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洗结合针康法对中风后痉挛状态的影响*
2014-11-26邢艳丽
关 莹,李 季,张 立,邢艳丽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目前,随着对中风病诊断、治疗水平的提高,临床中风病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据统计,我国中风病致残率高达80%,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与健康。尤其是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不但会引起患肢的疼痛,还可造成患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变形,影响患肢的康复,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痛苦。康复训练是帮助患者恢复功能的有效途径,但其中困扰康复医生和治疗师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痉挛。笔者针对此种现象采用中药外洗结合针康法治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康复医学科住院处于痉挛期的15~45天的中风病患者60例,年龄在35~75岁之间,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情况比较见表1、2。
表1 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方面的比较
表2 两组病例治疗前评分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两组病例在性别方面比较χ2=2.387,P >0.05;年龄方面比较 P >0.05;病情方面比较 χ2=2.513,P >0.05;病程方面比较 P >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由表2可以看出,两组病例改良 Ashworth 评分比较 χ2=0.32,P >0.05,改良 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入选、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符合中华神经病学会1995年《脑血管疾病分类及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均经头颅CT或MRI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入选病例标准:①年龄35~75岁;②病程在15~45天,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48 h;③上肢或/和下肢肌张力增高或痉挛严重患者。排除标准:①年龄>75岁者;②合并其他心、脑、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精神障碍患者;③伴有先天上肢或下肢畸形、关节挛缩患者;④其他由于外周神经损伤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⑤伴有失认症、失用症、失语症、视野缺损和智能障碍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仅接受针康法治疗,其治疗方法包括头穴丛刺长留针法和抗痉挛针法及常规康复训练。头穴丛刺长留针法,取穴:顶区(前顶透百会及其向左、右各1及2寸的平行线向后透刺,共5针)、顶前区(囟会透前顶及其向左、右各1及2寸的平行线向后透刺,共3针),采用28号1.5寸华佗牌毫针进行针刺,常规进针,刺至帽状腱膜下,深约40 mm,针后捻转,200次/min,捻转1 min左右,留针6~8 h,留针期间,开始每隔30 min捻转1次,重复两次,然后每隔2 h捻转1次,直至出针。抗痉挛针法,上肢:取肩髃、臂臑、天井、臑会、手三里、外关,下肢:髀关、血海、阳陵泉、悬钟、解溪、丘墟,以28号1.5~2寸的华佗牌针灸针进行针刺,在相应的穴位连接英迪KWD-808-Ⅱ型脉冲针灸治疗仪,应用疏密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2次,40 min/次。常规康复训练,以Bobath手法为主,联合作业疗法,有抑制上肢痉挛、手指屈曲痉挛、下肢痉挛肌踝背屈痉挛训练,每日1次,45 min/次;4周为一疗程。
2.2 观察组
在针康法治疗(具体治疗同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内协定方“中风康Ⅵ号”进行中药外洗。方药组成如下:当归、川芎、白芍、防己、木瓜、三七、乳香、没药、透骨草、桃仁、红花、川牛膝、桂枝、伸筋草、细辛、天麻、地龙、防风、鸡血藤、木通、丹参、杜仲。全部药材以纱布包好,置于盛有60℃ ~75℃热水的木桶中浸泡,当水呈现中药色,水温降至40℃ ~45℃后将患肢置于水中浸泡,或将浸泡好的药包置于不便于浸泡的肢体处局部热熨,每日1次,30 min/次;4周为一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前后均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定肌张力。0级:无肌张力增加;1级:轻微增加,表现为在抓握中被动屈或伸至最后有小的阻力;1+级:轻度增加,表现为在抓握至一半关节活动范围(ROM)以上有轻度阻力增加;2级:肌张力在大部分ROM中都有较大增加,但肢体被动运动容易;3级:肌张力明显增加,被动运动困难;4级:受累部分肢体强直性屈曲或伸直。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标准:100分为完全独立;75~95分为轻度依赖;50~75分为中度依赖;25~45分为重度依赖;25分以下为完全依赖。
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定。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显效:肌张力下降2级以上,或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提高40分以上;进步:肌张力下降1级以上,或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提高25分以上;无效:症状无改善,肌张力治疗前后无变化,或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在25分以下。
3.2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3.3 结果
