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傣医治疗风湿病方药的研究*

2014-12-01刀会仙林艳芳吴永贵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傣医水塔寒性

王 红,刀会仙,林艳芳,吴永贵△

(1.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2.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云南景洪 666100)

风湿病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傣医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不断摸索总结,对风湿病的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有不少独到的论述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本研究收集傣医治疗风湿病的407首方剂,从寒性风湿病内治方、寒性风湿病外治方、热性风湿病内治方、热性风湿病外治方4个方面,利用数据库及数据统计对这些方剂进行系统梳理,旨在探讨和总结傣医治疗风湿病的方药证治规律。

1 傣医对风湿病的分类和论治

傣医认为风湿病是由于人体四塔功能失调,外邪乘机侵袭,出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变形的一类疾病。本研究根据《傣医临床学》将风湿病分为寒、热两类。寒性风湿病证见肢体、关节、肌肉、筋骨酸麻胀痛或发冷痉挛剧痛,活动不灵,得温则减,遇冷加剧,舌淡,苔薄白或白厚腻,脉行深而慢。热性风湿病证见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局部灼热红肿,得冷则舒,遇热加剧,活动不灵,口干舌燥,舌质红,苔黄厚腻或燥,脉行快。本研究对两类疾病从内治方和外治方两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傣医治疗风湿病的用药特色。

2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1 资料的收集

查阅期刊文献和傣医书籍,结合实地调研,以寒性风湿病内治方、寒性风湿病外治方、热性风湿病内治方、热性风湿病外治方为收集目标,筛选具有药物组成、主治病症、用法的方剂,剔除重复方剂。

主要收集的文献有:《中华本草·傣药卷》、《傣医临床学》、《风病条辨译注》、《傣药学》、《傣医方剂学》、《傣族传统医药方剂》、《中国傣医药彩色图谱》、《档哈雅龙》、《竹楼医述》、《嘎牙山哈雅》、《傣族医药学》、《嘎比迪沙迪巴尼》。查阅到含有傣医治疗风湿病经验用方的期刊文献12篇。

临床实地调研: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医医院跟随傣医医师门诊两个月,收集傣医治疗风湿病相关方药和经验。

2.2 资料规范

为保证收集资料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规范性,对于傣药的科属品种、药用部位、性味及功能主治等,以《中华本草·傣药卷》[1]作为傣药评价资料的主要依据,极少数《中华本草·傣药卷》未收载的傣药,以傣医本科规划教材《傣药学》[2]作为依据。其中,同一名称药物药用部位不同,其性味不同,按不同药物来统计。如蔓荆,药物部位有叶、根。蔓荆根,味苦,性凉;蔓荆叶,味苦、性温,计为两种药物。

2.3 建立数据库

本文采用Spss Statistics For Windows数据录入系统建立傣医治疗风湿病药物数据库,如表1所示。第一行为药物名称,竖行数列为方剂。数据库中“1”代表方剂中出现该数据。“0”代表该方剂中没出现该数据。

表1 傣医治疗风湿病药物数据库

2.4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选用国际通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

2.4.1 频数分析

分别统计寒性风湿病内治方、寒性风湿病外治方、热性风湿病内治方、热性风湿病外治方4类方剂中每味药的使用频次,得到4类方剂用药的主要分布。

2.4.2 高频药物使用频率差异分析

将4类方剂高频药物相关的概率分布按总体方差未知的t分布计算,使用假设检验方法计算其置信区间,然后进行差异对比。例如姜黄在热性风湿病外治方中的使用频率为18.9%,其95%置信区间为[14.52%,23.28%],姜黄在热性风湿病内治方和寒性风湿病外治方中使用频率分别为5.1%和13.3%,所以姜黄用于热性风湿病外治方中明显多于热性风湿病内治方、寒性风湿病外治方。

2.4.3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法作为处理多变量数据的一个数学方法,它可以提示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主要目的是从为数众多的可观测的变量中概括和推断出少数的“因子”,

用最少的“因子”来概括和解释最大量的观察事实,从而建立起最简洁,最基本的概念系统,提示出事物之间最本质的联系[3]。在本文的研究中,变量是方剂的药物组成。因为我们事先并不知道有哪些潜在的因子会影响这些变量,也就是说我们不知道药物之间有多少配伍方式,应用因子分析找出相关性较高的药物形成公共因子,这一公共因子即代表了药物的一种配伍方式,从而揭示药物配伍规律,即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提示“药物→药物配伍规律”的隐性结构关系。

因子分析包括以下4个步骤:

①采用KMO检验及Bartlett球形检验,判断数据是否适合于因子分析。KMO统计量的取值在0~1之间,如果其值<0.5时,不宜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用于检验相关矩阵是否是单位阵,若检验结果(.Sig)不拒绝单位阵的假设(P>0.05)时,不宜使用因子分析。

