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议论文写作中的起承转合

2014-12-01裴英磊

文学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起承转合议论文写作

裴英磊

内容摘要:起承转合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议论文的一种基本结构方式:“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高中生写作议论文时,应该特别注意学习这种基本结构方式。

关键词:议论文 写作 起承转合

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起承转合是作品,特别是议论文的一种基本结构方式:“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高中生写作议论文时,应该特别注意学习这种基本结构方式。

一.起

起,即提出论点,也就是解决议论文中“是什么”的问题。起力求“平直”,就是要开篇破题,从文题生发开来,为后文进一步展开做好导引、整理和铺垫。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如: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一起笔就开门见山,语言凝练,入题快捷,给人鲜明的印象。当然,提出观点并不全是一开头就把观点说出来,还有一些议论文“起”首先写出现状,发人深思,从而逐步引出自己的观点。如:

2.士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还有一些文章使用排比句式来层层深入,逐步揭示出自己的观点:

3.春蚕死去了,但留下了华贵的丝绸;蝴蝶死去了,但留下了漂亮的衣裳;画眉飞去了,但留下了美妙的歌声;花儿凋谢了,但留下来了缕缕幽香;蜡烛燃尽了,但留下了一片光明;雷雨过去了,但留下了七彩霓虹;革命战士牺牲了,但留下了和平的世界;老师的青春逝去了,但留下了满天下的桃李;还有清洁、农民、工人——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每时每刻都在诠释着奉献的内涵:无偿、无私、无畏——(《奉献者赞歌》)。

首段就以排比句诠释论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总之,“起”因文而异,灵活多变,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简洁,文字一般不要超过全文的八分之一;非议论语言更要控制,叙述或描写的功能定位要准确,即必须定向——为提出论点服务。

二.承

所谓承,就是分析论点,指出如此会怎样,不如此又会怎样。承讲求“春容”,“春容”者,春之容颜也。春开万象,大地滋荣,呈现出来的是万紫千红,百花竞放,气象万千的景象。春的元素是丰富,是多姿,是变化,是鲜活。用在议论文的写作上,就是紧承中心论点,展开论述,论据的选择要丰富多彩,变化多姿,五彩缤纷,要将事实摆明,要将道理说清。具体写作时,或正起反接,或反起正接,以顺畅为妙。

有正起正接:

1.由物及人,也可以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人也是有巨大影响的。(郭庭平、张兆浩主编《二十年高考作文精讲》“近墨者黑系列”)

开篇先亮明观点:《晏子春秋》中有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由此可见,环境对于植物的影响是很大的,即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植物。”接着继续阐述这个观点。

也有正起反接:

2.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孟尝君曾为齐相,《史记》有《孟尝君列传》,千百年来,世人皆称颂孟尝君能知人善任,连鸡鸣狗盗之辈都能最大程度的让他们发挥作用,但王安石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新见解,属正起反接。

“承”在有些文章中还表现为设分论点,而分论点不仅要扣得住中心论点,而且不能存在交叉和包含的关系。如:

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苏洵《六国论》)

苏洵的《六国论》开头就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门见山,总起全文,接下来承“起”设立分论点来分析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角度紧扣“起”中总论点,说明总论点,使总论点更为全面,更加完整。而且“承”中分论点旗帜鲜明,观点准确,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承”部分设立分论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论点不存在包含或交叉关系,一般是并列和递进的关系。分论点的设置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因题而异,通常情况下从“是什么”“为什么”或“怎么样”方面入手,适合从哪些方面设置分论点,唯一的标准是根据中心论点进行。如:

4.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吴晗《谈骨气》)

吴晗先生的《谈骨气》一文,先提出中心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巧妙的运用孟子的名言,切割成三个分论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有力支撑文章的总“起”,也即中心论点,每一个分论点都强有力地支撑着文章的中心论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分析中心论点,毫无交叉,使得文章的论述更加条理清晰,论述充分。

“承”是承接开篇的论点进入分析论证,既由上文引出,又是进入“转”之前的必要一步。“承”得好,才能文脉顺畅,流转自如。“承”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四点:一是由“起”到“承”须有自然的过渡语句;二是要有明确的分论点;三是注意安排好由“承”到“转”的伏笔或铺垫;四是注意整体布局的合理,一般来说,文章到“承”结束,文字不要超过全文的二分之一。

三.转

所谓转,就是转而说开。如果说“承”要求紧承中心论点,顺势而下,借助大量的论据论证中心论点,那么“转”,则是在此基础上,从材料的选择上,行文的方式上体现变化。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议论文也是如此,要克服平淡无奇,就要在行文上寻求变化。转是全文的主体部分;承后之转折,或一转,或多转、迂回曲折。如:endprint

1.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六国论》中在分别从“赂者”力亏而亡和“不赂者”失援而亡两个方面论述了自己的观点,正面论述之后,就此“打住”未尝不可,但作者却又“转”出一层:“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是一个假设复句,从反面设想“不赂”之策。这一“转”不仅使前面的论述有了衬托,增强了说服力,而且也为讽喻宋王朝统治者埋下了伏笔。

“转”是议论文充分展开论证、体现思想深刻性、新颖性的重要部分。如果只有“承”而缺少必要的“转”,文章势必显得单薄,缺乏深度。“转”必须避免同一层次上相同类型的事例或名人名句的简单重复。“转”有不同的方式,可以转换角度,充实例证;可以正反论证,巧用对比;还可以借古鉴今;但总的来说,“转”是在“承”的基础上,从材料的选择上,行文的方式上体现变化,克服议论文的平淡。

四.合

所谓合,就是全文结尾。合要求“渊水”,何谓“渊水”?渊者,深潭也,《说文》有言:“渊,回水也。”“合要渊水”即是说文章的结尾要画龙点睛,有深度;要回扣前文,有照应。具体写作时,可与开头部分遥相呼应,再次肯定论点;可明揭题旨,又可启人遐想,耐人寻味,以有力取胜。

1.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此句在归纳时进一步论述,并补充说明了相关内容,使得全文的论述更全面。

2.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 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此段为“合”,把“亡”之教训和“不亡”之出路总而论之,结束论说的过程。

以上两例都以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方式来结束全文,跟全文联系紧密,说理透彻。

还有以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来结尾的,如:

3.同学们!从开始有人类社会以来,没有哪一个社会能与共产主义社会相比。什么理想也不能同共产主义这一更崇高伟大的理想相比。我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要有这个崇高的理想,把自己最好的年华贡献给这个崇高的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陶铸《崇高的理想》)

这个结尾既是作者的希望,也是作者的号召,表达了老一代革命家对青年学生殷切的期待,使人读后备受鼓舞,毫不犹豫地投身于伟大的共产主事业之中去。

还有引用诗句、名言、谚语、俗语结尾,以求达到劝诫效果的,总而言之“合”是补充、归纳、总结、回应、深化,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合”都要简要、醒目,宜运用修辞手法显出亮色,在照应点化中给人“豹尾”之美感。

总之,议论文起承转合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安排好起承转合,是优化议论文结构的重要方法。起承转合,可使文章脉络清晰,避免跑题。但该结构的使用,容易使学生的作文出现雷同,只有学生熟练掌握并真正驾驭这种结构方式,才可以推陈出新,创作出有个性的文章。

(作者单位:河南南阳市第一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起承转合议论文写作
基于“起承转合”的中小学生智创素养培育
议论文阅读专练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起承转合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政治课堂注重情境串联研究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