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麻醉方式在会阴侧切缝合术中镇痛效果观察

2014-12-01王丽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28期
关键词:扇形会阴局部

王丽玲

分娩中的疼痛常导致孕产妇恐惧自然分娩而选择剖宫产结束妊娠, 既增加孕产妇的痛苦, 又增加医疗费用。会阴切开术是产科常用手术, 据估计, 在中国部分地区会阴切开率已达90%以上[1], 而会阴切开缝合术又是分娩疼痛的一个主要方面。因此, 对会阴切开缝合术进行有效镇痛, 减轻分娩疼痛, 有利于促进自然分娩, 降低剖宫产率。为了探索有效的镇痛效果, 采用会阴切开前局部扇形浸润麻醉加缝合前追加局部浸润麻醉的方法, 与传统的阴部神经阻滞麻醉的方法进行比较, 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12月在本院产科分娩的行会阴切开缝合术顺产的产妇200例, 纳入标准为足月妊娠、单胎、头位、初产的孕妇, 排除标准为伴有妊高症等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的孕妇及经产妇,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 观察组在会阴侧切前局部扇形浸润麻醉加缝合前追加局部浸润麻醉;对照组采用会阴切开前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对操作者进行培训, 统一操作方法, 以排除操作者因素造成的误差。观察组平均年龄(24.94±3.30)岁;平均孕周(39+5±1+3)周;婴儿体重(3170.50±316.95)g。对照组平均年龄(24.04±3.31)岁;平均孕周(39+4±1)周;婴儿体重(3152.50±357.56)g, 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在年龄、孕周、婴儿体重方面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在会阴侧切前用1%利多卡因3 ml在皮下组织作扇形局部浸润麻醉, 完成接产及软产道检查后,缝合前沿切口的两侧用1%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 左右两侧阴道壁层及肌层各注射1.5~2 ml, 皮下层注射0.5 ml。

1.2.2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 按教科书上的单纯阴部神经阻滞麻醉方法在会阴侧切前进行麻醉。操作步骤:术者将一手中指、食指伸入阴道内, 触及坐骨棘作指引, 另一手持带长针头的注射器装有1%利多卡因5 ml, 在肛门与坐骨结节之连线中点处进针, 将针头刺向坐骨棘尖端的内侧约1 cm处注射药液1/2, 再将针头抽回至皮下, 沿切开侧的大小阴唇、会阴体皮下作扇形注射, 可松弛盆底肌肉[2]。

1.2.3 缝合方法 两组缝合方法及缝合材料相同, 均采用可吸收线连续缝合阴道, 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及肌肉, 连续缝合皮肤。

1.3 评定标准

1.3.1 镇痛效果 由接产的助产士评价会阴麻醉的镇痛效果, 麻醉镇痛的标准[3]:Ⅰ级, 触摸或缝合切口时, 产妇表情自如, 无痛苦反应;Ⅱ级, 触摸或缝合切口时产妇诉轻微疼痛或轻度牵拉不适感;Ⅲ级, 触摸或缝合切口时产妇明显疼痛难忍, 不合作扭动肢体。Ⅰ级与Ⅱ级麻醉镇痛效果均为有效, Ⅲ级为无效。

1.3.2 切口愈合评价 观察产后24 h会阴切开局部水肿情况;产后72~88 h即出院前评估会阴切口愈合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镇痛效果比较:观察组疼痛分级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即观察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会阴水肿情况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水肿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产妇疼痛分级分布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产妇产后24 h发生水肿情况比较(n)

2.3 两组会阴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共200例产妇产后72~88 h即出院前评估会阴切口愈合情况, 均为II/甲愈合。

