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特根斯坦研究在中国
——记“第八届中西语言哲学夏日书院”

2014-12-03王天翼

外语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言说哲学

王天翼 甘 霖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 400031)

〇语言哲学动态

维特根斯坦研究在中国
——记“第八届中西语言哲学夏日书院”

王天翼 甘 霖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 400031)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著名的语言哲学家,他前、后期的图画论和用法论等思想不仅是西方语言哲学中理想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的基石,也直接影响了语言学的进程。特别是其游戏论和家族相似性思想对后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最主要来源之一。第八届夏哲院顺应了这一人文学术发展潮流,及时组织了国内8位哲学界和语言学界著名学者,主要从6个方面对维特根斯坦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阐发,基本代表了当前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在国内学界产生了较好的影响。本文在此基础上做一概述,同时发表了个人的点滴感想。

维特根斯坦;图画论;用法论;游戏论;后现代

夏日书院(以下简称“夏哲院”)已成为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的一项品牌性活动,每年暑期用约10天时间集中精讲或精读西方语言哲学的某个名人或某本代表作,每位讲课人“自背干粮、自带行李”,免费为学员授课。每年约有来自全国各高校的教师和研究生100人,至今已举办8届。这项由钱冠连、王寅、李洪儒、林允清和刘利民等先生倡导的活动,为推动我国高校外语学界的(语言)哲学学习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八届夏哲院于2013年7月26日至8月2日由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研究会承办,继续采取授课讲座及沙龙讨论的形式,围绕“维特根斯坦前后期理论”这一主题展开,共举行了12场讲座和2场学术沙龙。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长江怡教授分别用两个半天讲述了维特根斯坦前期和后期的理论以及他自己的最新见解。他指出,维特根斯坦前期著作共包括7个大命题(526条论述),可大致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含1和2命题,关于世界的逻辑构造及逻辑原子论;第二部分:含3和4命题,关于命题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图像论;第三部分:含5和6命题,关于基本命题和命题真值函数理论;第四部分:含第7个命题,关于不可言说之物。

江怡教授认为,根据西方哲学的发展线索,第一部分相当于西方哲学的本体论研究;第二部分相当于认识论研究;第三部分相当于语言哲学研究,而对第四部分,他认为属于实践哲学的领域。关于对《逻辑哲学论》的理解,江怡教授还提出了一个很有见地的理解方案,即可把该书的写作顺序颠倒过来理解。根据这种理解,该书主要观点应当是“对不可言说的一切都应当保持沉默”,而以往哲学之所以误导了整个哲学的研究方向,皆因言说了不可言说之物所致。在确立了这一主题之后,维特根斯坦所展开的讨论则属于可说的范围,即从语言表达层面(运用原子命题和复合命题的真值函数理论来探讨语句之意义)、认识论层面(命题与世界之间具有图像性对应关系)以及本体论层面(世界是由逻辑形式或事实构成的,而不是由物质构成的)讨论了语言与世界的关系。

江怡教授的第二场报告强调要以前期为背景来解读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因为这两个时期的思想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前期维特根斯坦认为“不能言说的只能显示”,而在后期将其明确表述为“哲学问题具有的形式是‘我不知道出路何在’。”“哲学不应以任何形式干涉语言的实际使用;它最终只能是对语言的实际使用进行描述。”“我们所做的乃是把语词从形而上学的使用带回到日常的使用上来。”这些就是《哲学研究》中的著名段落。而且,江怡教授认为,我们可通过语言游戏来显示这种不能言说的东西。

我们知道,维特根斯坦(1953)的“语言游戏说”是他后期所有思想中最具重要性和代表性,全书用了近200节的篇幅来讨论它。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一切“游戏”(大致相当于“活动”,“语言游戏”指运用语言所进行的活动)就需要“遵守规则”,而且是在“盲目地”遵守,即是在不知道游戏规则的情况下从事这种游戏,如下象棋的规则只有在下棋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出来。同样,一个词语的意义也只能在它所出现的语句中才得以显现。这也正是分析哲学中重要的语境原则和整体论。倘若像以往哲学家那样,过分强调规则或错误地遵守规则,就会导致语言误用,造成一系列伪哲学理论。因此,哲学的目的在于澄清语言使用。更为重要的是,“游戏”不具有本质性特征,我们很难在“游戏”和“非游戏”之间划出一条分界线来,也不可能为“游戏”确定一套充分必要条件,其间存在的仅是“家族相似性”。自此,西方拉开了“反本质主义”的序幕,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后现代哲学思潮(江怡1998)。

