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模式与特点
2014-11-27陈琦
陈琦
摘要: 台湾地区高校的通识教育起步较早,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独具特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通识教育体系。本文以台湾省国立中央大学为例,对通识教育课程模式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与分析,并概括总结了该校通识教育的特点。最后,论述了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对当前大陆通识教育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台湾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5-0156-06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亦被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及博雅教育等,一般而言,它指的是对所有的大学生进行的一种非专业、非职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对知识融会贯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具有良好道德文化修养的公民。在当前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通识教育已成为全世界高等教育的潮流与趋势。台湾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始于1984年,一方面吸收和借鉴了美国、日本等国通识教育的成果与经验,另一方面又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经过30年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日臻成熟,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大陆地区的不少高校也开设了通识课程、博雅课程,大陆和台湾在文化传统和教育制度方面有诸多相似,笔者希望通过对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与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能够对大陆的通识课程有所启发与借鉴。
一、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概述
20世纪80年代,台湾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逐渐走向开放化与多元化,欧美等国的通识教育理念与高等教育普及化趋势逐渐影响到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台湾通识教育最早是从民间发展、以自上而下的形式展开的。当时,大学专业划分过细、知识割裂,大学片面强调社会的需求,而忽视了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公民的健全人格的发展。这一趋势引发了不少教育界有识之士的思考与担忧,不少人呼吁应当从知识的整合与人格健全的角度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使命与责任,这一呼声很快引起了台湾“教育部”的重视。1983年,台湾“教育部”成立了“大学共同科目规划研究专案小组”,这一小组的目的旨在重新审视大学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经过了一年的探讨,发布了《关于大学通识教育及共同科目之综合建议》报告书。台湾“教育部”于1984年4月正式颁行了《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实施要点》,该文件规定各公私立大学都必须开展通识教育,为学生在“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社会与哲学”、“数学与逻辑”、“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等7大领域开设选修课程,学生必须修满4—6学分的课程。至此,通识教育在台湾各高校全面展开。1994年,一批学者还成立了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并创办了《通识教育季刊》,大力倡导并推动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台湾“教育部”在2001年又启动了30亿经费,开展了“通识教育改进计划”,这些举措推动了台湾通识教育的发展不断走向深化。台湾通识教育课程经过了30年的发展,通过借鉴西方通识教育的经验与自身不断探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台湾大学共同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黄俊杰教授在《台湾各大学院校通识教育现况》一文中,总结概括了目前台湾各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的四种模式:(1)共同与通识课程均衡选修模式;(2)通识均衡选修模式;(3)核心课程模式;(4)大一大二分院不分系模式[1]。
(一)共同与通识课程均衡选修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将课程划分为3个或6个领域,采用不同学科领域交叉选修的形式,这一模式由于课程开始相对简单,因而被大多数高校广泛采用,目前在台湾运用此模式的主要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阳明大学等。
(二)通识均衡选修模式
通识均衡选修模式是将“共同必修科目”与“通识教育选修科目”两者相结合,这种模式与前述的共同与通识课程均衡选修模式并无本质区别,不同之处在于这种模式保留了一定学分的“共同必修科目”。目前,在台湾施行此模式的主要有:台湾大学、成功大学、政治大学及中山大学等。
(三)核心课程模式
这种模式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在1978年推动的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哈佛将课程划分为七大领域,每个领域中再开设数门不同主题的课程,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即完成对该领域课程的学习。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可以通过各个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融合,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台湾已有部分大学开始推行这一模式,包括:清华大学、淡江大学以及彰化师大。