3.3.1 改良 Ashworth评分情况比较 见表3。治疗前两组肌张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肌张力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χ2=4.26,P >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降低患者肌张力。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评分情况比较
3.3.2 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见表4。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运动功能评分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
注:与观察组比较,△P=0.0011。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30 35.00 ±13.97 74.63 ±6.50对照组 30 29.40 ±11.23 65.93 ±13.33△
3.3.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见表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s)
注:与观察组比较,△P=0.012。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30 31.00 ±13.86 76.83 ±7.82对照组 30 27.83 ±12.57 71.33 ±8.60△
3.3.4 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6。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临床疗效的比较上没有显著差别(P>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都有明显下降,但应用中药外洗结合针康法治疗中风后痉挛优于单纯应用针康法治疗。
表6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脑血管病所致的患肢痉挛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牵张反射增高所致,使低水平中枢控制的运动失去上位中枢的抑制而亢进产生的[2]。根据Brunnstrom提出的六阶段恢复理论[3],偏瘫患者发病2周后,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由弛缓性瘫痪转入痉挛性阶段,而且痉挛呈进行性加重。若此期积极进行抗痉挛治疗,患者的痉挛就会减轻,早期出现分离运动,最终达到协调运动。因此,在偏瘫的康复训练中,如何及时解除痉挛,降低过高的肌张力,成为中风病康复的关键所在。
针康法是一种针对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中医康复治疗新方法,将传统针灸治疗与现代康复技术有机结合,本研究采用抗痉挛针法结合Bobath技术改善中风后痉挛状态。在痉挛的肢体上针刺痉挛肌肉的拮抗肌,并接通电针,使痉挛的肌肉产生自主性收缩,平衡痉挛肌和拮抗肌的肌张力,从而缓解痉挛[4-9]。Bobath技术是利用反射性抑制模式(RIP)并改善体位反应以抑制共同运动和痉挛,使肌肉张力正常化以改善运动功能[10]。
中药外洗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将中药用热水浸泡后,利用蒸气熏蒸,再用药液淋洗、浸浴全身或局部患处治疗疾病的方法,属于中医的温热疗法之一,古称“淋拓”、“淋渫”、“淋洗”、“淋浴”。《黄帝内经》中有“热汤洗浴”、“烫熨”和“浴法”的记载,《五十二病方》中明确提出用中药煎煮的热药蒸汽熏蒸治疗疾病。中药外洗是通过热能因子疏通腠理致全身体表毛细血管网被充分扩张、开放,外周血容迅速增多,导致体内储血和内脏血液重新分布,进而促进全身血液大循环的同时促进了药物的渗透与吸收。本外洗方选取白芍、木瓜、川牛膝柔肝缓急;天麻、桂枝熄风止痉;伸筋草、透骨草、鸡血藤、川芎、杜仲以疏经通络、活血化瘀;丹参、当归养血和血通络;桃仁、红花、地龙、乳香、没药、三七增强通络之力;防风、防己、木通、细辛以祛风利水、通络止痛。全方共奏缓急舒筋、养血生津通络之效,达到了缓解痉挛、解除疼痛、减轻肿胀的目的。通过中药熏洗使血管扩张,促进局部乃至全身血液循环及淋巴液的循环,增加局部组织对药物的吸收,使局部肌肉韧带松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从而缓解痉挛。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药外洗疗法可有效的改善中风病患者的痉挛状态,与针康法共同运用可以更好地抑制痉挛,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单纯应用针康法更加有效。同时,患者接受中药外洗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评分改善明显,说明中药外洗即刻效应良好,提示可在患者康复训练前施以中药外洗疗法,使其关节挛缩缓解,肌肉放松,从而更好的配合其他康复治疗,减轻痛苦,提高临床疗效。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83
[2]王洪忠,许健鹏.实用中西医结合偏瘫康复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55-69
[3]Bohanon RW,Smith MB.Interrater reliability of a modified Ash -worth scale of muscle spasticity[J].Phys Ther,1987,67(2):206 -207
[4]冯丽娟,金荣疆,邢琳,等.针刺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1):81 -82
[5]Milanov IG.Mechanisms of baclofen action on spasticity[J].Acta Neurol Scand,1992,85(5):305 -310
[6]唐强.头穴丛刺与康复治疗的有机结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4):301 -303
[7]关莹,张立,邢艳丽,等.针康法对脑卒中后痉挛状态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4):325-327
[8]王桂华,关莹,马晓东.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7,35(4):41 -42
[9]关莹,邢艳丽.针刺配合康复改善偏瘫痉挛状态3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4):15 -16
[10]Bobath B.Adult hemiplegia:evaluation and treatment[M].London:William Heinemann Medical Book Ltd,1978:102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