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会长、四川外国语大学语言哲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寅教授做了题为“维特根斯坦对当代语言学研究的影响”和“维特根斯坦前期、后期、后现代哲学思想解读”的两场报告。他首先指出,西方哲学不仅存在3个转向(参见上文),而且还出现了第四个转向——后现代思潮。在他的发言提纲中首先用表格的方法系统梳理了语言论转向中的英美分析哲学和欧陆人本哲学两个学派,前者又可划分为理想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而且维特根斯坦对这两者都做出了引领性贡献,不仅形成了哲学界的语义学和语用学,而且还催生出语言学界的语义学和语用学两大分支学科。王寅教授还指出,维特根斯坦后期理论也是后现代哲学思潮(包括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他在报告中简析了其后期理论与后现代哲学之间的渊源关系, 以及对认知语言学的催生性影响。他着重指出,认知语言学对维特根斯坦相关论述也做出了一定的发展,如基于用法的模型和语言象似性等。因此,只有从后现代哲学的角度才能充分认识认知语言学的历史意义和当下贡献, 这就需要认真研读维特根斯坦的著作。

正因为维特根斯坦前期研究催生出语义学,后期研究催生出语用学,以及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他对全世界的语言学理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正是本届夏哲院为何确定要系统深入地学习维特根斯坦相关理论的主要原因。

西南大学杜世洪教授做了题为“《逻辑哲学论》的7大命题”和“《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两场讲座,系统梳理了这两本书的写作背景、基本结构和主要思想,且解释了其中的重点语句。第一场讲座主要围绕维特根斯坦(1922)的7大命题(参见上文)展开,逐条讲述了其中所蕴含的主要内容以及其间的关系。杜世洪指出《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生前出版的短小精悍的伟大著作,涵盖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等西方哲学上的重大论题,加上其行文方式多为断言式警句,该著作总是让人难以完全理解。为了尽可能地再现原著原貌,他的讲座不做常见的论题挖掘式解读,更不做“任我行”式延伸添补,而是提纲挈领地围绕书中7大命题来展开。因为在座听众大部分为高校外语教师和研究生,他带领大家细致阅读了英语版的语句表达,这样便可更好地把握维特根斯坦原义。

杜教授在第二讲中比较了《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两书的特点和难度,然后重点梳理了后者的篇章结构与基本内容。《哲学研究》的特点有两个:它是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的累积性凝定和物化;它是维特根斯坦16年来就一些哲学问题进行评注式消解,话题变化多,并非线性展开。

按照Stern的研究,维特根斯坦后期著作在论题探讨上具有3步式论证的特点:第一步,以举例或摆事实的方式引出要探讨的论题;第二步,为所关注的论题寻找正面的论据或事实;第三步,顺其自然地让人在所列举的证据或事实面前感到对所关注的焦点论题难以完全令人信服,于是从反面来推翻或驳斥或质疑原来所认定的论题。

正是具有这样的写作特点,我们在阅读《哲学研究》时,特别是引用其中的话语或观点时要特别当心,谨防误把错误结论当成维特根斯坦的观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林允清教授的第一场报告题为“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概念”。他指出,维特根斯坦于上世纪30年代发现了一种做哲学研究的新方法(PI 133①):仅罗列事实(PI 109,126),既不做说明,也不做推论,因为这些事实本身已十分清楚,勿需多言。那些看不见的隐藏之物,我们对其不感兴趣,这就是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名言“Don’t think, but look !”这一口号明确表明维特根斯坦对追问本质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叛逆。

根据这一立场,维特根斯坦(PI 127)认为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整理相当于“提醒物(reminder)”的事实,以服务于如下治疗目的:(1)诊断哲学家的错误;(2)治疗哲学疾病;(3)解决哲学问题。