(四)大一大二分院不分系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大学前两年只分院不分系,以修通识课程为主,到了大三再根据自己未来的志向和兴趣爱好选择专业。这种模式可以称之为通识教育最理想的模式,能够培养出通识教育所倡导的共通精神,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诸多操作实施上的困难。目前,台湾科技大学从2012年开始推行这一模式。 二、国立中央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模式
(一)国立中央大学通识教育理念
国立中央大学通过推行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的全校课程改革,目的是将通识教育与各学科领域的知识整合起来,培养学生对自由、公正与智慧的追求,造就积极关心社会,能够传承传统文化,具备国际视野并拥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现代公民。因此,中央大学根据通识教育的博雅理念,并结合本校“诚朴”的校训,制定了以下的三大通识教育目标:
(1)培养诚朴博雅、知行合一、器识雄伟、术德兼修的大学生。
(2)提升个人素质使具备国际视野、世界公民的识见,与专业创新的竞争能力。
(3)养成终身对真、善、美、圣的追求,关怀国家社会,为世界作出贡献[2]。
(二)行政与组织机构
台湾省国立中央大学2005年3月于通识教育中心下设置了“通识课程委员会”,这一机构这要负责规划审查全校所有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同年8月获得台湾“教育部”批准,正式通过成立“总教学中心”,下设:
总教学中心课程委员会,审议通识课程及其他共同必修课程。
核心通识课程委员会:由教务长、副教务长、总教学中心主任委员、各领域召集人、通识教育中心主任、以及课务组组长组成,由总教学中心主任委员担任召集人,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担任执行秘书。主要负责规划与审议“核心必修”通识课程的开设、修订与跨领域课程的协调整合等。
台湾省国立中央大学从2006年开始,施行了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的全校课程革新计划,这一计划以四大领域核心为必修课程,并从2007年开始正式施行,成立了 “通识核心课程计划委员会”,作为全校通识课程的领导和协调的机构,负责全校通识课程的制定、运行与组织协调。在2008年6月又通过会议修正,将“核心课程委员会”与“总教学中心课程委员会”合并,负责规划、审查、修订与协调共同科课程、核心必修课程、通识选修课程、师资培育课程及其他与课程有关跨领域课程协调事宜。国立中央大学的通识教育领导组织单位层级结构图见图一。图一国立中央大学通识教育领导组织单位层级结构图
(三)国立中央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模式
1.课程分类
国立中央大学的通识课程包括“核心必修”与“通识选修”两大类。2007年,规定每位学生必须修满共14个学分,方可毕业。2008年,又将毕业标准提高到16个学分。
(1)核心必修部分
核心必修部分的通识课程主要包括:“人文与思想”、“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社会思潮与现象”等四大领域。同时规定,每位学生在这四大领域中,至少要修三个领域,所修的领域由各系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对各领域课程的制定分工也作了说明:“人文与思想”由文学院负责规划制定;“自然科学”由理学院及地科学院负责规划;“应用科学”由工学院及资电学院负责规划;“社会思潮与现象”则由管理学院、客家学院及通识中心负责规划[3]。
(2)通识选修部分
2007年国立中央大学规定,通识选修部分分为:“人文与艺术”、“公民与社会”与“科学与技术”等三个领域。从2009年开始,为了配套核心课程的领域规划,又将通识选修部分分为:“人文与思想”、“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社会思潮与现象”等四大领域。作为与核心必修部分相互衔接的高阶课程,提供给已完成必修部分学习、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学生继续拓展学习。
2.学分规定
2007—2009年国立中央大学通识课程领域与学分规定变更见下表:表一 2007—2009年国立中央大学通识课程领域与学分规定变更一览表
核心必修课程与通识选修课程都改为四大领域。
三、国立中央大学通识教育的特点
(一)注重课程整合,提升学生的基础能力与综合素养
国立中央大学在2005年,成立了总教学中心委员会,主要负责整合全校的非专业课程,进一步规划共同科的课程设置。总教学中心下又设置了通识教育中心、语言中心、艺文中心、体育室及师资培育中心,师资培育中心负责规划与执行师资培育课程与实习,其他的四个部门主要是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各个方面能力的发展。国立中央大学尤其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在大一阶段开设了包括国文、英文和历史在内的共同科目,即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基础性课程。英文课程着重提升学生日常生活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并且根据课程内容采用情境教学的形式,增进学生对全球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生态等各方面议题的探讨,综合提升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且制定了等同于新托福(TOEFL CBT)200分水平的毕业标准,强化提高英语的基础能力。历史课主要是包括中国史和台湾史,总共占必修2学分,主要帮助学生对两岸历史的脉络与演变有更深的了解,同时为了适应当前全球化的趋势,也开设了例如:美国文化史、中亚文明史、欧洲文明史的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广阔的世界胸襟与鉴往知来的史观,形成应有的历史视野并具备台湾的本土文化精神。
(二)关注教学过程,着力提升通识教育质量
国立中央大学为了协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效果,进一步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将本校原有的“综合业务组”转型成为“教学发展中心”,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提供协助,培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同时采用奖励机制,鼓励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开发多媒体教材与教学教具来丰富教学资源,并建立了学生学习辅导机制,帮助学生全面提升学习效果。
