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36例临床研究*
2014-12-01张佩江赵文霞
张佩江,赵文霞
(河南中医学院,郑州 450000)
黄疸型肝炎由于各种原因(甲、乙、丙肝等病毒、饮酒、药物等)作用于肝脏使肝细胞变性、破坏、坏死、肝脏细胞及纤维组织重构,导致胆小管被阻塞从而引起血中胆红素上升、肌肤黏膜黄染、尿黄如茶、肝区疼痛、发热等症状的疾病,其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2种。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急性黄疸型肝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病程短,发病急归属于中医学中的阳黄。既往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对该病进行了颇多的研究,我们应用急黄1、2、3号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的方法在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6例受试者均为我院消化科住院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1∶1)均分为2组。治疗组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1.27±4.27)岁;病程3~15 d,平均病程(8.47±3.46)d;黄疸前期21例,黄疸期47例;甲型肝炎11例,乙型肝炎41例,丙型肝炎16例;治疗前中医临床症状积分为(9.88±3.46)分。对照组68例,男45例,女23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3.57±4.68)岁;病程5~19 d,平均病程(9.17±3.29)d;黄疸前期19例,黄疸期49例;甲型肝炎9例,乙型肝炎39例,丙型肝炎20例,治疗前中医临床症状积分为(10.03±3.49)分。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程度、类别、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脏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2]和《肝病用药十讲》[3]中急性黄疸型肝炎诊断标准。
1.3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制定辨证标准。
1.4 纳入标准
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者;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中医辨证标准;年龄20~70岁;病程3~19个月;2组患者为上述3种肝炎中的1种无交叉感染;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5 排除标准
上述3种标准不符和者;有其他并发症者如肝硬化腹水、自免肝等;2种或2种以上病毒性肝炎交叉感染者;哺乳期妇女或有妊娠者;有其他基础疾病者如心肌梗死、慢性肾衰竭者;对本实验药物过敏者;过敏体质者;近期服用影响肝功药物者。
1.6 脱落标准和剔除标准
治疗期间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不良反应者;由于各种原因患者不能完成本研究者。
1.7 治疗方法
1.7.1 一般治疗 2组均给予优质蛋白、高维生素、清淡饮食;卧床休息,尽量避免劳累;禁烟酒及辛辣食物。
1.7.2 西药治疗 在上述一般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抗病毒、保肝、退黄等药物治疗:①还原型谷胱甘肽(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265;剂量:0.6 g;用法:1.2 g,ivgtt,qd);②茵栀黄针(山西太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4020815;剂量:10 ml;用法:20 ml,ivgtt,qd);③拉米夫定(安徽贝克联合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4618;100 mg,qd,po)。
1.7.3 中药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给予中药治疗。黄疸前期多表现为湿热初袭、邪郁肌表证,治宜疏表清热、利湿退黄解毒,方用急黄1号方,栀子12 g,连翘 12 g,苍术 15 g,赤小豆 30 g,茵陈 15 g,羌活 10 g,炒杏仁 12 g,白蔻仁 6 g,滑石30 g,生甘草6 g,公英15 g,二花15 g。黄疸期若为湿热瘀阻中焦、湿热熏蒸、中焦郁阻、胆汁泛溢,治宜清热通腑、利湿退黄,用急黄2号方加减:生大黄10 g,茵陈 50 g,生栀子 12 g,柴胡 12 g,黄芩 9 g,金钱草30 g,赤芍15 g,郁金10 g,车前草30 g,垂盆草20 g,公英30 g,生甘草6 g。若心烦懊恼、热毒较盛者可加黄连9 g、龙胆草5 g再加栀子10 g;若胁痛较重者可加元胡30 g、川楝子12 g、姜黄15 g、五灵脂15 g;若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加清半夏12 g,竹茹9 g、胆南星6 g;若头重身困、舌苔厚腻微黄、湿邪较重者,去大黄、柴胡、黄芩、郁金加茯苓15 g、泽泻15 g、猪苓15 g、通草30 g;黄疸期若为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治益清热解毒,凉血开窍用急黄3号方加减:水牛角 30 g,丹皮 20 g,赤芍 25 g,玄参 15 g,黄连 10 g,黄芩15 g,栀子12 g,冰片3 g,钩藤 15 g,竹叶15 g,生甘草20 g。水煎服每日2次,早晚各1次。
1.7.4 2组疗程均为28 d,28 d后复查肝功并重新评估其证候积分。
1.8 疗效评定标准
1.8.1 疗效评价指标 ①观察指标: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肝胆脾胰彩超、三大常规、大肝功。②安全性评价指标:三大常规、肝肾功、心电图、肝肾功、血凝4项、肝胆脾胰彩超等。
1.8.2 临床症状体征评分 表1显示,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疗效评价标准。
表1 中医证候轻重分级表
上述症状轻度记为1分,中度2分,重度3分;疾病程度:轻度1~9分,中度10~18分,重度19~27分,其证候积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
1.8.3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
