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学生组织在帮助大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探析
2014-12-01张颖李能慧
张颖+李能慧
摘 要: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班级组织具有学习性、教育性、社会性和管理的针对性四个特征。班级学生组织在培养大学生专业学习能力、融入校园和社会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精神以及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班级学生组织;大学生;作用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它既是学校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行政管理的最基层组织。
一、班级组织形式的特征
1.班级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群体,具有学习性特征
班级是由一位班主任和其他几位学科教师与一个学生群体共同组成的。对班级中的学生而言,其首要的属性是“学习者”,基本任务是学习。学生学习是为将来进入社会生活做准备的“奠基性学习”。在现代社会中,青少年学生的奠基性学习,尤其是社会文化的奠基性学习不可能在个体独处的空间里完成,必须在群体生活环境中进行,班级组织正是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一种在校期间群体生活的基本环境。在班级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既有社会为其安排好的如教学科目的显性课程,也有如班级组织中的各种规范、角色、人际关系等的隐性课程。
2.班级是学校的基本教育单位,具有教育性特征
班级是学校组织教师、安排课程、进行教学活动最为合适的组织单位,教育性是班级的主要特点。同时,班级的教育性特点也表现在促进学生个性化方面。社会化不是以牺牲自我发展、自我表现为代价的,学习社会的文化,掌握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同个人的学习兴趣、需要从来不是完全对立的。要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学校培养的不是社会机器,而应是全面发展,具有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人,这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3.班级是一个社会体系,具有模拟社会性特征
人的活动的首要特征是社会性,无论活动指向客观对象(如使用劳动工具)还是指向个人或集体(如人际交往),都不能脱离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并且,班级中存在着进行交互行为的两大基本角色——教师与学生,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主要角色组合——师生关系。在班级活动中,学生要和教师、同学这些群体中的成员打交道,这都构成了学生的社会关系。可见,社会性是班级的一个重要特点。离开社会因素,离开学生个人的社会性,班级会失去活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缺乏社会适应能力。虽然班级不是社会的缩影,但班级群体内却无时无刻不反映出社会的情景、价值观念、风气和人际关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大学班级具有管理的针对性特征
大学班级既有依靠舆论氛围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的过程管理,又有依据德育测评对个体行为考核的结果管理,过程管理与结果管理在相同的范围内进行,具有管理的针对性特征。
二、班级组织形式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大约在公元前300年,以孔子创立私塾和苏格拉底讲学为标志,开创了平民受教育的先河。最初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其后极具影响的当推16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的班级授课制,此种形式推广以来,为工业革命输送了大批合格的人才。它将工业化生产方式引入教育,是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对提升人类的整体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现代教育亦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我国现行的班级制度起源于班级授课制。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始将班级授课制引入我国。此后,班级授课制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大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在班级基础上的学生组织是中国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促进了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在帮助大学生群体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高等学校班级学生组织主要是由班主任(或辅导员)、班委会和普通大学生组成,它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
外部环境具有激发人的行为动力的价值。班级作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生活、学习、交往、活动的主要环境,是班级成员的学习共同体,具有刺激学生个体积极向上、努力实现新目标的动力激发价值。在班级这个基本教育场所中,班主任(或辅导员)能够针对学生的一般特点和个别差异性,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同时,由于班级中经常开展各种活动,如学术交流、问题讨论、专业发展等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能得到各种展示、交流的机会,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能被激发出来。并且,班级成员在集体活动中常常以他人为参照体,在相互参照中,最终那些符合社会大环境要求的积极向上的目标就会成为班级成员需要的主流。所以,班级组织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也提高了其专业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培养大学生融入校园和社会的能力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在人格上,他们总体表现为一方面情感丰富、富有激情,另一方面心理人格发展不健全。在行为特征上,一方面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能力,要求自我判断、独立行事、不希望他人干涉;另一方面由于生活阅历少、处世经验不足,还不具备完全的独立能力,思维简单片面,对事物深层认识不够,盲目自信。在班级这个教育场所中,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递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能使学生逐渐认识社会生活准则,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同时,在班级中,学生相互间的陶冶和各种集体活动形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从而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快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也为今后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培养大学生的实践精神
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每一位大学生都孜孜以求的愿望。但由于个体在能力上的有限性,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必须借助于班级集体的力量来实现。班集体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按照统一的目标把无序、盲目的个体力量组织起来,形成远远大于个体能力的集体力量,激发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好奇和探索,为个体价值的实现提供平台,引导他们积极进行实践。大学生在实践中能提高专业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4.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责任意识
班委会作为高校班级组织中的构成要素,是指在班集体中由学生自己选举组成的领导机构。它是在民主的基础上由全班学生选举产生,在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协助班主任、教师做好本班的学习、文娱体育、课外活动、生活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作为班级成员和集体的一份子,学生一方面通过服从班主任和班委会的安排开展活动,另一方面也有自主权,在适当和必要时期发扬主人翁的参与意识与班主任和班委成员沟通,及时反馈意见。故班级组织的产生和运行都是建立在大学生民主的基础上,班级组织效率也离不开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5.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意识
大学班级对个体行为的管理是在班级群体生活中进行的,具有模拟社会化生活的特征。领导力强、班级凝聚力强的班级对学生的行为管理价值会增大,可减少学生违法违纪的概率,使学生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促进学生将来自由发展。并且,班级组织学生开展义工等为社会服务的志愿者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意识的增强。
(通讯作者:李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