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游真诠》翠筠山房本与书业堂本图赞比较研究

2014-12-01李慧张祝平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11期

李慧+张祝平

摘 要:清《西游真诠》版本众多,各有优劣,笔者所有的是康熙年间翠筠山房本和乾隆四十五年金阊书业堂本,这两个版本的图赞部分的不同,笔者通过分析,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剖析出不同图赞内容对文本的阐释作用的不同,并初步分析引起图赞不同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和市民、文人群体的审美取向的转变情况,以及经济、政治对小说流传的影响。

关键词:《西游真诠》 翠筠山房本 乾隆四十五年书业堂本 图赞

一、版本情况

第一,翠筠山房本,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刊本,共一百回。插图20幅(插图正面为图像,背面为赞语)。其中,前四幅为人物绣像,分别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后十六幅为情节场景图,均是从《西游真诠》的故事中挑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情节。

第二,金阊书业堂本,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刊本,共一百回。绣像20幅(插图正面为图像,背面为赞语)。20幅图均为人物绣像,都是《西游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神、仙、佛、道、人、妖都在20幅绣像中有所体现。

翠筠山房本插图共20幅,人物绣像图和场景图都有,图赞选自《悟真篇》中的诗词。书业堂本插图共20幅,都是人物绣像图,图赞都是图赞作者的个人创作。以上是两个版本插图与图赞的基本情况,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对比二者的异同,可揭露不同插图与图赞反映的刊刻者心理。

二、插图版式的不同

从插图的版式上看,翠筠山房本中的插图,除前四幅外,都是情节场景图,反面为赞语。而书业堂本的插图都是人物绣像图,背面有赞语。随着时代的发展,插图的主要形式由人物场景图逐渐转变为人物绣像,《西游真诠》是受到当时小说出版界流行绣像人物的影响,同时期出版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中的插图也体现着这种趋势。这反映了版画艺术的演变趋势以及当代文人审美眼光和审美兴趣的转变。

三、插图内容的继承与延伸

翠筠山房本图赞遵从评点者陈士斌的创作主旨,图赞内容多为《悟真篇》中的诗词,图赞成为宣扬道教炼丹之说的工具。图赞除少数修改、删减外,多为图赞编辑者直接选择而来,较少体现图赞编辑者自己的评论。而书业堂本图赞均为图赞作者的个人创作,赞语中包含了图赞作者对多重审美创造的再次加工,更具有美学意义。如翠筠山房本“行者三调芭蕉扇”图赞和书业堂本“铁扇公主”图赞:

翠筠山房本—行者三调芭蕉扇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

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

坎电烹轰金水方,火发昆仑阴与阳。

二物若还和合了,自然丹熟遍身香。[1]

书业堂本—铁扇公主

固雌风也,而雄自不竞。

自余狮吼何怕牛魔,

只我为玉面寒心之甚![2]

以上对比可知,两幅插图所对应的故事情节是一致的,都是师徒四人经过火焰山,行者向铁扇公主三借芭蕉扇。不同的是翠筠山房本“行者三调芭蕉扇”这幅插图所画为行者手拿芭蕉扇将火焰山的火熄灭的场景。这首赞诗为《悟真篇》中绝句六十四首之二,图赞中将两诗和一。前两句发挥《道德经》的奥义,后两句是讲元神运用之功,赤裸裸地诠释道教内丹说的理论。图赞本是对插图评价性的语言,可是从图赞内容来看似乎与这幅插图的关系不大,这主要是因为图赞编辑者主要依据陈士斌对此回文本的道教式的评点来作为连接赞语与插图的纽带,简单地说,图赞就是这幅插图对应的文本中评点者的主要观点。那么,这些被选择出来的图赞就形成了文本中讲述道教炼丹术的主线。而书业堂“铁扇公主”图赞就与翠筠山房本中的完全不同,插图为铁扇公主的人物绣像,画像姿态优美,却面露哀色,十分形象。图赞作者并没有执着于道教内丹说的教义,而是根据自己对铁扇公主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创作出十分符合人物形象的赞语。图赞提到“我为玉面寒心之甚”写出了人物绣像表情凄婉的原因,从文本入手,从人性的角度评点铁扇公主,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这样的图赞更加符合大众读者的阅读口味,大大增加了阅读者的兴趣,也改变了翠筠山房本图赞的流弊。

虽然,翠筠山房本图赞有一些弊端,可是,书业堂本图赞还是对其有所继承。首先是在人物形象的选择上,前面已有论述。其次是对赞语的继承。书业堂本图赞中均为个人创作,其中仍有一部分图赞受到了翠筠山房本图赞的影响,在具体的图赞中都有所体现。如翠筠山房本“沙和尚悟净”图赞和书业堂本“沙僧”图赞:

翠筠山房本—沙和尚悟净

五行匹配合天真,认得从来旧主人。

炼已立基为妙用,辨明邪正见原因。

金来归性还同类,木去求情亦等伦。

二土全功成寂寞,调和水火没纤尘。[3]

