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2014-12-01陈慧妙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工作机制

陈慧妙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入党积极分子数量呈上升态势,这也给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带来了不少问题。尽管高职院校在基层党员发展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方面还缺乏规范性、制度化保障。本文以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L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调查,剖析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就构建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的工作机制提出建议。

关键词:激励教育;入党积极分子;工作机制

一、激励教育工作机制相关概念阐释

1.激励教育

激励教育是通过应用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激励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成人和成才,成就自己,服务社会。激励教育通过激励、唤醒和鼓舞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

2.激励教育工作机制

所谓激励教育工作机制,是指在一个封闭的教育系统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通过激励因素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励教育工作机制的构建是以保证激励效果的制度化保障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路径,以培养学生为主要目的运行机制。在构建激励教育机制之时,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学校通过管理规章制度、奖惩条例让学生约束自己的言行,照规定行事,实现自我激励。激励教育工作机制运行需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按照特定的规章制度让激励客体能够达到既定激励目标。

二、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工作现状

1.调查对象选择

本调查在设计L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工作现状问卷设计时,主要考虑到L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手段、培养手段、培训效果等方面,综合、全面地深入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工作现状,确定预调查问卷。为了更好地获取第一手资料,使问卷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调查结果更具客观性和说服力,在预调查中,随机选取L职业技术学院223名师生进行预调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预调查结果出现的问题对问卷进行了修改,最终形成定稿问卷。

2.调查工作开展

本调查于2013年10月在L职业技术学院发放定稿问卷,问卷项目主要包括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手段、积极分子培养手段、效果等十个项目。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223份,回收223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实际有效问卷为223份,问卷有效率为100%,参加本次调查的调查被试样本情况如下:

表2.1调查被试者基本情况

3.调查结果统计

(1)L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手段。通过对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手段的调查数据情况来看,当前L院校对入党积极分子的主要激励教育手段为奖学金,占42.13%,其次是优秀学干,占33.54%,好人好事以及其他因素分别占21.1%及3.23%。

图2.1 L院校入党积极分子的激励教育手段的调查

(2)L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手段。由下图2.2可以看出,L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主要集中党课的培训上,党课培训是L院校入党积极分子的主要培训手段,占52.16%。采用社会实践手段培训入党积极分子的占23.54%,举办活动培养锻炼入党积极分子的仅占16.95%。

图2.2 L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手段的调查

(3)L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效果。由图2.3可以看出,44.46%的被调查者认为L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效果比较一般,17.95%的被调查者认为L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效果较差,13.25%的被调查者认为L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根本没有效果,认为培训效果很好的被调查者仅占24.34%。

图2.3 L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效果的调查

三、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工作问题分析

1.支部教育培养教育环节薄弱

从高职院校大学生入党程序来看,一般而言,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到确定发展预备党员的预备期时间需要一年。在这一年时间里,积极分子除在党校集中培训外,还要参加40课时的学习,党组织的培养、考查等工作都要在院系支部完成,院系党支部所承担的教育培养任务繁重却又非常重要,大学生的党性培养、思想觉悟的提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往往需要院系党支部进行引导。就L高职院校而言,近年来L高职院校发展党员速度较快,党员发展数量明显加快,院系基层党支部对考察对象的培养、考查、引导等工作往往滞后,院系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往往比较薄弱,培养难度逐渐加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院系基层党支部对于入党积极分子的激励教育主动性不强,往往是为了确定入党积极分子而确定,对于入党积极分子的激励还做得不够;二是从积极分子发展程序上来说,院系基层党支部没有理清入党积极分子发展规划、培养、考查等方面内容,在具体落实方面,有时只是为了走过场;三是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制度优越性并未凸显,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汇报未能及时上报院系基层党支部,院系基层党支部也并未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汇报进行关心和指导,这些因素往往制约着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机制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机制有待完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并没有形成入党积极分子成长跟踪机制。一般来说,大学生刚入校门,要求进步的热情高涨,都很渴望加入党组织。这时,由于高职院校对刚入学的新生缺乏引导,使得有些学生热情不再,等到二年级的时候再进行引导,往往为时已晚,效果不佳。在日常思政授课方面,教师往往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课本知识与课外实践协同效应不足。另外,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制度不健全、机构设置不规范等问题导致辅导员缺乏准入机制,一些辅导员对党的知识、党员发展程序都不了解。可见,党务工作特别是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3.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培养不够充分,培养效果较差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主要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平时表现、同学口碑、学生干部等方面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查的重要手段。究竟什么样的条件可以成为发展对象,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如何培养是高职院校基层党支部所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院系基层党支部在发展大学生党员观念、认识上的错位,将会使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难度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查和培养只通过上党课、看成绩、看能力还远远不够,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党员不仅在行动上要跟着党走,而且要在思想觉悟上逐步向党靠拢。

