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芳灿词辑佚及其价值

2014-11-27杜运威丛海霞

嘉兴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嘉庆刻本词作

杜运威,丛海霞

(1.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2.海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海南 海口 570100)

杨芳灿 (1753-1815),字蓉裳,一字才叔,江苏金匮 (今无锡)人。《全清词·雍乾卷》收杨芳灿词297首。[1]近年来,笔者从 《吟翠轩词》《真率斋初稿》《芙蓉山馆词稿》《荆圃唱和集》等辑得其漏收词作263首。通过对漏收词作的分析与研判,可以进一步了解其著述、生平履历等状况,并可据此确定其为荆圃词人群的核心人物。

一、杨芳灿词集文献梳理

《全清词·雍乾卷》所收杨芳灿词以光绪十七年 (1891)刻本 《芙蓉山馆词钞》为主,另据 《燕市联吟集》《国朝词雅》《国朝词综·二集》补入部分词作。其实,杨芳灿还有词集 《吟翠轩词》《真率斋初稿·词》《芙蓉山馆词稿》等,且有一定数量的词作散见于 《荆圃唱和集》中。

(一)《吟翠轩词》

该词集收词56首,乾隆四十三年 (1778)刻本,王昶辑入 《琴画楼词钞》。

(二)《真率斋初稿》

该词集有三种不同时期刻本,收词152首:第一种为乾隆四十四年 (1779)刻本,四册,内收诗十卷,词二卷,前有王昶、顾敏恒序,另有两册本,首有顾敏恒序,无王昶序,中科院藏;第二种为嘉庆六年 (1801)刻本 (两册),与 《芙蓉山馆诗稿》《桐华吟馆诗稿》合订,《芙蓉山馆诗稿》前有法式善序,上海图书馆藏;第三种为道光十八年 (1838)刻本,六册,杨廷锡古懽书屋藏板,前有王昶、顾敏恒序,后有杨廷锡、汪士侃跋,上海图书馆藏。

(三)《芙蓉山馆诗词稿》

该词集有两种刻本:第一种为乾隆五十七年 (1792)石渠选刻,与杨揆 《桐华吟馆诗词稿》并刊,诗六卷,词两卷,前有石渠、吴镇序,收词87首,中科院藏;第二种为嘉庆辛酉六年刻本,诗十六卷,词四卷,与 《真率斋初稿》《桐华吟馆诗稿》(杨揆著)合刊,四册,前有法式善序,收词243首,上海图书馆藏。

(四)《芙蓉山馆诗词钞》

该词集有三种刻本。第一种为嘉庆十二年 (1807)刻本,词两卷,收词196首,卷首有杨芳灿序,内容选自 《真率斋初稿》《芙蓉山馆诗稿》十六卷本,并在此基础上又有新诗词增入,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三册本。另有六册本,亦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还有一个两册本,封面题 “受业华景孝校订”,《无锡先哲遗书目》载此本乃芳灿 “晚年手定本,嘉庆刊”,[2]737上海图书馆藏。另有线装七册黄纸本,增有 《移筝词》《拗莲词》不分卷,总64首,国家图书馆藏。第二种为道光二十三(1843)年刻本。前有陈文述撰传记、后有杨廷锡 (1814-1874,杨英灿子,杨芳灿侄。)跋,词两卷,上海图书馆藏。第三种为光绪十七年 (1891)木活字 《芙蓉山馆全集》本。卷首内容有 “杨沂孙题名”“刘继增题记和叙”“各本原叙跋”等,另附有 “无锡金匮县志文苑列传”、墓志铭、墓表等。

