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蜂乐会”及其歌曲创作考

2014-11-27刘建东

嘉兴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音乐创作旋律创作

刘建东

(嘉兴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音乐创作是社会音乐艺术事业发展的 “第一生产力”,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音乐艺术繁荣程度的首要指标,音乐创作也最有力地推动了音乐艺术的发展。在我国近代新音乐的转型发展过程中,音乐创作同样有力地推动了新音乐的发展,不过,有目共睹的是,我国近代的新音乐创作中,歌曲创作相比器乐创作显得更为丰富,虽称不上多么繁荣,但确实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新音乐的发展、转型。

而对新音乐创作、发展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对青主、赵元任、黄自、肖友梅以及黎锦晖等人的歌曲创作研究所见成果较多,譬如:《大江东去》《教我如何不想她》《海韵》《问》《花非花》《哀悼引》等等歌曲,被看成是我国近代歌曲创作乃至整个近代音乐创作的光荣起点,代表了我国 “五四”时期艺术歌曲创作的最高成就,故国内学者从美学价值、时代背景、创作技法、音乐风格、社会历史意义等等方面对上述歌曲及其作者都有深入研究,此不赘述。然而,对20世纪20年代中叶由钱君匋、陈啸空、邱望湘、沈秉廉等人在杭州组织的 “春蜂乐会”①“春蜂乐会”是钱君匋建议、沈秉廉提出的,主要成员还有邱望湘和陈啸空,此外,缦纶、索非、缪天瑞等人也有部分歌曲创作。及其所从事的抒情歌曲创作,仅见到有关近代音乐研究文献中稍带提及,却鲜见有国内学者作深入研究。这些歌曲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中叶,正值我国近代新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历史意义不容低估。或许这些歌曲现在已经少有人唱,但把它们看作是我国音乐创作长河中的几朵美丽的浪花可不为过,这些歌曲是继青主、赵元任之后我国早期艺术歌曲创作的典范之作,曾经与黎锦晖的儿童歌曲一道在当时社会广为传唱,也是我国近代新音乐的萌芽之作,作为我国新音乐发展中的一份珍贵资料,理应作为雪泥鸿爪把它保留下来并作全面考证,“以进一步求得对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在20世纪上半叶创始时期的全面认识”[1],本文抛砖引玉,以期同仁们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春蜂乐会”的歌曲创作

“春蜂乐会”的发起者是我国近代艺术大师、嘉兴籍文化名人钱君匋,主要成员有陈啸空、邱望湘、沈秉廉等人,他们都毕业于当时的私立上海艺术师范学校,该校作为我国近代较早的一所准专业艺术学校,那里集中了一批优秀的教师,音乐专业的教师就有刘质平等人,这所学校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西方音乐知识的传授,较全面地开设了乐理、和声、作曲法、钢琴、声乐等课程,所培养的学生很多成为了我国近代新音乐创作与教学的生力军和引领者。1926年7月,出于投身艺术教育的美好愿望,上海艺术师范的几位毕业生在杭州城隍山元宝心创办了浙江艺术专门学校,沈玄庐担任校长,沈秉廉出任教务主任,邱望湘和陈啸空则教授音乐,在老同学沈秉廉的邀请下,钱君匋稍后加入了这所学校,但钱君匋所任教的科目是图案课。或许在杭州城隍山美丽如诗般风景的熏陶下,伴随着对新生活的追求,几位年轻人的情感更易化作如歌的旋律,在钱君匋的提议下,组织成立了 “春蜂乐会”,从事抒情歌曲的创作 (见表1)。

