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心理韧性与孤独感的关系

2014-11-28罗小芳齐娜娜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年12期
关键词:支持力人际韧性

罗小芳 王 强 齐娜娜

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20 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有关心理发展和个体成长的重要研究新动向,一直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课题。心理韧性是指个体面对丧失、困难或者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当生活变化对人们造成威胁时,来自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的保护性因素之间会相互作用而组成动力系统,共同抵抗环境的不利影响[1]。心理韧性能够使儿童更少表现出不良情绪及心理问题,是由于有心理韧性特质起保护作用[2-3]。

孤独感是个体人际关系缺失时的一种具有消极作用的主观情感体验。对于缺失的实质,目前有两种主要观点:缺失观和认知观。缺失观认为个人社会关系网中某些关系的缺乏,使亲密同伴需要不能满足或不能充分满足,从而导致孤独感;认知观强调心理过程对社交参与与孤独感的主观体验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这种观点研究个体对人际关系的偏好期望和渴求,及现实人际关系的满足程度等对孤独感的影响,认为孤独感来自于对现存人际关系的不满意[4]。对于青少年来讲,孤独感是个体基于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地位的自我知觉而产生的孤单寂寞失落疏离和不满的主观情绪体验。

心理韧性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虽然在忽视儿童[2]、留守初中生[5-6]群体中做过研究,但是取样都是从特殊儿童群体的角度,没有直接针对普通初中生的研究。尽管先前有许多研究探索孤独感的起因,但很少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孤独感,孤独水平高者可能与心理韧性的水平存在高度的相关。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自然班为单位,对贵州贵阳市七~九年级的学生进行简单随机取样,选取七年级7个班,八年级7个班,九年级7个班,共21个班,79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经筛选得有效问卷765 份(95.8%)。其中,男生364人,女生397,缺失4人。问卷同时收集被试的性别和家庭氛围等人口变量学信息。

1.2 方法

1.2.1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由胡月琴、甘怡群编制,共27个题目,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人际协助、家庭支持等5个维度,其中前3个因子属于个人力,后两个因子属于支持力。量表采用5 点计分方法。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7]。

1.2.2 儿童孤独量表(CLS)由Asher,Hymel,Renshaw 编制,包括16个孤独项目,另8 题不起评定作用,目的是让被试回答更坦诚和放松,这8个题目并不参与孤独感的计分。16题间的α 系数为0.92,采用5 点计分法。该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可用于测量初中生的孤独感。量表总均分反映个体的孤独感,得分越高说明个体越孤独[8]。

1.2.3 施测方法 将两个量表编排于同一份问卷上,每个量表前均附有指导语。在班主任老师的协助下,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研究生充当主试发放问卷,测试前略加解释,当场回收问卷。挑选有效问卷的标准:问卷的回答无遗漏;答案清楚明确,无明显规律性。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8.0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 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检验用SNK 法。

2 结果

2.1 初中生孤独感与心理韧性总体得分及各个维度在性别和家庭氛围方面的特点分析

2.1.1 男、女初中生的孤独感、心理韧性比较 由表1 可知,中学女生在情绪控制这个维度上的得分低于男生,初中生女生在人际协助上的得分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初中生女生和男生在孤独感和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家庭支持这3个维度上及总体得分均不存在差异。

2.1.2 处于不同家庭氛围的初中生孤独感、心理韧性比较由表2 可知,初中生孤独感和心理韧性的各个维度及总分均在家庭氛围这个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家庭氛围非常融洽的初中生的孤独感和心理韧性各个方面的得分均偏低,其次是比较融洽的家庭氛围的初中生,而经常吵架的家庭的初中生,不论是孤独感还是心理韧性各个方面的得分均比较高。换言之,家庭氛围越融洽的初中生的孤独感就越低;家庭氛围越是融洽,初中生的心理韧性越好。

表1 初中生孤独感与心理韧性总分及各个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s)

表1 初中生孤独感与心理韧性总分及各个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s)

注:* P≤0.05;**P≤0.01;***P≤0.001,下同

表2 初中生孤独感与心理韧性总分及各维度在家庭氛围上的差异比较(±s)

表2 初中生孤独感与心理韧性总分及各维度在家庭氛围上的差异比较(±s)

2.2 初中生心理韧性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由表3 可知,初中生孤独感与心理韧性各个维度及总分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其中孤独感与心理韧性总分存在较高的负相关。这说明了初中生心理韧性的水平越高,其孤独程度就越低。心理韧性总分与心理韧性各个维度的相关系数均在0.5 的以上的水平,这说明了初中生在个人力方面(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和支持力方面(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得分越高,其心理韧性水平也就越高。

2.3 初中生心理韧性对孤独感的影响分析为了进一步探讨初中生心理韧性对孤独感的具体影响路径。以孤独感为因变量,分别以个人力方面(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和支持力方面(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由表4 可知,初中生心理韧性个人力方面的3个维度均能显著负向预测孤独感,且心理韧性个人力方面的3个维度对孤独感的联合预测变异量在19%,其中情绪控制对孤独感的预测力最高(β=-9.43,P<0.01)。由表5 可知,初中生心理韧性支持力方面的两个维度均能显著的负向预测孤独感,并且心理韧性支持力方面的两个维度对孤独感的联合预测变异量在23%,人际协助对孤独感的预测力最高(β=-10.57,P<0.01)。

