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2014-11-28程贵林
程贵林
摘 要:影响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方面的原因有:传统思想的束缚,现实利益的冲突,社会成员的责难,制度政策的缺陷,外部竞争的缺乏;组织层面的原因有:组织文化刻板,社会支持缺乏,管理方式落后,工作墨守成规,奖惩机制模糊;个体层面的原因有:期望值过高,工作不匹配,责任意识差,性格特征,价值观因素。
关键词: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原因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115-02
从2003—2013年的十年间,我国公务员报考人数从8.7万,上升到111.7万;2011—2013年公务员录取比例分别为:1:59、1:53、1:66,2013年公务员最热职位竞争比高达9411:1。用千军万马闯独门桥来形容“公考热”绝不夸张。因此,那些顺利通过考试,加入公务员队伍的幸运儿成为大多数青年羡慕的对象。
然而已有研究表明,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4年和2008年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均表明,在各种职业类型人员中,公务员职业倦怠程度最高。2006年中国政府与企业员工敬业指数告也显示,在所有被调查的对象中,公务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严重,敬业程度也是最低,已经影响到了政府的工作绩效[1]。特别是广大的基层公务员,长期工作在一线,工作琐碎,任务重,压力大,收入不高,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一旦出现职业倦怠,对其身心都有巨大影响,进而降低工作效率,甚至产生离职倾向,最终影响地区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一边是人们对公务员职业的热烈期望,一边是公务员队伍深陷倦怠泥沼,为何公务员职业能集这两者于一身呢?反差如此巨大,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影响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思想的束缚,也有现实利益的冲突;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自身个体的因素;既有宏观体制的制约,也有微观管理的缺陷。概括来说,导致基层公务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
一、社会方面
1.传统思想的束缚
虽然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公务员改革,公务员选拔、管理制度越来越完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传统思想和主观偏见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如“官本位”思想,使得一部分人把“当官、当大官”作为成功的标准,作为人生的追求,导致在工作中有野心,没有责任心,有鸿鹄之志气,没有脚踏实地之行为,志大才疏,一味地想走捷径、高升,一旦受挫,容易陷入悲观失望,失去工作信心,出现成就感降低的倦怠心理。另外,“特权”思想使得一些基层公务员端出“官老爷”的架子,对待老百姓颐指气使、呼来喝去,缺乏应有的沟通、尊重,久而久之,产生人格解体的倦怠心理。
2.现实利益的冲突
对于基层公务员来说,能在千军万马中通过独木桥,这份自豪感不言而喻。公务员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体面的职业对于身处县城乃至乡镇的基层公务员来说也有着心理上的优越感。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社会统筹制度的健全,公务员与其他职业相比,原有的优势不再凸显;相反,面对着现代化大城市的便利设施、面对着其他行业的高收入,心理的落差与失衡开始产生。特别是对于年轻的基层公务员来说,收入低,但是买房、结婚、孩子上学等现实问题一样也不少,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滋生消极、懈怠的心理。
3.社会成员的责难
随着人们思想文化的提升,民主政治意识越来越强,开始以纳税人的身份自居,对公务员的工作监督甚至挑剔起来。而在公务员队伍中,的确有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的害群之马,他们的行为让社会成员深恶痛绝,容易使老百姓以偏概全,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当官的都是这样”。基层公务员作为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直接实践者和执行者,是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的,首当其冲成为了被责难的对象,承受不该承受的心理压力,所以委屈、失意就会产生,对自己的价值观和职业认同难免出现怀疑,工作的热情和动力也随之消失,职业倦怠感也就如影随形。
4.制度政策的缺陷
虽然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在各方面越来越规范化、制度化,但是对于广大的基层公务员来说,仍然存在着编制设置不合理、晋升渠道不畅通、激励制度不科学、考核机制不合理、薪酬待遇过低等问题。在我国,基层公务员在庞大的公务员队伍中处于金字塔的底座,然而在编制的设置上,县级政府部门一般有1—3名科级非领导职务,而乡镇级及其以下根本没有科级非领导职务,这就导致基层公务员的上升空间有限,晋升渠道不通畅,造成相当一部分基层老公务员直到退休还是科员,形成了“老同志推积、中年人於积、青年人着急”的局面[2]。人员出不去,编制又有限,就不能招新人,久而久之,人才断流,单位内部如同死水一般,难以引进竞争机制,更谈不上健全的激励考核机制了。
5.外部竞争的缺乏
当前我国公务员的竞争性主要体现在公务员系统内部及部门内部,没有公开的外部竞争介入。我国公务员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和工作的稳定性,一些公务员把“没有过错便是有功”当成工作的准则,在自身的岗位上满足现状,没有努力进取的意识。总而言之,在我国由于公务员工作性质本身缺乏外部竞争性,最终导致公务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人浮于事,这种自由散漫作风直接影响政府形象。另外,外部竞争性的缺乏也影响公务员工作的激情和创新,久而久之,工作的倦怠感随之产生。
二、组织层面
1.组织文化刻板
