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坛扫描

2014-12-01

文学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莫言

新闻一束

我刊两篇文章被香港教育局选入教师教学用书

我刊日前收到香港教育局课程发展处中国语文教育组信函,信函称香港的高中中国语文课程将于2015年学年开始,引入12篇“指定文言经典学习材料”,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支援教师有关教学,香港教育局正搜集12篇作品的赏析,编成《中国语文课程指定作品参考数据选编》(暂拟),免费派发香港各中学,同时上载教育局支援的内部网络,只供学校教师浏览及下载,以便设计校本教材,专用于学校教学。我刊刊发的《〈山居秋暝〉的和谐之美》(作者:狄燕),以及《李白〈月下独酌〉赏析》(作者:陈习杰)两篇文章被他们选中,希望我刊授权出版。我刊为了支持香港的语文教育,特授权香港教育局将此两篇文章收入《中国语文课程指定作品参考数据选编》(暂拟)。香港引入的12篇“指定文言经典学习材料”:1.论仁、论孝、论君子(论语);2.鱼我所欲也(孟子);3.逍遥游(庄子);4.劝学(荀子);5.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6.出师表(诸葛亮);7.师说(韩愈);8.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9.岳阳楼记(范仲淹);10.六国论(苏洵);11.唐诗三首:山居秋暝(王维)、月下独酌·其一(李白)、登高(杜甫);12.词三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声声慢·秋情 (李清照)、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第七届老舍散文奖颁奖

由北京市文联、北京文学月刊社主办的第七届老舍散文奖,日前在江苏泗洪颁奖。周大新的《在苏格拉底被囚禁》、张亚丽的《京城的告密》、马步升的《鸠摩罗什的法种与舌头》、怡霖的《苍穹之王》、王必胜的《单位》、刘醒龙的《抱着父亲回故乡》、田珍颖的《冬天的记忆》、任林举的《西塘的心思》、杨文丰的《雾霾批判书——自然笔记》、杜怀超的《苍耳:消失或重现》共十篇作品获奖。本次获奖作品题材广泛,有的回忆父母至亲的骨肉真情,有的挥毫泼墨描绘名城古镇的悠久历史,有的感慨人生,有的寄情自然。这些作品或关照现实,或反思历史,或洞察万物,或袒露内心,虽然题材不同,手法各异,却都感情真挚,文字优美,意蕴丰富。老舍散文奖是由北京市文联举办的老舍文学奖的奖项之一,由北京文学月刊社承办,第一届老舍散文奖于2002年举办,以后每两年举办一届。本届评奖今年8月完成,李敬泽、阎晶明、雷达、梁鸿鹰等11位知名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对30篇候选作品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评选。

第21届曹禺剧本奖揭晓

由中国剧协《剧本》杂志社主办的第21届曹禺剧本奖日前在湖北潜江第三届曹禺文化周期间揭晓。经评选,共有20部作品入围,最终,话剧《兵者·国之大事》(王宏、李宝群、肖力)、《幸存者》(唐栋、蒲逊)、《老大》(喻荣军)、《海底捞月》(李冰),锡剧《一盅缘》(罗周),京剧《项羽》(王勇),戏曲《青藤狂歌》(余青峰),秦腔《西京故事》(陈彦),滑稽戏《探亲公寓》(陆伦章)等9部作品获得本届曹禺剧本奖。本届曹禺剧本奖共收到26个省、5个中直院团报送的作品67部。从入围作品看,剧种广泛,除了话剧、歌剧、儿童剧、滑稽戏剧本外,滇剧、豫剧、闽剧、琼剧、昆曲、湘剧高腔等戏曲剧种均有入围作品,题材也日趋多样,显示了近两年各地戏剧创作的实力。曹禺剧本奖两年一届,是我国戏剧剧本创作的最高奖,在戏剧界具有崇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自1980年创办以来,已评选了400余部优秀剧作,推出了数百名优秀作家,为当代戏剧创作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电影《黄金时代》引起强烈反响

