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的障碍分析

2014-11-28张丽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29期
关键词:城乡差距农业现代化城镇化

张丽

摘 要: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形成了一定的城乡矛盾。基于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增加农业收入,加强资源双向流动,提升城镇化工、业化水平,和谐城乡关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差距;统筹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005-03

一、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理论研究

城镇化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资金、技术、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不断向城镇集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扩大。而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其基础是农业从业人口素质的提高,结果是农业产品的丰富以及生产效率、效益的普遍提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衡量指标也从单纯的产能指标扩展到质量指标、社会指标、生态指标上,城乡统筹发展的要义也深入到政府的政策之中,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得益彰已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繁荣增长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主要的理论有“循环积累”理论、“磁场效应”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二元结构理论和反哺论。循环积累理论认为,城镇化的积累会对地区经济有“波及效应”,资源、技术将向农村扩展,最终实现城乡的融合(缪尔达尔,1957)。“磁场效应”理论认为,城镇发展可以吸引容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速度;同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会满足城市发展的劳动力需求,加速城镇的建设(芒福德,1961)。刘易斯(1954)的“二元结构”理论在分析了先进城市工业与落后的农村农业并存的原因之后,提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是消减二元经济结构的有效方式,即城镇化有利于缩小工、农产业差距,和谐城乡关系。与以上理论不同,“核心-边缘”理论提出另外的看法。该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工业的集聚将扩大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但核心区的发展将通过“涓滴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外围区域的发展,只是这种带动必须配合一定的政府干预,才能正真促进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平衡,即城镇与农村的平衡(赫希曼,1956;弗里德曼,1966)。而反哺论的学者则认为,城市与农村的共生发展中,一般要经历“以农补工”、“各自竞争性发展”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三个阶段,但第三个阶段的到来,在最初的时候必须依靠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扶持,并以人力资本的反哺为先,才能依次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谢安,2011)。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到,市场的力量可以将大量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本集中在城市,从而降低工业发展的成本,促进工业的迅速的发展,但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对农业及农村的辐射还需要政府的干预以及政策力量的协调。

二、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中的问题解析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阻碍

受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布局的影响,我国很多省份的经济构成主要包括两个重要部分,一是重型工业集中在大中型城市,二是传统农业分布在广大的农村。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城市工业与较为落后的乡村农业长期并存,典型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使农村与城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鸿沟。

首先,大城市的工业水平无法代表城镇工业化水平,对农业现代化缺乏带动。而大城市工业产品以外销,以及服务外省甚至是外国的情况居多,为本省农业经济提供支持的产品类型较少,所以,大城市的工业与农业之间缺乏产业联动,技术外溢对于传统农业的影响也缺乏应有的转换机制。而相对城镇工业服务的范围,产品的技术,尤其是距离则更贴近农业经济,城镇工业的发展将成为大城市工业技术外溢到农业经济有益的桥梁。但目前,城镇工业化水平、质量还有待提升,还需要科学的城镇化作为其有利的发展平台。

其次,传统农业缺乏自身成长的机制,无法为城镇化提供有效的资源补充。农产品长期以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为主,生产方式粗放,技术以及规模化水平较低,农产品的利润微薄,无法吸引资金和技术甚至人才的进入农业,农业的现代化更是无从谈起。与此同时,传统农业的发展还面临土地、用具、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工农产品比价的不合理等问题,进一步恶化了农业收入,市场的选择最终将导致农业资源的持续外流,形成城镇化对农业经济的剥夺模式,以及对立、竞争的关系,威胁耕地的数量和粮食安全。

所以,统筹发展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前提,还是要立足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模式,积极提升城镇工业化水平,强化技术外溢的同时,要着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产品的品种的升级,增加农业补贴,提高农产品利润,使农业、农村与工业、城镇的发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此才能保障市场机制在城镇与农村、工业与农业资源的流动中,在二者的统筹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资源双向流动不畅的阻碍

城乡生产力水平的差距导致城乡收入的不平等,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将导致资源的从农村到城镇的单向流动。而且,随着户籍的松动、土地产权的改革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对农村资源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不断增强,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可以说,在一定的时期里,城市化的政策正在固化由于城乡差距形成的资源单向流动。

