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2014-12-01李月颖
李月颖
摘要:《古田会议决议》蕴含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现为注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遵循物质利益原则;实行关心人、爱护人的管理方式。这些思想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有重要的启示,即教育要以培育学生的个性优势为宗旨;教育要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教育要以尊重、理解学生为前提,鼓励大学生自我教育。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古田会议决议;启示
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上杭县古田曙光小学胜利召开。大会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它系统总结了两年来红四军建党建军的经验,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理论和方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形成。[1](P.68)古田会议决议中蕴含的宝贵思想和精神对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有着核心启示,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观点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概括说来,就是在工作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以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手段,通过不断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正当需要来转化人的思想、提高人的自觉性、激发人的创造性,从而达到使人不断发展的目的。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理论内涵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观念的人本化,坚持学生第一位,切实保障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二是教育教学中的个性化,能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三是教育管理的人性化,体现服务与关爱,使学生愉快合作,心情舒畅,健康成长。“它凸显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说明学生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学生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2](P.70)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在于对学生的充分肯定,对学生潜能、智慧的信任,尊重学生的情感、价值和人格,理解、关爱学生。这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象征。
(二)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中心,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为核心,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为起点和落点。
1.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3](P.10)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维护、发展和实现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致力于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这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更是关系民族命运、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保障所在。
2.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综合素质高、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能动的、个性化的全面发展的人。人才的多样化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素养方面的差异,还包括其内在性格、气质、爱好等非知识因素的差异。[4](P.230)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个性培养视为其灵魂,这种教育理念就是通过彰显大学生的个性自由,来实现大学生创新精神、理性精神和道德情感的升华和提高。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利于学生能动性的培养,它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鼓励他们以已有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经验,主动地同化外界的教育内容,从而实现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同时,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
二、《古田会议决议》中的“以人为本”
《古田会议决议》长达2万多字,分为8个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古田会议决议》第五部分《士兵政治训练问题》中提出了上政治课的方法,“分为普通、特别、干部三班。普通班分为两种形式,一个支队在一起时,以支队为单位上课,教授以支队政治委员为主任,大队政治委员分担各课……普通班之目的在使一般士兵得到初步政治常识。特别班以支队为单位……特别班之目的在造成较普通班高一级的政治常识人才,以备将来升当下级干部之用。干部班以纵队为单位……目的在提高现任下级干部的政治水平线,使能领到群众,以预备将来能充当中级干部。”[5](P.750)个别谈话中也将士兵分为八种类型:(1)有偏向的;(2)收了惩罚的;(3)伤兵;(4)病兵;(5)新兵;(6)俘虏兵;(7)对工作不安的;(8)思想动摇的。除此之外,毛泽东在《决议》中还列举了十大教授法,分别是启发式、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说话要通俗、说话要明白、说话要有趣味、以姿势助说话、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要提纲。这些分层次教学和因材施教的方法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从人的个性差异和理解能力出发进行教育的理念,如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遵循物质利益原则
古人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要有效的对人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必须首先满足人最基本的物质需要。毛泽东物质利益思想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人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6](P.41)毛泽东认为真正推动历史前进的是人民群众,在《决议》中《关于个人主义》这一部分,毛泽东分析了红军党内存在的个人主义倾向的表现,并且提出了纠正的方法,“主要是加强教育,从思想上纠正个人主义……并要设法改善红军的物质生活,利用一切可能时机休息整理,以改善物质条件。”[5](P.734)另外,毛泽东还提出了要“恢复每月发草鞋钱大洋四角的制度”等,这些方法和制度都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的物质需要为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再去改变人的思想,如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行之有效。
(三)实行关心人、爱护人的管理方式
《决议》在第六、第七部分中还体现了关心人爱护人的军队管理方式,这也是以人为本的一种表现。毛泽东在第六部分《废止肉刑问题》中分析了红军中用肉刑的效果,肉刑的来源和废止它的理由,并提出了纠正的方法,“坚决地废止肉刑,举行废止肉刑运动”。[5](P.756)另外,在第七部分《优待伤病兵问题》中,提出对待行军时沿途落伍的伤病兵时,“禁止任何人对他们怒骂或讥笑;要伤病兵让路的时候,要好好对他说,不要一把推开他;无论哪一个部队或机关,凡有因病因伤落伍下来的,不论是战斗兵非战斗兵,均要立即派一个人去招呼他,如系重伤重病,并要尽量设法雇夫抬来”等,[5](P.752)这些措施充分反映了思想政治工作春风化雨,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情感”原则,体现了关心士兵,爱护士兵的管理方式,一改过去旧军队的严苛暴政。
三、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时代要求
2009年9月4日,在第25个教师节到来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座谈会上指出:“教育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2](P.75)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有效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当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要以培育学生的个性优势为宗旨
《古田会议决议》指出,在作个别谈话时要求:“谈话前,须调查谈话对象的心理及环境;谈话时,须站在同志的地位,以诚恳的态度和他说话;谈话后,须记录谈话的要点及其影响。”[5](P.752)历史事实证明,这种因人而异的思想政治工作法则,对党和红军的发展壮大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片面依赖教科书,轻视学生独立思考的倾向;教师硬性规定学习内容,剥夺学生自由选择权利的倾向;按照单一模式要求所有学生,违背因材施教原则的倾向。要完善和改进中国的教育实践,必须充分借鉴《决议》中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观点,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表现出自己的优势。
(二)教育要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
《决议》中《士兵政治训练问题》这一部分就是“三贴近”的典范。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很重要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找准思想教育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结合点,与大学生思想热点和成长需求结合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贴近生活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活观、消费观,自主自立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对于学生的交往圈子也要深入了解,注重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建立起平等、互助、诚信、宽容、豁达的人际关系。贴近学生,就是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差异,这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大学生群体由于受自身条件、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等不同的影响,其思想水平,道德水准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忽视这一点,其教育效果将事倍功半。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一位大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丰富性、独特性,以学生成才成长为中心,区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分层次、分阶段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逐步形成高尚的思想品格。
(三)教育以尊重、理解学生为前提,鼓励大学生自我教育
《决议》中体现了关心人、爱护人的管理方式,这启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尊重、理解大学生,并且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对人性的尊重,是建立在对教育对象自我潜能肯定的基础上的。具体来说,自我教育是教育客体在其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发挥主体性作用。根据社会及教育者的规范和要求,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内化、自我调控等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和提高自我品质的一种高度自觉的自省自律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正确科学地融入人文关怀,促使人自我发展和完善,离开了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就难以顺利进行并取得理想效果。既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更要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并引导学生的个性张扬和自我发展,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切实重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潜移默化地受教育、长才干。
参考文献:
[1]王树荫.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来永宝.古田会议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4]李红卫.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化高 校学生管理工作[J].经济研究导刊,2009.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921-1949)第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6]龚先庆.毛泽东物质利益思想研究[M].武汉:湖北人 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