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惜秋

2014-11-27蔡翔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好个秋光景愁滋味

月上中秋,丹桂溢香;尽染层林,何其烂漫:东湖之浒,画舫已无春色着;珞珈阡陌,欲把金丝绣金毯。身居简舍,繁忙终日却亦充盈惬意;俯拾之间,不觉又是一年金秋时节。

大学的日子好似手中之沙:爱之惜之,然而越是紧握,越是容易流逝。无意间细数起来,我已在武大度过了三个秋季。人说秋日的武大美过春日,因秋日山水层叠交错,纵横大气:既有情人坡满地金灿灿的银杏叶,又有梅操四周樟树、梧桐化作绿、黄、红三色水墨,浓淡有致的晕染;既有樱顶远望时山峦锦绣、楼阁掩映、天朗气清的恬淡气质,又有泛舟东湖时纵览水天一色、烟波浩渺,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慨然。虽说每岁光景皆相似,然则岁岁年年人不同。于我而言,不同在于心境:大一时对月悲秋,不得与家人团圆;大二时举杯乐秋,为重新找准生活的定位而兴奋欢愉;大三时欣然赏秋,少了几点泪水欢笑,多了几分对未来的默许。

三分景致,七分心境,古人之观秋,亦有种种。“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者占有多数,如杜甫之“万里悲秋常作客”、王绩之“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然不乏怡然乐秋者,如王维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杜牧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此外还有一人独立于两种情绪之外,有词云: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便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少有的一篇感怀之词,时值词人际遇坎坷,其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便以“少年”、“而今”作比,表面上感叹“天凉好个秋”,实则抒发胸中“欲说还休”的愤懑失意。故此,“却道天凉好个秋”也多被后人引用,其中不乏误用者以偏概全,谬解其为乐天派词人辛弃疾的洒脱豪迈之言。

怀古需以古为鉴,以正言行。每念及此,我便不得不由稼轩之词章联想到当今的大学生。近年来,“大学生”一词的含金量屡屡贬值,大学生早已不是当年的“人之龙凤”,而是成为了就业难、奔波于生计的“弱势群体”。企业、用人单位纷纷坦言,如今的大学生相比以往多了“三没有”:一曰没有思想,在大众化而非精英化的高等教育模式下,大学生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变得刻板僵硬、不思创新;二曰没有抱负,在以“创造物质财富多少”为价值尺度形成的现代社会伦理体系中,大学生或安于现状,碌碌无为,或独善其身,丧失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三曰没有身体,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下形成的高强度竞争机制并未把大学生体质健康这一指标纳入其中,这导致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堪忧。当下的大学生群体,不仅在丧失着思想与体魄,更在丧失着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的人格。故此,大学生们眼中看的是冗长无聊的影视剧,而不是知识源泉之书本;故此,大学生们口中喊的是“土豪我们做朋友”,而不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故此,大学生们心中想的是“而今识得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而不是“我言秋日胜春朝”;故此,大学生们在荒废光阴,而非珍惜韶华。

也许我言辞尚有偏激,但现实却在一声声叩响我的心门。我们仍能看到:自强者、弘毅者、求是者、拓新者非但不是空有其名,其践行者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眼前。须知,念八字校训无味者方应返躬自省:也许空洞干涸的不是校训箴言,而是我们的内心。

在我看来,金秋的时节就像大学的岁月。我不愿把大学光景比作春日,是因为春不似秋般孕藏愁苦,正如大学之刚刚识得愁滋味;我不愿把大学光景比作冬日,是因为冬不似秋般美好而短暂,正如大学之华丽璀璨。劝君更惜韶华短,休道天凉好个秋。也许明年此时,也许数年后的此时,我又能在樱顶之上远望武大秋之盛景,若道彼时心境,愿是“青春无悔”。

作者简介:蔡翔,武汉大学哲学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好个秋光景愁滋味
氛 围
又是天凉好个秋
建筑工
梅雨浸湿的乡愁滋味
赵显朴
论安冈章太郎《海边的光景》中的家庭
最美三月天
末日光景背后的地狱鬼岛
却道天凉好个秋
却道天凉好个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