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的人才特征分析
2014-11-27赵文平
赵文平
摘 要 “双师型”教师是一种特殊的复合型人才,其素质结构表现为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研发、知识与技能、教育与专业等方面的统一;其职业角色具有专业性,“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形象;“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过程不是简单的技术过程,而是一个实践过程;其价值功能体现为应用性,作为一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师,旨在教会学生职业技能、技术技能的应用实践。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人才特征;复合性;专业性;实践性;应用性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9-0064-04
一、素质结构的复合性 在某种程度上说,“双师型”教师是一种特殊的复合型人才,在其素质结构的多个维度上体现出复合性。 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双师型”教师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又具备相关的实践技能。理论素养体现为专业理论和教育理论方面,懂得专业基础理论,掌握教书育人的理论;实践技能体现为与生产实践相关的职业技能和与教育工作相关的教师技能。与生产实践相关的职业技能要求“双师型”教师掌握专业操作技能与方法及新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具备专业方面的组装、调试、设备使用、维修或工具软件的应用能力,以及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发明创新能力。与教育工作相关的教师技能要求“双师型”教师能够面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可以说,“双师型”教师要具备教育理论与实践、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素质。 二是教学与研发的统一。“双师型”教师不仅是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工作者,而且是应用技术的研发者。“双师型”教师要参与企业相关研发工作,开展应用研究,帮助企业克服技术难题。“双师型”教师的研发能力主要是迎合当前行业企业应用技术服务需求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开发能力。不同于普通学术型高校教师所开展的基础理论研究,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所开展的研究属于技术应用型研发。 三是知识与技能的统一。“双师型”教师素质是知识与技能的统一。知识素质主要是指其所具备的教育知识、专业知识等;技能表现为实训教学中的技能指导能力、与行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技术跟踪能力以及实际操作开发能力。 四是教育与专业的统一。“双师型”教师身上统一着两个领域的知识、能力、素质,最终是教育领域的教师资格证和某一专业领域职业资格证“双证”的统一。实际上是横跨两个工作,是具体指向某种职业的专业与指向教师职业的教育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成为一种专业教育工作者。 总之,“双师型”教师是专业、教育和职业三方面素养的统一。首先,“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理论知识层面体现为掌握所从事专业的基本理论体系。实践应用层面体现为能够在实践中熟练应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研究创新层面体现在能够在该专业领域进行科研创新。其次,“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教育素养。理论知识层面体现为掌握扎实的教育理论。实践应用层面体现为能够高效从事专业教育工作。研究创新层面体现为能够开展专业教育研究,在专业教学论、专业课程论、专业教育心理等方面有所建树。第三,“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理论知识层面体现为能够掌握与专业相近的职业信息,并能将最新的职业动态和技术变革信息融入到自身的专业教育工作中。实践应用层面体现为能够在相近的职业技术领域熟练操作,取得匹配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研究创新层面体现为能够应对技术变革和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挑战,开展职业动向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二、职业角色的专业性 首先,从产生的背景过程来看,“双师型”教师是专业化的价值诉求的产物。“双师型”是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探索过程中提出来的。早在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师资严重不足,是当前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突出矛盾。各单位和部门办的学校,要首先依靠自身力量解决专业技术师资问题,同时可以聘请外单位的教师、科学技术人员兼任教师,还可以请专业技师、能工巧匠来传授技艺。要建立若干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有关大专院校、研究机构都要担负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任务,使专业师资有一个稳定的来源。”“双师型”教师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探索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教师职业身份,体现出的是一种专业性的价值追求。“‘双师型不仅是对一部分职教教师的要求,而是对所有职教教师的要求。”[1]“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的一种专业化职业身份代名词。 其次,从资格标准来看,“双师型”教师体现出其职业身份的专业性。以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组成的“双证”标志着其职业身份的专业性。“双师型”教师的另一角色是特定专业或行业的专家,这是“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特色,是职业教育教师区别于普通教育教师的核心特点。 再次,从培养过程来看“双师型”教师,需要专门化的机构和途径来培养。单靠工厂企业或普通高校(包括普通师范院校)均不能培养出“双师型”教师,进一步说明“双师型”教师的不可替代性和专业性,需要专门化培养。正如有研究者主张,“双师型”教师需要通过校企二重途径和四种经历培养形成,即工程技术教育经历、工程技术实践经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经历、职业技术教育实践经历[2]。“双师型”教师甚至意味着他们需要通晓三个专业:一个是学术性专业、一个是教育性专业,还有一个是工艺性或职业性专业[3]。 总之,“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形象,“双师型”教师是一种专业。当前职业教育领域中探讨“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专业化发展、能力结构等方面的话题是一种对其专业性的深化和推动,进一步从根本上研究“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成长过程的实践性 “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过程不是简单的技术过程,而是一个实践过程。关于什么是实践,有着多元化的理解。亚里士多德将指导实践的理性称为实践智慧(phronrsis),认为它只在具体的情境中证实自己。伽达默尔主张,“首先人们必须清楚‘实践(Praxis)一词,这里不应予以狭隘的理解,如,不能只是理解为科学理论的实践性运用。当然,我们所熟悉的理论与实践的对立使‘实践与对理论的‘实践性运用相去甚远,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对理论的运用也属于实践。但是,这并不就是一切。‘实践还有更多的意味。其是一个整体,其中包括了我们的实践事务,我们所有的活动和行为,人类全体在这一世界的自我调整。实践是我们的生活形式(Lebensform)。在这一意义上的‘实践就是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的实践哲学的主题。”