1.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为了帮助新进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中央大学成立了教学知能发展与咨询系统。这套系统通过邀请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分享教学经验、成立多样化的教学工作坊,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帮助他们更好地提高教学能力。此外,为了鼓励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还制订了“创新教学计划补助办法”,每种方案最高补助新台币30万元,对新聘任的教师也制定了“新聘教师教学补助办法”,每人最高可获补助新台币10万元。这些奖励机制能更好地促进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2.注重学生的学习关怀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国立中央大学从2006学年开始,针对大一的共同基础科目如微积分、普通物理开设了课后辅导,由数学系、物理系的专业助教,定时定点为学生提供学业的辅导与咨询。后来,又设置了国际学生学习协助机制,帮助国际学生更好地适应各门课的学习,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本校学生与国际学生交流的机会,营造了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3.丰富教学媒体资源
国立中央大学设置了多媒体教学发展室,主要用来培训教师多媒体教学的知识技能、开设教材制作训练课程,并提供教师多媒体教材制作、软硬件技术咨询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现代信息化、数字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更好地应用于教学之中。
4.开展教学评价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鼓励教师认真负责地从事教学工作,国立中央大学根据“教师教学评量办法”,由教务处组织对全校的课程进行网络教学质量评价,由学生对授课教师在网络上进行匿名的评价。最后,为了促进和完善这一评价机制,对评价结果较高的教师给予奖励,而评价结果较不理想的教师则由教学发展中心帮助其改善。此外,每年还评选产生五位教学杰出教师与十名教学优良奖,分别给予奖励,以激励更多的教师专注教学、认真从教。
(三)拓展课程资源,推动通识课程网络化、信息化
国立中央大学为了丰富与整合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服务,建构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网络课程系统,包括:电子化课程地图、Black Board电子网站等。
1.电子化课程地图
电子化课程地图是国立中央大学实行的一种按照“能力指标”选课的方式,目前每学期的开设通识课程有70—80门左右,面对这么多的课程,学生如何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和真正需要的课程,中央大学为此制作了电子化的课程地图,为学生选择课程提供指导,学生可以根据中央大学的“能力指标”来选课,这些能力指针包括逻辑与科学推理、语文表达、鉴赏评论、国际视野、公民道德素养、创意思考、自学能力等,针对自己需要特别加强的能力,系统会为学生推荐出“速配”的通识课程[4]。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特长、职业生涯规划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通识课程,有效地避免了选课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2. Black Board电子网站
Black Board是一种将课程资源加以整合的网络学习平台,国立中央大学在2004年第二学期开始正式启用,老师和助教通过这一平台发布有关课程的信息,包括:作业内容、何时交作业、作业答案等,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向老师提问,老师会及时公开答疑,有效地强化了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后来,各门课程的电子化教材也放到了Black Board上面,这样就方便了学生课后自学,提高了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
3.学习护照制度
国立中央大学为了配合通识课程的实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行了学习护照制度。即在每位学生大一入学时,学校发给其学习护照,目的是使学生广泛涉猎各门学科知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加强公民素养,提升未来就业核心竞争力。学生每年都必须参加超过100小时的学习活动,学校内的各个学会、协会、培训机构及教学服务机构都会提供包括课程、讲座、培训、参观考察、社会服务等一系列的活动。学习护照包括三大学习领域:(1)服务学习类;(2)生活知能类;(3)人文艺术科技类。这些学习活动通过网络、Email、公告栏、广告宣传册等形式发布,对相关课程感兴趣,想要参加学习的学生需要先在网络上注册报名,然后才能参加该项学习。学习护照制度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规划出专属个人的学习蓝图,评估自己的学习方向,从而在自己的学习生涯中实现个性化发展,激发起学习的自信心与创造力。
(四)推动国际化学习,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化学习包括两方面,既有招收国际学生,又有校内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国际化。在与国外知名大学的缔约或交流合作上成果极为丰硕,不但积极推动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换,以及双联学制的制定与执行,同时积极举办国际研习班和国际学术会议,并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国际学术组织和担任相关职务。
四、结论与启示
当前,中国大陆的不少高校也已经开设了通识课程,但是在理论和实践操作层面均出现了一些偏差与问题。台湾地区高校开展通识教育较早,已有20余年较为丰富的经验,且两岸文化同源同宗,台湾高校的不少通识教育理念、课程管理模式、评价方式等都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一)树立先进的通识教育理念
