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温洛克石墙》中的身体意识与自我认知*

2014-12-03黄芙蓉

外语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妮娜维斯普尔

黄芙蓉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 150001)

论《温洛克石墙》中的身体意识与自我认知*

黄芙蓉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 150001)

加拿大著名作家艾丽斯·门罗的小说《温洛克石墙》描述了女主人公从乡镇到都市的自我追寻过程。本文采用空间、感官与意象等理论概念,对小说中身体与外界环境的互动进行系统分析。本文分析着装的身体映射人物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的现象,论述叙事者自我认知的萌发;讨论嗅觉、触感等身体感官与环境的互动,揭示这一过程折射出的人物的世界观与价值选择;并研究作为身体延伸空间的房屋与居所等与个体的相互作用,推及作品中人物关系与心理样态的刻画,阐明叙事者伦理价值观重新确立的过程。

身体伦理;自我认知;《温洛克石墙》

1 引言

艾丽斯·门罗(Alice Munro)为加拿大著名小说家,曾获曼布克文学奖,享有世界声誉。她的作品常以细腻的笔法刻画个体不可摆脱的生存困境和艰难的人生选择。例如在她早期作品的女主人公试图借读书离开萧条破败的小镇,改变自己平常女性的命运,她面临的是女性婚姻与事业冲突之间的伦理困境(Rasporich 1990:29)。其后期作品则刻画了女主人公走出小镇,到达物欲横流的都市之后面临的坚持自我或屈从物欲的伦理选择。其中,2009年出版的小说《温洛克石墙》(WenlockEdge)通过刻画女主人公和妮娜等人物间的复杂关系,体现出传统伦理价值观与商业社会伦理价值观的冲突,以及理性与秩序的力量与追求自我身体欲望满足力量的较量。本文借助空间、感官与意象等概念,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研究门罗以衣饰等细节的刻画揭示人物的经济地位与伦理观、以身体感官与环境互动的刻画映射人物的心理变化,并且以身体与其活动空间联系的刻画折射人物的自我确立,追溯女主人公从自我怀疑到经历道德危机,再到重新确立自我的心理过程,从而阐明门罗小说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

2 萌发——着衣的身体中的自我认知

个体的衣饰具有社会文化特征,代表一种社会认同,是个体的自我定位和社会地位的体现。“衣饰是传递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载体,是物品的意义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身体寻找不可描述的、复杂的、多重感官身份”(Calefato 2004:3)。在《温洛克石墙》中,叙事者意识到她和妮娜(Nina)衣饰上的差别,这让她认识到两者在生活经历、人生哲学与世界观上的差异。在对比之后,叙事者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选择与价值取向,从而思考另一种生存方式的可能,这是她自我认知的开始。

被普尔维斯先生(Mr. Purvis)包养的妮娜到大学做旁听生。在求学期间,她和叙事者相识,共同租住一间逼仄的阁楼。妮娜的衣服被描述为“从商品目录中走下来的”(Munro 2009:68)。商品目录上的衣饰代表大众目光中女学生的衣着打扮和身份定位。妮娜盛装的身体表明她期望获得认可的心理,也说明她似乎衣食无忧的生活。此处,目录上的衣饰可以被看成在大学成员中流行的穿衣规则。妮娜遵守这种规则,衣饰成为她掩饰真实自我的工具。“衣饰具有语言特征。语言、思想和服饰相互关联。衣饰被明确地看成身体的掩饰,正如语言是思想的掩饰一样”(Calefato 2004:5)。这样,尽管妮娜搞不懂最基本的概念,只能在课堂上发呆、在咖啡馆里静坐、在大学走廊里行走,但是她仍能够用外在的衣饰掩饰实际上的无知,在形式上融入大学生活。

与妮娜形成对照的是生活拮据、经济窘迫的叙事者。她仅有一套用奖学金购买的、勉强体面的衣服。因而,她一直小心翼翼地保管这套衣服,生怕弄出褶皱。她意识到自己在外表上与大学校园里的衣饰规则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影响着她的自我价值认知。衣饰是欲望的载体,其社会性指涉来自于不同的层面。穿衣欲望在一定层面上和某种生活方式相联系,引起他人对个体的情感预期,这种预期“将主体与物体的价值相联系”(Greimas 1983:11)。主体与带有附加价值的服饰联系,并以此获得社会认可。也就是说,人们通常以他人衣饰的价值判断其经济地位与个人价值。叙事者对衣饰小心翼翼的保护恰恰反映出她在大学生活中如履薄冰的心理。她在学习上游刃有余,但是对着装却十分谨慎。她努力让自己的衣饰符合大学校园中服饰亚文化的衣着标准。她的谨慎折射出其自我价值认知的自卑感。她需要符合大学穿衣规则的服饰来证明自己的体面,获得归属感。这是因为“服饰的样式和品味的构建与解构的过程,通过服饰符号系统,人们可以得到归属感或叛逆感”(Calefato 2004:83)。叙事者在与妮娜的对比中深切地体会到两者经济状况与自我定位的差异,并对克制身体欲望、追求知识的价值观产生怀疑。

