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禅师语录》卷10:“时光不觉近清明,洒落桃花满盈。半逐东风随水去,隔江啼鸟唤流情。”(J35,p0855b)《云栖法汇(选录)》卷11:“者,䃭者。”(J32,p762a)《赤松领禅师语录》卷4:“苔涟月影凝清露,带寒烟晓夜凉。”(J39,p525c)

【】《玉篇•虫部》:“,步登切,虫也。”《汉语大字典•虫部》(3059)引之,无用例。

按:佛典中有“”字,与“螺”连用。《释鉴稽古略续集》卷 2:“物产金银、琥珀、水精、琉黄、水银、铜钱、白珠、青玉、苏木、胡椒、细绢、花布、螺、漆器、扇、犀象、刀剑、铠甲、马。交市华人。喜得童女。”(T49,p0937c)

【】《汉语大字典•米部》(3356)引《玉篇·米部》:“”,“籹”的俗字。无“”的用例。

按:慧琳《一切经音义》卷 34:“粔,渠煮反,下匿女反,《苍颉篇》:‘粔,饼饵者也。’江南呼为膏。”(T54,p536b)《金色王经》:“此佉陀尼如是复有油脂粔,此佉陀尼稻米末饼,此佉陀尼雨如是等种种食等。”(T03,p0390b)“”,元、明本作“籹”。“”即“籹”字。《楚辞•招魂》:“粔籹蜜饵,有餦餭些。”王逸注:“言以蜜和米面,熬煎作粔籹。”“粔”即“粔籹”,其中“”即“籹”字。

【】《玉篇•羽部》:“,许劣切,小鸟飞也。”《汉语大字典•羽部》(3564)引之,无用例。

按:佛典中有“”字,意义即“鸟飞”。《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 18:“石桥多隐者,分榻愿共歠。自问心不住,下山如鸟。回望山何妒,慨自根下劣。”(J28,p0758a)

【】《玉篇•羽部》:“,芳好切,飞也。”《汉语大字典•羽部》(3569)引之,无“”的用例。

按:佛典中有“”字,意义即“飞”。《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 13:“此一茎劫火光中,一跳蚤亦能跃亦能,踪迹疾溜无处讨。”(J28,p0729a)

【絾】《玉篇·糹部》:“絾,市征切,织絾。”《汉语大字典·糹部》(3615)引之。

按:大型字典“絾”字的读音与意义都源于《玉篇》,但无例证。“织絾”为何义呢?《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8《宝网经》卷1:“织絾,音成。”(59/817c)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宝网经》卷1:“于是童子宝网,闻佛所宣真谛之义,心怀悦豫,以金缕织成衣,其价无数,奉上如来。”(T14,p0085b)《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织絾”即《佛说宝网经》中的“织成”,其中“絾”即“成”字。从经文看,“成”盖受“织”字的影响类化增旁从“糹”而作“絾”的。类似“以金缕织成衣”的句子在佛经中多见。《大乘集菩萨学论》卷21:“又复以金缕织成殊胜衣。”(T32,p0132a)《佛说大般泥洹经》卷1:“种种杂香以涂其上,金镂织成以为垂带。”(T12,p0853c)我们怀疑《玉篇》“絾”也很有可能就是“成”字。由于“絾”是个俗字,常与“织”连用,人们故以“织絾”误释之,而不知其为“成”也。

此外,“絾”又可为“缄”字之讹。《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29《广弘明集》卷4:“絾口,上古咸反。”(60/548c)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卷4:“静与其属,缄口无言。”(T52,p0113a)《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絾口”即经文中的“缄口”,其中“絾”即“缄”字之讹。这样一来,大型字典“絾”字下可增添“同缄”的说解。

【】《玉篇·走部》:“,胡谷切,走也。”《正字通·走部》:“,俗字,旧注走也。”《汉语大字典·走部》(3721)引之,无“”的用例。

按:佛典中有“”字,意义即“走”。《古音王传》:“吐龙唇,垂象足,霏霏花雨瘳人毒。来山环,返水曲,莫使迷头颠。北曦曦,南旭旭,两人共照何拘束。莫胡猜,休乱欲,这里岂容真俗(合前)。”(J40,p0187b)

【】《汉语大字典•豆部》(3807)引《玉篇•豆部》:“䝁,豆名。,同䝁。”