据《文学报》报道,于国庆期间上映的《黄金时代》制作耗资近七千万,辗转各地拍摄历时三年,堪称中国电影史上耗资最大的文艺片,却遭遇票房滑铁卢,引起热议。影片以民国才女萧红特立独行的人生以及爱情经历为引子,还原了一个充满自由理想、海阔天空的时代。这部电影被导演许鞍华视作自己导演生涯最重要且反映自己价值观的电影,充满了文学史上的各类话题。因而有评论者如此说道:“鉴别文艺青年和文学青年的时候到了——怕是起码要有文科生的本科水平,才能把剧情看顺了;最好要有文科生的硕士水平,才能把剧情看懂了——该片的每一句台词几乎都有出处,剧本堪称论文级,注解可以有上百条。硕士生可以一边看画面,一边脑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进行镜像式的对照,懂电影的还能自酿平行蒙太奇。那些热爱看清新文艺片的文艺青年们要面临大考验了。”

鲁迅创办的刊物《奔流》再度复刊

鲁迅1928年创办的文学刊物《奔流》近日在河南再度复刊,当地作家为此举行“复刊仪式”。 自2013年8月开始筹备,一年有余,《奔流》今日终于“复活”。《奔流》杂志副主编魏惠玲女士对记者说,一本杂志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更寄托着几代作家的情感与期待。1928年6月20日,中国现代文学家鲁迅与郁达夫在上海创办并主编第一份文学刊物《奔流》,由北新书局发行。次年12月20日停刊,共出版15期。1957年1月,河南省文联又创办了《奔流》文学刊物。河南省文联原副主席、作家田中禾介绍称,文革中《奔流》停刊,1979年又复刊至1990年再度停刊。20世纪下半叶,作为纯文学刊物的《奔流》,在中国文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年轻作家如能在《奔流》上发表一篇作品,绝对是莫大的鼓励。”诗人简单如是说。在魏惠玲看来,《奔流》的复刊也是鲁迅文学精神的延续。她介绍,复刊后的《奔流》仍为月刊,但更具综合性。开设有“小说坊”、“散文界”、“诗阵地”、“报告文学”、“文坛新论”等栏目。未来还将开设“奔流作家班”、设置文学奖。

作家声音

王安忆认为《长恨歌》不是她最好的作品

作家王安忆日前做客艺术人文频道《可凡倾听》,畅谈那些和写作有关的事。王安忆出生在南京,一岁随母亲定居上海,16岁插队落户远走他乡,8年后回归这座城市,王安忆成为海派文化代言人。上海是她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1995年,她发表代表作《长恨歌》。此后十多年间被电影、电视剧、话剧轮番演绎。王安忆对弄堂女儿王琦瑶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市井百态、家长里短入木三分的描绘,来自于她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深刻体察。王安忆说,小时候就住在淮海路思南路附近,对淮海路有着特殊感情与理解,“真正的流行、时尚都在这条路上,一个女孩子生活在这个地方,如果对时尚、潮流、物质没有抵抗力,就会很痛苦。我的抵抗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不过,王安忆认为,《长恨歌》不是她最好的作品,“面对上海这么一个写作材料,我是有些遗憾的……上海这座城市历史太短,物质太多,人也因此变得不够浪漫。”她甚至希望“用上海的材料来制造一个不是上海的地方”,这或许就是她之后又写了《上种红菱下种藕》《遍地枭雄》的原因。endprint

叶兆言反对学生做职业作家

中国新闻网消息,“热爱写作就写作,不要把写作当成一个定义,这可以像爱情一样,你可以追求,但是你能不能追求得到还是一回事”,近日,著名作家叶兆言作为校友参加南京大学文学院100周年院庆,对有学生想做职业作家,叶兆言立刻反对。说到自己对在校期间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叶兆言很快的回答没有,因为自己总是逃课,“最深的就是逃课,我那时除了古文和英文课不逃,现在想想也不应该”,叶兆言解释,不过他们那时逃课也是看书,“(那时)最大的快乐就是很多课不要考试只要写个读书报告,我觉得这样培养学生最好的”。当问及现在有些学生想做职业作家时,叶兆言迅速回应“千万别做职业作家,我的建议是热爱写作就写作,不要把写作当成一个定义,这就像爱情一样,你可以追求,但是你能不能追求得到还是一回事”,叶兆言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捆绑不成夫妻,不是你单方面宣布结婚就行的。