妮娜对叙事者的冲击体现为时尚的衣着与寒酸服饰的对比。但是叙事者的心理失衡并没有得到直接展示,而是间接地体现为她去普尔维斯先生家赴宴的决定。这一决定是她试图摆脱伦理困境的努力。妮娜的生活选择让她重新审视由知识与理性构成的自我世界。她的理性不能帮助她抵御物质生活的诱惑,也不足以让她坚定地恪守传统的伦理标准。在妮娜的影响下,她脱离设定的生活轨迹和既定的目标。她去普尔维斯先生家的目的不是享用美食,或是窥探妮娜的生活,而是颠覆自己伦理价值的尝试。小说通过刻画赴宴的经历对叙事者身体感官的冲击,进一步表达出叙事者伦理价值观的变化。

3 折辱——感官的身体遭遇道德危机

《温洛克石墙》描写叙事者对汗味和乳液气味的敏感,对环境的听觉和触觉体验,并以此揭示叙事者内心的变化。叙事者在普尔维斯先生家中以裸露的身体感知空间,她的感知折射出其由小镇到城市之后面临的道德危机。最终,叙事者在为普尔维斯先生朗读诗歌的过程中,认识到人类欲望的渺小与时间的永恒,从而在经历危机之后,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获得精神上的平衡。

小说通过叙事者对汗味的反感来刻画人物间的关系。汗味是不洁的气味。从表面上看,妮娜和叙事者在逼仄的阁楼上能够相互包容、互不干涉。然而,虽然在阁楼上妮娜实际占据的空间很小,但是叙事者却注意到妮娜的气味弥漫着整个空间,她表达了对妮娜具有感官侵略性气味的反感。社会学家奥尼尔认为“感觉使我们对他人做出最初的欣赏和评价;它迅速地促成我们或者是肯定的、愉快的和信任的感觉,或者是否定的、害怕的和躲避的反应。对于他人的所见、所听和所感便构成我们与他人交往的基础”(奥尼尔 1999:9-10)。从叙事者对气味的抗拒中可以看出她对妮娜的最初印象是否定与负面的。可见,气味这一感官细节有助于了解人物心理。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气味还发挥隐喻道德污染的作用。

叙事者的心理变化以她对乳液的感知得以表现,由此揭示出她陷入的伦理困境与最终选择。在普尔维斯先生家中,她被要求脱去所有衣服,涂上和妮娜一样气味的乳液。她脱去毕业服时内心经历的挣扎从衣服上的拉丁文Aveatquevale(前程似锦)得以展示(Munro 2009:78)。这一细节象征着她抛下理想与憧憬,沾染上乳液气味所代表的堕落的身体伦理观。对叙事者来说,妮娜的乳液气味代表其生活方式和价值标准,乳液的气味掩盖了叙事者自己的气味。尽管气味的标识给叙事者带来耻辱感,她还是接受涂抹乳液的仪式。从心理上来看,实际上也是她接受出卖身体的可能。乳液隐喻了她在此时此刻成为妮娜的替代品,表明叙事者对当时场景的接受。在面临道德选择时的矛盾心理,通过她对气味的感知得到明确的刻画。随着小说情节展开,妮娜和厄尼私奔,最终再次选择与普尔维斯先生生活。之后,厄尼再次见到叙事者时,身上散发着妮娜内衣的气味。这种气味侵略性地冲击叙事者感官,隐喻其天真与道德上的相对纯净沾染上妮娜和普尔维斯先生的世故与堕落。此处,气味代表精神上的标识以及被传递与沾染的价值观,也表明叙事者逐渐加剧的道德危机。

对叙事者身体感受的刻画也体现出人物间心理的较量以及叙事者面对道德危机时的自我救赎。在吃饭的过程中,普尔维斯先生询问叙事者是否了解迈诺安女性的衣饰,这种女性服饰的特点是暴露乳房。而在当时的场景中,叙事者正为自己赤身裸体而感到羞惭至极。普尔维斯先生询问叙事者的目的就是羞辱叙事者,提醒她自己身处的境地。这时,尽管叙事者的“咽喉发热”,但是她仍然鼓起勇气,直接注视对方的眼睛。她的举动表达出两人之间的心理较量(Munro 2009:81)。叙事者喉咙发烧这一细节描写,可以看出她对于当时场景的羞惭感以及对普尔维斯先生的厌恶,同时也体现出她建立心理优势的努力。这是处于伦理困境中的叙事者确立自我的重要时刻,促使她思考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体验。