四、积极构建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工作机制

1.构建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工作机制是规范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查流程,促进入党积极分子思想觉悟提高,提升党员素质的重要保障。建立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机制是破解当前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有效利器,有效的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能够保证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实现良性循环。

图3.1 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工作机制

一是院系基层党支部(激励主体)与入党积极分子(激励客体)双向交流。激励主体要了解到入党积极分子的个人需要、能力、素质等之后,向入党积极分子讲明下一阶段奋斗的目标、价值取向、奖惩内容等,这一步双方要相互了解清楚,这是激励的基础。

二是院系基层党支部(激励主体)与入党积极分子(激励客体)自主选择行为。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激励主体将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对激励客体进行激励。激励客体选择适当的学习、生活等态度,以实际行动对激励主体所施的激励予以回报,其行为要么积极,要么消极,要么反感。如果入党积极分子行为消极,激励主体要及时进行纠偏。

三是院系基层党支部(激励主体)观察与评价。激励主体要及时观察实施激励后的反映、效果进行评价与反馈,以便下一步采取对策。激励客体也可以自我评价,甚至可以与教师、家长交流,如实说明情况及效果。

四是调查措施与行为。根据前面了解掌握的情况,激励主体调整激励策略和方法进行矫正,确保激励的有效性。受教育者也要积极配合,力求收到明显的效果。

五是实现目标,修订制度,完善机制。全面评价实现目标的情况,根据反馈的信息,修订奖惩制度等,进一步完善激励教育机制,以便今后更好、更有效地运行。

2.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提升入党积极分子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必须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要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党建活动基地,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完成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查等一般性过程。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党支部活动让入党积极分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从而不断提升入党积极分子的凝聚力,让入党积极分子在活动中成长,潜移默化地提升入党积极分子的综合素质。此外,院系基层党支部可以设立“入党积极分子日”,通过激励教育手段评选月度或年度入党积极分子之星,增强入党积极分子的荣誉感与责任感。

3.全程育人,强化入党积极分子过程管理

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样,入党积极分子的激励教育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过程中要强调过程管理。首先要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基础理论素养的培养,提高其党性修养。其次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党支部活动加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衔接度,单纯的理论讲解或实践都无法达到综合、全面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效果。三要注重党校培训和支部培养的衔接点,通过党校培训,让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行动不断步入成熟。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查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高职院校建立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机制,能够有效地为高职院校解决当前面临的困境。当然,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机制的建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高职院校做好顶层设计。

参考文献:

[1]郝翠荣,李义勇.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培训状况调查与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52-55.

[2]侯永刚,彭小华,曹军,张凤.新时期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体系构建[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3-106.

[3]张晶.浅析高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与管理[J].改革与开放,2011(16):104-105.

[4]王昭华.关于高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途径的思考[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6(2):24-26.

[5]张景胜.探索对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途径[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50-52.

3.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培养不够充分,培养效果较差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主要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平时表现、同学口碑、学生干部等方面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查的重要手段。究竟什么样的条件可以成为发展对象,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如何培养是高职院校基层党支部所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院系基层党支部在发展大学生党员观念、认识上的错位,将会使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难度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查和培养只通过上党课、看成绩、看能力还远远不够,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党员不仅在行动上要跟着党走,而且要在思想觉悟上逐步向党靠拢。

四、积极构建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工作机制

1.构建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工作机制是规范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查流程,促进入党积极分子思想觉悟提高,提升党员素质的重要保障。建立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机制是破解当前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有效利器,有效的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能够保证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实现良性循环。

图3.1 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工作机制

一是院系基层党支部(激励主体)与入党积极分子(激励客体)双向交流。激励主体要了解到入党积极分子的个人需要、能力、素质等之后,向入党积极分子讲明下一阶段奋斗的目标、价值取向、奖惩内容等,这一步双方要相互了解清楚,这是激励的基础。

二是院系基层党支部(激励主体)与入党积极分子(激励客体)自主选择行为。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激励主体将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对激励客体进行激励。激励客体选择适当的学习、生活等态度,以实际行动对激励主体所施的激励予以回报,其行为要么积极,要么消极,要么反感。如果入党积极分子行为消极,激励主体要及时进行纠偏。

三是院系基层党支部(激励主体)观察与评价。激励主体要及时观察实施激励后的反映、效果进行评价与反馈,以便下一步采取对策。激励客体也可以自我评价,甚至可以与教师、家长交流,如实说明情况及效果。

四是调查措施与行为。根据前面了解掌握的情况,激励主体调整激励策略和方法进行矫正,确保激励的有效性。受教育者也要积极配合,力求收到明显的效果。

五是实现目标,修订制度,完善机制。全面评价实现目标的情况,根据反馈的信息,修订奖惩制度等,进一步完善激励教育机制,以便今后更好、更有效地运行。

2.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提升入党积极分子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必须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要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党建活动基地,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完成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查等一般性过程。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党支部活动让入党积极分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从而不断提升入党积极分子的凝聚力,让入党积极分子在活动中成长,潜移默化地提升入党积极分子的综合素质。此外,院系基层党支部可以设立“入党积极分子日”,通过激励教育手段评选月度或年度入党积极分子之星,增强入党积极分子的荣誉感与责任感。