贾平凹称赞莫言文字背后有生命和灵魂

贾平凹日前现身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举办的“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并谈到阅读莫言作品的感受。贾平凹指出,莫言作品的启示之一便是强烈的批判精神,但这不是历史的,而是社会的、人性的,“他的文字背后有生命和灵魂。”“因为我不是评论家,我最初读他(莫言)的作品,无法分析概括创作的意义。”贾平凹坦率的表示,但是自己想到了少年时期放火烧荒的情景。那些收获过庄家的田地有秸秆和干枯的草,(烧着)后一下子就是几百米长的火焰,随风蔓延,十分壮观,“这种‘点荒是野孩子干的事情,大人和乖孩子(不会),因为可能会引起山火。”贾平凹拿来类比莫言当时的文学创作。他认为莫言的写作在当时便是类似这样“不合时宜”、反常规的,完全是凭借天性所写,写的自由浪漫、不顾忌一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写作,中国文坛打破了秩序,从那以后,一大批作家聚集起来。不过,贾平凹也并不否认,在莫言作品源源不断写出的时候,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甚至指责谩骂,但莫言一直坚持下来。为此,贾平凹又做了一个比喻:“在农夫为果园的果蔬施肥、浇水、除草的过程中,一种藤疯了似的生长,有野生的基因,有吸取营养、接受风雨雷电的能力,直到自成一座建筑,这就是猕猴桃,也称为奇异果,比别的水果更好吃,而且更有营养。”而在读过莫言的一系列作品之后,贾平凹认为,莫言作品的启示之一便是强烈的批判精神,但不是历史的,而是社会的、人性的:“鲁迅的批判也是如此。而且莫言的批判也不是故意要如何如何,本来就是不合常规,以新的姿态、品种生长,实现批判的力量。”第二个启示则在于莫言作品的传统型,民间性和现代性。贾平凹指出,莫言是山东人,山东有“孔府”,这便是莫言受到的教育,而民间性是由他的生活形成,现代性则受到学习和时代的影响,“传统是这一代作家共有的,民间性是各有各的不同:有民间性才能继承传统性,丰富发展现代性。”

麦家称“开卷有益”不能遭受挑战和嘲弄

麦家在京参加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回到浙江接受采访时表示,会上批评的一些文艺创作乱象十分值得警惕,不能让“开卷有益”这个古老成语遭受挑战和嘲弄。“这些现象确实普遍存在,打开电视机,你会看到大量的‘雷剧‘神剧,对历史和英雄一味地戏弄,毫无原则地丑化神化,这些作品对青少年读者观众很容易产生误导,让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去。”麦家说:“没有过去,哪有未来?如果过去是被丑化的或者神化的,那么哪里又有庄重的未来,我们需要庄重地面对自己,庄重地面对读者,只有庄重,才能尊重。” 麦家说:“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繁荣的景象有目共睹,特别是莫言荣获诺贝尔奖,圆了中国人一个文学世纪梦。”“但是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文学这方净土也出现了不少乱象,不少作品因为表现欲望、寻求刺激,追求商业利益,‘开卷有益这个古老的成语,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嘲弄。”麦家说,有些作品过分迷恋一己之私,有些作品高举“厚黑”旗帜,有些作品打着“励志”的名义愚弄人,更有些作品大肆渲染色情、暴力、恶俗,给青少年读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是极大的迷失,文学是关乎心灵的事,我们创作文学作品终归是为了暖人心田,启人心智,劝人从善向美,否则作家就不配被称为‘灵魂工程师”。

