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之内涵探析

2014-12-01崔文雄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27期
关键词:社会关系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崔文雄

摘 要: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它以实现现代化为奋斗目标,以追求社会和谐为核心要求,以维护公平正义为基本途径,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刻的启示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社会关系 内涵 现代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c)-0223-03

可持续发展决不是一个封闭的概念,随着时间段推移,它将会有越来越丰富的内容。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主要定位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可持续方面,虽然有的也涉及到社会关系问题,但对其重要性却远远没有引起重视,更谈不上对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内涵的揭示和剖析。事实上,当代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表明,人类已生活在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物质、环境、知识与文化多元价值共存的文明世界里,如何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是人类面临的主要任务。对于中国,要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顺应可持续发展大势,避开西方社会的弊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一条中国式的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道路,创造具有时代性的中国式的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模式。

1 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

毫无疑问,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彼此间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其中的相互关系首先就是生产关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5页)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是与自然相关联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必须在社会中实践,并在社会中实现。他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相互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同上,第344页)可以说,马克思的社会结构观点的本质在于揭示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这个基本的社会关系上派生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社会关系,如最简单、最基本的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对抗性关系与非对抗性关系,等等。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便构成一个特定的社会。由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结成的生产关系成为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这样,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显然指的是既需要满足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又需要满足具体的社会关系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之所以说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这是与全人类共同选择的可持续发展本身密不可分的。众所周知,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2页)显然,这一包含丰富内容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社会关系密不可分。第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发展,是指经济、资源、社会三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基本思想是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发展与可持续的关系,强调发展是根本和目的,可持续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系统的观点来说,可持续发展系统内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主要是建构一个既有利于经济有效增长,也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还有利于整个社会公平的社会体制。而社会体制就是关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制和制度的总称,通过建构的 这种社会体制使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第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空间,是指谋求全球性和全人类性的发展问题。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明确要求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计划经济国家,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必须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加以确定。这就决定了任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必须在以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下,实现某一国或某一区域的发展。第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发展。首先是代际公平,是指满足当代人的发展与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其次是人际公平,是指实现满足全人类和世界各民族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基本需要和谋求发展上的公平性。

2 以实现现代化为奋斗目标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旋律是如何实现民族独立于人民解放,如何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实际上是世界现代化潮流冲击下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为此,多少仁人志士苦苦探索、孜孜探寻。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现代化的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逐渐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制度导向,构建了中国现代化的目标体系、原则方针和战略步骤。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曾指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46页)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从侵略者、地主、买办手下解放农业,建立近代工业社会。”(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7页)随着形势的发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7页)建国后,从以实现现代化为奋斗目标的确立过程看,毛泽东经历了由“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转变。毛泽东设想和实践的现代化包含了建立在现代大工业基础上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诸多内容,是系统的、全面的现代化。毛泽东提出要处理好各个产业部门的关系,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及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建设规模必须和国力相适应,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社会主义既要有计划性,又要有多样性、灵活性,要发展商品生产,尊重价值规律;等等。由此可见,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道路。endprint

其中,毛泽东把创建一个独立、自由、统一的民族国家,视为中国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具备的基本社会条件。因此,他把中国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就是要建立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国家应当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且,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要加强执政党建设,正确处理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总之,要创造“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456—457页)统筹兼顾好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实现社会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巨大的现代化建设的压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根据中国国情和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以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历史的回顾为基础,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的战略构想。“三步走”战略构想是一个由低到高、一步一个台阶、步步向前迈进的三步曲,是一个循序渐进、互相衔接的发展战略。“三步走”战略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蕴含了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模式奠定基础的同时,也为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邓小平关于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思想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可持续发展提到了特别突出的位置和战略高度。江泽民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79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明了中国未来如何发展的大问题。他指出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思路,从而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以实现现代化为奋斗目标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来,就一直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党领导全国人民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辉煌业绩,实现现代化正在一步一步地变成现实,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壮丽前景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处理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重要性。中国必须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条道路,在处理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不断有新突破、新经验。

3 以追求社会和谐为核心要求

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非常丰富,其核心要求就是社会和谐。第一,社会和谐是一个系统的概念,首先是社会关系的和谐。从社会关系方面而言,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状态,是在社会矛盾中不断统筹兼顾和持续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只有在社会和谐的状态下,才能实现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否则,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就不能够实现。第二,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以解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矛盾,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以解决全国城乡各阶层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强调必须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使社会更加和谐;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强调创新社会治理,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可见,在长期实践中,党不断探索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正是把追求社会和谐作为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的。第三,目前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同时,也是各类矛盾集中凸现的时期,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一些新的阶段性矛盾凸现出来。我们面对的社会矛盾绝大多数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这决定了必须按照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原则来解决这些矛盾。但是,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其中确有一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激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不可否认,目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中,首要的是利益冲突。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利益是一个社会关系的范畴,是人的需要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体体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也必须把追求社会和谐作为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