在资源的单向流动中,人力资本的单向流动是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快速推进,城镇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及人力资本的容纳能力都在提高,较高的收入及较为完善的公共产品供给,吸引这农业劳动力,离开收入较低的农业生产,但转移出来的不仅仅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因为,城镇化推动的工业和服务业发展需求的劳动力类型主要还是年轻并有一定人力资本积累的劳动力,所以更多从农村进入城市,并能够取得一席之地的劳动力,都是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也可以说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中坚力量。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为留守老人,他们一方面面临体力精力退化的困难,另一方面对新型农业技术、新的管理方式的接受困难。这样的农村人力资本基础,即使投入足够的技术和补贴,也很难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更无法弥合城乡之间的差距。endprint

所以,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实现城乡的平等,要有鼓励资源双向流动的政策导向,尤其要以鼓励“人力资本反哺”的政策先行,以劳动力的流动推动技术的流动、资金的流动,这样城镇化的工业才能正在带动农业的专业化及现代化。

(三)改革的政策导向的影响

已有的资源优势推动着城镇化向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但农业的现代化则需要政府的扶持。以吉林省为例的图1,是根据姜会明、王振华(2012)计算的吉林省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指数绘制的图形。

在图1中,1998年之前,市场改革初期,经济发展的导向主要是集中发展大中城市的工业经济,以大城市的工业现代化来带动整体经济的增长。在这一阶段,城镇化或者说城市化水平持续高于农业现代化的水平。而在1998—2002年之间,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释放了劳动力及相应的资源,城市工业发展进入了兼并整合阶段,农业现代化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间隙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超过了城镇化指数。2002年之后,吉林省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数持续上扬,而农业现代化水平则表现出一定的起伏;在2003年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之初,土地资源的释放促进了城镇化,抑制了农业现代化;但在此后一系列免除农业税、保障耕地、增加农业补贴等政策的刺激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指数又出现了上扬。

图1 吉林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

由此可见,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资源分配的导向,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及发展水平。

三、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城乡关系变“竞争”为“合作”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与农村的发展都需要资源,互利共赢的基础是合理的工农产品交换价格。统筹城乡关系的根本或者说改善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也是使城镇与农村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共同分享利益,尤其在目前城镇经济、工业经济已经占有优势的情况下,如何让农业生产有利可图,才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的关键。

只有农业生产有合理的利润时,农民才有意愿在土地上进行耕种,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耕地的流失,保障粮食安全;只有农业生产有合理的利润时,才能吸引资金和技术,才能留住农业人才,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之后释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土地资源,供给工业化、城镇化,推动二者的同时,又会有一定的技术分享和新的农产品需求,继而真正实现城乡之间的合作互利、和谐共赢,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创新发展方式

绿色发展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依靠传统的路径增加农业收入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农业的资源优势,提倡绿色发展,为农业注入更多的科技活力是十分必要的。绿色、环保、安全是城市化水平到达一定程度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实际要求。只有生产这种农产品的农业经济才能有更大的市场和更客观的利润。与此同时,资源环境的压力也要求农业的集约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农业功能的多元化,继而保障城镇化的推进及整体经济的发展。

城镇多元工业发展有利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城镇工业化的技术外溢,但以资本积聚为特点的重工业化对省内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有限,所以城镇工业的多元化发展也十分必要。城镇工业的发展既要关注省外市场的拓展,同时也要关注省内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的开发,如此在增加工业产品销路的同时,还有利于城镇化、工业化与农村经济的对接,以及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技术分享。

(三)创新制度设计

资源双向流动的制度设计,将有利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资源单向由农村、农业流向城市、工业,必然会导致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农村的落后,而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又很难扭转这样的资源流动局面,所以就要求政府必须出台相关的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

人力资本双向流动的制度设计在统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面表现的最为重要。人力资源是技术、资本等资源扩散的媒介,在注意城镇化过程中农业人口市民化的同时,也要注意“有进有出”的制度设计。增加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增加农业人才以及农业年轻劳动力的吸引力度,实现城镇化过程中人力资本对农业的反哺,如此才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

除此之外,鼓励农业技术创新及农业投资的政策也十分必要。合理的奖励和补贴,将有利于资本和技术的流入。农业专业化程度提升后,农业将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丰富的产品、更多的土地及剩余劳动力。

参考文献:

[1] 宋洪远,赵海.我国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2):135-143.

[2] 崔慧霞.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研究[J].调研世界,2012,(6):45-49.

[3] 徐君,高厚宾,王育红.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耦合机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9):85-88.

