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孟子》中连词“而”

2014-12-01林彦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11期
关键词:连词孟子

摘 要:虚词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连词作为虚词中重要的一种,有着重要的语法作用,而典型连词“而”使用最为灵活,较能反映连词使用情况。本文以《孟子》中连词“而”作为研究对象,看其在表示语义关系、连接成分有什么的特点,对相关的复音节连词“而后”“然而”“而况”进行分析,并将《孟子》与《论语》中这些词使用情况进行比对,进一步了解上古汉语中这些连词发展的轨迹。

关键词:《孟子》 连词 而 而后 然而 而况

虚词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古汉语的语法研究主要体现在虚词的研究上,连词是虚词重要的一类,作为重要的语法手段,它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古汉语连词的数量虽不多,但其使用范围广、频率高、用法复杂多样。目前对于连词使用特点还缺乏系统的总结,这需要我们对连词加以重视。

连词中“而”使用最为灵活,使用频率也较高,较能反映连词使用情况。《孟子》全文共使用虚词33个。在33个虚词中,可作连词的有20个,超过一半[1]。可见《孟子》中连词使用频率之高。

一、关于连词“而”

“而”最初表示人脸颊上的须,《说文解字》:

“而,頰毛也。象毛之形。”[2]后引申为连词,《说文解字注》:“而,引申假借为语词。”或放于句前,或放于句中,或放于句末。

单音节“而”在《孟子》中共出现611次,作为连词共602次,占98.53%,表顺承、转折、修饰、结果、并列、递进、目的、假设、原因九种关系。由“而”组成“而后”(32次)“而况”(7次)“然而”(13次)在复音节词中也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但表示的关系则较单一。

二、《孟子》中连词“而”分析

(一)《孟子》中用于单句连词“而”

“而”用于单句共出现了492次,占总数81.73%,可表顺承、转折、修饰、并列、目的等关系,使用较为灵活。连接的成分可以为谓词语,也可为状语和中心词。

1.从语义上分析用于单句的连词“而”

(1)表示转折关系

“而”表示转折关系有两类:一类是连接两个谓词性词语;一类是连接主语和谓语,一般译为“却”“但是”。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1.7)

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4.14)

(2)表示顺承关系

表示顺承关系“而”一般连接动词性词语,表示两个动作行为时间上顺承关系,一般译为“然后”。

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2.7)

子归而求之。(12.2)

(3)表示修饰关系

修饰关系连词有两类:一类是连接两个动词性词语;一类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示“而”所连接两部分有修饰与被修饰关系。

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1.7)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蹙额而相告。(2.1)

(4)表示结果关系

“而”作为表结果关系的连词,表示后一项动作行为是前一项动作行为的结果,这种结果,可以是前一项动作行为所导致的,也可是以前一项动作行为原因的,或是以前一项动作行为为条件的。可译为“来”“以致”。

虞不用百里奚而亡。(12.6)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4.2)

(5)表示并列关系

表并列关系连词“而”可连接名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表示两个事物或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并列关系,一般译为“并且”。

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2.12)

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11.12)

(6)表示目的关系

“而”表目的关系主要用于连接两个动词性词语,表示后一项动作行为是前一项动作行为的目的,一般译为“来”。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2.4)

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6.6)

(7)表示原因关系

原因连词用于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4.2)

表1.《孟子》中连词“而”用于单句表示的语义关系的情况(单位:次)

转折 顺承 修饰 结果 并列 目的 原因 总和

数量 178 81 77 71 44 39 3 492

比例 36.18% 16.46% 15.65% 14.43% 8.74% 7.93% 0.61% 100%

由表可见,《孟子》中“而”用于单句的用法较灵活,使用频率较高,其中用于表转折关系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顺承、修饰、结果。表原因关系的使用频率最低,仅占总数的0.61%。可见,在战国时期,“而”多用于单句中,且多用于表转折关系,基本不用于表原因关系。

2.从“而”所连接的成分分析用于单句的“而”

(1)连接谓词语的“而”