(五)其他诸本

清钞本 《芙蓉山馆词钞》二卷、《拗莲词集》一卷、《移筝语》一卷,尾有朱希祖跋云:“与刻本对校,次叙不同,且有为刻本所无者,……此殆其原稿与?”上卷收词102首,下卷95首,与光绪十七年 (1891)刻本比较,有同文不同题或同题不同文,亦有新词增入,国家图书馆藏。 《荆圃唱和集》,嘉庆四年 (1799)刻本,收词六卷。卷首有杨芳灿、杨揆序,记乾隆丙午 (1786)至嘉庆四年(1799)间芳灿为官伏羌、灵武时与其诗友、学生间唱和诗词,收芳灿词131首。《燕市联吟集》,杨芳灿与袁通等友人在京师唱和之作。

综上所述,《吟翠轩词》当为 《真率斋初稿》的选刻本,《真率斋初稿》是杨芳灿出任甘肃伏羌县令之前,生活于江南期间所作。《芙蓉山馆诗词稿》初刻于乾隆五十七年 (1792),收词二卷。后刻于嘉庆六年 (1801),收词四卷,此为杨芳灿为官甘肃伏羌、灵州时所作。嘉庆十二年 (1807),杨芳灿主讲关中书院,自选 《芙蓉山馆诗词钞》,并增入其在京师时所作词。道光二十三年 (1843)、光绪十七年 (1891)本与嘉庆十二年 (1807)本相比,内容相同,版本有异。

二、《全清词》漏收词作统计分析

《全清词·雍乾卷》收杨芳灿词297首,据笔者考察,漏收263首,漏收之作散见于有关词集中。

(一)漏收 《吟翠轩词》词19首

该词集共收录杨芳灿词56首,其中有23首被 《词钞》选入,2首被 《国朝词雅》选入,《国朝词综二集》收其12首,《全清词》一共收录了37首,漏收19首。如 《摸鱼儿》(碾霜轮夜来)、《真珠帘》(兰帏翠被成虚设)、《临江仙·雨窗柬王二宗云》等。

(二)漏收 《真率斋初稿》词64首

该词集共收录词151首,扣除与 《吟翠轩词》重复的46首,还有105首,《词钞》选其词41首,《全清词》漏收64首。如 《醉春风》(蝶趂残红过)、《菩萨蛮》(珠帘隐约摇花影)、《满江红·咏北齐三才》等。

(三)漏收 《芙蓉山馆词稿》词59首

该词集乾隆五十七年 (1742)刻本,收词96首,扣除与 《吟翠轩词》重复的8首,还有88首,《词钞》选其29首,《全清词》漏收59首。如 《渔家傲》(栀子街头骑细马)、《临江仙》(隐隐帘纹似水)、《踏莎行》(待月修眉)等。

(四)漏收 《荆圃唱和集》词72首

该词集收芳灿词131首,扣除13首同 《芙蓉山馆词稿》重复,还有118首,《词钞》选其46首,《全清词》漏收72首。如 《江城子》(香桃瘦影上疎帘)、《南浦·帆影》《兰陵王》(夕阳落何处)等。

(五)漏收 《芙蓉山馆词稿》词47首

该词集是嘉庆六年 (1801)刻本,是在乾隆五十七年 (1742)基础的增刻本,收词243首。其中卷一、卷二收词96首,与乾隆五十七年 (1742)本完全相同,卷三、卷四收词147首,扣除69首与《荆圃唱和集》重复词,还有78首,《词钞》选其卷三、卷四31首,《全清词》漏收47首。如 《沁园春·为万华亭题》、《小诺臯·纳凉同侯大春塘夔儿作》等。

从乾隆四十三年 (1728)《吟翠轩词》至嘉庆六年 (1801)《芙蓉山馆词稿》,存在反复重刻现象,据统计,诸刻本收词总560首。《全清词》漏收词263首,占总词数的46.96% (见表1),近一半数量词的缺失,势必影响对杨芳灿词作价值的判断。

