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祛瘀方及其衍化方剂配合针灸辨治代谢综合征高血糖的临床研究
2014-12-01陈春华
陈春华
(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针灸骨伤系,河南南阳 473000)
代谢综合征(MS)指的是以中心型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等为病理生理基础,以多种代谢性疾病合并出现为临床特点的一组临床证候群,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此命名为“代谢综合征”。目前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等,MS在临床上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升高趋势,而2型糖尿病是MS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报道[1]指出,2型糖尿病符合MS的约有48.9%,而糖调节受损程度和MS的严重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之一,也是其主要的病理生理特征之一,且其和许多并发症和代谢紊乱有关[2]。本研究采用化痰祛瘀方及其衍化方剂配合针灸辨治代谢综合征高血糖,以期丰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治疗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12月245例代谢综合征高血糖患者。观察组125例,其中男59例,女66例,年龄最小者33岁,年龄最大者68岁,平均年龄(51.7±3.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8个月,平均病程(8.3±1.6)个月;对照组120例,其中男57例,女63例,年龄最小者32岁,年龄最大者69岁,平均年龄(51.9±3.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9个月,平均病程(8.5±1.4)个月。2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MS的诊断符合2005年4月国际糖尿病联盟颁布的MS诊断标准[3],即腰围男>90 cm,女>80 cm;且合并有以下4项指标中2项以上:高密度脂蛋白男<1.03 mmol/L,女<1.3 mmol/L;血压升高,其中收缩压≥130 mmHg,或舒张压≥85 mmHg;空腹血糖≥5.6 mmol/L;三酰甘油水平升高即≥1.7 mmol/L,或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病。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签署治疗同意书,观察组给予化痰祛瘀方化裁运用:黄芩、虎杖、枸杞各20 g,黄芪、决明子各30 g,麦冬、半夏、泽泻、丹参、苍术各10 g,山楂、川芎各6 g。以上药物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用,7 d为1个疗程,再根据患者的病情运用衍化方剂治疗。如伴有湿盛者则用五苓散加减,药物组成有泽泻、茯苓、猪苓、白术、桂枝;对于风痰上扰则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物组成有半夏、白术、茯苓、天麻、橘红、甘草等;对于舌暗有紫者加用桃红四物汤,药物组成有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熟地、芍药等。另外加用针灸治疗,取穴天枢、水分、关元、气海、带脉、足三里、手三里、丰隆、合谷、曲池、梁丘等,每日1次,每周6次,连续治疗4~8周。对照组予以改变生活方式,加强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标准
参考2005年4月国际糖尿病联盟颁布的MS疗效标准[4]。治愈:体质量减轻7%以上,血压 <125/75 mmHg,低密度脂蛋白<2.6 mmol/L,高密度脂蛋白﹥1.0 mmol/L,空腹血糖<5.6 mmol/L,餐后2 h血糖 <7.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 <6.5 mmol/L;显效:以上标准中符合2项以上;有效:以上指标中至少有1项达标;无效:以上指标均未达到。另外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在腰围、体质量和理化指标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则采用卡方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腰围、体质量改善情况分析
表1、2显示,2组治疗前在腰围、体质量、血压、血糖和血脂等理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和治疗前除HDL-C、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得更加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治疗后临床效果分析
表3显示,治疗后对照组治愈率39.17%,总有效率 87.5%;观察组治愈率 67.2%,总有效率97.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治疗前后腰围、体质量改善情况分析(±s)
表1 治疗前后腰围、体质量改善情况分析(±s)
组别例体质量(kg)数 腰围(c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男(59)103.6±8.5 91.5±11.1 82.5±6.3 74.2±5.6女(66)88.5±7.3 81.2±9.7 77.8±9.2 70.4±6.8对照组 男(57)103.1±8.9 99.4±9.8 81.9±6.1 80.7±4.3女(63)88.9±7.1 85.8±8.7 77.2±8.8 75.1±5.6
表2 治疗前后理化指标改善情况分析(±s)
表2 治疗前后理化指标改善情况分析(±s)
