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说老子返朴复初的理论

2014-12-01赵亚萍曹娜

文学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老子

赵亚萍+曹娜

内容摘要: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微言大义,其文中就有六处直接论述返朴复初这一理论的,“返朴复初”言说的就是经历了既雕既琢、损之又损之后,从而达到的一种质朴无文、真淳自然、自由自在的处世状态。这可谓是老子为当时芸芸众生所指出的一条“长生久视”之道,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其作为一种的处世哲学,仍然有着重大的启发性和指导性。

关键词:老子 朴 道 归根 处世哲学

《道德经》中所有关于“返本复初”的理论,其实质就是一种“复归”的思想,一种“复归于朴”,一种“复归于道”的思想。“返本复初”就是要回到本初的那种“朴”的状态,而这种“朴”的状态就是未经雕琢、不曾染指世俗的那种生命原始状态,这是与老子所言的“道”是一致的。“道常无名,朴虽小。”(三十二章)在这里,老子是直接把“道”形容为“朴”的,而这所指涉的正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原”[1]。当然这只是老子“返本复初”理论的核心,即为“朴”,亦即为“道”的原生态存在,而事实上他的这一理论有着极为深刻的内涵和外延。在某种程度上,了解老子“朴”的理论,便可以由此而观“道”,体“道”了。

一.“返本复初”理论产生的背景

老子生活的年代,诸侯争霸、战火纷纭、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位居高位的统治者们为了一己私欲,横征厚敛,侵略攻伐,把沉重的劳役兵役强加在民众身上等等,如此有违农时,食不果腹,民怨深积。这些都是统治者们为了一己利欲而给民众带来的深重的灾祸。这也正是老子所描述的:“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三十章),“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五十三章)的情景。

但按照老子的思想来说,他虽然憎恶统治者为了一己私欲而有违于“道”,致使民不聊生、连连灾祸,但同时他对高居上位的君主又是仁慈和宽怀的。老子又向外,找到了另一罪魁祸首,即世俗社会,他认为科技技术的进步,物质的丰富、财富的增加等等,这些都是外在的诱惑,且这些最终都导致了最初的淳朴之心被模糊、蒙蔽了。

正是基于对当时社会现状的种种不满,才萌发了老子的“返本复初”的理想愿望。

二.“返本复初”的内涵及表现

“返本复初”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返”,《说文解字》:“還也。从辵从反,反亦聲。”古同“反”,《韻會》:“甫遠切,从音返。”,指返本还原,也指向对立相反的方向演变。[2]老子经常用“反”来形容“道”的那种返本还原的运行状态,如:“反者道之动。”(四十章),“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六十五章)等等,此之谓也。“本”,《说文解字》释“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布忖切。”即为根本、本源。老子是十分看重“本”的,他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本都归于“道”,“道”即为一切事物的本源。“轻则失本”(二十六章),“贵以贱为本”(三十九章)之谓也。“复”,《說文》:“往來也。”,《廣韻》:“返也”。动词,可指恢复,亦引申为纠正、挽救;副词,可指又,再。而在这里,“复”应作为“复归”来讲,“复归”这个词组是老子多次提及的,且常与“道”联系在一起,也常用以形容“道”的运动状态。“复归与无物”(十四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十六章),“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二十八章)之谓。“初”,《说文解字》释“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楚居切。”,即为开始、初始、起始的意思。《道德经》虽无直接提及“初”一词,但对于“始”的论述确实甚多的。绝大多数情况下,老子是用“始”来间接描述“道”的各种形态的,但有的时候,老子就干脆直接用“始”来指称“道”了。如:“无名天地之始”(一章),“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十四章),“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三十二章),“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三十八章),“天下有始[3],以为天下母。”(五十二章)等等。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返本复初”就是“还原”、“归根”、“返朴”,回到那种生命本初的自然自为的状态,这亦是“道”的一种运行或存在状态。