谓词语主要包括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名词性词语,《孟子》中“而”主要用于连接动词性词语,连接形容词性词语较少,不见连接名词性词语用例。

动词性词语

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4.4)

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4.10)

形容词性词语

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11.12)

形容行词性词语与动词性词语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2.5)

从“而”所连接的两个成分来看,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同类连接,即“而”所连接的两项都为动词性词语,或都为形容词性词语,第二种是异类连接,即“而”所连接的两项不是同一词性,如连接动词性词语和形容词性词语。endprint

(2)连接状语与中心词的“而”

用于状中之间的“而”,其前后两项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

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4.11)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5.3)

表2.《孟子》中连词“而”用于单句连接成分的情况(单位:次)

连接动词性词语 连接形容词性词语 连接动+形 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总和

数量 396 5 14 77 492

比例 80.49% 1.02% 2.85 15.65% 100%

由表可知,《孟子》中用于单句中的“而”多是用于连接两个动词性词语,共出现396次,占80.49%。其次是用于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连接形容词性词语较少,仅占1.02%。没有出现连接名词性词语用例,可见在《孟子》时代,基本不用“而”连接体词性成分或谓词化的名词性成分。

由上分析可看出,用于单句的“而”在《孟子》中使用频率很高,且用法较灵活,可表多种关系,也可连接不同性质词语,显示出“而”作为连词强大生命力和典型代表性。“而”的语法意义,其实就是表示两种行为、性质、事件的联系。至于“而”所连接的两个行为、性质、事件之间的多种不同的意义,都由上下文决定,而不是由“而”表达出来的。正是因为“而”的特殊的语法功能和意义,“而”的使用非常灵活,常活跃于人们的口头和书面中,也正是因为其使用的灵活性和广泛性,在现代汉语中,“而”依旧有着自身魅力。

(二)《孟子》中用于复句中的连词“而”

“而”也可用于复句中,可连接句子和句子,或连接两个分句,可称之为句间连词。《孟子》中“而”用于复句共119次,占“而”在《孟子》中出现总数的24.19%,远不如用于单句中的频率,但“而”用于复句也可表多种语义关系。

1.从语义关系上分析用于复句连词“而”

(1)表示转折关系

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4.2)

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11.13)

(2)表示结果关系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1.1)

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12.6)

(3)表示顺承关系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11.9)

阳货瞰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6.7)

(4)表示假设关系

假设连词用于假设复句的第一分句,表假设关系。“而”用于表假设关系表示“假设”“如果”,它可表达具体假设意义主要是因为与“如”“若”等假设连词音近义通,在《孟子》中“而”表假设关系只出现于句首。

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9.5)

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9.8)

(5)表示递进关系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3.1)

表4.《孟子》中连词“而”用于复句表示语义的情况(单位:次)

转折 结果 顺承 假设 递进 总计

数量 59 38 14 4 4 119

比例 49.58% 31.93% 11.76% 3.36% 3.36% 100%

由表可知,“而”用于复句中,多表转折关系,占49.58%,其次是结果关系、顺承关系,而用于假设关系和递进关系则较少。且《孟子》中连词“而”用于复句没有表目的、并列或原因关系的用例。

由《孟子》中连词“而”用于单句和复句中情况对比可发现,“而”更多用于单句中,并且在用法上比复句要灵活得多。同时也可发现“而”在单句或复句中,都较多用于表转折关系,且占绝对优势,可见当时口语中“而”多含有转折意味。

2.从连接的成分分析用于复句连词“而”

(1)连接句子与谓词性成分

其中谓词性成分均为动词,无形容词用例。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3.2)

请必无归,而造于朝。(4.2)

(2)连接句子与体词性成分

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9.7)

(3)连接句子与句子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1.2)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11.9)

表5.《孟子》中连词“而”用于复句连接成分的情况(单位:次)

