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对文学语篇分析的影响
2014-11-26张丽
摘 要:认知是指获得知识或学习的过程,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作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根本上讲,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方式。文学语篇是语篇范畴中诸多种类之一,语篇的理解过程是人的思维对语篇的处理过程。本文尝试使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概念对文学语篇进行分析,以期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文本,深入挖掘文学文本的内涵。
关键词:认知;文学语篇;文学研究;隐喻
1.引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用于修辞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认知世界的有力工具。隐喻是从一个范畴域向另一个范畴域的结构映射,即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通常人们是把较为熟悉的具体的范畴域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范畴域上,这样以便于对后者的理解。隐喻已经从传统的修辞学的研究对象逐渐成为众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如语言学、哲学、心理学、文学批评、认知科学、语言心理学、翻译学、符号学以及外语教学的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对隐喻的研究说明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的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格,而是一种认知方式,是文学语篇布局谋篇、组织建构的重要手段,也是解读文学语篇的一把新钥匙。
2.认知研究与文学语篇
在文学的认知研究中,运用“认知”一词表明该领域的研究兴趣在于探索人脑对文学语篇的阅读、创作和阐释所起的作用。假如我们承认人脑对文学语篇的阅读、创作和阐释确实会起作用,那么文学的认知研究就意味着进入认识论的领域,把人脑作为一种工具以求获得对是什么构成文学知识的解释。
3.隐喻对文学语篇分析影响的实例分析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文学语言也属于一种话语、一种语篇,但这种话语不同于两个人面对面交谈时所产生的话语。文学语言更多地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和艺术性的语言,而一般话语(如日常交谈)则主要着意于传递“信息”,对语言的表现形式、美学价值并不刻意追求。文学语篇则往往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虚拟世界,为了能满足形形色色的读者的需求,达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交际效果,作家就非常注意词语的选择、叙述的视角、时间、地点、背景、人物的交代,以及语言形式、文体风格等多种因素。隐喻往往是作家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利器。在许多的语篇中,写作者往往借助隐喻来说明和解釋读者不太熟悉、不太了解的事物。作者选定一个隐喻,以这个隐喻作为语篇主题,以此支配整个语篇的脉络,语篇按照隐喻主题这一线索发展下去,从而决定了整个语篇的模式,形成了语篇的信息流。以一个隐喻贯穿语篇始终,形成一个核心隐喻,支配若干由隐喻或由一个中心意象引申出若干相关的次要意象。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认为,从性质上说,隐喻不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属于认知的范畴,我们在日常语言中见到的隐喻表达法不过是隐喻概念系统的浅层表现。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隐喻让我们通过内容相对具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简言之,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
认知批评家们发现 ,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或许并不简单 ,因为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它更是人类处理经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的认知模式。从认知的角度去思考短篇小说 , 他们认为短篇小说是联系现代人与原始人类最直接的文学形式,因此,研究短篇小说不仅有助于我们欣赏文学,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本身。此外 ,鉴于短篇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特殊性,研究短篇小说的读解过程,常常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帮助我们深入挖掘一个文学文本的深刻内涵 ,为广义的文学研究提供宝贵的方法。
4.结论
本文以美国作家福克纳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为例,尝试使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概念对文学语篇进行分析。对文学语篇理解的研究, 应该首先融入广义的语篇理解研究中去。然后使之与相关或相邻学科考虑的问题接轨,如研究记忆过程的具体运作方式, 读者在理解过程中是如何运用已有知识的, 读者在编码和调用信息时受哪些情景因素的影响, 以及受调查的读者的心理状态会对理解产生什么影响等文学的认知研究这一崭新的研究领域促动了认知语言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互动和融合,因而展现出勃勃生机。作为一个正处于发展中的新领域,文学的认知研究需要建立与其他重要文学研究理论发展之间的联系。深入分析文学语言中的隐喻性语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语言的功能,更好地去领会文学语篇创作者的意图,更好地去享受文学语言的意象美和语言美。在学术氛围活跃、开放的今天,只要拥有自己的活力和魅力,就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Flammer, A. & Kintsch, W. (ed). Discourse Processing [C]. Amsterdam and New York: North Holland 1982.
[2]van Dijk, T. A. & Kintsch, W. Strategies of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M]. New York and London: . Academic Press.1983.
[3]廖美珍.英语比喻的语篇粘合作用[J].现代外语, 1992(2).
[4]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作者简介:张丽(1984.9—),女,陕西延安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延安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从事英美文学文化等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