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脉络

2014-11-27吴罡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古典园林天人合一

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远流长的历史,其独巨匠心的“人文山水”的建设理念与中华文明紧密相联,深受华夏正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园林中的山水景观在建造上“虽由人作,宛如天成”。人天两者在布局中所表达出的自然中又透露出一丝定意。讲究与对方和谐相处,相得益彰。本文旨在通过探讨中国古典园林独树一帜的建造特征,来体现其蕴含的深刻人文内涵。

关键词:古典园林;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协调环境

中国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悠久文明,造就了中国古典园林这样一个意境深远、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通过历代能工巧匠的精心塑造,它已把山水、建筑、书画、园艺等元素融为一体,将我国几千年的人文内涵融汇贯通的加以表达。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的综合反映。人们在欣赏园林之际,往往就是心灵回归自由之时,所以中国古典园林也就成为世界园林史上的一朵奇葩。

1、古典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成名手法有很多,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已知“山本静,水本动”的道理,当时秦始皇营建的阿房宫、汉武帝的未央宫等都是宫、台、楼、榭,一应俱全。随着时代的前行,汉代后期造园的神秘感也渐渐消失,园林的脉络受人文思想的影响正逐渐加深。园林中造园元素能够逐步精炼、形象能日趋自然,值得称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古代造园家们善于将传承的人文理念通过自然山水为摹本,通过对自然的感受,取自然美之精华于园林中,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得以抒发。成就了无数胜景名园。可以说,“师法自然”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核心所在,也高度体现了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

(2)布局灵活

中国古典园林因为以自然的山水配置为前提,寓情于景,布景生情。在园中人工与自然元素两者的搭配上,都因势利导,根据环境的性格特征来安排周边的景观层次,使两者相得益彰,以求得自然界中的那种景物的和谐流畅和园林空间组合的丰富多变。最终做到“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同时江南园林中“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灵活布局也往往给人以博大幽深的意境和富于变幻的遐想,漫步其中,给人以无限的向往。

(3)步移景异

中国古典园林素以自然山水园著称,园中景物均为自然式布置,游路设计尤为奇巧。故漫步园中,景观变化不断,游人可以慢慢地游,静静地赏。其中之奥秘就在园之总体布局的不对称和景物的自然天成。动观为游,妙在步移景异;静观为赏,奇在风景如画。而游赏相间,动静交替,则园之景致尽入眼中。

2、古典园林的成因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伴随着诸多因素。早在生产力还较为落后时期,东西方都曾有园林。只是这时,园林还是以实用性苗圃为主。只是在中国,得益于较好的耕种条件,园林很早从农业中脱离出来,演变成人们心中胜地。这既充分体现了其使用者对心中美好胜景的向往,是心中理想境界在现实中的再现。也与我国古代的地域文化、生产方式,自然环境等都带有很大关联。其主要表现在:

2.1寄情山水的文化寄托

华夏文明起源于长江、黄河的流域。北方核心文化(仰韶文化和半坡文化遗址)所在的黄河流域,主要是现今的陕西、河南界内。其地形主要包括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大部分;南方核心文化(河姆渡文化遗址)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地域,主要是现今的浙江界内。其地形主要是以宁绍平原为主]。可以看出原始文明选择平原,与延续千年的田园农耕式生产方式有着必然联系。由于生产设备的落后,原始文明只有借助较好的地质条件,才能更好的满足田园式生产及生活的需要。正是由于这些地域的地貌特征,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人对“山水”式景观园林的向往。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城市也逐步形成。由于田园耕作对平原地貌的依附关系,平缓地貌往往能对国家经济的改善,国力的增强等带来益处。在这种条件下,当阶级形成并开始其统治时,高层统治者驾驭的国土其地貌主要是平原结构,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主要为广袤的平川,这是自然无法满足其精神欲望的急速提升。不能带来生活所必须的神秘感与好奇心理。就会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规则几何式线形感到厌倦;进而会对生活中感受较少的自然景观产生兴趣和幻想,而自然之美的主角元素山、水二元无疑是上佳之选。于是古典园林自身历经发展,正是实现这一内心精神需要的最佳途径之一。在此基础上,为表现自然,“造山理水”就成为造园的常用手法。历史上,汉武帝建造建章宫时,建章宫北为太液池。《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延续千年,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就将此用到极致,主要由万寿山,昆明湖为主址,园内的景观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把人工建设与自然风光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可以说这种布局已成为帝王营建宫苑时最常用的布局方式。并逐渐成为经典, 可以看出,在先人心中,只有“山水”才能承担起对“胜境”的定义与向往。

2.2“天人合一”的思想诉求

在人类历史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交融中,文化的积累在其中扮演中重要角色,不同历史时期,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行和人文内涵的积累,同样是对自然山水的表现,其内涵与用意则随着使用者用意的加强而蕴涵着很高的文化品位和深邃的哲理。这反映在先秦时期,由于还未达到实质意义上的中央集权统治,在思想上理念上也是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而园林造艺上也各抒己见,无章可循。但自当汉代,董仲舒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儒学开始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后,中华民族就有了沿袭千年的行为方向。其中提倡的中庸思想更是指引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文化进程。而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就是“天人合一”。这期间,“天人合一” 逐渐由董仲舒提炼并上升为哲学思想。他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认为世间万物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可以看出,作为一种审美主体,中国古典园林表面上是对自然的模仿与提炼,实质是对潜埋在自然中“道”与“理”的探求。正是这种探求,使古代文人、士大夫从云日晖映,水气澄清,草木鲜美,池柳鸣禽等山水景观感悟到理性之美,并从中体验出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境界,即达到“天人合一”。而正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主导,要求园林的各要素保持“纯自然”状态,而不同于西方规则式园出于理性主义哲学而表现“有秩序自然”。这不论是北方皇家园林的宏大壮美,还是江南私家园林玲珑秀丽,都少不了亭台楼榭与山水花鸟的和谐统一。比如皇家园林避暑山庄,与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作为清代帝王心中的休闲胜地,避暑山庄不同于其它的皇家园林,能很好的按照地形地貌特征进行选址和总体设计,灵活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宫殿与天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造园境界。而江南私园在此方面也独具匠心,私家园林因为受到地缘位置,制度标准等所限,在建园处理上可谓是煞费苦心,虽条件有限,但却能通过“小中见大,内外穿插”的手法来延续空间。留园就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尤以建筑与空间之处理见长。园内林木交映,整体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在不大的范围内造就了众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筑,处处显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造园艺术手法。

3、结语

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包涵着华夏文明的深刻感染,泱泱华夏千年文明的价值理念,都可从园林设计中可见一斑,而这都深刻展现出了我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和人文价值,值得我们继续探行。

参考文献:

[1]安怀起.中国园林艺术 [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30).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1)

[3]李玉洁.华夏文明最早在黄河流域形成 [J].华夏考古,2011(04)

[4]李艳丽. 意境在园林中的运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03)

[5]汪峰.中国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造园艺术的比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1(3)

[6]李保印.张启祥,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中国园林中的体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01)

作者简介:吴罡(1981- ),男,湖北十堰人,讲师,工程硕士,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从事高校教育工作,主要从事建筑设计与景观创作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古典园林天人合一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美学之意境
“中国学派”动画片的审美解读
看《园冶》谈苏州古典园林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谈传统审美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浅谈园林艺术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空间组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