句子+谓词性 句子+体词性 句子+句子 总和

数量 64 1 54 119

比例 53.78% 0.84% 45.38% 100%

由表可见,《孟子》中连词“而”用于复句时连接成分较多为句子与谓词性成分,占连词“而”用于复句的53.78%,其次为连接句子与句子,而连接句子与体词性成分在《孟子》中仅出现1例。连词“而”用于单句中时也没出现连接体词性成分的现象,可见,在当时的口语中,极少使用“而”连接体词性成分,多用于连接谓词性成分。且用于复句时,“而”连接的谓词性成分多为动词,这和“而”用于单句中的情况是类似的。

三、《孟子》中“而后”“然而”“而况”分析

《孟子》中与连词“而”有关的复音节连词主要有“而后”“然而”“而况”三个,使用频率没有“而”高,用法也不如“而”灵活,但作为《孟子》中比较常见的复音节连词,且和“而”有着一定的联系,是值得重视的。因这三个词所表示语义关系比较固定,且多用作句间连词,我们对其分析主要是从其连接的成分进行。

(一)而后

“而后”一词在《孟子》中共出现了36次,作为连词共32次,使用频率相对较高,多数学者认为“而后”一词已成为一个固定的词,表“然后”,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与“而”表示顺承关系有一定联系,早期“而”表示顺承关系的典型用例为“先……而后……”,之后前面部分省略“先”,“而后”经常一同使用,久而久之就凝结为一个词。endprint

1.连接两个谓词性成分

“而后”作为连词连接两个谓词性成分在《孟子》中共出现27次,其中包括5次连接谓词化的体词性成分。

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3.2)

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10.4)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1.3)

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4.12)

后两例为“而后”连接谓词化的体词性成分用例。

2.连接句子和谓词性成分

诸侯失国,而后托于诸侯,礼也。(10.6)

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10.4)

3.连接两个句子

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7.8)

“而后”作为表顺承关系的连词,较多用于连接两个谓词性成分,也可用于复句之中,但用例较少,使用也不灵活。

(二)然而

“然而”一词在《孟子》中出现了16次,作为连词使用共13次,均出现于对称性结构中,表转折关系。“然而”作为转折连词多用于复句中,连接两个句子或是连接句子和谓词性成分,一般不用于单句中。

1.连接谓词性成分和句子

无敌於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5)

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12.4)

2.连接两个句子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3.2)

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者,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14.38)

《孟子》中“然而”用于连接句子或连接句子和谓词性成分的用例次数差不多,且其只用于复句中。

(三)而况

“而况”作为连词主要表示“况且”,为表递进关系连词,只出现于复句中,且都出现于对称连接结构中。

1.连接句子与谓词性成分

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4.2)

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乎。(13.8)

2.连接句子与体词性成分

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10.7)

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12.13)

“而况”作为连词在《孟子》中的用例并不多,且都用于复句中,但其可用于连接体词性成分,这是“而”“然而”“而后”所没有的,但“而况”没有用于连接句子与句子的用例,更多用于连接谓词性成分和句子。

表6.《孟子》中“而后”“然而”“而况”使用情况(单位:次)

而后 然而 而况

连接

成分 谓词性+谓词性 句子+谓词性 句子+句子 句子+谓词性 句子+句子 句子+谓词性 句子+体词性

数量 27 3 2 7 6 6 2

比例 84.38% 9.38% 6.25% 53.85% 46.15% 75% 25%

总数 32 13 8

由表可见,“而后”使用的次数相对较多,且《孟子》全文仅一例在“而后”前有“先……”,其它基本都是单独使用,可见其基本上已固定为一个词,较多用于连接两个谓词性成分。“然而”和“而况”只用于复句中,其中,“而况”使用频率较低,不用于连接两个句子,但可连接体词性成分,《孟子》中“而后”“然而”都不可连接体词性成分。但三个复音词在《孟子》中的使用频率远远低于“而”,可见当时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但已有复音化趋向。

四、《孟子》中连词“而”“而后”“然而”与《论语》中它们使用情况比较

《论语》是春秋时期典型的语录体语料,《孟子》是战国时期典型的语录体语料,两者都代表它们所处时期口语的基本使用情况,对它们的语言进行比较对于研究语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论语》与《孟子》中连词“而”表示语义关系使用情况的比较