[4] 姜会明,王振华.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2012,(5):591-595.

[5] 马敏娜,李国荣,罗胜.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关联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税务与经济,2013,(4):102-108.

[6] 陈江龙,高金龙,卫云龙.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的内涵与机制——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

(3):274-278.

[责任编辑 柯 黎]endprint

所以,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实现城乡的平等,要有鼓励资源双向流动的政策导向,尤其要以鼓励“人力资本反哺”的政策先行,以劳动力的流动推动技术的流动、资金的流动,这样城镇化的工业才能正在带动农业的专业化及现代化。

(三)改革的政策导向的影响

已有的资源优势推动着城镇化向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但农业的现代化则需要政府的扶持。以吉林省为例的图1,是根据姜会明、王振华(2012)计算的吉林省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指数绘制的图形。

在图1中,1998年之前,市场改革初期,经济发展的导向主要是集中发展大中城市的工业经济,以大城市的工业现代化来带动整体经济的增长。在这一阶段,城镇化或者说城市化水平持续高于农业现代化的水平。而在1998—2002年之间,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释放了劳动力及相应的资源,城市工业发展进入了兼并整合阶段,农业现代化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间隙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超过了城镇化指数。2002年之后,吉林省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数持续上扬,而农业现代化水平则表现出一定的起伏;在2003年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之初,土地资源的释放促进了城镇化,抑制了农业现代化;但在此后一系列免除农业税、保障耕地、增加农业补贴等政策的刺激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指数又出现了上扬。

图1 吉林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

由此可见,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资源分配的导向,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及发展水平。

三、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城乡关系变“竞争”为“合作”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与农村的发展都需要资源,互利共赢的基础是合理的工农产品交换价格。统筹城乡关系的根本或者说改善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也是使城镇与农村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共同分享利益,尤其在目前城镇经济、工业经济已经占有优势的情况下,如何让农业生产有利可图,才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的关键。

只有农业生产有合理的利润时,农民才有意愿在土地上进行耕种,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耕地的流失,保障粮食安全;只有农业生产有合理的利润时,才能吸引资金和技术,才能留住农业人才,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之后释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土地资源,供给工业化、城镇化,推动二者的同时,又会有一定的技术分享和新的农产品需求,继而真正实现城乡之间的合作互利、和谐共赢,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创新发展方式

绿色发展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依靠传统的路径增加农业收入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农业的资源优势,提倡绿色发展,为农业注入更多的科技活力是十分必要的。绿色、环保、安全是城市化水平到达一定程度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实际要求。只有生产这种农产品的农业经济才能有更大的市场和更客观的利润。与此同时,资源环境的压力也要求农业的集约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农业功能的多元化,继而保障城镇化的推进及整体经济的发展。

城镇多元工业发展有利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城镇工业化的技术外溢,但以资本积聚为特点的重工业化对省内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有限,所以城镇工业的多元化发展也十分必要。城镇工业的发展既要关注省外市场的拓展,同时也要关注省内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的开发,如此在增加工业产品销路的同时,还有利于城镇化、工业化与农村经济的对接,以及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技术分享。

(三)创新制度设计

资源双向流动的制度设计,将有利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资源单向由农村、农业流向城市、工业,必然会导致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农村的落后,而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又很难扭转这样的资源流动局面,所以就要求政府必须出台相关的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

人力资本双向流动的制度设计在统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面表现的最为重要。人力资源是技术、资本等资源扩散的媒介,在注意城镇化过程中农业人口市民化的同时,也要注意“有进有出”的制度设计。增加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增加农业人才以及农业年轻劳动力的吸引力度,实现城镇化过程中人力资本对农业的反哺,如此才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

除此之外,鼓励农业技术创新及农业投资的政策也十分必要。合理的奖励和补贴,将有利于资本和技术的流入。农业专业化程度提升后,农业将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丰富的产品、更多的土地及剩余劳动力。

参考文献:

[1] 宋洪远,赵海.我国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2):135-143.

[2] 崔慧霞.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研究[J].调研世界,2012,(6):45-49.

[3] 徐君,高厚宾,王育红.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耦合机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9):85-88.

[4] 姜会明,王振华.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2012,(5):591-595.

[5] 马敏娜,李国荣,罗胜.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关联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税务与经济,2013,(4):102-108.

[6] 陈江龙,高金龙,卫云龙.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的内涵与机制——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

(3):274-278.