对照组(n=120)项目 观察组(n=125)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SBP(mmHg)145.5±11.4 120.5±10.3 145.8±11.7 142.0±10.9 7.95± 1.05 5.83± 0.62 7.89± 1.09 6.95± 0.84 RBP(mmHg)91.4± 5.5 80.4± 5.7 90.6± 5.8 89.4± 6.1 FBG(mmol/L)9.2± 2.3 7.1± 1.9 9.5± 2.5 8.6± 2.1 PBG(mmol/L)11.3± 2.9 8.1± 1.5 10.9± 2.7 9.4± 2.3 TG(mmol/L)2.84± 0.79 1.78± 0.92 2.86± 0.74 2.25± 1.03 HDL-C(mmol/L)0.94± 0.24 0.91± 0.22 0.95± 0.25 0.93± 0.23 LDL-C(mmol/L)3.94± 1.27 3.15± 1.15 3.89± 1.25 3.17± 1.19 HbAlc( % )
表3 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情况分析(例)
3 讨论
从流行病学分析,代谢综合征(MS)高血糖近年有逐渐升高趋势。有报道[5]显示,其发生率12.67%与年龄有关,55岁以上患者发病率在26.94%,而高血压、糖尿病病患者的发病率高达29.5%、34.2%。而对于其发病机制,虽然目前尚无明确机制,但研究认为其与遗传、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由于交感神经等兴奋、激活外周和中枢的RAS等引起胰岛素抵抗,产生高胰岛素血症,造成多种代谢和生理紊乱,进一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心血管疾病[6]。
中医对于MS尚无确切疾病名称,现代多归于“消渴”、“肥满”、“眩晕”等范畴,多数认为此病位本虚标实证,病位责之于脾、肝、肾,病理强调为痰热血瘀。有文献记载“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肥人多痰,乃气虚也”,“形体丰者多湿多痰”。而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脾功能的健全是气血津液的保证,因此MS的发病与肝脾有关。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化痰祛瘀方化裁运用,方中黄芩、苍术、半夏、泽泻、黄芩、虎杖等有健脾舒肝、化湿清热的效果,枸杞、山楂则有补益肝肾的作用,丹参、黄芪、川芎有活血理气等功效[7]。
从现代药理学看,丹参、川芎中的有效成分如川芎嗪等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作用,可通过对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达到促使更多葡萄糖和胰岛素参与糖代谢的主要靶组织,促进胰岛素生物效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枸杞中的枸杞多糖通过增加脂联素基因mRNA的表达,改善脂代谢紊乱,降低IR,实现降糖目的;苍术在降血糖的同时可降低肌糖原和肝糖原,抑制糖原生成[8];山楂中的总黄酮、熊果酸会增强胰岛素受体-亚基酪氨酸磷酸化的活性;黄芪、黄芩可通过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达到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保护和改善β细胞功能效果;虎杖中的鞣质可调节体内与葡萄糖氧化有关酶的活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从针灸情况看,关元、足三里、气海具有培补元气、增强免疫力效果;手三里、丰隆健脾化痰、生津止渴;天枢、水分、水道均有通调水道效果[9],可促进体内血气流动,减少腹部脂肪,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梁丘、合谷调控食欲,故可达到健脾胃、通三焦、祛痰瘀的效果,且针灸治疗无明显副作用。
从本研究结果看,患者治疗后在体质量、腰围和理化指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临床效果明显,治愈率达67.2%,说明此方法确切有效。
虽然中医临床效果明显,但对照组改善生活方式、运动和饮食等疗法是基础的方法,对于控制饮食摄入、降低体质量等有一定效果,所以在临床上要综合运用并长期坚持[10]。
[1]杨万胜,冯玉斌,张培红,等.中医药治疗代谢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1,33(12):1886-1889.
[2]王富春,刘明军,朴春丽,等.“通经调脏法”治疗代谢综合征临床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4):598-600.
[3]窦增新.健脾理气化痰祛瘀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1,02(11):185-186.
[4]于卓人,刘丽笙,栾庆先,等.北京石景山区老年人群牙周炎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4):633-638.
[5]杨志英,张茂祥,何劲松,等.高血糖指数、低纤维膳食与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J].海南医学,2012,23(15):14-16.
[6]陈天娇,季成叶.北京市中学生腰围与体质指数及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状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3):355-358.
[7]张福利,曹昧,马伯艳,等.化瘀温胆汤对代谢综合征大鼠血脂、血压及脂肪细胞因子的干预作用[J].中医药信息,2011,28(6):58-60.
[8]吴嘉瑞,张冰,董玲,等.代谢综合征中药合理使用进展[J].中国执业药师,2012,9(10):37-39.
[9]吴嬛,许啸虎.中医药防治代谢综合征初探[J].医药前沿,2012,2(8):3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