作品信息

莫言《红高粱》拍成电视剧引起强烈反响

《解放日报》消息,改编自莫言原著小说的电视剧《红高粱》于10月27日登陆东方卫视梦想剧场。对于此次接拍《红高粱》的原因,导演郑晓龙坦言:“《红高粱》实际上是山东卫视买了莫言的小说改编权,然后想找人来拍,就找了我。我一开始没答应,但看了故事大纲,我还是有了拍的愿望,这可能是我拍的第一部年代剧。”此前,莫言的这部小说曾被张艺谋改编成同名电影《红高粱》,如今改编电视剧,在郑晓龙看来难度不小。“原素材不是很够,合成电影是够了,但要制作几十集的电视剧,需要更多内容,内容还必须跟莫言小说的价值观和主题比较贴合。”为此,电视剧《红高粱》在丰富剧情的前提上尽量忠实原著,“人物命运主线基本差不多,小说原来是以余占鳌为主,这次是以‘我奶奶为主,女性的角度更多。”莫言看了剧本,表示认可。在郑晓龙看来,莫言是个特随和的人。“他是个艺术家,他有对艺术考量的标准。莫言知道小说和电视是不同的艺术门类,允许创作空间,这是很懂行的做法。他女儿管笑笑也参与这个片子的编剧工作。”选择周迅出演“我奶奶”这个角色后,郑晓龙在第一时间告诉了莫言。“周迅本身演技非常好,身上还有女汉子的劲儿。”莫言说,他对请周迅来演表示肯定。

王跃文新作《爱历元年》在京首发

王跃文日前携新作《爱历元年》在北京新街口新华书店举办首发。这次他跳出官场,改写情感。“人们对我有某种标签化、符号化的误读。”王跃文说,其实自己各种题材的小说都写过。《爱历元年》是一部情感小说,讲述的是人到中年的情感危机。小说通过描摹一对夫妻的情感婚姻生活轨迹,回望中国人过去三十年间的精神走向、情感形态。从动笔到收尾,他共花了7年,这期间更多时间不是用来写,而是在思考。“当社会被种种洪流裹挟的时候,当所有人都貌似向前狂奔的时候,我愿意慢下来、停下来甚至往回走,来看看那些狂奔的人都丢失了什么。他总结这部小说是“无病呻吟,却有大痛”。“无病之病,是为大病。我们从身体到心理,从精神到灵魂,是不是有病?我们还会不会懂得痛?我想同读者朋友们一起喊一声痛,一起面对我们必须面对的人生。这部小说会叫人感觉到疼痛,却又有温暖,有爱和救赎。”endprint

关仁山和王松共同创作的《黑凤凰》出版

作家关仁山和王松最近共同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黑凤凰》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小说以洋务运动至辛亥革命时期的唐山为背景,选择了中国近代工业中第一座煤矿,唐山“开平矿”创立之初的一段波澜壮阔的史实为原型,结构了一个中国大变革时期跌宕起伏的丰满而且厚重的故事。故事集中讲述了封建王朝末落之际,中国第一座机械化矿井的兴衰与变迁历程。展现了中国民族实业家对中华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同时也写出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市井百态,芸芸众生。全书共67万字。该作品已列入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

郭雪波推出最新长篇小说《蒙古里亚》

郭雪波最新长篇小说《蒙古里亚》日前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追寻历史与现实、人与自然碰撞的文化小说。作品关于蒙古族古老宗教萨满教世代传袭兴衰演变历史的记述,是民族历史文化的寻根。作品讲述了文化学者郭回到老家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大漠,追寻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曾来东蒙地带探秘蒙古民间文化、音乐及萨满宗教的丹麦探险学者亨宁·哈士纶的足迹,要完成一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察任务。当年年轻的学者亨宁·哈士纶,偶然聆听到一位丹麦牧师兼音乐人从遙远东方科尔沁草原寄回的萨满“安代”音乐,大为惊叹。他决心赴遥远的蒙古里亚,追寻草原风情和蒙古音乐,有幸参加了当年中瑞科考队考察大西北,团长为大名鼎鼎的斯文·赫定,就是那次科考发现了楼兰古国遗址。科考队的任务完成后,亨宁·哈士纶独自对蒙古族音乐、文化、宗教传承等进行考察,走遍从新疆土尔扈特到呼伦贝尔、科尔沁等蒙古人生活地区,经历了一系列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