表1 “春蜂乐会”创作的抒情歌曲

他们创作的第一首歌曲 《你是离我而去了》是由钱君匋作诗、陈啸空作曲的,1927年1月1日发表于上海的 《新女性》月刊上。因为他们的初次创作得到了出版,更加激发了几位年轻人的歌曲创作欲望,以后几乎每月一首,如期发表在 《新女性》月刊上,并且接连创作、发表了3年之久,计有37首之多。①据现有资料,春蜂乐会创作的抒情歌曲应有37首,如 《恋歌三十七曲》,国内有学者认为是 “十多首”的观点似不够严谨,史料记载 “春蜂乐会”的歌曲创作后发表在 《新女性》月刊上,每月一首,计有三年之多,也符合37首的观点。这些歌曲后来由钱君匋编辑成 《摘花》(1928年)和 《金梦》(1930年)两本歌集,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后又编辑第三本歌集 《夜曲》,交由商务印书馆印制,因 “一·二八”日寇侵略上海而遭炸毁。198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由钱君匋编辑的歌集 《深巷中》(图1),收入了 “春蜂乐会”创作的7首歌曲;②这七首歌曲分别是 《你是离我而去了》《摘花》《夜曲》《深巷中》《你的爱情》《怀远》《无奈》。1992年,“春蜂乐会”当年创作的歌曲又由钱君匋编辑成 《恋歌三十七曲》(图2),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这些歌曲的创作产生于我国社会音乐荒芜时期,他们的出现,仿佛是当时文化沙漠中的绿洲,深受社会爱乐人士、尤其是青年人的喜爱。据钱君匋生前回忆,《摘花》和 《金梦》两本歌集深受 “五四”后获得思想解放的青年人的喜爱,一度供不应求,并不断再版,歌曲 《摘花》甚至还被不少学校选作教材,可见这些歌曲当时的社会影响与价值。

图1 歌集 《深巷中》封面

图2 《恋歌三十七曲》封面

二、“春蜂乐会”所创作歌曲的美学与艺术价值

首先,“春蜂乐会”的作者们所创作的歌曲有着十分鲜明的时代主题,即 “男女平等、自由恋爱”。紧跟着 “五四”的思想潮流,社会的新风尚、新思潮在这些年轻的音乐家身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你是离我而去了》就深刻反映了这种思想,歌词写道:

你是离我而去了,

这么不顾一切地,

离我去了!

所以那个噩梦里,

袅袅怨艾地哀啼,

向我哀啼?

20年代中期,歌词作者钱君匋当时在杭州有过一次短暂的师生恋,16岁的宁波姑娘叶丽晴让钱君匋倾心不已,但因女方家长的反对而结束了恋情,这首歌曲表达了一种朦胧伤感的情怀,但它是作者挑战封建社会包办婚姻陋习的进步宣言,讴歌了时代青年努力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美好爱情的进步思想,歌曲紧扣 “五四”时期的时代脉搏,宣扬了进步、自由、民主的思想,内容极具进步意义。再如 《摘花》《深巷中》《金梦》等代表性歌曲,无一例外地都反映了这一 “男女平等、自由恋爱”的时代主题,所以本文将 “春蜂乐会”创作的歌曲称作 “抒情歌曲”,实则就是 “恋歌”。

其次,极具审美品格的诗歌创作是 “春蜂乐会”歌曲创作的又一特色。歌曲 《深巷中》(钱君匋作诗)的歌词这样写道:

我在静静深巷,

等候酒家姑娘,

眉含幽怨素兰般的姑娘。

灯光扶来黑影,

寂静递出步响,

一枝含怨素兰,

颤巍巍地便在我的胸旁。

显然,诗歌的创作承续了 “五四”后的白话诗诗体,句式多样、长短不一,甚至不拘韵律,但十分富有诗韵。诗歌文风柔和含蓄,诗歌中的哀怨有如淡淡的影子,我们只能得其仿佛,诗歌中没有喷薄的热情,只是把情感含蓄着、低徊曲折地传达出来。虽然诗歌内容意在表达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但没有半点说教,带有唯美主义之风,与欧洲古典艺术歌曲中的诗化精神不谋而合。近代湖畔诗人汪静之曾评论说:“杜甫强于视觉的刻画,白居易善于听觉的描写,而君匋的诗,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味觉五种感觉都错综起来了。”[2]