林允清教授的第二场报告题为“维特根斯坦哲学语法分析”,重点论述了《哲学研究》将哲学问题归结为语法问题(problems/nonsenses/fictions/illusions/jokes)的立场。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家之所以出错,是被语言或语法形式误导所致(PI 109,112,122),用于不同场合的语言形式之间的类比(PI 90),如在以下两句“Rose is red.” 和 “Twice two is four.”都用连接词is,但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第二句的is可换成“=”,而第一句则不行:* Rose = red. 在语言表达中这种类比没什么害处,反而可节省构式类型,而在哲学中确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可产生不同事物具有同一性的大问题,混淆哲学范畴,误会可由此而生,难怪哲学要视隐喻为死敌。

维特根斯坦通过上述分析自然就能得出如下结论:哲学研究也就是语法研究,这就是其所说的“哲学语法”。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有二:(1)有些误解可通过替换表达来消除,如上文2x2=4例中可换用“equals”;(2)其他问题需要进行更仔细的语法分析。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梁瑞清副教授的报告题为“私人语言论证”,阐述了维特根斯坦反对“私人语言论证”的观点(Wittgenstein 1953:§243-271)。他首先简单介绍了有关“私人语言”这个概念的哲学背景,包括洛克、罗素和石里克等关于“私人语言”的论述,然后基于《哲学研究》的相关文本梳理了“私人语言”的3个界定性特征,即(1)该语言的词汇只为说话人所知道,(2)这些词汇指的是说话人当下的私人感觉,(3)其他人不能理解该语言。随后介绍了Ayer和Rhees关于“私人语言”的论辩以及Kripke对“私人语言论证”的解读,并对“私人性”做了概念分析:私人语言论证不是在财产所有权(如“私人轿车”)的层面上,而是在认识论(特别是他心)的层面来理解私人性。在维特根斯坦看来,私人语言论者既无法确保那些表示私人感觉的词汇意义的连贯性,也不能私自地遵守语言规则,因为规则和语言都是基于语言使用者相互理解的生活形式。私人性和语言的公共性相互矛盾。梁瑞清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语言论证实质上反驳了唯我论和现象论的错误哲学观点,加深了我们对语言本质的理解。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霍永寿教授做了题为“从语言游戏到生活形式: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基本概念之逻辑联系”的讲座,详细讲解了《哲学研究》中1至44节中的有关观点,背景知识,以及其间的有机联系。维特根斯坦(1953)从两个具体案例(奥古斯汀语录和5个红苹果)说起,提出了另一种对意义和理解的看法,即语言不仅用来指称,而且是与“实际生活、行为做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过往哲学家(包括自己早期思想)为追求精确性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文化历史属性以及语言手段的多样性,因而常视日常语言为不完善,一味追求理想化的形式语言,从而误导了研究方向。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尝试用“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来解决这一难题。维特根斯坦认为,对一个词的实指定义的理解还应包括该词的使用方法,据此提出“意义用法论”,深刻地批判了指称论:意义不在于对象(承载者)本身,而在于特定的语言游戏,当被命名物不在场或消失之后,该名称仍存在,它仍有意义。可见,名称有无意义不在于其承载者是否消失,而取决于它在语言游戏中如何被使用,因此,意义和理解的本质不在于真值,而是依赖于语言游戏的。据此维特根斯坦(1953:§43-44)得出结论:外延式的实指虽可解释意义和理解,但这只是意义和理解中的一部分;一个语词的意义就是该语词在该语言中的使用,语言分析的基本单元应锚定于某一生活形式中的语言游戏。语言游戏才是意义生成之本体。

霍教授最后总结道,维特根斯坦通过剖析两个例子得到一个重大的哲学发现:对意义的考察可在语义层面和语用层面(语言游戏、生活形式)上进行,其后果便是更新了传统理论,将意义研究从形式语义学转向到语用学层面,意义研究的范围拓宽了,判定的标准也有了新发展。由此可见,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是对前期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抛弃。他后期还注意到游戏的范畴问题、语言的非理性及非规则性,由此引发出对后现代哲学的若干思考。一句话,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对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注入了新活力,指出了新方向。