海外文坛

澳作家弗兰纳根获得布克奖

英语小说界最高奖项——英国布克文学奖日前揭晓,澳大利亚作家理查德·弗兰纳根凭借小说《通往北方的小路》夺得大奖,获奖金5万英镑。理查德·弗兰纳根1961年出生于塔斯马尼亚的朗福德,被公认为这个时代澳大利亚最杰出的小说家。《通往北方的小路》是他耗时12年潜心完成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二战期间“死亡铁路”泰缅铁路的修建为背景,讲述了一位澳大利亚外科医生的爱情故事。布克奖评委在颁奖词中说:“爱情和战争是自有文学以来的两大主题,小说《通往北方的小路》正是一部关于爱情和战争的佳作。”而在获奖感言中,弗兰纳根表示,“写作使人谦逊”。耐人寻味的是,这部小说描写了日军驱使下地狱般的劳役生活,书名却取自日本文学家松尾芭蕉的著名俳句集《奥之细道》的英文译名。“奥之细道”,指的是崎岖的小路沿着山崖直通云际,既写战事之残酷,更写出幸存后的生之艰难——小说里,幸存者逃出生死线时,他们不会再与人分享,也不懂得如何去爱。今年布克奖的评委会主席是哲学家A·C·格雷林,他认为,它的精神内涵并不局限于上个世纪所发生的历史,对于当代世界的各种矛盾也有着强烈的关联和回应。“这类作品是书写永恒的,不只是关于二战的,适用于所有战争和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诺奖得主莫迪亚诺《夜的草》出中文版

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写于2012年的小说《夜的草》,即将在中国大陆翻译出版。《夜的草》是帕特里克·莫迪亚诺2012年出版的新作,是他第27部作品。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那个动荡不安的巴黎。主人公让是一位年轻作家,他与一个名叫丹妮的女子在大学城相知、相识、相爱,并一起度过了一段短暂、不安却又温馨、愉快的时光,然而好景不长,丹妮不慎卷入一桩“龌龊的勾当”,为了躲避警方的追查,她突然从让的生活中消失得无影无踪。40年后,主人公沿着时间的长河溯流而上,去追寻那个深深地存在于他的记忆中的迷人女孩,终于在警探朗格勒的帮助下,了解到丹妮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这部作品,也为我们探入莫迪亚诺的个人世界,打开了一个豁口。

村上春树自称是日本文学界的弃儿

《卫报》日前刊登了对村上春树的长篇专访,村上春树在采访中透露,他明年将动笔写一本大部头的长篇小说。对于自己在日本文学界的处境,他说,自己是“日本文学界的弃儿”,他形容自己是丑小鸭,“永远是鸭子,不可能变成天鹅”。村上春树几乎不读当代日本文学作品。“这是一个招惹人的话题。某种意义上,我是日本文学界的弃儿。我有自己的读者……但批评家、作家,他们中大多数人不喜欢我”。为何如此?村上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我已经写了35年,但我刚开始写作时的环境几乎跟现在一模一样。我是一只丑小鸭,永远不可能变成天鹅。”对于自己跟日本文学圈的隔膜,村上春树说,在某种意义上是因为:“我们在玩不同的游戏。游戏很像,但游戏规则完全不同。装备不同,场地不同。这就像网球和壁球的区别”,“这是一个危险的话题。也许我该做那盏高挂的路灯。我不知道”。文学这个游戏还能玩多久?村上对此表示乐观,“我认为,认真的读者占总人口的5%。即便有好看的电视节目,或者其他什么,那5%还是会认真地热情阅读。如果一个社会把书禁了,他们会走进森林回忆所有读过的书。我相信这种情况的存在。我有信心”。endprint

猜你喜欢

莫言
过去的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作家莫言开设微信公众号:将展示作品片段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东瀛长歌行
还米一尖碗
莫言的期盼
吃钱饺
一点儿都不“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