表1 《全清词·雍乾卷》漏收杨芳灿词简表

三、漏收词作价值分析

研究 《全清词·雍乾卷》漏收词作,对杨芳灿的著述、生平履历等情况,具有重要的补充和补订价值。通过对漏收词作的梳理分析,可知其在灵州组织荆圃词社,是峭然崛起于我国北方的另一重要词人群体。它在乾嘉词坛独树一帜,而杨芳灿即是荆圃词人群体的核心人物。

(一)著述情况补充

据杨芳灿 《一萼红·寄顾大笠舫促其谱罗襦乐府》词推断,《罗襦记》是顾敏恒和杨芳灿合著,而非杨芳灿独著。陆萼庭的 《清代戏曲家丛考》[3],庄一拂的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4],邓绍基主编的 《中国古代戏典文学辞典》[5],陆萼庭 《曲目拾遗》[6]312,王立人主编、钱惠荣、过旭明编著的 《无锡戏曲》[7]等书皆根据钱维乔 《题蓉裳罗襦乐府》[8]诗判断,《罗襦记》为杨芳灿所作。因为此乐府的散佚,现已不知其具体作者和相关内容,仅仅依据钱维乔一首诗判断,还存在很大疑问。现据 《吟翠轩词》辑补得 《一萼红·寄顾大笠舫促其谱罗襦乐府》,从小序 “寄顾大笠舫促其谱罗襦乐府”判断, 《罗襦乐府》当为顾敏恒著,又词内容云:“检青箱,有多年旧事,约恨上眉梢。记得当初,新凉天气,银豪乱点红幺。谱就了、庐江怨曲,正小楼、兰烛烬双条。一桁红帘,几声紫板,莫也魂销……”知杨芳灿也参与了编写乐府。从所见材料判断,《罗襦记》当为顾敏恒、杨芳灿二人共同编著。从钱维乔诗 “一曲东南孔雀飞,秋风吹泪华山畿”推断,此剧内容依汉乐府 《孔雀东南飞》改编。

(二)生平履历补订

乾隆四十九年 (1734),杨芳灿令甘肃伏羌,回民田五暴动,围攻伏羌,伏羌向未设兵,杨芳灿动用国库积蓄,募集民兵,组织抵抗,坚守城门五昼夜,援兵至,围解。福康安保举其升官,入京见奉。但随即遭弹劾,云其 “冐销军饷,拥厚赀。……以滥应七千金劾奏,勒令追赔”[9]。乾隆五十一年 (1736)七月,北上京师,是年年底出都。五十二年 (1737)六月回甘肃题补灵州知州。北上入都行履过程,《芙蓉山馆诗词文钞》记载甚略,现从 《芙蓉山馆词稿》辑得此间词作34首,详细记载了从入都到出都的行程路线,填补此段行履空白。

行履路线考订。进京路线:七月中旬从伏羌出发,过瓦亭 (《鹧鸪天·过瓦亭驿舍见有海阳司马题壁诗戏题其后》)、邠州 (《好事近·过邠州》)、咸阳 (《浣溪沙·咸阳道中》)、青门 (《百字令·青门旅舍中秋》)、灞桥 (《浪淘沙·灞桥》)、渭南 (《洞仙歌·渭南道中赋红叶》),度洛水,九月至汴梁,十月初旬北上,过孟县,逗留五日,入都。

因之前动用国库遭弹劾,杨芳灿入都行程中的心情是忐忑的。从七月中旬起程,至十月入都,诗创作数量极少,多借词来委婉地表达内心不安。如 “却愁春色皆尘土,多恐花丛误燕莺”(《鹧鸪天·过瓦亭驿舍见有海阳司马题壁诗戏题其后》)、“流光弹指顷,百年身世,知为谁忙。又匆匆,度陇草草游梁。词赋平生萧瑟,关山路、写尽凄凉。西风里,背人飞去,新雁一行行。”(《满庭芳·题土壕驿壁》)入京得补灵州知州,清代县令为七品官,知州为五品官,由县令升为知州,对于杨芳灿来说,是非常大的喜事。回甘肃行程中,心情愉悦,与杨揆一路唱和,大量诗词记载一路所见名山大川、历史名城。(见 《芙蓉山馆诗稿》卷四,杨揆 《桐华吟馆诗稿》卷五、六)