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作为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核心要求的社会和谐,体现的首要内容是民主法治。民主法治是社会和谐的首要内容和政治保障,如果没有民主法治,就谈不上社会和谐,更谈不上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谐。人民是社会和谐的主体,社会和谐离不开民主法治。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法治就是依法治国。法治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及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民主法治,就是人民当家做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性得到广泛调动。把民主法治作为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核心要求的首要内容和政治保障,超越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一切追求社会和谐理想的有识之士的传统观念,从而使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理想追求具有了新的时代精神。endprint

要实现民主法治,首先必须使公民在政治上和法律上享有平等地位,这是民主法治的根本标志。然而,由于中国人口的户籍制度及其管理制度,使中国公民在现实中却无法享有平等的民主权利。因为现行的中国户籍把人的身份划定为两大块:一块称“农业户口”,主要是城镇以外的广大农村、牧场、山区人;一块称“非农户口”,主要是各大、中、小城市的城镇人。由于人的身份不同,使得人们从出生起,就享有不同的待遇,包括医疗、上学、就业、养老,等等。这种因出生地不同、户口种类不同而使公民享有不同待遇的管理制度,无法实现公民在民主权利上的平等。身份等级制潜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发展动力的角度看,严重遏制了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下层阶层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社会稳定与和谐的角度看,会引发一些弱势群体的不满情绪,以致于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甚至动荡。因此,要实现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实现其核心要求的社会和谐,就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现我国等级身份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变,实现社会成员权利一体化,使广大人民真正享有同等的待遇与权利。

4 以维护公平正义为基本途径

什么是公平正义?对此,胡锦涛指出:“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胡锦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706页)显然,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关系的公平正义,其内容都是围绕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展开的,是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主题。如果没有公平正义,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也就无法实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维护公平正义为基本途径。所谓社会公平,主要是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权利、机会、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公正和平等。社会主义社会追求社会全体成员的公平,应当成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公平,其核心内容是利益分配平等。当然,利益分配平等并不是搞平均主义,主要是指一种利益相对平衡的状态,它具有较大的弹性。对此,毛泽东在吸收“公平”观念合理因素的同时,对“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他指出绝对平均主义的来源“是手工业和小农经济的产物”,“只是农民小资产者的一种幻想”,因此“必须反对不问一切理由的绝对平均主义。”(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1页)利益分配的平等,应当是在整个社会能够普遍接受的限度内。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公平,其本质就是能够有效地促进两级分化的消除和剥削的消灭,以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所谓社会正义,主要是一个社会要有是非标准,扶持社会正气,谴责歪风邪气,打击邪恶势力。维护社会公平,是伸张社会正义的重要内容。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正义,其本质就是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原则和道德精神要求,即不仅要考虑到个人与个人、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到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不能与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原则和道德精神相背离或相抵触。

社会是否公平,能否维护正义,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状况是块试金石。一个社会,如果能做到幼有所教、贫有所济、残有所帮、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如果能将所有社会资源对一切人提供平等机会,使弱势群体时刻能感受到起点公平、机会公平、结果公平,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公平的社会。一个社会,如果司法体系健全,能主持公道,做到司法公正,有法必依,侵权必究,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无疑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正义的社会。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受益,才能使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广泛接纳和支持,实现全社会的团结与合作,实现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正步入复合型社会转型阶段。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体制基本建立,而以中产阶层为主体和公民自治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体制则刚刚起步,渐进式的改革步入深入期和敏感期。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社会公平正义已经出现了多方面的问题,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对于我国实现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乃至社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改革开放后,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的鼓励下,一些人通过辛勤劳动、艰难创业,一些人则通过投机取巧或灰色收入,确实先富起来了。特别是部分重权在握的党政官员利用职务便利收受贿赂,那些垄断企业的高管们巧取名目攫取巨额国有资产,已经成了千万甚至亿万富翁。相反,那些缺少能力或机会,有没有开拓胆识和创业资本的人,则处于受富人“剥削”的低收入状态。加之国民财富分配政策调节不利,使得社会利益分化日益加剧,地区、行业、部门、个人之间的贫富差距愈来愈大。这种长期积累的财富分配不公,必然在弱势群体中产生悲观情绪和仇富心理。事实上,当前许多地方发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有些就是由于分配不公直接引发的。所以,面对当今矛盾冲突的实际,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着重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努力探索能维护公平正义和利益平衡的机制和体制,真正做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真正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参考文献

[1] 仇淑平.可持续发展概念延伸与企业评价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2(5).

[2] 邬琦姝.从可持续发展观看过度包装[J].包装世界,2008(3).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关系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试论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与精细化建设
浅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
关于信仰、道德、法律关系的探讨
传统商业银行如何拥抱互联网金融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推进锡林郭勒盟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