表7.《论语》中连词“而”使用情况表(单位:次)

用于谓语词之间 状中之间 总计

单句 关系 转折 顺承 并列 结果 递进 目的 修饰 7

次数 83 62 29 15 7 3 31 230

比例 36.09 26.96 12.61 6.52 3.04 1.30 13.48 100

复句 关系 转折 顺承 结果 并列 递进 目的 原因 假设 总计

次数 24 4 4 3 2 0 0 0 38

比例 63.16 10.53 10.53 5.26 5.26 0 0 0 100

表8.《孟子》中连词“而”的使用情况(单位:次)

用于谓语词之间 状中之间 总和

单句 关系 转折 顺承 结果 并列 目的 原因 修饰 7

次数 178 81 71 44 39 3 77 492

比例 36.18 16.46 14.43 8.74 7.93 0.61 15.65 100

复句 关系 转折 结果 顺承 假设 递进 目的 并列 原因 总

次数 59 38 14 4 4 0 0 0 119

比例 49.58 31.93 11.76 3.36 3.36 0 0 0 100

从4个表可看出“而”在两本语料中使用情况一些特点:

第一,“而”在两本语料中使用频率都较高,且可表多种关系,可用于单句,也可用于复句,使用非常灵活,可见先秦时期“而”是一个较常使用的口语词。但“而”作为连词用在《孟子》中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在《论语》中的使用频率,一方面是由于《论语》篇幅较短,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连词“而”用法越来越灵活,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其使用频率自然越来越高。endprint

第二,“而”在两本语料中,都是用于单句比用于复句频率高,表示的关系更为多样,用法也更为灵活。“而”在两本语料中,用于转折关系所占的比例都是最大的,其次是顺承、结果和并列。用于目的、递进、原因、假设等关系则较少。

第三,《论语》中“而”没有表原因关系,但《孟子》中出现3例表原因关系,且仅出现与单句中。《论语》中“而”没有用于表假设关系,在《孟子》中则出现了4例。《论语》中,“而”表目的关系仅出现了3例,《孟子》中,“而”表目的关系共出现了39例,这说明“而”作为连词,在《孟子》时代的使用比《论语》时代要灵活得多,这也使得“而”使用频率不断提高。

(二)《论语》与《孟子》中连词“而后”“然而”“而况”使用情况的比较

1.《论语》与《孟子》中连词“而后”使用情况的比较

《论语》中“而后”共出现7次,其中有两次前面有“先……”的成分,如“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2.13)可见“而后”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还较少,较多学者认为此时的“而后”还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词组,前面省略“先”字,其中“而”表示顺承关系,基本上连接的都是两个谓词性成分,如: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19.10)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

仅有1例用为连接句子与谓词性成分,如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 ,而后和之。(7.32)

《孟子》中“而后”共出现32次,前面有“先”的在《孟子》中只出现1次,可见,在《孟子》中“而后”应已固定成一个表顺承关系的连词,且使用频率较高,连接的成分可以是两个谓词性成分,也可是句子和谓词性成分,句子与句子,用法较为灵活。

2.《论语》与《孟子》中连词“然而”使用情况的比较

“然而”在《论语》中仅有1例,表转折关系,连接句子和谓词性成分。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19.15)

“然而”在《孟子》中使用稍多些,共用了13例,且用法较灵活,可连接句子与谓词性成分,也可用于连接两个句子。

《论语》中尚未出现“而况”,“而况”在《孟子》中的用例也较少,仅出现8次,使用不如“而后”“然而”灵活,可见“而况”应是较新的词。

表9.《论语》《孟子》中连词“而后”“然而”“而况”的情况(单位:次)