书业堂本—沙僧

好个和尚,亦秉元神。

金从木顺,工豈异伦。

五行之用,妙合而凝。

九宫浑化,二土成真。[4]

翠筠山房本“沙和尚悟净”图赞出自文本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悟一子曰”的评点中,这首图赞主要讲的是道教炼丹中的结胎立基之要妙,阐述的是晦涩难懂的道教义理。比起翠筠山房本,书业堂本这首图赞阐述的思想就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单从诗的字词就可以看出后者对前者的继承,如“金”“木”“二土”等。从诗表达的思想来看,此诗也阐明了结就圣胎的要诀,可却比前者更贴近小说文本,诗的最后一句“圣胎结就,保护取经”回归小说主题。书业堂本是《西游真诠》版本之一,必定以原刊本翠筠山房本为底本,翠筠山房本虽有不足,可也不能全盘推翻,所以书业堂图赞编辑者将原来直白的为道教读本服务的图赞变得含蓄内敛,在尽可能依靠小说文本的条件下,将道教的思想蕴藏于图赞之中,并简化艰深义理的表达方式,使整个赞诗更好地发挥了图赞作为小说组成部分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图赞作为古代小说的一种评论形式对研究小说审美评价的重要意义。

翠筠山房本图赞选刊者的选择体现了图赞在小说书籍中的宣扬道家思想的作用,此本中的图赞就是为道教服务的工具。书业堂本图赞却不是单纯地倾向于道教,而是更多地注重儒释道三教合一,尤其以宣传儒家思想为重。如:人物形象的选择上、绣像的排序问题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儒家思想,图赞更是没有延续选刊《悟真篇》诗词的方式,而采用发文人自家之言的途径。同为《西游真诠》,为何两个版本插图与图赞体现的思想主张大相径庭。已有学者研究得出:

很明显,尤侗序中对《西游记》主旨的揭示,实际上和陈士斌在评语中的思想并不一致。陈士斌主要是用道教理论来解读《西游记》,但尤侗序中却更多地强调三教合一,而以儒为主。在尤侗看来,儒释道三教虽然各有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尤侗的评价,的确抓住了明清时代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的核心。[5]

可见,书业堂本插图、图赞的编辑者以尤侗的思想理念为创作的依据,并在主观上认同这一理念。翠筠山房本插图、图赞的编辑者则是根据评点者陈士斌金丹大道的评点主旨设计插图与图赞的。

四、插图形式的转变的原因及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探讨《西游真诠》两版本的图赞形式时,出现一个情节场景图到人物绣像的转变趋势。这一趋势并不只有《西游真诠》一书体现,而是整个通俗小说出版界的普遍趋势。周心慧的《中国古代版刻版画史论集》中指出:“清代最先衰弱下去的插图品类,恰恰是最受民众欢迎、明代最为兴盛的小说、戏曲作品插图。此类作品,历次禁书都首当其冲。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康熙皇帝就曾下谕:‘治天下必先正人心,厚风俗。要正人心,厚风俗,必需崇经学。所有小说淫词,应严禁销毁。在这种情况下,小说、戏曲类书籍插图自然也难逃厄运。乾嘉之后这类作品鲜见有精美可观者,其因盖出于此。”[6]明末精美的情节场景式插图到了清代由盛转衰,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清初仍有一些小说版本是情节场景式的插图,再配以图赞,从而使这种形式有了短暂的繁荣。在统治者对小说、戏曲的高压政策下,屡次遭禁书的通俗小说另辟蹊径,在小说中使用简明直观的人物绣像作为插图。人物绣像更直观地反映文人们的审美心理要求。书业堂本绣像正是这一社会背景下的产物。书坊主为了增加书的销量,会制作出更具有市场吸引力的小说,所以小说刊刻上的某些变化,体现了阅读者审美心理的某些变化。《西游真诠》在清代的版本众多,也说明了其流传之广。书业堂本对原刊本图赞的修改,在《西游真诠》流传过程中必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后世《西游记》版本中的绣像与图赞基本沿用此版本,如:《西游原旨》《西游通易正旨》等。

通过两个版本图赞的对比,更加直观地反映了版本传承过程中,各时代各地域对小说流传所做的贡献。图赞作为小说新兴的组成部分,给读者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震撼。图赞集韵律性、艺术性、思想性和评价性于一身,赚足了读者的眼球,书坊主一直将其视为小说强有力的卖点之一。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ZZ13_0862],南通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YKCI13029]。)

注释:

[1][清]陈士斌著:《西游真诠》,翠筠山房本;卷首绣像,《行者三调芭蕉扇》图赞。

[2][清]陈士斌著:《西游真诠》,书业堂本;卷首绣像,《铁扇公主》图赞。

[3][清]陈士斌著:《西游真诠》,翠筠山房本;卷首绣像,《沙和尚悟净》图赞。

[4][清]陈士斌著:《西游真诠》,书业堂本;卷首绣像,《沙僧》图赞。

[5]曹炳建著:《<西游记>版本源流考》,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版,第284页。

[6]周心慧著:《中国古代版刻版画史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李慧,张祝平 江苏南通 南通大学文学院 22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