按:今佛经中有“”字。玄应《一切经音义》卷17:“䝁豆,又作、二形,同,勒刀反。《通俗文》:‘野豆谓之䝁豆也,形如大豆而小,色黄野生引蔓也。’”(C057,p24b①我们在这里使用的是《中华大藏经》57卷所录玄应《一切经音义》,中华书局影印。括符内的“C”表示卷数,“p”表示页码,a、b、c表栏数,以下皆同,不再出注。)《出曜经》卷15:“复重请比丘,明日更食,以苦酒煮豆食之。”(T04,p0690b)《出曜经》卷15:“苦酒豆食,全命何假彼。”(T04,p0690b)《遗教经论记》卷2:“王恚怒,躬自造食。道人但言如食所食。复请明日食。受已即以苦酒煑豆食之。”(X53,p0645a)《遗教经论记》卷2:“支形得行道,苦酒豆食。”(X53,p0645a)

【】《玉篇•足部》:“,急行。”《龙龛手镜•足部》:“,行皃也。”《汉语大字典•足部》(3950)引之,无“”的用例。

按:《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禅师语录》卷12:“偶闻讣音,不惮时炎,遂而至,突见,不遑次年,复令弟子照俸迎归师之舍利。”(J35,p0864c)

【䛣】《汉语大字典·言部》(4236)引《玉篇·言部》:“䛣,言也。”无“䛣”的例证。

按:《天台宗未决》卷3:“迈佩竹符于名岳之下,聆高僧之嘉话,洗浙烦虑,如揖灵泉,深戁䛣才,不称所请。”(X56,p0683a)《绍兴重雕大藏音》卷3:“,䛣正,傍丁反。”(C059,p536b)

【】《玉篇•言部》:“,苏戈切,佞也,动也。”《汉语大字典•言部》(4238)引之,无用例。

按:《楞严经义疏释要钞》卷 6:“如尘随风,各无所见者。风与微尘,各不可见也。尘虽有相,非日不照,以喻奸,人所不觉。”(X11,p0159b)“奸”之“”正是《玉篇》所训“佞”之义。

【、】《玉篇•雨部》:“,卢冬切,雨声。”《汉语大字典•雨部》(4328)引之,无用例。

《玉篇•雨部》:“,雨也。”《汉语大字典•雨部》(4326)引之,亦无“”的用例。

按:佛典中有“”、“”。《古宿尊禅师语录》卷6:“一阵雨,渔樵继踵过。寒螀沿磩闹,埜雀遍山歌。对月砧声乱,迎霜草色皤。愁生孤枕上,消遣莫如何?”(J37,p0438c)根据佛典文义,“”指大雨声。

【】《玉篇·雨部》:“,直卓切,大雨也。”《汉语大字典·雨部》(4351)引之,无用例。

按:佛典中有“”字。《古雪哲禅师语录》卷15:“企想玄风,末繇晋谒。风雨鸡鸣之感,抑殆有日矣。所钦诵者,钧示创颁,立破魔军之胆,再捐清俸,宏辟檀度之途。是其惠仁飙溢播于方之外者,固深大若是矣。”(J28,p0379b)《正字通·雨部》以“”为“濯”字,无据。

【】《玉篇·风部》:“,风也。”

按:《集韵•勿韵》:“,小风谓之。”佛典中有“”字。《明觉禅师祖英集》卷第六:“春风华正飞,红霞碧霭笼高低。”(T47,p0706b)《法演禅师语录》卷下:“冉冉白云间,微风起。至哉造化功,孰为究终始。究之既不能,徒然自忧喜。”(T47,p0666a)《古尊宿语录》卷二十二:“冉冉白云间,微风起。至哉造化功,孰为究终始。”(X68,p0147b)《进大慧禅师语录》卷 1:“纷纷香气炉中发,清风座上生。”(T47,p0811c)“”在佛经中叠字连用,意义为微风貌。《玉篇》、《集韵》所训与之稍异。

【䮊】《玉篇·马部》:“䮊,音夷,马名。”《汉语大字典·马部》(4845)引之,无“䮊”的例证。

按:佛典中有“䮊”字,但似乎不是《玉篇》所训的“马名”。《释摩诃衍论序》:“朕闻其梵本先在于中天竺,遣䮊奉迎,近至东界。以弘始三年岁次星纪九月上旬,于大庄严寺,亲受笔削,敬译斯论。”(T32,p0592a)“遣䮊”之“䮊”似乎不能理解为“马名”,疑为“使”字。“遣䮊”疑即“遣使”。《历朝释氏资鉴》卷 6:“朕闻其梵本先在于阗国中,遣使奉迎。”(X76,p190c)“使”何以讹为“䮊”?使者骑马,故改从马,“吏”与“夷”形体近似讹为“夷”,从而写作“䮊”。