而后 然而 而况

连接

成分 谓词性+谓词性 谓词性+句子 句子+句子 谓词性+句子 句子+句子 句子+谓词性 句子+体词性

《论语》 6 1 0 1 0 0 0

《孟子》 27 3 2 7 6 6 2

总和 7/32 1/13 0/8

(说明:“总和”中前一个数字为该词在《论语》中使用次数,后一个数字为该词在《孟子》中使用次数,其中“而后”有两个例子为前面有“先”引领的,均为连接两个谓词性成分的)

由表可知,复音节连词在《论语》中使用次数相对较少,且不比在《孟子》中灵活,其中,“而后”更是从一个组词凝结成一个词,且出现连词“而况”。两本语料中,“而后”较多用于连接两个谓词性成分,“然而”较多用于连接谓词性成分和句子,可见其在变化中保持着一定稳定性。

连词作为虚词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发展变化进行研究对语法的发展研究、对语言的发展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对作为典型的连词“而”的研究更能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上古汉语语法的一些使用情况。

注释:

[1]彭笠:《<孟子>连词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裘燮君.商周虚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彭笠.《孟子》连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4]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6.

[5]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1963.

[6]张玉金.古代汉语语法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虚词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

(林彦乔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511400 )endprint

第二,“而”在两本语料中,都是用于单句比用于复句频率高,表示的关系更为多样,用法也更为灵活。“而”在两本语料中,用于转折关系所占的比例都是最大的,其次是顺承、结果和并列。用于目的、递进、原因、假设等关系则较少。

第三,《论语》中“而”没有表原因关系,但《孟子》中出现3例表原因关系,且仅出现与单句中。《论语》中“而”没有用于表假设关系,在《孟子》中则出现了4例。《论语》中,“而”表目的关系仅出现了3例,《孟子》中,“而”表目的关系共出现了39例,这说明“而”作为连词,在《孟子》时代的使用比《论语》时代要灵活得多,这也使得“而”使用频率不断提高。

(二)《论语》与《孟子》中连词“而后”“然而”“而况”使用情况的比较

1.《论语》与《孟子》中连词“而后”使用情况的比较

《论语》中“而后”共出现7次,其中有两次前面有“先……”的成分,如“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2.13)可见“而后”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还较少,较多学者认为此时的“而后”还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词组,前面省略“先”字,其中“而”表示顺承关系,基本上连接的都是两个谓词性成分,如: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19.10)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

仅有1例用为连接句子与谓词性成分,如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 ,而后和之。(7.32)

《孟子》中“而后”共出现32次,前面有“先”的在《孟子》中只出现1次,可见,在《孟子》中“而后”应已固定成一个表顺承关系的连词,且使用频率较高,连接的成分可以是两个谓词性成分,也可是句子和谓词性成分,句子与句子,用法较为灵活。

2.《论语》与《孟子》中连词“然而”使用情况的比较

“然而”在《论语》中仅有1例,表转折关系,连接句子和谓词性成分。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19.15)

“然而”在《孟子》中使用稍多些,共用了13例,且用法较灵活,可连接句子与谓词性成分,也可用于连接两个句子。

《论语》中尚未出现“而况”,“而况”在《孟子》中的用例也较少,仅出现8次,使用不如“而后”“然而”灵活,可见“而况”应是较新的词。

表9.《论语》《孟子》中连词“而后”“然而”“而况”的情况(单位:次)

而后 然而 而况

连接

成分 谓词性+谓词性 谓词性+句子 句子+句子 谓词性+句子 句子+句子 句子+谓词性 句子+体词性

《论语》 6 1 0 1 0 0 0

《孟子》 27 3 2 7 6 6 2

总和 7/32 1/13 0/8

(说明:“总和”中前一个数字为该词在《论语》中使用次数,后一个数字为该词在《孟子》中使用次数,其中“而后”有两个例子为前面有“先”引领的,均为连接两个谓词性成分的)

由表可知,复音节连词在《论语》中使用次数相对较少,且不比在《孟子》中灵活,其中,“而后”更是从一个组词凝结成一个词,且出现连词“而况”。两本语料中,“而后”较多用于连接两个谓词性成分,“然而”较多用于连接谓词性成分和句子,可见其在变化中保持着一定稳定性。

连词作为虚词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发展变化进行研究对语法的发展研究、对语言的发展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对作为典型的连词“而”的研究更能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上古汉语语法的一些使用情况。

注释:

[1]彭笠:《<孟子>连词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裘燮君.商周虚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彭笠.《孟子》连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4]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6.

