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巧用“悬念”
2014-12-01高英侠
高英侠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设置悬念,容易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直接设置问题引发悬念 故作悬念 巧破迷宫 巧设惊语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c)-0126-01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是一位站在讲台上的艺术家,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设悬念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件乐事,必能在语文的学习中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为此,教师可以尝试下面几种方法。
1 在讲读课文之前可以采用——直接设置问题引发悬念的方法
在教授二年级下,《古诗二首》咏柳之前,教师提问学生“你们家的附近有垂柳吗?你能用一些古诗来描述垂柳吗?你能在上课之前为我们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古诗吗?然后我们共同评价哪首诗最美,为什么?”教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而学生在课下从网上搜集到很多关于描写绿树的古诗。
课堂伊始,学生们纷纷迫不及待得展示自己收集的古诗。有些学生甚至在网上找到本世的录音材料,模仿朗诵甚至背下来了。
青门柳【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一个学生的声音还没落下。另一个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并且大声背诵。
临川见新柳 【唐】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这首诗刚刚背诵完毕,另一位学生又大声朗读起来。
柳绝句 【唐】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学生诵读诗歌的热情在一瞬间被激情点燃了。
2 在讲读课文中灵活采用——故作悬念的方法
(1)巧破迷宫:闯迷宫可是学生们很感兴趣的话题,如何把语文课文变成引人入胜的迷宫,便要求语文教师的匠心独具。
《草船借箭》一课便适于适于此种方法。《草船借箭》对于成年人来说故事并不难,而且很多人还口熟能详,但是对于阅读面比较窄的小学生来说,则理解起来并非易事。教师适时地设置悬念,周瑜说“对,先生和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老师一下子指出“一样”、“赶造”两词巧设第一谜“周瑜为什么明知故问?为什么又把决定成败的十万支箭让诸葛亮来赶造?周瑜把诸葛亮当成最好的朋友了吗?”学生们带着问题,速读起了课文,谁都想快速找到答案。当学生读到第三段周瑜活动时,不由恍然大悟,原来周瑜是有意陷害诸葛亮。教师指出这一重点的句子“我得吩咐军将们,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设下第二谜,“好狠的计谋!面对周瑜如此不给力的合作,那么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完成得了吗?”面对如此狡诈的周瑜,学生都暗自憋了一股劲想要帮助诸葛亮。当学生读到第四段,诸葛亮向鲁肃借船时,老师又设下第三个谜,“诸葛亮急疯了吧?不能按时完成造箭任务,他会承担很重的责任。既然是造箭,借船又有何用?难道要逃走不成?”学生立刻带着这个问题,来关注诸葛亮的生死,迫不及待地读下去,想探个究竟。当说到草船借箭时,学生恍然大悟,无不被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瞬间折服。师生不禁脱口而出,诸葛亮真真“神机妙算”!最后,老师再抓住“神机妙算”一词,继续追问,设下最后一谜“神在何处?妙在哪方?”一节课里,学生在迷宫中,边学边解谜,其乐无穷。
(2)巧设惊语。
每天上着千篇一律的课程,做着重复而且相似的练习,学生感到无聊、疲倦乃至懈怠都是很正常的,有些老师可能会讲课时适时的提高嗓门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有时会起到一些作用,但是仅凭“抑扬顿挫”的声音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于我们每天过于熟悉的师生之间,更是如此。因此教师需要用别人想不到的惊人话语引出课题,营造“此言一出,举座皆惊”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有些学生学习的兴致不高,因为古文对于现代小学生来说无论从时间上,以及故事情节上难以产生共鸣。靠教师强调本文的重要性,必须掌握什么的说教更难使学生们轻易买账。那么怎么解决?其实教师可以另辟蹊径,设置一些情境,引出一些惊人之语,起到出乎反响的作用。
老师可拎着一个沉甸甸的大包走进教室,做出很开心的样子,“好沉啊!好多礼物呢?老师一进教室,就收到了同学们送的礼物。”一语刚出,教室突然静了下来,孩子们个个神情惊讶、疑惑、偷偷互望。老师接着说:“而且现在,准确地说,很多学生还在源源不断地送来。”此刻,学生们面面相觑,有的学生迫不及待问:“老师,是什么礼物?谁送的呀?”“让我们也看看”,教师此时郑重地回答:“告诉大家,这礼物就是你们求知若渴的目光啊!”学生们听完后大笑,教师接着说:“收到同学们这么多的礼物,老师也要回报一下!来老师给你们讲个小故事吧!”“好啊!”“OK”。“故事的名字叫《晏子使楚》。”在学生情绪最为高涨的状态下,师生自然走入了新课的学习中,课堂效益自然成倍增长。
总之,只要我们肯动脑筋,通过巧设迷宫、巧设惊语等方式来巧设悬念,绚烂的课堂之花便会天天开放。
参考文献
[1] 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 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3] 张孔义,方龙云.语文教育科研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