吉林大学聂大海教授做了题为“维特根斯坦论名称与对象”的讲座,主要讨论了《逻辑哲学论》中有关“对象”与“名称”的问题。他首先阐释了维特根斯坦“世界是由事实构成而不是由对象构成”,即按照“世界-事实-物”这样一种自上而下的、从整体到部分的思路。这一思路既有别于布拉德雷又有别于罗素。布拉德雷认为“这朵玫瑰是红的”这样一个陈述不适当地把事物(玫瑰)和它的性质(红的)割裂开了。也就是说,分析歪曲了我们的经验,一切分解和逻辑分析将是完全不可能的。这无疑否定了罗素以逻辑分析的方法,通过关系把事物自下而上结合成事实的可能性,因为关系会导致无穷后退。显然维特根斯坦的自上而下思路既想避免布拉德雷后退又可以坚持维特根斯坦式分析。接下来聂教授着重从以下6个要点探讨并尝试回答长期困扰哲学家的对象问题:(1)分析了维特根斯坦关于对象是简单的、无色的和不变的等特征的表述;(2)探讨了哲学家关于《逻辑哲学论》中对象的实在论、观念论和紧缩论解读;(3)讨论了辛提卡、克里普克等哲学家对其有关对象的看法以及1929年维特根斯坦本人的解释;(4)比较了维氏的对象与罗素的原子、莱布尼茨的单子;(5)提出了维特根斯坦的对象可能是质点(mass point)或量子力学意义的粒子(particle)的观点,认为无论是质点或粒子都应契合维特根斯坦的逻辑空间或拓扑空间以及自上而下的整体论思路;(6)澄清了对名称的理解。如果名称代表对象,对象是点或粒子,那么名称就像是一些点。如果名称像是一些点,那么再谈论专名与概念,殊相与共相的区分就没有意义了。

最后,聂教授指出,对象是前期维特根斯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和难点。由于《逻辑哲学论》赋予了对象独特的涵义,又没有提供丰富的阐释,因此引起了不少误读与争议,有必要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陈章云先生的讲座题目为“语言的边际——从巴门尼德到维特根斯坦”,作为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重要方面的可言说不可言说问题,不是孤立、偶然事件,而是有着深远哲学背景。他首先追溯了西方哲学自古希腊至近现代的发展,指出巴门尼德是最早提出上述论题的哲人,且细致解读和分析了巴门尼德的这一思想,继而对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与此论题相关的思潮、学说等做了系统阐述,着重剖析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和康德等哲学家的思想,最后归结到维特根斯坦。

陈章云先生还将上述论题置于更大视域,指出在古印度和中华文化中也有类似思想。该论题的实质,与语言本质,以及人类问知路径、真理问题和逻各斯等问题紧密相连,而这正是“西方精神的命运”(海德格尔语)。他最后认为,维特根斯坦哲学乃至整个分析哲学思潮也有其局限,本体论和形而上学等是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标志,它过去存在和演进着,今后也必将继续进一步存在和发展。

本届夏哲院还举办了两场学术沙龙,学员们除白天上课,晚上仍感言犹未尽,大家相约而聚,平等相待,畅谈感言,交流心得。沙龙上除了研读维特根斯坦的两本专著外,还讨论了文后列出的国内外研究和注释维特根斯坦理论的权威性相关论著,如Lugg(2000),韩林合(2007,2010),江怡(1998,2002)等。在首场沙龙上,江南大学从事文学研究的荆兴梅老师为我们介绍了《维特根斯坦的梯子》一书,从诗学的视角解读维特根斯坦,这为我们了解其思想打开了一个新窗口。大家知道,文学、翻译、语言学在用同一套哲学理论做研究,前两个学科早已涉足后现代哲学理论,而语言学却迟迟没有反响,难怪早在14年前季国清(1999)就发表论文《语言学的后现代化迫在眉睫》,对语言学界不注重西方哲学理论(特别的后现代理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值得语言学界同行的深思和反省!