3 讨论

3.1 表1统计结果说明在会阴侧切前局部扇形浸润麻醉加缝合前追加局部浸润麻醉的方法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这与陈少平等[4]和王虹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进入21世纪,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同时医院在进行各种治疗时, 也越来越人性化, 分娩疼痛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6], 但持续的疼痛刺激使产妇烦躁、痛苦, 进而发生一系列生理改变, 最终会对分娩过程和胎儿产生不利影响[7,8]。因此, 缓解分娩疼痛是产科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1992年美国妇产学院(ACDG)分娩镇痛委员会指出:理想的分娩镇痛必须具有下列特征:对母婴影响小;易于给药;起效快;作用可靠;满足整个产程镇痛的要求, 避免运动阻滞, 不影响宫缩和产妇运动, 产妇清醒, 可参与分娩过程, 必要时可满足手术[9]。采用会阴切开前局部扇形浸润麻醉加缝合前追加局部浸润麻醉的方法, 药物直接作用在切开部位, 加强麻醉镇痛效果, 减轻了产妇的痛苦。

3.2 表2统计结果说明在会阴侧切前局部扇形浸润麻醉加缝合前追加局部浸润麻醉的方法不会增加会阴水肿的发生率。且由于其良好的镇痛效果, 使产妇更好的配合助产士的缝合工作, 减少伤口暴露时间, 有利于伤口愈合。两组产妇会阴切口愈合情况均为II/甲愈合。

3.3 操作简单易行。在行阴部神经阻滞麻醉时, 操作者需将一手中指、食指伸入阴道内, 触及坐骨棘作指引, 另一手将针头刺向坐骨棘尖端的内侧约1 cm处注射药液。此操作难度较大, 因阴部神经位置深, 每个产妇有个体差异, 要求操作的人员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能有满意的麻醉效果, 操作需定位准确, 否则可导致麻醉药注入血管而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及伤着胎儿;而分次局部浸润麻醉在肉眼直视下进行, 注射部位明确, 操作难度较小, 操作者易于掌握, 且胎儿娩出后,会阴由于胎头压迫已麻木, 再次注射麻醉剂时并未额外增加产妇的痛苦, 且麻醉效果满意。

3.4 体现优质护理服务要求。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启动了“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和以“夯实基础护理, 提供满意服务”为主题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 它要求护理人员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实践中。会阴侧切术麻醉方式采取会阴切开前局部扇形浸润麻醉加缝合前追加局部浸润麻醉的方法, 镇痛效果好, 是优质护理服务在分娩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1]徐晓丹, 姚珍薇.妇女产后性问题与分娩方式.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2, 18(3):146.

[2]魏碧蓉.高级助产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378.

[3]李玉乐, 吴丽娟, 谢瑶洁, 等.国内疼痛的管理现状.护理管理杂志, 2008, 8(4):20-22.

[4]陈少平, 惠萍, 李岚.分次局部浸润麻醉应用于会阴侧切缝合术的效果.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0, 16(1):91-92.

[5]王虹, 郑慧娟, 章莉莉.两种麻醉方法在会阴侧切镇痛的效果比较.浙江预防医学, 2007, 19(10):51-54.

[6]罗玉蓉, 王雷, 杨云龙, 等.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分娩方式影响的回顾性分析.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09, 30(6):484-486.

[7]叶慧君, 江延姣, 阮芳芳, 等.分娩疼痛程度及其相关因素与分娩结局.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1, 46(10):753-757.

[8]史岩.实施产时心里护理, 促进产程进展.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 17(6):4076-4077.

[9]赵砚丽.骶管阻滞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2(2):10-12.

猜你喜欢

扇形会阴局部
产后会阴如何护理
无保护会阴接生法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的效果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各种各样的扇形
扇形统计图 教学设计
非局部AB-NLS方程的双线性Bäcklund和Darboux变换与非线性波
无保护会阴助产术配合分娩镇痛对促进自然分娩的积极作用
超精密车削出现局部振纹的诊断及消除
探源拓思融会贯通
———《扇形的认识》教学廖
多弱连接扇形超流体干涉栅陀螺的性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