小说中还描写叙事者在脱衣之后皮肤的触觉,刻画出叙事者在普尔维斯先生家里如坐针毡的心理状态,表达她对自己赤身裸体的羞惭。在从餐厅起身去书房的时候,她的“屁股蹭到椅垫上,发出刺耳的声音”(Munro 2009:81)。这一身体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加剧叙事者羞惭的心理。让她得到救赎的是诗人豪斯曼的同名诗歌《温洛克石墙》。诗歌描写了人生的短暂,生命的易逝,亘古不变的唯有温洛克石墙边的自然景观。个体的生命与永恒的宇宙以及漫长的人类历史相比十分渺小。在进餐过程中,衣冠楚楚的普尔维斯先生一度从叙事者羞惭的表情中获得变态的乐趣。可是当他看女孩读得兴起的时候,他反而“声音疲惫、衰老、粗粝、漠然”(Munro 2009:83)。究其原因,是这首诗的内容和女孩子的释然映衬出他的渺小与变态。在叙事者离开的时候,有恍若隔世之感。

叙事者再次见到诗歌《温洛克石墙》的时候,回忆起皮肤被垫子刺痛。她内心的痛苦体现为身体的刺痛的感受。她说:“以后再想到这诗行的时候,我无法不再次感受到垫子扎在裸露皮肤上的感觉。针刺样的羞愧。现在回想起来的刺痛比当时的感受要强烈得多,他毕竟还是对我造成伤害”(Munro 2009:90)。诗歌、身体的感官认知以及心理状态形成连续的隐喻关系,让叙事者再次回味并思考受到折辱的经历。她身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变化展示出她受到折辱的心理变化过程,也折射出她的自我认知。在经历过自我价值观危机之后,叙事者最终在对个体空间与公众空间的思考中确立了自我。

4 顿悟——身体空间的延展中确立自我

《温洛克石墙》中的生存空间与人物经历、性格特征密切相关,起到揭示人物心理发展的作用。小说刻画租住狭小空间的叙事者与占有宽敞空间的普尔维斯先生之间的心理较量。叙事者在公共空间中获得力量,明确自己的选择,在经历过伦理价值危机之后,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确立。

梅洛·庞蒂认为身体与空间具有辩证的关联性(庞蒂 2001: 119)。其关联性之一体现为经济地位决定个体占有空间的性质。空间是等级的符号,个体活动空间的大小代表其社会地位与自我定位。例如,叙事者和妮娜的生活空间狭小代表两人生存空间的逼仄,也映射出她们的底层地位。她们租住的空间,是“异己的、共享的、临时性的、权宜的、无经济价值的”(汪民安 2005:159)。和两个女孩相对的是普尔维斯先生宽敞的住宅。这个冷冰冰的,缺少人体热度的空间折射出普尔维斯先生典型的都市人的特点:“世故,冷漠和算计”(桑内特 2006: 116)。这种冷漠而骄傲的习性是由城市空间所塑造。普尔维斯先生宽敞而阴暗的住宅象征着他压制叙事者的控制力。当叙事者作为妮娜的替身来到普尔维斯先生家里的时候,宽敞的空间衬托出叙事者的渺小与困窘。从对普尔维斯先生寥寥几笔的刻画中可以感受到他的心理扭曲与强烈的占有欲。在他用金钱构建的空间中,叙事者的传统价值观受到挑战。但是,对叙事者造成更大影响的是妮娜对厄尼有序生存空间的侵入。

厄尼的公寓中物品摆放有序,他的空间带有其个性的印记。妮娜对叙事者感叹:“看看他居家多井井有条啊。这里是马克杯。这里是带托盘的咖啡杯。每个杯子都能各得其所。整洁吧?整个家和这个橱柜一样”(Munro 2009: 88)。厄尼的空间折射出他秩序与理性的传统价值观。他是城市下层的普通劳动者,因此当在叙事者提到诚实劳动与诚实生活等美德的时候,他十分激动地对叙事者的价值观表示肯定。他是恪守基督教伦理的人,他为高级餐馆中周日无人饮酒而沾沾自喜。这些细节刻画都表明厄尼传统的、他向的伦理观念。但是,厄尼的传统、有序、理性的空间被打上妮娜的印记。“如妮娜自己所说,她身上裹着一件棕色、底边带穗的男式浴衣,散发着无辜的、厄尼的男人剃须泡沫和卫宝香皂的气味” (Munro 2009:88)。妮娜占据了厄尼的房子,扰乱了厄尼循规蹈矩的、井然有序的生活。小说中,“无辜”一词被用来修饰厄尼的气味,表达叙事者对事件的价值判断。在她看来,厄尼收容妮娜是世故的女子勾引道德上无辜的男子。妮娜在侵占厄尼的生存空间之后,计划和厄尼一起长期生活,并对叙事者谈到生养厄尼的孩子,最终,妮娜又将厄尼抛弃。这种始乱终弃的行为让叙事者难以接受,并激发她的义愤。对于空间的描写间接地写出叙事者告发妮娜的动机。然而,促使她做出最终决定,重新确立伦理观的是代表公共价值观与人类理性追寻的图书馆。