②采用主成分分析,以累计贡献率大于60%的主成分数目为因子数目。

③对因子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来寻求最佳分析结果。

通常情况下,若按照默认的分解方式难以阐明各主因子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往往需要通过因子旋转,使各变量之间方差的差异达到最大,从而改变信息量在不同主成分上的分布,有助于对所有主成分进行合理的解释,也可更好地解释各个变量,对主因子的贡献度。本研究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得到公因子,旋转变换后的载荷矩阵,取各因子中载荷系数绝对值>0.3的所有变量(载荷系数越高代表该变量与该公因子的关系越密切)。

④根据傣医药基础理论和数理统计进一步分析。

3 傣医治疗风湿病方药

3.1 使用频率最高的前30味药物统计

共选出傣医治疗风湿病方剂407首,其中寒性风湿病内治方88首、寒性风湿病外治方135首、热性风湿病内治方78首、热性风湿病外治方106首。统计以上4类方剂中每味药的使用频次,其中同一种药物药用部位不同,按不同药物来统计,得到4类方剂前30味药物高频药物及其频率,如表2所示。

3.2 高频药物使用频率差异分析

应用假设检验方法两两比较得到4类方剂中使用频率有明显差异的高频药物。如表3所示。

3.3 4类方剂前30味高频药物的因子分析

3.3.1 寒性风湿病内治方前30味高频药物的因子分析

F1:野姜,姜,姜黄,山乌龟

表2 4类方剂前30味药物高频药物及其频率

表3 4类方剂前30味高频药物使用频率差异检验结果

此类药物具有调补土、风、水塔,行气活血的功效,提示主治寒性风湿病之风塔不足,水塔过盛、土塔壅塞,气血瘀阻之病证。

F2:定心藤,腊肠树,苏木,红花

此类药物具有味甜,入水、风塔,有止痛、除风、通气血的功效,提示主治寒性风湿病之风、水塔过盛,气血运行受阻,气血不通,不通则痛之病证。

F3:野芦谷根,鱼子兰,白花丹,苏木,红花

此类药物味甜性温热,入火塔,有利水消肿、补火塔、通血散瘀的功效,提示主治寒性风湿病之水塔过盛、火塔不足,火不制水,滞留肢体关节,而发为肿胀疼痛之病证。

F4:中华巴豆、光叶巴豆、毛叶巴豆、旱莲草

此类药物具有调补风、火、水塔,有舒筋活络、除风利水、清火解毒、活血的功效,提示主治寒性风湿病日久火塔不足,风、水塔过盛,邪入筋膜,导致筋膜挛急疼痛之病证。

F5:芦苇、柚木、白花丹、黑心树

此类药物入风、火塔,有除风、补火活血的功效,提示主治寒性风湿病之风塔过盛,火塔不足,风夹病邪遍行周身,阻滞气血运行,气血不通之病证。

F6:红花丹、宽筋藤、蔓荆根

此类药物有调补风、水塔,强筋健骨、调补气血的功效,提示主治寒性风湿病日久耗伤气血,骨损疼痛之病证。

F7:蔓荆根、七叶莲、苦藤

此类药物有清火解毒、祛风除湿的功效,提示寒性风湿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毒邪致病的特性。

3.3.2 寒性风湿病外治方前30味高频药物的因子分析

F1:红豆蔻根、九翅豆蔻根、野姜、姜、姜黄

此类药物具有调补土、风、水塔,行气活血的功效,提示主治寒性风湿病之风塔过盛、土塔壅塞,水湿阻滞,气血瘀阻之病证。

F2:蝉翼藤、黑皮跌打、长序岩豆树、大叶钩藤

此类药物入风、水塔,有清火解毒、除风的功效,提示寒性风湿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火毒致病的特性。

