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坚定学生信仰
2014-11-29冯峰
冯峰
摘 要: 不管是民族、国家,还是个人,毫无疑问都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获取教训,是创新和发展的力量源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明确信仰,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基础。本文从日常历史教学入手,探讨如何让学生汲取历史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在历史中思索未来。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 信仰 灵魂
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早在几千年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道出了信仰的重要性,给后人以警醒。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外来文化接踵而至,造成中国文化的多元化,更多的人则在文化洪流中迷失了方向,首当其冲的是广大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是当前中国青少年遇到的严峻问题。
龚自珍明确认为:“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历史是一个民族精神和信仰的传承。历史教学承担了传承文化和塑造学生人格的重任。在历史教学中,如何锻造学生灵魂,使学生明确信仰,我们将进行探索。
一、拓宽学生视野,从世界角度全方位看问题
全球化、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站在国际的高度,理解国际文化的多元化,并且学会尊重和利用;树立全局意识和合作意识,能够看到文化多样性中的优秀文化,并且善于学习利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视野,具备国际视角,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每个历史教师必须践行的。
例如:学习《抗日战争》一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图片进行辅助教学。如以下几幅图片: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片不同于文字,图片具有文字所不具备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能够吸引学生眼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图片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上述图片对日本侵略中国全过程进行了简单明了的阐述。将这些图片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提供如下几个问题:1.日本基于什么原因侵略中国?2.进入中国后,日本国内遇到了什么困难?3.是什么原因致使日本以失败而告终?通过图片,学生饶有兴趣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解释,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学生在分析理解问题的同时,意识到何为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当时日本是以怎樣的国际角度实行侵略的。反思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样的“国际意识”,如何进行共生共荣的国际文化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国际观察力和社会洞悉力?
二、以人为本,在历史中学会生活,尊重生活
历史是不可磨灭的记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都深深烙上了当时文化和精神追求的烙印,通过一代代传承,形成一个国家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这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千年而愈加辉煌的根本。归根结底,这是文化凝聚成的一句话——以人文本。正是人的活动,注重对人的关注,才使得历史如酒,时间越长,越醇越香。
例如:教师进行豫湘桂战役教学时可以插入下面一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国民党在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豫湘桂战役中会一败再败,让日军长驱直入,打通重要的交通干线?故事如下:
1942年对于河南人民来说是灾难的一年。这一年河南大旱,饿殍遍地,但是祸不单行,日本为了打通重要干线,发动了规模空前的豫湘桂战役。战役日本以5万人打通了需要的交通干线,同时迫使40多万国民党军队仓皇西退。但是令人咂舌的事情发生了,在部队西退的过程中,国民党军队遭到了河南农民的打击,抢夺他们的武器装备,甚至将他们杀死。恰恰相反,日本在抢占了国民党仓库中的军用物资之后,反而拿出来进行赈灾,和国民党的做法形成了强烈反差。这是国民党不得人心的一个重要表现。
这样一个事例看起来和抗日战争联系不大,但是在这里合理运用,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国民党坚持的片面抗战,认识到国民党最终失败是有其客观原因的,具有很好的引导意义。当然,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发人深省的反例让学生理解当今社会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真正含义和重要意义。学会尊重人,积极维护人应有的权利,是历史教学的本质所在。
三、端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学会扬长补短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广大中国人的骄傲。历经五千年的文化积累与沉淀,中华文化具备了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和文化向心力,是国人精神支柱的重要源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学生能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自觉担负起继承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中国这一文明古国历经千年,逐渐发展成东方巨人,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国人强烈的爱国精神。当然,毫无疑问,爱国精神教育是始终贯穿整个历史学习过程的。
例如:学习中国近代史时,爱国主义教育显得更加明朗,这对学生爱国信仰的培养发出了一个明确信号。在小故事陈嘉庚等爱国华侨主动支援中国,无偿捐献自己的财产支援战争。在一次一次募捐中,中国华人、华侨虽远在他乡,但心系中国,团结一致支援国家的伟大爱国情怀得到体现。在历史教学中,国人受到中国文化影响而具备高尚的情操,需提高到国家的高度,站在民族的立场宣扬,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找到归宿和寄托。在日常学习中,既要融合传统文化,又要融入时代元素,协助学生分清正邪与美丑。学生心里有一个天平,他们明白应该放弃什么、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敬畏生命,树立服务意识
生命是人最宝贵的东西,值得每一个人珍惜,也值得每一个人细心呵护,珍惜生命,仔细呵护,让自己过得有意义,就需要抛弃那些名利荣辱,不为名利所累,需要有闲看门前花开花落的心境。那些令人敬畏的英雄,他们的人生光芒四射,令人难以仰视,但是仔细品味,我们会发现,大凡这些英雄人物,都是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的。学习与抗日战争相关内容时,在批评日军在华暴行的同时,要让学生体会生命的重要性,形成关爱生命的博大情怀,而不仅仅是索取和暴力。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将越行越远,历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将更加凸显,这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譬如协作意识、全方位考虑问题、全球意识、珍惜生命、爱国精神等。在历史教学中坚定学生的信仰显得极有必要,有深入探究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堂会.1942-1943年河南大灾荒的文学与历史书写[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03).
[2]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历程及走向[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