在首场沙龙上大家还就什么是“哲学语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王寅教授就刊登在《语言哲学研究第二辑》上陈嘉映(2013)的论文进行了小结,他指出,该术语包含“哲学”和“语法”两项内容,也可视为语用学时期的“语言哲学”替换语。因为后期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仅须聚焦于生活形式中的语言游戏,关注日常语言的语法研究,因此可将哲学视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故有“哲学语法”(Philosophical Grammar)一说。维特根斯坦等认为,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凝聚在语言之中,哲学语法旨在探索凝聚在语言中的一般理解方式和用法规则,通过语言分析和概念考察以便澄清哲学问题,明了世界的道理(陈嘉映2013:91)。一言以蔽之,这是一种能保证用日常语言陈述哲学问题时不致于出错的语法。哲学语法相当于逻辑语法,它深刻地反映了哲学的语言转向。

在第二场沙龙上,北京外国语大学谭慧颖博士做了题为“语言的边界与哲学言说: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启示”的发言,对语言边界问题提出了独特的理解。她认为不同类型的语言可言说的内容不尽相同,复综语(如原始印第安语)只能言说现实(已发生的事实),不能言说任何可能世界;语言的单位是句子,各个句子的意义彼此独立;没有词汇,不能相互组合。而其他3类语言类型(屈折语、黏着语、孤立语)可以言说现实世界和可能世界。由于哲学家多思考常人所不思之事,就会不断冲撞语言的边界,甚至还会撞出肿块来。她还将人类的言说分为3类:(1)有意义的言说;(2)矛盾的言说(如:圆的方、绿的红、锐角的钝角);(3)无意义的言说(如:无限、上帝、全能、至善、时间、空间、物自体、绝对精神、此在等)。哲学的问题正出在最后一类上,常说了一些不能言说之事。谭老师认为,只要语言中存在“to be,形容词‘绝对的’”等,就永远会有哲学问题,因为人们对绝对的、神奇之物所做的一切言说都只能是胡说而已。

第八届夏哲院既有外语界学者(包括文学、翻译、语言学),也有哲学界学者(包括逻辑学),大家济济一堂,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研究维特根斯坦思想,真正起到了推动学术研究的重要作用,得到各位老师和学员的一致好评。大家一致认为,本届夏哲院所讨论的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思想,基本代表了当前国内学界的前沿认识,必将对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及语言学界产生重要影响。

注释

①PI 为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的缩写,为学界国际通用的标准缩略。

陈嘉映. 谈谈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A]. 钱冠连 王寅. 语言哲学研究(第二辑)[C].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韩林合.《逻辑哲学论》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韩林合.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解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季国清. 语言研究的后现代化迫在眉睫[J]. 外语学刊, 1999 (1).

江 怡.《逻辑哲学论》导读[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江 怡. 维特根斯坦——一种后哲学的文化[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

王 寅. 维特根斯坦‘前期、后期、后现代’哲学之我思[J]. 钱冠连 王寅. 语言哲学研究(第二辑)[C].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Lugg, A.Wittgenstein’sInvestigations1-133:AGuideandInterpretation[M]. London: Routledge, 2000.

Wittgenstein, L.TractatusLogico-Philosophicus[M]. 贺绍甲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22/2002.

Wittgenstein, L.PhilosophicalInvestigation[M]. 李步楼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3/1996.

【责任编辑谢 群】

TheStudiesonWittgensteininChina:Feedbackonthe8thSummerAcademyofPhilosophyofLanguage

Wang Tian-yi Gan Lin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1,China)

Wittgenstein,a famous philosopher of language in the 20thCentury, proposed the “Picture Theory” and “Use Theory” respectively in his early and later periods,which not only lead to the presence of Ideal and Ordinary Language Schools in Western philosophy of language, but also affect the process of linguistics directly. His “Game Theory” and thought about “Family Resemblance”, especially, have made a deep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Post-modernism philosophy, and also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s for Embodied Philosophy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 8thSummer Academy of Philosophy of Language, in order to advance along with the trend of social and humanist development, has invited eight famous scholars from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and linguistics in China to expound Wittgenstein’s thoughts from six aspects, which represent basically the current domestic research on Wittgenstein in China, thus exerting a better influence on academic research at home. Based upon it, this paper is attempted to give a brief summary with some personal feedback.

Wittgenstein;Picture Theory;Use Theory;Game Theory;Post-modernism

B089

A

1000-0100(2014)02-0025-5

2013-09-01

猜你喜欢

维特根斯坦言说哲学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行走”与“再现”——论梅卓散文的言说姿态和藏族风情
菱的哲学
99分的答辩论文
99分的答辩论文
99分的答辩论文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小包哲学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