F3:平卧土三七、除风草、车前草、鸭嘴花

此类药物味淡,入土塔,有利水除湿、清火祛风的功效,提示主治寒性风湿病水湿滞留日久化热之病证。

F4:腊肠树、水菖蒲、白花丹、毛叶巴豆、红花丹、鸭嘴花

此类药物入水、火塔,有除风化湿、通气血、补火的功效,提示主治寒性风湿病之水塔过盛、火塔不足,火不制水,滞留肢体关节发为肿胀之病证。

F5:黑种草籽、小姜、白花丹、红花丹

此类药物有入风、火塔,有除风、补火塔、通气活血的功效,提示主治寒性风湿病之风塔过盛、火塔不足,风夹病邪遍行周身,阻滞气血运行之病证。

F6:红花、腊肠树、苦藤、苏木

此类药物有通血散瘀、消肿止痛的功效,提示主治寒性风湿病日久产生淤血等病理产物,肌肉关节肿胀疼痛之病证。

F7:苦藤、接骨草、毛叶巴豆、文殊兰、鸭嘴花

此类药物有续筋接骨、祛风除湿、通气血的功效,提示主治风寒湿之邪侵袭,久之导致筋骨同病,骨损筋挛之病证。

3.3.3 热性风湿病内治方前30味高频药物的因子分析

F1:红花、黑甘蔗、草决明、旱莲草、宽筋藤

此类药物味甜,入风、水塔,有调补气血、舒筋活络、清火解毒药的功效。提示热性风湿病水塔不足,积热于内,加之感受外在的热风毒邪内外相合发病。

F2:光叶巴豆、毛叶巴豆、白花丹、红花丹

此类药物性温热,入风、火塔,既能除风活血、舒筋活络,又能抑制治疗热性风湿病药物的寒凉之性。

F3:水菖蒲、白花丹、青牛胆

此类药物入水塔,有利水消肿、除风化湿、活血散瘀的功效,提示主治热性风湿病之水塔过盛之病证。

F4:九翅豆蔻根、大驳骨丹、苦藤

此类药物有清火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功效,提示热性风湿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热毒郁滞的特性。

F5:宽筋藤、毛叶巴豆、姜

此类药物有镇心安神、调补气血的功效,提示热性风湿病日久不愈,出现病邪由表及里,累及心脏的特性。

3.3.4 热性风湿病外治方前30味高频药物的因子分析

F1:薇子、光叶巴豆、火焰花、鸭嘴花、旱莲草

此类药物入水塔,有清火解毒、退热解痉、凉血活血药的功效,提示主治热性风湿病之水塔不足,热毒壅滞,气血不通,肢体关节出现痉挛剧痛之病证。

F2:除风草、苏木、车前草

此类药物味淡,入土塔,有祛风除湿,通气血,消肿的功效,提示主治热性风湿病之水塔过盛、土塔壅塞,风湿留滞而肢体关节肿胀之病证。

F3:野姜、姜黄

此类药物入土塔,有补土、活血、行气的功效,提示在治疗热性风湿病的过程中,固护土塔的重要性。

F4:文殊兰、水菖蒲、山乌龟、野香橼花叶

此类药物有清火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药的功效,提示热性风湿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毒邪致病的特性。

F5:黑种草籽、毛叶巴豆

此类药物有镇心安神、凉血退热的功效,提示热性风湿病日久及心的特性。

4 结语

4.1 高频药物使用频率差异结果分析

寒性风湿病内治方中红花的使用频率高于热性风湿病内治方,说明寒性风湿病的主要病机在于风塔不行、水塔壅滞,气血不通。寒性风湿病外治方中红花丹、文殊兰、苏木、车前草、鸭嘴花的使用频率高于热性风湿病外治方,说明寒性风湿病多表现为火塔不足、水塔过盛。

热性风湿病内治方中旱莲草、苦藤、青牛胆、蔓荆的使用频率高于寒性风湿病内治方,说明在治疗热性风湿病时,注重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在外治方中,姜黄的使用频率都较高,说明行气化瘀,消肿止痛在风湿病外治方中的重要性。风湿病病程漫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日久气滞血淤,因而气血淤滞是贯穿风湿病整个病程的主要病机。

4.2 注重调节水塔的功能

傣族所处的外环境较为湿热,根据“随彼因缘招异果”的原理,水塔是较容易出现偏盛或偏衰的塔都,水塔不足则水不制火,水塔过盛又可滞而化热[4]。傣医在治疗风湿病时注重调节水塔功能,从药物的因子分析来看,寒性风湿病和热性风湿病方中都有较多调节水塔,祛风除湿的药物,反应了这一病机。

4.3 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

傣医认为风湿病的基本病机是气血闭塞不通[5],“以通为用”是治疗风湿病病的基本原则。从药物的因子分析来看,傣医根据具体病机,选用祛风、除湿、利水、清火解毒、行气活血等治法达到通调四塔,调畅气血,祛除邪气的目的。

4.4 内治理论指导外治

《理瀹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外治法与内治法虽给药途径不同,但治疗机理相同[6]。傣医辨证是指导傣医遣方用药的基础,同时也是外治法应用的依据。通过对寒性风湿病内治方、寒性风湿病外治方、热性风湿病内治方、热性风湿病外治方4类方剂高频药物的因子分析,可以看出,虽然风湿病外治方和内治方所用药物不同,但是药物的功效是有相关性的。

[1]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傣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郑进,林艳芳.傣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 [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4]龚谨,王雪梅.论调节水塔功能在傣医临床中的重要性.中医民族医药杂志,2005(增刊):30-31.

[5]宋宗美.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风湿病证治规律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

[6]陈建广.药物外治作用机理浅探 [J].医学理论与实践,1993,6(8):33-34.

猜你喜欢

傣医水塔寒性
“植物水塔”大比拼
废弃水塔化身纪念馆,向凡人英雄致敬
共同护佑坚固丰沛的“中华水塔”
寒性体质者试试艾叶坐垫
名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乳癖67例
名傣医林艳芳临床诊治蛇串疮经验
名傣医林艳芳临床诊治咳嗽经验
名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肠梗阻经验
测一测 你是“热性体质”还是“寒性体质”
寒性体质者试试艾叶坐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