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建筑物防雷设计及图纸审核

2014-11-26刘洋王文亮刘凯盛宇琪陈祥

科技与创新 2014年20期
关键词:防雷建筑物设计

刘洋 王文亮 刘凯 盛宇琪 陈祥

摘 要:科学、合理、规范的建筑物防雷设计图纸关系着建筑物的防雷效果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从建筑物防雷图纸设计审核流程入手,提出了设计审核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审核要点,对科学、安全的防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建筑物;防雷;图纸审核;设计

中图分类号:TU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20-0151-02

1 建筑物防雷设计的审核流程

建筑物防雷设计的审核流程分以下几步:①审查设计依据。按照国家现行规范章程或行业标准进行建筑物防雷设计,以国家最新要求和有关标准为设计依据。查看建筑物的设计总说明,逐项核对,确保建筑物防雷设计符合建筑物自身用途、适应周围的环境,进而确定各项设施的防雷类别和安装需求。②在防雷设计图中,详细审查各接闪器的设计,注意各接闪器的规格和材料是否与接闪器的类型一致,是否符合建筑物的防雷类别。在此过程中,要认真检查建筑物容易受到雷击的几个部位(比如屋檐、屋角、屋顶信号接收器和女儿墙等)。审查接闪器的位置、高度,必要时还应进行相关计算,确保避雷装置的位置和高度在建筑物各部位受保护的范围内。③审核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确定引下线的设置类型——暗敷或明敷。根据不同的设置类型审查引下线的材质和规格,判定其应当满足标准规定的最低要求。查看引下线的设置方位、布局和引下线与接闪器、接地网的接连施工形式,同样,还要从接地形式、用材规格、接地阻值、接地体与引下线的连接方式等几个方面审查引下线,看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确保引下线和接地体的各项设计、布置、施工符合建筑物防雷规范的要求。④审查均压环和等电位连接设计。均压环一般适用于高层建筑的防雷设计,要注意查看均压环的设计间距和同样作为防雷引下线的柱主筋的连接方式是否符合建筑物防雷施工要求。在建筑物电气化施工图纸中,结合防雷平面图和电气设计说明查看、审核等电位连接。配电箱和各层分配电箱内接地端子的预留,电梯轨道、强、弱等电位连接,进出建筑物的金属管道、屏蔽管线同建筑物防雷接地网的等电位连接等都要符合基本的连接要求。

2 建筑物防雷设计审核中需注意的问题

2.1 防雷分类定性

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94(2000年版)的要求,综合考虑建筑物的重要性、内容、雷击后果的严重性和雷击的概率、等级等因素,将建筑物的防雷类别划分为三种,以便规定不同的雷电防护要求和措施。当一座建筑物中包括第一、二、三类防雷建筑区间时,应按照建筑物的面积来确定防雷类别,具体的判定标准是:①当第一类防雷建筑区间的面积占建筑总面积的30%及以上时,该建筑物可定性为第一类防雷建筑;②当第一类防雷建筑区间面积占总面积的30%以下,且第二类防雷建筑区间面积占总面积30%及以上,或这两类防雷建筑区间的面积均小于总面积的30%,但两者面积之和大于30%时,可将其定性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③当第一、二类防雷建筑区间面积之和小于总面积的30%,且不可能遭受直雷击时,可确定该建筑物为第三类防建筑物。对第一、二类防雷建筑区间的防雷电感应和防雷电波入侵,应分别采取不同类别的防雷措施。

2.2 接闪器的注意事项

在建筑物防雷设计审核中,经常会发现塔楼的建筑裙房没有设避雷带或避雷网。因为宁夏深居内陆,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局部暴雨、洪涝等灾害性天气较为频繁,雷暴主要集中在南部六盘山东、西两侧,所以,可以根据雷暴的分布区域设计避雷带的明敷和暗敷。多雷区不主张将避雷带(网)暗装于玻璃瓦等建筑物面下,根据《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 21431—2008)第5.2.2.8条规定,高层建筑物不得设置暗敷避雷带,底层或多层不宜设置暗敷避雷带。在建筑物90°几何拐角处增设避雷针,可以增强防雷保护效果;突出建筑物面上的所有金属设备必须处于避雷装置的防护范围内,屋顶防雷网格尺寸应按照建筑物等级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尺寸、规格等,否则应与避雷带做等电位联结。第二、三类建筑物可以利用金属屋面作接闪器,并计算引下线的数量和间距。要根据房屋布局合理安置接闪器,让其尽可能远离室内电路和金属物件布置,尽可能垂直安装,以便可以安全、直接地接地。

3 防雷技术图纸审核

3.1 图纸审核方法

图纸审核时,应先提供的主要资料包括设计说明、基础防雷平面图、天面防雷平面图、立面图、防雷施工大样图、均压环接地系统设置图、等电位连接图和配电图等,然后根据审核流程逐项科学、严谨地进行技术审查。

3.2 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审核

3.2.1 外部防雷

外部防雷是由接闪器、引下线和完善的接地系统构成,它可以有效防护直击雷,因此,要认真审核接闪器。第一、二、三类建筑物的避雷网格分别按照5 m×5 m或6 m×4 m、10 m×10 m或12 m×8 m、20 m×20 m或24 m×16 m的距离设计,并在建筑物的女儿墙、屋角或屋脊等容易受到雷击的部位分别根据尺寸、位置等要求设置避雷带或避雷带与避雷针相结合的接闪器装置。对引下线的布局的审核包括引下线数量、材料、位置和间隔等。对接地装置的审核,主要是查看接地装置冲击阻值是否符合建筑物的规范要求,如果防雷接地、电气接地、防雷电感应接地、防静电接地共用同一接地时,要确定其接地阻值≤4 ?,并对接地装置的选择、材料、规格设置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的要求。

3.2.2 内部防雷

内部防雷主要是由屏蔽系统,等电位连接系统,浪涌保护器、雷电磁脉冲防护系统,供电系统构成。在设计有信息系统的建筑物时,要检查是否做屏蔽和等电位连接,同时,还应根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等要求,在室内有大量电子设备、弱电系统的建筑总电源器及其他过电压处设置浪涌保护器,并检查SPD的类型、安装情况、数量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而供电系统主要是查看其是否采用TN-s式,其他接地形式的共设或分设是否符合防雷安全需求等。内部防雷主要用于减小和防止雷电流在需防雷的空间内所产生的电磁效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内部防雷装置的应用较为普遍。

参考文献

[1]应冲雄.建筑物防雷设计审核中容易忽视的问题[J].气象,2005(11).

〔编辑:白洁〕

猜你喜欢

防雷建筑物设计
My Hometown
BUBA台灯设计
爆炸过后
有种设计叫而专
浅谈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防雷设计
高压送电线路防雷措施分析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火柴游戏
输电线路雷击跳闸分析和防雷措施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