[责任编辑 柯 黎]endprint

所以,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实现城乡的平等,要有鼓励资源双向流动的政策导向,尤其要以鼓励“人力资本反哺”的政策先行,以劳动力的流动推动技术的流动、资金的流动,这样城镇化的工业才能正在带动农业的专业化及现代化。

(三)改革的政策导向的影响

已有的资源优势推动着城镇化向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但农业的现代化则需要政府的扶持。以吉林省为例的图1,是根据姜会明、王振华(2012)计算的吉林省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指数绘制的图形。

在图1中,1998年之前,市场改革初期,经济发展的导向主要是集中发展大中城市的工业经济,以大城市的工业现代化来带动整体经济的增长。在这一阶段,城镇化或者说城市化水平持续高于农业现代化的水平。而在1998—2002年之间,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释放了劳动力及相应的资源,城市工业发展进入了兼并整合阶段,农业现代化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间隙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超过了城镇化指数。2002年之后,吉林省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数持续上扬,而农业现代化水平则表现出一定的起伏;在2003年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之初,土地资源的释放促进了城镇化,抑制了农业现代化;但在此后一系列免除农业税、保障耕地、增加农业补贴等政策的刺激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指数又出现了上扬。

图1 吉林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

由此可见,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资源分配的导向,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及发展水平。

三、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城乡关系变“竞争”为“合作”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与农村的发展都需要资源,互利共赢的基础是合理的工农产品交换价格。统筹城乡关系的根本或者说改善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也是使城镇与农村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共同分享利益,尤其在目前城镇经济、工业经济已经占有优势的情况下,如何让农业生产有利可图,才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的关键。

只有农业生产有合理的利润时,农民才有意愿在土地上进行耕种,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耕地的流失,保障粮食安全;只有农业生产有合理的利润时,才能吸引资金和技术,才能留住农业人才,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之后释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土地资源,供给工业化、城镇化,推动二者的同时,又会有一定的技术分享和新的农产品需求,继而真正实现城乡之间的合作互利、和谐共赢,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创新发展方式

绿色发展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依靠传统的路径增加农业收入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农业的资源优势,提倡绿色发展,为农业注入更多的科技活力是十分必要的。绿色、环保、安全是城市化水平到达一定程度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实际要求。只有生产这种农产品的农业经济才能有更大的市场和更客观的利润。与此同时,资源环境的压力也要求农业的集约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农业功能的多元化,继而保障城镇化的推进及整体经济的发展。

城镇多元工业发展有利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城镇工业化的技术外溢,但以资本积聚为特点的重工业化对省内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有限,所以城镇工业的多元化发展也十分必要。城镇工业的发展既要关注省外市场的拓展,同时也要关注省内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的开发,如此在增加工业产品销路的同时,还有利于城镇化、工业化与农村经济的对接,以及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技术分享。

(三)创新制度设计

资源双向流动的制度设计,将有利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资源单向由农村、农业流向城市、工业,必然会导致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农村的落后,而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又很难扭转这样的资源流动局面,所以就要求政府必须出台相关的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

人力资本双向流动的制度设计在统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面表现的最为重要。人力资源是技术、资本等资源扩散的媒介,在注意城镇化过程中农业人口市民化的同时,也要注意“有进有出”的制度设计。增加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增加农业人才以及农业年轻劳动力的吸引力度,实现城镇化过程中人力资本对农业的反哺,如此才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

除此之外,鼓励农业技术创新及农业投资的政策也十分必要。合理的奖励和补贴,将有利于资本和技术的流入。农业专业化程度提升后,农业将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丰富的产品、更多的土地及剩余劳动力。

参考文献:

[1] 宋洪远,赵海.我国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2):135-143.

[2] 崔慧霞.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研究[J].调研世界,2012,(6):45-49.

[3] 徐君,高厚宾,王育红.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耦合机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9):85-88.

[4] 姜会明,王振华.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2012,(5):591-595.

[5] 马敏娜,李国荣,罗胜.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关联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税务与经济,2013,(4):102-108.

[6] 陈江龙,高金龙,卫云龙.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的内涵与机制——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

(3):274-278.

[责任编辑 柯 黎]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乡差距农业现代化城镇化
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建设与缩小城乡差距的思考
国内在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方面的研究综述
城乡初中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
有效提高表达能力,拉近城乡差距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