我国政府组织制度过于僵化,人员的所有行动都要受组织纪律的限制,不注重人的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发挥,要求人员按部就班和机械性服从,这严重挫伤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公务员工作具有很大的稳定性,组织内部缺乏竞争,人员的流动性不大,加之基层公务员工资不高,有些人感到晋升的激烈和渺茫,人际关系的复杂,导致一些人撞钟度日,长此以往,职业倦怠就会产生。endprint
2.社会支持缺乏
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社会支持指数越低,职业倦怠程度越高。社会支持不仅有来自于亲人朋友的,还有来自于周围同事和工作对象的。对于基层公务员来说,由于官场“潜规则”的关系,单位内部人际关系并不单纯,竞争的压力和利益的冲突,导致同事之间并不能真诚以待,而是勾心斗角。
3.管理方式落后
中国青年报2014年1月24日报道,同一个办公室里,“三个闲成猪,两个累成狗”,是不少地方和部门冗员充斥的生动写照。这说明,一方面,公务员人数与工作任务不匹配,工作量不匹配也会引发职业倦怠,一种繁重的工作、巨大的压力诱发紧张疲倦、精力耗竭,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并且无法恢复极易出现职业倦怠[3];另一方面,单位管理方式落后,政府机关内部的工作任务分配不合理、不公平,在基层,论资排辈现象严重,所以年长公务员一般在工作中掌握话语权,容易把脏活累活分配给年轻公务员或者没有“背景”的公务员干,这就导致一部分人忙得倦怠,一部分人闲的不作为。
4.工作墨守成规
在我国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公务员,一种是文书性公务员,另一种是执行性公务员,最后则是决策性公务员[4]。对于广大基层公务员来说,主要是文书性和执行性公务员,特别是后者,占着绝对比重,这就使得他们的工作主要是服从上级,只能处理一些日常琐碎事务,工作单调乏味,缺乏新意和主动创新的机会,也没有自己的工作兴趣和个人情感,难以激发工作的积极性,体验到工作的成就感,在心理上难免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倦怠感随之而生。
5.奖惩机制模糊
奖惩制度的模糊性使得奖惩的激励效果并不显著,即正激励不足与负激励缺乏并存,正激励没有起到积极的奖励效果,负激励没有发挥惩罚的威慑作用,基层公务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可见,因组织制度激励匮乏而导致的基层公务员对职业现状的低满意度和对职业前景的消极预期是产生倦怠现象重要的制度诱因。
三、个体层面
1.期望值过高
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存在偏差是产生职业倦怠的诱因[5]。对于基层公务员来说,由于求学期间的高投资,考试过程上的高难度,自然对未来工作的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等有着过高期望。再加上“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人们本能的认为你学习好工作当然也得好,公务员不仅仅要承受自身高期望的压力,还要背负整个家族的希望,甚至整个社会的关注。事实上,基层公务员工资不高、工作琐碎、晋升空间有限,所以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胜出的年轻人带着满腔希望踏上公务员工作岗位,才发现理想与现实差别很大,而由于公务员离职也是高成本的代价,久而久之,工作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成就感降低。
2.工作不匹配
为了应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和家长往往把考公务员当做首选,还有一部分人带着试一试或者碰运气的心理通过了考试。把公务员当成一种体面的职业、谋生的工具,尤其是把基层工作当做向上爬的阶梯,并没有真正考虑到性格与工作的匹配,专业与工作的匹配,理想与工作的匹配。其实对于基层工作来说,并不需要太高端的学历,太精细的专业,它需要高的情商,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
3.责任意识差
虽然绝大多数公务员政治立场坚定、文化修养高、责任意识强,但是在公务员队伍中,尤其是一些“老油条式”的基层公务员责任意识差,抱着得过且过、滥竽充数的心态混日子,上班不到岗,或者上班时打牌、聊天、嗑瓜子,或者对工作对象服务态度差、故意刁难,或者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等,这才导致北漂小伙为办护照,从北京到河北老家往返5次“办证难“的负面新闻屡屡传出,其实这就是典型的(下转119页)(上接116页)情感耗竭、人格解体特征。
4.性格特征
职业倦怠与个体的性格特征有很大的关联性。一般说来,成就动机比较强烈,凡事追求完美,而现实中又缺乏一定的工作资源的人容易感到倦怠;耐久力不佳、自信心不足和对外界过于敏感的人也容易产生倦怠。相应的,有些人自信心过高也容易感觉倦怠;而一些逆境商指数较低的人,即不善于面对挫折逆境的人则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自身兴趣广泛、天性乐观开朗、善于调节控制情绪的人则比较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5.价值观因素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传统价值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基层公务员这个群体也不例外,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利益。这本不可厚非,但是对于从事国家公职的人员来说,这种观念一旦过度,极有可能丧失为人民服务的立场,陷入权钱交易的泥潭。另外,追求安稳、害怕竞争,以及功利化心态的盛行,正剥夺着年轻人的激情与梦想。
参考文献:
[1] 陈素娟.我国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探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0.
[2] 魏楠.我国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研究——以江苏省基层公务员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硕士论文,2012.
[3] 马超.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4] 张婷,温子嫣.基于Maslach职业倦怠理论的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调查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27(10):108-112.
[责任编辑 柯 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