(三)杨芳灿是荆圃词人群的核心人物

荆圃词人群,其词创作始于乾隆五十二年 (1737),止于嘉庆四年 (1799);地点多集中在宁夏灵武,“灵武射堂前有隙地,植紫荆数本,枝叶繁茂,荔裳为题楹额曰:‘荆圃’”。[10]除杨芳灿外,参加唱和词人还有杨揆、杨英灿、杨之灏、俞讷、秦承霈、侯士骧、杨承宪、陆芝田、周为汉、马鑅、杨奎曙等;刻有 《荆圃唱和集》,收杨芳灿词131首,《全清词·雍乾卷》漏收了72首,这部分词的漏收,影响杨芳灿在荆圃词人群中的重要地位。

杨芳灿是荆圃词人群核心人物。首先,词作数量突出。《荆圃唱和集》收词作342首,杨芳灿一人独占131首。其次,词创作的领头人。唱和集所收词作,皆以杨芳灿为先,其他人多为和作。如杨芳灿 《翠楼吟·丙辰二月花朝,适逢春分社日,词以记之》,侯士骧有 《曲游春》同作,杨夔生有《念奴娇》同作等 (见 《荆圃唱和集·词》卷三)。再次,荆圃词人群的创作思想主要以杨芳灿词学思想为主:以风雅为旨归,不拘一格,转益多师。杨芳灿受江南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影响,早期词表现为艳丽灵动。受常州学术融通思想影响,在词学上不喜拉帮建派。27~48岁间官居甘肃环县、伏羌、灵州等地,饱览西北高山、戈壁、大漠风光,笔端多触及西北空旷自然美景、风土人情、百姓疾苦。同时与吴镇联系密切,词学思想上多受其影响,他的词路子较宽,适情而写,挥洒随心而又不粗率。这从其 《饮水词钞序》可见一斑,如他称赞阳羡派陈维崧词 “天才艳发,辞锋横溢……”,同时也盛推浙西派朱彝尊词之 “高秀超诣,绮密精严”……,缘纳兰为 “隔世之知己”[11]杨芳灿是袁枚弟子,深受性灵思想影响,但又不拘于一格,对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等人词皆有模仿学习。在杨芳灿影响下,荆圃词人群没有统一的作词标准,一切以风雅为旨归。

[1]张宏生.全清词:雍乾卷:13册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7381-7447.

[2]孙祖基.锡山先哲遗书目 [M]//贾贵荣.杜泽逊.地方经籍志汇编:第11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689-768.

[3]陆萼庭.清代戏曲家丛考 [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335.

[4]邓绍基.中国古代戏典文学辞典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50.

[5]陆萼庭.曲目拾遗 [M]//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丛:第一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301-323.

[6]王立人,钱惠荣,过旭明.无锡戏曲 [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39.

[7]钱维乔.竹初诗钞:卷八 [M].刻本.嘉庆十三年 (1808).

[8]杨芳灿.蓉裳自订年谱:乾隆五十年 [M].刻本.光绪五年 (1879).

[9]杨芳灿.序 [M]//荆圃唱和集.刻本.嘉庆四年 (1799).

[10]严迪昌.清词史 [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387.

[11]杨芳灿.饮水词钞序 [M]//芙蓉山馆文钞:卷四.木活字本.光绪十七年 (1891).

猜你喜欢

嘉庆刻本词作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从嘉庆元年继德堂观戏谈起
英国发现清代嘉庆朝南海县衙告示考释
再也不怕了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
山西发现北宋刻本《崇宁藏》
西夏刻本中小装饰的类别及流变
清中期女性的日常生活——以嘉庆朝刑科题本为中心的探讨
更 正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