1.9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总体疗效和总有效率比较(见表2)
表2 2组患者总体疗效和总有效率比较(例,%)
2.2 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s)
表3 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s)
注:2组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 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68 19.28±4.23 5.08±2.31 68 18.63±4.61 11.57±3.28治疗组
2.3 治疗前后2组肝功能变化比较(见表4)
2组患者不良反应均未有明显不良反应。
表4 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
3 讨论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急性病毒性肝炎几种类型中的1种,是由肝炎病毒所引起的1种急性传染病。且其特点为发病急、病程短。临床表现为胁痛、口苦、厌油、纳差、呕恶、痞满、全身乏力、尿及身目皆黄、色鲜明等一派湿热症状[6]。急性黄疸型肝炎属于中医学“阳黄”、“疫黄”、“急黄”等范畴,其病名最早见于《内经》,临床特征被《内经》详细记载。《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提出其病位在肝、脾、肾。《诸病源候论·睡盅候》提出与水毒关系密切,如“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为临床疑难杂症之一[7]。其病因病机是由于外感湿热、情志所伤、酒食不洁、虫毒感染、久病损伤肝肾,最终导致肝脾肾受损,气体、瘀血、积水停于腹中,为本虚标实证[7]。治疗当标本同治,固以健脾益肾、行气利水、活血化瘀之法。急黄1、2、3号方正对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病因病机。如急黄1号方由栀子、连翘、苍术、赤小豆、茵陈、羌活、炒杏仁、白蔻仁、滑石、生甘草、公英、二花组成,连翘、苍术、杏仁、羌活解表化湿;连翘、赤小豆、茵陈、栀子清热利湿解毒退黄;白豆蔻化湿和中;滑石利尿通淋;甘草调和诸药和中,诸药合用疏表清热、利湿退黄解毒。急黄2号方由生大黄、茵陈、生栀子、柴胡、黄芩、金钱草、赤芍、郁金、车前草、垂盆草、公英、生甘草等组成,茵陈、大黄、栀子为茵陈蒿汤,具有清热利湿、通腑退黄的作用,再配伍金钱草、车前子、垂盆草、公英清热利湿退黄,使黄从小便而去;郁金、赤芍、柴胡、黄芩有疏肝解郁理气活血退黄的作用。若心烦懊恼、热毒较盛者可加黄连、龙胆草再加栀子;若胁痛较重者可加元胡、川楝子、姜黄、五灵脂;若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加清半夏、竹茹、胆南星;若头重身困、舌苔厚腻微黄、湿邪较重者,去大黄、柴胡、黄芩、郁金加茯苓、泽泻、猪苓、通草。诸药合用正对其急黄黄疸期的病因病机,湿热瘀阻中焦,湿热熏蒸,中焦郁阻,胆汁泛溢,治则为清热通腑、利湿退黄。急黄3号方由水牛角、丹皮、赤芍、玄参、黄连、黄芩、栀子、冰片、钩藤、竹叶、生甘草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开窍之功,正对其急性黄疸型肝炎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之证型。现代药理研究证明[3,8~10],柴胡、黄芩、郁金有抗炎、保护肝细胞及抑制肝脏纤维化的作用;茵陈、大黄、栀子、车前子、茯苓、猪苓、垂盆草、赤小豆有化湿等清利湿退黄药,具有利胆退黄、修复肝细胞、减轻肝细胞损伤及较好的抗炎护肝作用;丹皮、赤芍、郁金、姜黄、五灵脂等化瘀退黄药有减轻肝内胆小管炎症性增生和胆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及坏死,促进其变性坏死肿胀的胆小管上皮细胞再生,减轻其胆小管的炎症增生并保持其通畅,使胆汁瘀滞状态得到改善,且诸药合用还能激活体内酶的活性,使胆红素结合的速度增加,使黄疽消退加快。
笔者体会,根据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所在期和其证型不同选用急黄1、2、3号方。通过本试验研究观察显示,治疗组在减轻患者症状、改善患者肝功能及总有效率等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现代医学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中药在保护及修复肝细胞、减轻肝内胆小管炎症性增生和胆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及坏死、促进其变性坏死肿胀的胆小管上皮细胞再生减轻其胆小管的炎症增生等方面较单纯西医效果较好,再配合西医抗病毒、护肝等对症治疗疗效更佳。
[1]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60-468.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
[3]易常健.肝病用药十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18-235.
[4]王净净,龙俊杰.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J].长沙:湖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36.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74.
[6]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7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77.
[7]王静,诸永莲,倪林妹,等.急性黄疸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5(11):1294-1295.
[8]丁兆梦.中药药效与临床[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276.
[9]萧焕明,池晓玲,蒋俊民,等.苍牛防己汤加减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60 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7,39(12):82.
[10]杨素清.凉血活血方治疗病毒性肝炎、肝内胆汁瘀积30例[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3):1709-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