[5]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1963.

[6]张玉金.古代汉语语法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虚词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

(林彦乔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511400 )endprint

第二,“而”在两本语料中,都是用于单句比用于复句频率高,表示的关系更为多样,用法也更为灵活。“而”在两本语料中,用于转折关系所占的比例都是最大的,其次是顺承、结果和并列。用于目的、递进、原因、假设等关系则较少。

第三,《论语》中“而”没有表原因关系,但《孟子》中出现3例表原因关系,且仅出现与单句中。《论语》中“而”没有用于表假设关系,在《孟子》中则出现了4例。《论语》中,“而”表目的关系仅出现了3例,《孟子》中,“而”表目的关系共出现了39例,这说明“而”作为连词,在《孟子》时代的使用比《论语》时代要灵活得多,这也使得“而”使用频率不断提高。

(二)《论语》与《孟子》中连词“而后”“然而”“而况”使用情况的比较

1.《论语》与《孟子》中连词“而后”使用情况的比较

《论语》中“而后”共出现7次,其中有两次前面有“先……”的成分,如“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2.13)可见“而后”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还较少,较多学者认为此时的“而后”还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词组,前面省略“先”字,其中“而”表示顺承关系,基本上连接的都是两个谓词性成分,如: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19.10)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

仅有1例用为连接句子与谓词性成分,如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 ,而后和之。(7.32)

《孟子》中“而后”共出现32次,前面有“先”的在《孟子》中只出现1次,可见,在《孟子》中“而后”应已固定成一个表顺承关系的连词,且使用频率较高,连接的成分可以是两个谓词性成分,也可是句子和谓词性成分,句子与句子,用法较为灵活。

2.《论语》与《孟子》中连词“然而”使用情况的比较

“然而”在《论语》中仅有1例,表转折关系,连接句子和谓词性成分。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19.15)

“然而”在《孟子》中使用稍多些,共用了13例,且用法较灵活,可连接句子与谓词性成分,也可用于连接两个句子。

《论语》中尚未出现“而况”,“而况”在《孟子》中的用例也较少,仅出现8次,使用不如“而后”“然而”灵活,可见“而况”应是较新的词。

表9.《论语》《孟子》中连词“而后”“然而”“而况”的情况(单位:次)

而后 然而 而况

连接

成分 谓词性+谓词性 谓词性+句子 句子+句子 谓词性+句子 句子+句子 句子+谓词性 句子+体词性

《论语》 6 1 0 1 0 0 0

《孟子》 27 3 2 7 6 6 2

总和 7/32 1/13 0/8

(说明:“总和”中前一个数字为该词在《论语》中使用次数,后一个数字为该词在《孟子》中使用次数,其中“而后”有两个例子为前面有“先”引领的,均为连接两个谓词性成分的)

由表可知,复音节连词在《论语》中使用次数相对较少,且不比在《孟子》中灵活,其中,“而后”更是从一个组词凝结成一个词,且出现连词“而况”。两本语料中,“而后”较多用于连接两个谓词性成分,“然而”较多用于连接谓词性成分和句子,可见其在变化中保持着一定稳定性。

连词作为虚词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发展变化进行研究对语法的发展研究、对语言的发展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对作为典型的连词“而”的研究更能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上古汉语语法的一些使用情况。

注释:

[1]彭笠:《<孟子>连词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裘燮君.商周虚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彭笠.《孟子》连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4]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6.

[5]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1963.

[6]张玉金.古代汉语语法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虚词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

(林彦乔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511400 )endprint

猜你喜欢

连词孟子
杯水车薪
柔软生活
磨刀不误砍柴工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并列句专项练习
漫画《孟子》(一)
漫画《孟子》(二)
牵手中考复合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