[4]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J.Habermas)在其名著《知识与人类兴趣》(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其兴趣理论,主要是对人类理性的基本看法。他认为,人类存在三种基本的兴趣——“技术兴趣”、“实践兴趣”、“解放兴趣”。“实践兴趣”是建立在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环境的人类基本兴趣[5]。哈贝马斯认为,指导着人们对自身的交往活动进行处理和认识的就是“实践的认识兴趣”。其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而形成的,其所涉及的对象领域是“关于人及其表现的对象领域”,所关心的是人与人相互间的“可能的解释”。对它来说,为形成“可能的认识”而凭借的基本范畴是“解释”,它引导出“历史的解释的科学”。它发生在主体与主体之间,体现平等对话的关系。从哲学家们的视野中可以看出,实践绝不是简单的行动或行为层面的应用与活动,实践渗透着主体的个性张扬、承载着人类群体的伦理价值、凝聚着人与人之间的人文关怀。 “双师型”教师成长过程的实践性有着丰富的内涵。第一,“双师型”教师成长过程的实践性意味着“双师型”教师在交互的环境中,与他人的交往中展开。2004年,美国学者芬韦克通过研究指出,近十年来,教师专业发展出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趋势:一是越来越试图以“教师终身学习”一词来代替“教师专业发展”;二是从注重教师个体学习转向通过实践共同体来促进教师学习[6]。 第二,“双师型”教师成长过程的实践性意味着“双师型”教师是一种个性的价值体验。舒尔曼指出,教育实践不只是简单地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而是需要“教师的判断”这个中介,即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教师必须学会变化、适应、融会贯通、批判、发明[7]。实际上,“双师型”教师的成长不是模式化的、理论灌输的和技术改造的过程,而是一个自身不断批判反思的发展过程。“双师型”是一种生产实践艺术与教育教学艺术的融合。 第三,“双师型”教师成长过程的实践性意味着“双师型”教师成长根植于真实的特定情境中。从现有职业院校教师的来源看,多数教师是从非师范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上讲台,大都缺乏教育实践经验和企业实践经历,自身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不能给学生做出良好的技术示范和指导。“双师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长期实践。“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过程是教师教育实践的过程。“双师型”教师所面对的学生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学生,有其特殊性。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教育者具备更加丰富、独特的教育知识,要能深入把握职校学生特点,具备相应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同时依赖于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双师型”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成长。“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企业生产实践过程。如德国“双元制”中从事职业教育的专职教师必须获得博士学位,且具备在企业至少5年的专业实践经历;美国要求社区学院的教师具备硕士学位,必须具有3年的实践工作经验;日本职业学校专门课程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学位,且在各种学校、研究所、医院、工厂从事与上课内容有关的或与研究、技术有关的业务,其专门课程的学习年限与从事该业务工作时间合计在6年以上教龄。“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实践性智慧。教师教育工作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工作在于其育人性,体现出育人的艺术。教师的教育艺术,而不是简单的教育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其实践性智慧分不开的。“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实践性智慧的积累。 四、价值功能的应用性 为什么非要专门给定一个称谓,并专门规定其素质,而不是用一般意义的职业教育教师来诠释“双师型”教师。这是因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功能使然,在于其教育功能的应用性。“双师型”教师是一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师,这类教师旨在教会学生职业技能、技术技能的应用实践。 正如有研究者所认为的,“双师型”教师对高职生就业质量的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双师型”教师通过提升学生感知授课质量和课外就业帮助进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8]。“双师型”教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能为学生提供贴近实际工作情况的课堂教学。此外,“双师型”教师还可以将其原有的社会资源优势转化为课外就业帮助优势,对学生的就业给予有效指导。 “双师型”教师培养是实现职业教育公益性的重要途径。只有培养足够的“双师型”教师,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大发展。只有培养“双师型”教师,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社会收益最大化。只有培养“双师型”教师,才能真正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才能真正促进职业教育公平,才能有效增强教师的文化传承能力[9]。“双师型”教师能够知道企业的用人需要,掌握企业生产最新技术工艺,能够根据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能够培养符合企业生产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有研究显示,“双师型”教师与“学科型”教师和“实践型”兼职教师相比,职业优势相当,专业优势明显,能力优势突出[10]。表现为能够将职业与专业、知识与技能相融合,集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和精湛技能于一体,在专业建设的多个环节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影响,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主力军和核心竞争力。以课程开发为例,“双师型”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建设中的作用与影响重大,“双师型”教师了解相关专业高技能人才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能够较好地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因而能够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他们与企业专家合作开发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教材,在课程开设、教材建设和精品课建设中发挥着核心骨干作用。调查数据显示,近3年来,在天津市高职院校国家级和市级精品课建设以及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中,“双师型”教师约占70%,是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主力军与核心力量。 此外,“双师型”教师的价值功能应用性还表现在其社会服务能力上,主要是指对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和为企业生产提供的技术研发。实践证明,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在专业建设、产学研、校企合作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明显,起到了领军人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