《玉篇》训“马名”的“䮊”来源不详。《正字通·马部》根据“銕”或作“鐵”推测“䮊”为“驖”字,可备一说。《龙龛手镜·马部》:“驖,徒结、他结二反,马赤黑色也。”

【䮓】《玉篇·马部》:“䮓,竹角切,马行。”《篇海类编·鸟兽类·马部》:“䮓,马行不前皃。”《汉语大字典·马部》(4855)引之,无“䮓”的用例。

按:“䮓”《集韵·效韵》还训“马驰”,与“马行不前皃”正好相反。《玉篇》“䮓”训“马行”,未言快慢。“䮓”在佛典中用作“马行不前皃”。《揞黑豆集》卷 8:“骥所以见珍者,以其日行千里。若延旬而至,则与驽䮓均矣。”(X85,p0365b)“䮓”与“驽”连用,训“马行不前皃”是。

【】《玉篇·鱼部》:“,所巾切,鱼尾长。”《汉语大字典·鱼部》(5020)引之,无用例。

按:《广韵·臻韵》:“,鱼尾长也。《诗》云:‘有莘其尾。’字书从鱼。”根据《广韵》,“”本为“有莘其尾”的“莘”的后起字。“有莘其尾”的“莘”乃长义,由于在《诗》中指鱼,后增“鱼”旁而作“”,字书也随之有“鱼尾长”一义。“”本为“鱼尾长”,后又指长尾的鱼。《类篇·鱼部》:“、,疏臻切,鱼名,长尾皃,或省文。”佛典中有“”的用例。《揞黑豆集》卷8:“井上碧霄岩萝蔓密布,蜿蜒而入。顶有䖞,赤如鰸,朱目长爪,俛而㖃,咮然长咏。”(X85,p0367c)根据《揞黑豆集》,“”盖是一种长尾而赤的鱼,可能跟“鰸”相似。

【、】《汉语大字典·匚部》(99)引《玉篇·匚部》:“,胡耽切,船没也。”

按:“”字来源不明。《汉语大字典·匚部》(99)引《集韵·覃韵》:“浛,《方言》:‘沈也。’或作。”无“”的用例。“”乃“浛”字。《善慧大士語錄》卷 3:“破戒如船浛,没溺大江海。”(X69,p121a)《善见律毘婆沙》卷 11:“若造作赞死经,有人偷取读。因此有死者,造作比丘得波罗夷罪。若遭浛或遗落去失,有人拾得依经取死。”(T24,p0752a)“浛”,宋、元、明宫本作“”。“”即“浛”字。慧琳《一切经音义》卷65:“遭浛,又作涂、涵二形,同,胡南反。《方言》:‘浛,沉也。’《字体》作,船没也。”(T54,p739c)“”,甲本作“”。《龙龛手镜·匚部》(192)“、,二俗;,正;,今,音含,船沉没也。四。”“”、“”、“”、“”同。“”音义与“”同,应即“”字。

又《汉语大字典·匚部》(99)引《字汇补·匚部》:“,水名。姑南切。”“”为“水名”,来源不详,疑即“淦(浛)”。《集韵·覃韵》:“淦,水中舟隟谓之淦。一曰水名。或从含。姑南切。”“”音“姑南切”、意义为“水名”,与“淦”同。

《玉篇》所收之字,在大型字典中至今还没有用例的甚多。没有用例,其义难明,我们在研究字韵书所收之字时,应加强举证。限于篇幅,我们只择取了一部分《玉篇》疑难俗字进行考释,意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的重视。

顾野王《宋本玉篇》,中国书店1983年版。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2010《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辞书出版社、崇文书局。

胡吉宣 1989《玉篇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万献初 2013 服虔、应劭《汉书音义》音切考辨,《古汉语研究》第3期。

王曦 2012《玄应音义》碛砂藏系与高丽藏系异文比较,《古汉语研究》第3期。

行均《龙龛手镜》,中华书局1985年版。

郑贤章 2007《〈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用例语录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资费拨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语录
语录
用例规约在课程成绩管理系统需求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使用用例建模进行软件需求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