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2014-12-01范瑞

文学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习惯法比较法

范瑞

内容摘要:阅读是提高学生思想修养,获得知识,接受传统文化,提升精神品格的主要途径,是中学生巩固课内学习,扩大知识面,培养自主阅读和思考的另一大课堂。本文笔者针对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的指导方法,以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

关键词:课前预习法 模型读书法 比较法 方法迁移法 习惯法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的现状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文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当前全国各地的初中语文教学和考试都在针对阅读教学进行改革,阅读实际上已经成为初中语文的半壁江山,但实际存在的情况如下。

1.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阅读的太少,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其实我们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不但不鼓励学生读书,而且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并美其名曰:为了学生的前途。

2.肢解教材式:因受信息及条件的限制,很多中老年老师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的目的是“学这一篇文章”,教学过程是“解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教学的结论是“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这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一大堆字词句篇章的枯燥、烦琐的分析来僵死学生的灵性,使他们背了一大堆标签式的“知识”,自己仍然不会读。

3.考点练习式:现在的中学较多地运用这种教学。他们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则完全不涉及,想像、联想也因不考而属多余。更有甚者,将课文编成考题,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对应地找出考题所涉及的内容半猜半蒙,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这种练习无休无止,机械乏味,而且常常错误百出。用这种常常错误百出的练习方式训练学生,扼杀了学生的思考,无异于马戏团驯兽师的训练方式,绝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无怪乎出现:开学时学生最爱看的书是语文书,可是最讨厌上的课是语文课。

4.写作目的式:许多语文教师认为: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要么离开思维内核,排除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孤立地去品味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要么进行浅表的读写结合,仓促地、浮光掠影地将“读”带过,“立竿见影”地让学生在课堂上也仿写一篇。笔者将以自己亲历的教学生涯以及对当前初中生阅读学习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以下一些相应的阅读指导方法。

二.几种语文阅读的指导方法

1.课前预习方法指导

预习是课前的准备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尝试活动。它不仅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而且在培养学生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指导学生预习,首先要指导学生如何泛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泛读时讲求实效,避免走过场,要通过对课文的泛读,能把握课文的大意。要能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把握不同的内容;其次,要指导学生在泛读课文的基础上圈出生词、生字,要让学生自己翻查字典、辞典,寻求解答。对于某些一字多音、一词多义的字、词,要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寻求在本篇课文中的读音和特定含义;再次,要给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题,以利增强和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比如预习《海燕》,可让学生思考:海燕象征什么?海鸥企鹅象征什么?暴风雨又象征什么?

2.模型读书法指导

此法与人们倡导的“推读法”、“未读先思法”极为相似,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学习,非常有效。此法要求读书先设想一下,该“书”将说些什么?为什么说?怎么说?然后带着这个预构的模型,在“书”的内容中验证,然后据此修正或重构,主动地向“书”靠近。“假设——验证——结论”的模型读书法是一条发现之路,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之路。古今中外善于读书的人,实际上都会用到模型读书法。如讲授老舍的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之前,先问:“烈日下的马路是什么样的?下暴雨时又是什么样的?”接着又问:“此时此境之下,一个车夫拉车是什么滋味?他为什么要在这恶劣的天气下拉车?”这一问,促使学生思考总结出了小说主题。此时,再让同学们打开书,看课文描写烈日、暴雨和祥子痛苦拉车的情景。前后一参照,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会了一种好的读书方法。

3.比较法指导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叶老说:“阅读方法最要紧的是多比较、多归纳。”比较在教师的教法中离不开它,在学生的学法中也离不开它。因为它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领域,有助于培养阅读和分析能力,还能加深记忆,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新东西,确实是学生学习的好方法。比较有纵比、横比、类比、正比、反比,我认为中学生开始学习语文时,首先要学会“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比较法。如教古诗时,就把《木兰诗》和《石壕吏》摆在一起同步教学,教学时向学生提出:“木兰为什么替父从军?”同时引出《石壕吏》的“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来作比。这一比,学生顿悟:二诗虽出自不同时代的不同作者,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一个是女儿孝顺父亲去从军作战,一个是老妪为了保全老翁愿随军烧饭,却都表现了我国古代年妇女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全他人的高贵品质。针对同一问题,接着发问:二人同是从军,“木兰”与“老妪”各充当了什么角色?为什么?同学们各抒己见。我最后归纳,木兰女扮男妆是出于当时不招女兵的情况,表现出我国古代年轻妇女的强干;老妪“角色”,是而对吏吼出于无奈,表现出我国古代妇女的朴实。这样的对比,锻炼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加深了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和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掌握比较的方法,可谓一比多得。endprint

4.方法迁移法指导

所谓方法迁移,就是引导学生把过去掌握的方法和技能应用到新的学习过程中去。鉴于同类或相似的数学内容便于迁移,所以“迁移指导法”主要用于单元教学之中。我将单元教学过程分化为“教”、“学”、“结”、“联”四步,“教”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从教方法、教规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入手,为学生自读课打下基础。“学”主要是学生运用教师授给的方法指导自己自学,实现自我学习的横向迁移。“结”是学生基本通晓单元课文内容之后,根据各篇课文的内在特点,列表比较,找出规律。“联”是引导学生向纵向迁移,即把学到的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方法是开讨论会(练口)、布置作文(练脑)。教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时,只示范教《孔乙己》,《范进中举》由学生自读,运用老师教给的学习方法横向迁移。在学生熟知二篇课文的情节、环境、人物三要素后,要求学生从思想内容、结构布局、语言运用、人物个性四方面列表对比,找出共性的东西来。有的同学通过对比后认为,没考上秀才的孔乙己落魄潦倒,考取举人的范进失常成疯,说明当时科举制度毒害了不少人。对学生的这种见解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后,再引导学生向纵向迁移,即向生活实际迁移。步骤是提出讨论题:“从孔乙己、范进的悲剧看今天应试教育的危害性”,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再布置作文题:“孔乙己的悲剧说明了什么?”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学生逐步习惯掌握了这样的方法。记忆是一种思维功能,充分发挥这种功能的效用,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知识的积累与储存是靠记忆来实现的。记忆方法多种多样,有系统记忆法、形象记忆法、反复记忆法、比较记忆法,色彩记忆法、实践记忆法等等。就拿指导学生用“色彩记忆法”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对重点的词语、句子、修辞方法、说明方法及描写、议论、抒情等精彩的段落,要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上不同的记号,划上重点符号。五彩缤纷的色彩能刺激神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加深记忆的目的。

5.培养习惯指导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习惯。”新课程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这就要求教师要立足于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多方面养成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如,培养“背诵摘抄”的习惯,就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背诵一首古诗或课文中二至三个片断,要求学生备一摘抄本,每周至少抄满一页名家名言、格言警句。再如,培养“动手写作”的习惯,就要求学生平时写好观察日记,促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从观察中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皮亚杰《教育理论》2010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安徽阜南第七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习惯法比较法
应用比较法 培养物理知识迁移能力
怎样引导学生证明不等式
习惯法在中华法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少数民族法制建设中习惯法因素的整合
比较法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实践探究
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习惯法的局限性和存在价值
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商人习惯法在我国仲裁适用中的缺陷
运用综合比较法复习浓硫酸性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