3.全程育人,强化入党积极分子过程管理

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样,入党积极分子的激励教育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过程中要强调过程管理。首先要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基础理论素养的培养,提高其党性修养。其次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党支部活动加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衔接度,单纯的理论讲解或实践都无法达到综合、全面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效果。三要注重党校培训和支部培养的衔接点,通过党校培训,让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行动不断步入成熟。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查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高职院校建立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机制,能够有效地为高职院校解决当前面临的困境。当然,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机制的建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高职院校做好顶层设计。

参考文献:

[1]郝翠荣,李义勇.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培训状况调查与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52-55.

[2]侯永刚,彭小华,曹军,张凤.新时期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体系构建[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3-106.

[3]张晶.浅析高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与管理[J].改革与开放,2011(16):104-105.

[4]王昭华.关于高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途径的思考[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6(2):24-26.

[5]张景胜.探索对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途径[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50-52.

3.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培养不够充分,培养效果较差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主要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平时表现、同学口碑、学生干部等方面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查的重要手段。究竟什么样的条件可以成为发展对象,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如何培养是高职院校基层党支部所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院系基层党支部在发展大学生党员观念、认识上的错位,将会使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难度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查和培养只通过上党课、看成绩、看能力还远远不够,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党员不仅在行动上要跟着党走,而且要在思想觉悟上逐步向党靠拢。

四、积极构建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工作机制

1.构建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工作机制是规范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查流程,促进入党积极分子思想觉悟提高,提升党员素质的重要保障。建立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机制是破解当前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有效利器,有效的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能够保证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实现良性循环。

图3.1 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工作机制

一是院系基层党支部(激励主体)与入党积极分子(激励客体)双向交流。激励主体要了解到入党积极分子的个人需要、能力、素质等之后,向入党积极分子讲明下一阶段奋斗的目标、价值取向、奖惩内容等,这一步双方要相互了解清楚,这是激励的基础。

二是院系基层党支部(激励主体)与入党积极分子(激励客体)自主选择行为。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激励主体将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对激励客体进行激励。激励客体选择适当的学习、生活等态度,以实际行动对激励主体所施的激励予以回报,其行为要么积极,要么消极,要么反感。如果入党积极分子行为消极,激励主体要及时进行纠偏。

三是院系基层党支部(激励主体)观察与评价。激励主体要及时观察实施激励后的反映、效果进行评价与反馈,以便下一步采取对策。激励客体也可以自我评价,甚至可以与教师、家长交流,如实说明情况及效果。

四是调查措施与行为。根据前面了解掌握的情况,激励主体调整激励策略和方法进行矫正,确保激励的有效性。受教育者也要积极配合,力求收到明显的效果。

五是实现目标,修订制度,完善机制。全面评价实现目标的情况,根据反馈的信息,修订奖惩制度等,进一步完善激励教育机制,以便今后更好、更有效地运行。

2.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提升入党积极分子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必须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要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党建活动基地,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完成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查等一般性过程。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党支部活动让入党积极分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从而不断提升入党积极分子的凝聚力,让入党积极分子在活动中成长,潜移默化地提升入党积极分子的综合素质。此外,院系基层党支部可以设立“入党积极分子日”,通过激励教育手段评选月度或年度入党积极分子之星,增强入党积极分子的荣誉感与责任感。

3.全程育人,强化入党积极分子过程管理

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样,入党积极分子的激励教育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过程中要强调过程管理。首先要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基础理论素养的培养,提高其党性修养。其次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党支部活动加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衔接度,单纯的理论讲解或实践都无法达到综合、全面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效果。三要注重党校培训和支部培养的衔接点,通过党校培训,让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行动不断步入成熟。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查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高职院校建立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机制,能够有效地为高职院校解决当前面临的困境。当然,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机制的建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高职院校做好顶层设计。

参考文献:

[1]郝翠荣,李义勇.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培训状况调查与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52-55.

[2]侯永刚,彭小华,曹军,张凤.新时期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体系构建[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3-106.

[3]张晶.浅析高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与管理[J].改革与开放,2011(16):104-105.

[4]王昭华.关于高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途径的思考[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6(2):24-26.

[5]张景胜.探索对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途径[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50-52.

猜你喜欢

入党积极分子激励教育工作机制
立足激励教育,活化语文教学
浅谈检律良性互动关系中检察机关工作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大学生寝室片区化管理研究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励教育的应用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现状及培养策略
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关于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的思考
激励教育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