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2014-12-02徐春兰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课程资源预设

徐春兰

内容提要: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广大教师而言,是个崭新的课题,需要大家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最终构建起开放创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实现语文素养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关键词:课程资源 生成 预设

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课程目标达成的所有要素和条件的总和,它的丰富性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生成性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核心问题,要在课堂上动态生成,需要教师具有开放的课程资源理念、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积淀等。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疑问或奇怪想法,学生或教师的一个错误,不同意见的碰撞、突发性事件等都是可生成的资源。只有慧眼捕捉,才能做到处变而不惊,生成不可预约的精彩。

如在讲《孔雀东南飞》时,诗的结尾写兰芝、仲卿死后合葬、魂化为鸟,富有浪漫色彩,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我请一个学生起来回答这个问题,可那个学生站起来后,却说:“我觉得他们死后根本就不可能合葬在一起。”我问:“那我刚才问的问题你有没有思考呢?”他说:“没有,因为我的这个问题我还没想通。”这位同学虽没认真听讲,但是他能勤于思考并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不正是他的“闪光点”吗?于是我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了他,并让全班同学一起来思考,他的看法是否正确?与我所问的问题有没有内在联系?全班同学的探究热情都给调动起来了。大家仔细地看书、认真地思考、热烈地讨论……这堂课是我任教多年多次讲授《孔雀东南飞》最成功的一次。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动态生成与教学预设是矛盾的统一体。一般来说,很多动态生成资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完全与预设相同的资源不能称为动态生成资源,但预设不阻碍生成。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应该能预见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可能发生的现象,如学生的反应、学生的疑问、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情感等方面,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灵活,为动态生成资源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比如,我们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理解文句、分析内容的同时也涉及了人物形象的探讨。对于焦仲卿这个人物形象,上课时我们已归纳为:孝顺、忠于爱情、消极反抗。学完全文后,我安排学生写一篇分析本文人物形象的文章,要求是要有自己的个人看法。同学们没有拘于我在课上的归纳,而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认为他能忍辱负重,妻子受苦了可向他倾诉,母亲生气了可向他发火,他夹在妻子和母亲当中好为难,有苦不能说,有气不能发;2、认为他缺少智谋和远见,在夫妻誓别时,刘兰芝曾说“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他听到这句话后,就应该能料想到事情的发展决不像他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应该及时采取措施,或送兰芝回娘家,好好地跟其母亲、哥哥讲清楚,或到府里赶紧把事干好回来接她,而不是等到“闻此变”,才“求假暂归”;3、认为他不是真正的孝顺,为了孝母,他宁可休妻,可他最后却先母而去,不惜承担“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莫大罪名,还让他的母亲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莫大悲痛……尽管有些看法不尽完全合理,但是我充分肯定了学生个性的观点,表扬他们肯动脑、勤思考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3、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为了使课堂动态生成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坚持运用两个基本原则进行筛选:优先原则和适应性原则。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优先运用,符合本堂课教学目标的资源优先运用。利用的动态生成资源既考虑到适应全体学生,也必须适应特殊群体,这样才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比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我让学生翻译文言句子,一位文言文基础很差的学生是这样翻译“夫晋,何厌之有”的:那个晋国,为何厌恶他的拥有?我没有马上评价他的翻译是否正确,而是问他刘禹锡的《陋室铭》中“何陋之有”该如何解释。那篇文章学生在初中都背诵过,所以他准确地翻译出来:有什么简陋的?我将原句与译句都板书出来,让他仔细对照,落实每一个字的译义,思考两句话的句式有何不同。这下他懂得了“何”该译成“什么”,“何陋之有”译成“有何陋”,是个倒装句式,同时我提醒他“之”在此是倒装句式中的结构助词,无义。我及时地问他“何厌之有”从句式上来讲该怎么译,他明白该译成“有何厌”。可是“厌”要怎么译呢?我问他非常简单的词语“贪得无厌”中的“厌”是什么意思。他马上知道了该译成“满足”。这样一来,既加深了学生对这个倒装句式的理解,同时又加强了对实词“厌”、虚词“何”的认识。

4、生活中不是缺少语文资源,而是缺少发现

生活处处皆语文。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不能把全部希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而要把课内与课外、学科内外紧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和机会,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学习环境。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要使学生得到“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树立“大语文观”,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我们周围的语文课程资源,创造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形式,就一定能很好地推进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让学生彻底得到解放。

5、给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撬动资源之球

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对象,也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最终受体,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只是为教师服务,更应当应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资源优势,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就必须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成为资源开发的主体。

比如,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就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民居文化。在学习了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之后,我们安排了一个分组调查任务: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民居,进行实地调查。调查方式:观察、丈量、绘图、拍照、查阅资料、访谈等,调查内容:民居位置、环境、朝向、形状、质地、色彩、室内摆设以及配套设施的安排等,然后写成调查报告。并由此引出一个更大的研究性课题:调查身边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如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桥文化、古运河文化,有常州特色的梳篦文化、锡剧文化、集市文化,有地区特色的淹城文化、横山文化、南宅的种茶文化、夏溪的花木盆景文化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身处于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生活环境中。许多同学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走访、查阅资料,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材料,思维灵感的火花在他们的脑海迸发,写出了许多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小论文。

6、因校制宜,积极构建校本课程

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身心和个性健康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从时代发展的要求来看,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体现时代发展的多样化,对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再学习、再深造的机会。校本课程的开发正是为教师们提供这种能力展示和提高的用武之地。

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广大教师而言,的确是个崭新的课题,但只要大家转变教学观念,做开发语文教学资源的有心人,就一定能闯出富有自身特色的语文教学新天地。总之,要充分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最终构建起开放创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实现语文素养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课程资源预设
使用RAW预设调整你的照片
网购广告语中的汉俄语用预设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多元评价,焕发劳技课程的魅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