三.“返本复初”的方法与途径

前面我们已经略说了老子之所以会提出“返本复初”这一理论的缘由,即为统治者的“有为”、“好利多欲”,有违于“道”,再加之社会上的诱惑太多。老子是很睿智的,也是很有哲人的担当感和责任感的。故而,他又为人们指出了“返本复初”的方法与途径。其中最根本的也是至关重要解决方案就是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而这个关键点又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十九章)。这很明显,老子是在告诉大家要坚守本真与纯朴,减少私心降低私欲。[4]至于怎样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其具体做法就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十九章),从而达到“民利百倍”、“民复孝慈”、“盗贼无有”(十九章)的效果。这是就统治者个体修为而言之的。他认为“政治的好坏常系于统治者的处心和做法。统治者若是真诚朴质,才能导出良好的政风,有良好的政风,社会才能趋于安宁。”[5]诚然上之论亦适于民众。

2.以“愚治国”。除了上面所言及的方法,老子还从统治者的治国、待民的方式来谈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老子是反对儒家所推崇的那套礼教之学的,在他看来,儒家的那套就是“以智治国”,而他是不赞成的,“以智治国,国之贼。”,“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6]之”(六十五章),因为他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六十五章)对于此,世人诸多误解,其实“老子所说的‘愚,乃是真朴的意思。它不仅期望人民真朴,他更要求统治者首先应以真朴自砺……真朴‘愚是理想统治者的高度人格修养之境界。”[7]

3.“损之又损”,老子认为人们要体道,就要经历由“益”到“损”,从而达到“返本复初”的这样一个过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四十八章)这是老子为民众个体所指引的一条路子。由于个体的人是生生不已的,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婴儿未孩”时候,而这个社会又是充满了各种诱惑,从而使得欲望丛生,这就是“益”的内容,所以为了重拾逝去的淳朴、真朴,达到“返本复初”的状态,就需要“损”,损益相对,故而“损”的就是尽量剔除和减少“益”的各种欲望。其实这也是符合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的,同时这也正是“就人的内在的主体性实践性这一方向作复归。”endprint

4.“致虚静、守静笃”。这也是在将如何摒弃自己内心的杂念和私欲,从而获得心灵的虚静,达到“天人合一”、“与道为一”的境地。后庄子所云“坐忘”、“心斋”亦与之同。老子认为“内心的躁动,物欲的膨胀,以至各种机巧诈伪的泛滥,都背逆了自然之道,蒙蔽丧失了性命的本真。只有‘致虚、‘守静,才能‘归根、‘复命,保全性命之真,回归自然之道。”[8]

老子的“返本复初”的理论有着博大的内涵,它与自然近,与道亦近,是一种“还原”、“归根”、“返朴”,即回到那种生命本初的自然自为的状态。而后经过历代发展,“返朴复初”成为了为文人墨客所称道的一种品质。诗歌创作讲求的“本真”,如“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之谓;绘画追求的“拙朴”,如元杂剧作家所追求的“本色美”;还有元代画家所创造的以拙为美的画格;做学问力求脚踏实地,朴质无文,如清代学者所创的“朴学”之风……如此等等。直到今天,老子“返本复初”的理论仍然具有重大价值和作用。它不但是一种哲学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睿智的生存状态。

参考文献

[1]《老子章句》,河上谷·(四部丛刊)本。

[2]《道德真经注》,王弼·《诸子集成》本。

[3]《老子解》,苏辙·《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道德真经义解》,李嘉谋·《道藏》本。

[5]《老子正诂》,高亨·开明书店,1943年。

[6]《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7]《老子注译及评介》,陈鼓应·中华书局 1984 年。

[8]《老子今读》,张葆全、郭玉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9]《中国美学的“朴”与“归朴”之域及其构成》,李天道,《文学评论》,2009年第5期。

[10]《“朴拙美”纵横谈》,王鲁湘,《美术》,1985年第5期。

注 释

[1]引自张葆全《老子今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96页。

[2]引自张葆全《老子今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4页。

[3]据张葆全《老子今读》所释,始:本始,指“道”。

[4]引自张葆全《老子今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6页。

[5]引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6]河上公《老子章句》:“明,知巧诈也。愚,使朴质不诈伪也。”;王弼《道德真经注》:“明,谓多见巧诈,蔽其朴也。愚,谓无知守真,顺自然也。”张葆全《老子今读》所释,愚之:使民众愚朴而守真性。

[7]《老子注译及评介》,陈鼓应·中华书局 1984年。

[8]引自张葆全《老子今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9页。

(作者介绍:赵亚萍,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曹娜,武汉大学文学院2012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老子
“老子”因何成了第一人称
安居乐业
柔可克刚
漫画
漫画
漫画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
大愚者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