大学必须秉承这样一种通识教育的理念,即它是对所有的大学生进行一种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对各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拥有广博包容的心态,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完整健全的公民。大学绝不仅仅是培养未来适应职业需要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身心全面发展,健全合格的公民。高校在开展通识教育过程中,应当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转变培养机制,淡化过于注重专业教育的倾向,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培养真正能够适应时代需要的合格公民。
(二)构建完善的通识教育管理模式
台湾地区的不少高校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管理模式方面都设立了较为完善的章程制度和组织机构。台湾各高校均设置了通识教育中心,作为与学院平行的教学单位,承担全校的通识教育任务,审定通识课程计划。委员会主任往往由高校的高层领导担任,委员则是各院系的院长主任。通识教育中心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研究制定相关的通识教育的政策与发展方向、审议通识教育的课程规划、决定通识课程的教师选任等。通识教育中心的设立对推动台湾地区高校的通识教育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负责推动、规划和执行通识教育的独立教学研究单位。
而反观内地的许多综合性大学,基本上都没有建立管理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这一块的管理基本上是处于空白和松散的状态。许多高校的通识教育事务基本上是由教务处与相关课程的承担院系共同管理的。由于缺乏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模式比较分立与松散,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运行与评估难以有效地开展。因此,高校成立一个主管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是十分迫切与必要的,能够切实地推动通识教育的深入发展。
(三)形成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
目前,内地的许多高校的通识教育评价方式与专业课程并无太大差异,比较单一化,一般都是以考试或者课程论文的形式来考核,只注重知识量和认知能力的考查,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思考能力、批判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却无法通过一次考试和一篇论文加以衡量。而台湾高校中普遍开设的名著阅读课程,其学习形式是以项目合作学习来展开,通过独立或团队合作来完成尽可能多的阅读任务,然后每人在阅读的基础上提交一篇1000字以上文献综述,授课教师在认真阅读批改后。还会专门抽出一节课,在全班共同讨论部分优秀的文献综述作业,课程中也多采用小组讨论,汇报展示的形式,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都将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部分,计入学生的最后成绩中。这样一种项目学习的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大有益处。此外,台湾的不少高校不仅仅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方式,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收获,切实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黄俊杰.台湾各大学院校通识教育现况:对于评鉴报告的初步观察[J].通识学刊:理念与实务,2006(1): 183- 224.
[2]中央大学. 中央大学通识教育之目标与愿景.[EB/OL](2013-12-01)[2013-12-15]. http://140.115.51.198/NCU-CMAP/gen-intro.aspx.
[3]黄藿.2007-2010教育部以通识教育为核心之全校课程革新计划【2009-2010第三年计划】成果报告书[R].2011年.
[4]邸永江,贾碧.台湾国立中央大学的通识教育及启示[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66-168.
The Patter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of Universities in Taiwan Area: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as a Case Study
CHEN Qi
(College of Educ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17, Fujian, China)
Abstract:General education started earlier in universities of Taiwan area, and after nearly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it is unique in the aspect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forming a relatively complete system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aking Taiwan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as a case study, I firstly introduce and analyze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l in detail, then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Finally, I discuss the meaning of Taiwan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for the reference of universities in Mainland China.
Keywords: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Taiwan
(责任编辑:余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