最后,当然是歌曲旋律的创作了,“春蜂乐会”的作曲家们所创作的抒情歌曲旋律,其风格既不同于学堂乐歌群众歌曲式的直呼口号手法与喧泄情绪的进行曲风格,也不同于其时广为流行的黎锦晖等人创作的商业化舞厅音乐以及流行歌曲般的妩媚、奢靡。以 《摘花》(钱君匋作词作曲)为例:

乐曲为八三拍子圆舞曲风格,节奏平稳,旋律进行以级进和小跳为主,音乐情绪乐观、明朗,又不失温尔文雅;音乐创作中注重旋律的歌唱性刻画,旋律线条简洁、流畅;旋律与歌词句式的结合十分顺畅,深刻抒发了诗的意境和情感;典雅流畅、诗一般抒情的旋律使得人们易唱易记,这也是当时人们喜爱这些创作歌曲的重要原因。哼唱歌曲后不难发现曲调的 “洋味”,在当时的人们听来,恐怕已是西洋味十足了,从中也可见出歌曲旋律的写作尚处在对西洋作曲技法的学习、模仿阶段;歌曲作有钢琴伴奏谱,虽然伴奏的写作略显简单,但也可见作者对伴奏织体与和声手法运用的细致考量,其积极意义在于为我国民族风格和声的进一步探索做了技术准备;再加上挣脱封建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主题和诗歌创作的唯美主义之风,明显与五四时期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一脉相承,从中可以看出,“春蜂乐会”的抒情歌曲创作也该算是我国近代艺术歌曲创作的萌芽之一。“春蜂乐会”创作的这些歌曲中,由钱君匋作诗的有近20首,5首歌曲由钱君匋谱曲或词、曲独立写成。钱君匋曾不无谦虚地评价 “春蜂乐会”及他自己的歌曲创作:“在音乐方面,弘一长老和刘质平老师20年代都在这方面鼓励过我。我的曲和词发扬了五四精神,那年月发表的作品少,拙作也曾广为传唱。”[3]“春蜂乐会”的抒情歌曲创作中所体现的歌词的诗意、意境和古典和声技法结合所产生的新颖别致的效果,至今仍不失其艺术魅力。

三、结语

历史进入到1959年,上海音乐学院编印了一套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将钱君匋和 “春蜂乐会”所创作的、反对封建束缚的抒情歌曲一概斥之为 “消极的因素”和 “庸俗的趣味”,这些作曲家们也被左倾路线的大棒当作资产阶级音乐家而打倒,由此,后人对钱君匋和 “春蜂乐会”所创作的歌曲以及这些作曲家们知之甚少,更奢谈深入了解了;更何况,由于我国传统的音乐史学研究秉承的学术理念,非 “精英”、非 “专业”的音乐创作基本被排除在音乐学思考和音乐史编撰之外,因此,20世纪20年代 “春蜂乐会”的歌曲创作尚未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钱君匋和 “春蜂乐会”的抒情歌曲创作,“承续了从学堂乐歌后期到专业音乐创作尚未完全兴起的这段青黄不接的时期”[4],为我国后续专业音乐创作的繁荣作了技术与美学两方面的准备,它们是我国近代新音乐发展转折时期一份珍贵的音乐历史资料。这些创作歌曲,无论从内容及形式、还是创作中文学与音乐的结合来看,在当时都属于一个崭新的音乐世界,显示了钱君匋等人在我国新音乐早期发展中对艺术歌曲创作体裁的积极探索,他们为弘扬中国新音乐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更进一步来说,研究钱君匋及 “春蜂乐会”的歌曲创作,对于全面认识中国音乐创作的现代性转型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中国音乐的发展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

[1]陈聆群.我们的抽屉里有些什么?——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史料工作 [J].黄钟,2002(3):9-13.

[2]司马陋夫,晓云.钱君匋的艺术世界 [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52.

[3]黄大岗.我国第一个音乐出版社——钱君匋和万叶书店 [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3):41-46.

[4]杨和平.“春蜂乐会”考 [J].交响,2008(4):38-43.

猜你喜欢

音乐创作旋律创作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一墙之隔》创作谈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7月,盛夏的旋律
创作随笔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