表3 初中生心理韧性与孤独感的相关(r)

表4 初中生心理韧性个人力方面对孤独感的回归预测

表5 初中生心理韧性支持力方面对孤独感的回归预测

3 讨论

3.1 初中生心理韧性的相关因素的分析 中学女生在心理韧性的情绪控制这个维度上的得分低于男生,初中生女生在人际协助上的得分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与蒋玉涵、李义安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9]。在人际协助上,很多研究都支持女性青少年知觉到的社会支持水平高[10]。其次,在情绪控制维度上,男生优于女生原因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要求男生不喜怒无常,要坚强、勇敢,但对女生的情感表露表现得更加宽容,从而养成了男生在情绪控制上要优于女生。本研究并未发现家庭支持、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和孤独感在性别上存在差异。

家庭氛围对初中生的孤独感和心理韧性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杨建中等指出家庭气氛是指家庭系统内部交流沟通的情绪特征,高分为敌对沉闷,低分为轻松愉快[11],家庭氛围融洽的家庭充满爱和欢乐,较少敌对和沉闷,这样的家庭有学生感觉到孤独,这与李彩娜等人研究是一致的:亲子间越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家庭的氛围越和谐,个体体验到的孤独感也越低[12]。

3.2 初中生心理韧性对孤独感的影响 从相关分析结果来看,初中生孤独感与心理韧性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心理韧性个人力方面与支持力方面均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的孤独程度,也就是说心理韧性个人力方面和支持力方面的得分越高,孤独感程度也就越低,其中情绪控制与人际协助这两个维度对孤独感的预测力最高,这一点与年晶和刘爱书的研究结论一致[2]。人际协助,指的是个体可以通过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获取帮助或宣泄情绪[7]。孤独感的个体具体表现一种消极的情绪,从而不主动与人进行沟通、交流。根据孤独感的缺失观可推论,认为个人社会关系网缺乏某种关系,也能说明人际协助水平是偏低的,从而导致孤独感。中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越高,其人格越外向,好交际,朋友越多,更能够依赖亲密的人际关系支持来抵抗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和应激事件,心理韧性水平更高[13]。情绪控制,指在是困境中对情绪波动和悲观的控制和调整[7]。孤独感的认知观则认为孤独感来自于对现存人际关系的不满意。

初中生是个体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孤独感是青少年情绪适应乃至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指标。孤独感的危害对个体的发展及其严重,一个人长期处于此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14]。孤独感强的青少年不仅在学校、同伴群体和家庭中易体验到各种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15],严重还会影响到其身体健康[16]。

本研究结果表明,心理韧性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孤独感程度。这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思路,要对初中生孤独感引起重视,尽可能采提供些支持与帮助,从而减弱初中生的孤独感,要尤其帮助孩子培养成具有较高情绪控制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

[1]Tugade M M,Fredrickson B L.Resilient individuals use positive emotions to bounce back from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4,86(2):320-333

[2]年晶,刘爱书.儿童被忽视、心理韧性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6):748-749,752

[3]卢静,邢伟荣.特殊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及启示[J].社会心理科学,2008,23(5):57-59,64

[4]Dykstra P A,Fokkema T.Social and emotional loneliness among divorced and married men and women:Comparing the deficit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s[J].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7,29(1):1-12

[5]董泽松,张大均.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7):827-829

[6]孙晓军,郑晓燕,周宗奎.留守初中生友谊质量和孤独感的关系:个人力的中介作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31(4):75-79

[7]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8]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03-305

[9]蒋玉涵,李义安.高中生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1):1357-1360

[10]辛自强,池丽萍,耿柳娜,等.青少年社会支持评价量表的修订与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6):379-381,385

[11]杨丽,童俊,缪绍疆,等.家庭气氛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自我和谐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1):1725-1729

[12]李彩娜,邹泓.亲子间家庭功能的知觉差异及其与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7,30(4):810-813,819

[13]姚海娟,张忠堂.人格特征在中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93-96

[14]Storch E A,Masia-Warner C.The relationship of peer victimization to social anxiety and loneliness in adolescent females[J].Journal ofAdolescence,2004,27(3):351-362

[15]Heinrich L M,Gullone E,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loneliness:A literature review[J].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06,26(6):695-718

[16]Pritchard M E,Yalch K L.Relationships among loneliness,interpersonal dependency,and disordered eating in young adult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9,46(3):341-346

猜你喜欢

支持力人际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人际自立特质、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关系研究
搞好人际『弱』关系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巧妙应用滑动摩擦力与支持力的合力方向不变解题
不停车测重机械系统设计原理
突破2016年中考二力平衡问题疑难点
浅谈气息与声音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