图书馆是一个公共空间,代表人类探索与追寻人生价值的场所,它帮助人们建立起共同体的意识。图书馆是传播知识,让学生接触知识,进行理性思考的空间。叙事者对其功能进行过思考:“大学图书馆内部宽敞雅致,那些人设计、建筑了这个空间,他们希望看到这些人坐在长长的书桌旁,眼前是翻开的书-即使他们可能是带着宿醉与困倦,心怀怨恨、懵懂无知——他们头上也要有足够宽敞的空间,由发出幽光的木质板材围绕,高高的窗子,上面装饰着拉丁警句,透过这些看窗外的蓝天”(Munro 2009:91)。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图书馆作为叙事者做出决定空间的隐喻特征。图书馆代表着激励迷茫中的叙事者的公众意志和凝聚社会的力量。公共领域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社会交往的场所,还体现共同体的意志。在公共空间中,人们对公共领域中的各种实践活动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哈贝马斯 1999: 15)。叙事者需要这种思考,从而恢复对代表公众意志的伦理观的认同。在这个公共资源共享、代表秩序与规则的空间中,叙事者认识到人类理性追求的价值,以精神上的满足来获得道德评价的权利。在这里,对于哲学与人生的思考让她调整自己的视角,以公众的道德判断去评价个体的行为。最终,叙事者以匿名信的方式向普尔维斯先生告发妮娜,扮演了惩罚者的角色。

5 结束语

门罗刻画出叙事者面对城市中的诱惑和面对伦理困境时,经历的成长阵痛。但是门罗并未给出非此即彼的答案,也没有将主人公理想的坚持或破灭作为故事的结局。她用衣饰、身体感官及身体与空间的互动刻画出女主人公人生选择的某一时刻。叙事者的成长体现在她能够接受是与非两极对立的中间地带。在此过程中,叙事者对原有的伦理观有坚持也有放弃,最终重新建立起伦理观。该小说对人物的外部描写生动地展示出其内在心理活动,从中可以管窥门罗小说的艺术特征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的来源。

奥尼尔. 身体形态:现代社会的五种身体[M].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9.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9.

理查德·桑内特. 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莫里斯·梅洛-庞蒂. 知觉现象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Calefato, P.TheClothedBody:Dress,Body,Culture[M]. Oxford:Berg Publishers, 2004.

Greimas, A. J.StructuralSemantics:AnAttemptataMethod[M].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83.

Munro, A.TooMuchHappiness[M].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9.

Rasporich, J. B.DanceoftheSexes:ArtandGenderintheFictionofAliceMunro[M]. Edmonton:University of Alberta Press, 1990.

Sennett, R.FleshandStone:TheBodyandtheCityinWes-ternCivilization[M].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06.

【责任编辑孙 颖】

TheBodyEthicsandtheIdentityinWenlockEdge

Huang Fu-ro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WenlockEdgeby Alice Munro depicts the young narrator’s quest for ident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ty space and body ethics as the reflection of social status, identity and inner mind of the characters. Specifically, it discusses the dressing body and the sensing body which reflect the world view and choice of value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space as the extension of human body, which sho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s and their psyche. Through close reading of the details in the short story, the paper reveals the narrator’s psychological process from realizing the ethical dilemma to undergoing crisis of ethical values and finally to reconciling with changed ethical values. The analysis helps the reader to understand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values of Alice Munro’s short stories.

body ethics; identity;WenlockEdge

I106.4

A

1000-0100(2014)02-0126-4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爱丽斯·门罗研究”(11BWW029)的阶段性成果。

2013-10-25

猜你喜欢

妮娜维斯普尔
有“毒”的伊普尔
淘气鬼妮娜
三个最奇怪的词
对自我的超越:影片《黑天鹅》解读
《黑天鹅》:自恋与完美的达成
调侃金钱
毛绒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