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创意表达
2014-11-29于丹
◎ 文/于丹
卷首语
中华文化的创意表达
◎ 文/于丹
在最近的五年中,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和高校建设经历了跨越性的发展,出现了3个质的变化:一是创意开始驱动产业,创意不仅是产品,而且变成孵化器、变成源动力,创意真正从原有的产品附加价值上升到了拥有自己的独立价值空间,这是文化创意产业真正成熟的标志。二是中华文化从作为一种识别符号、局部元素点缀在各种表现形态之中,转而呈现为一种气质创意,成为一种全面的考量。三是高校的角色从原来的人才储备库演变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全程智库。高校不仅生产了大量的创意人才,更担当着提供理性科学的评价标准的智库责任。
针对中华文化的创意实践这个主题,笔者认为可以从3个方面展现出来。
一是创意时间上回归节气。文化是有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中华文化的时间维度是什么呢?是农耕文明的气质和观念如何在现代创意中彰显,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农耕文明是我们民族的根,它不仅关系着土地中生长粮食,更生长着整个民族的伦理观念,生长着我们的规矩和归属。基督教国家是以神的节日放人的假,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这些重大节日体现的是集体的致敬与狂欢。中国过的是什么?过的是节气和秩序,是慎终追远,送上对祖先和先辈的致意。
节气是我们农耕文明时代最重要的律条,其作为一种文明时间坐标的接续在当今社会却出现了断裂。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创意空间完成这种坐标的接续吗?可以在我国迅速走向城镇一体化的过程中还原农耕文明的节奏与观念吗?《周易》讲一个人的真正成长需有四合,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样的坐标在今天仍未过时。我们的创意空间如何体现国人朴素的乡土观念?笔者认为节气可以成为驱动的节奏。
二是创意空间中回归禅境。国人的时间观念由节气构筑在土地上,而土地之上则是中国人的山水与禅意。国人的空间观念是自我永远在远山近水中悟得空的禅境。如今,先辈的智慧正在远离我们的生命。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有一句话:我们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房子,但是却在失去越来越多的家园。这句话恰恰是我们今天生活的写照。
今天的我们花钱买得起奢侈品,却买不到精神的安顿。人不怕孤独,孤独是一种很高级的境界,而孤独背后的惶恐和焦虑,却是人失去了坐标和参照以后内心的惶惶不安。古人在山水之间享受生命中有尊严的孤独,当人心有山川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克服都市焦虑症。
现今社会,我们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体会山川?中国文化最大的特征就是写意性的特质,有时山水可以请进自己的生活中。如国人偏爱的品茶。茶是什么?茶字是人在草木之间,一盏清茶在手里能够喝出山川草木之境。我们能否在今天的创意中还原这种情怀?禅是什么?禅不是各种形式感的堆砌,禅是一种空灵中的觉悟。只有将自己完全腾空才能感受这种空与静。而好的创意就是接续这种民族的血脉,并真正还原到普通人的生活中。
三是创意内涵中回归写意。写意性是中国文化的独特品质。正是通过写意性,中国文化激活了万水千山,打通了古今自然。禅宗中最美好的境界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凡事要留一点点空间,这一点就是写意性。当下的我们如何将这个写意性变通自然地体现在创意里?当下的创意多过于执着于具象,怎么样破象,怎么样超越于象外,当我们的观念在这个境界中打开,写意性能够激发的无穷创意就显现出来了。
写意性最集中地表现在中国的诗歌中。诗歌是国人的乡土,也是国人生命的表达节奏。汉字是象形文字,每个字里都有故事,都有观念,都包含了创意的可能性。如果我们能够将创意落实在汉字和诗歌中,文化的气质就凝结起来了。
期待我们的创意从符号堆砌走向气质表达,指向中华文化更高层次的创意实践——在这个旗帜下我们会一点一点完成更多地呈现,并让这种呈现给我们喧嚣的俗世注入先人传下来的福音,让中华文化成为现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