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穴在肠癌术后胃肠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作用
2014-11-26韩旭,胡丹
韩 旭,胡 丹
(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沈阳110001;2.上海养志康复医院,上海201619)
肠癌是临床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术后常因麻醉作用,术中牵拉、创伤、腹腔炎症刺激、水电解质紊乱、术后长期卧床以及精神因素等导致胃肠功能受到抑制,引起胃肠功能暂时性麻痹状态,阻碍了肠道的恢复时间。因此尽早恢复胃肠运动功能,对肠癌术后全面康复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针灸会诊期间,通过对120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出现的胃肠运动功能紊乱进行回顾性分析,揭示特定穴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观察病例均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的120例患者。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按照会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特定穴组和红霉素组,各60例。两组病例的手术方法、病种、年龄、性别及伴随症状,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1.2 临床表现
患者术后无肛门排气、排便,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脘腹胀满、疼痛、恶心反酸、呃逆等伴随症状;全部患者需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中;查体:腹软,腹部膨隆,无肠型及蠕动波,无包块,叩诊多实音,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见表2。
表2 两组结直肠癌根治术后伴随症状比较 (例)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术前经结肠镜检查确诊为肠癌,行结直肠癌根治术者;②入选患者均在术后西医常规治疗4天后,仍无肛门排气、排便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脘腹胀满、疼痛、恶心反酸、呃逆等伴随症状;③每日胃液引流量约150~2 100 mL者;④排除麻痹性肠梗阻及绞窄性肠梗阻,其他消化道疾及合并心、肝、肾、血液系统等严重疾病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①禁食水及胃肠减压:所有患者术后均24 h禁食水,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②药物及肠外营养:术后给予常规抗感染,补充维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和肠外营养;③下床活动:嘱患者每日下床活动,切忌劳累。
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红霉素组给予注射用红霉素(大连美罗大药厂,批号:67130408)0.6 g日1次,20 ml/h静脉滴注,连续3天。特定穴组取穴:中脘、天枢、内关、公孙、足三里、上巨虚(除中脘外均取双侧)。随症加减:口干、口苦加阳陵泉;发热加曲池;呃逆加膻中。操作:患者取仰卧位,解开腹带,露出上肢及双膝,穴位皮肤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取0.30 mm×40 mm 毫针,直刺0.8~1.5寸,平补平泻待患者得气,以患者局部穴位出现酸麻胀感,或沿经脉出现传导感为佳。每10 min运针1次,留针30 min,出针后干棉球按压针孔。每日1次,治疗3天。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首次排气时间:嘱患者记录针刺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以小时为单位;②首次排便时间:记录首次肛门排便时间;③肠鸣音出现时间:记录第1次肠鸣音出现到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由专人负责每6 h记录1次;④首次进流食时间:记录术后拔出胃管并允许患者少量进流食时间。
3.2 疗效标准
治愈:已排气、排便,腹胀、腹痛及伴随症状消失,可少量饮水或进流食,胃管拔除,肠鸣音不低于5次/min,立位腹平片无液气平面;显效:已排气或排便,伴随症状部分缓解,可闻及肠鸣音但仍低于5次/min,立位腹平片仍有少量液气平面;无效:未排气、排便,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
3.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包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非参数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各组患者治疗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由表3可见,首次肠鸣音出现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流食时间,特定穴组与红霉素组比较,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特定穴组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上优于红霉素组。
表3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3.4.2 各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4可见,总有效率特定穴组为96.67%,红霉素组88.3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体会
中医认为,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紊乱病位在胃肠,与肝、脾等脏腑有关。手术损伤了脾胃脉络,扰乱气机在体内的正常运行,耗气伤血,导致中焦受阻,脾胃气机升降失司,肠失传化,而致腑气壅塞不畅而发病。气血津液亏虚、脾胃虚弱失于健运为本,气滞血瘀、腑气不通为标而致的虚实夹杂症候。本研究选用了对胃肠运动功能恢复具有独特作用的6个特定穴:足三里、胃经的合穴、下合穴。《针灸甲乙经》卷八有云:“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也。”四总穴歌的“肚腹三里留”也阐明了足三里为脾胃病的首选穴位;上巨虚、天枢作为大肠经的下合穴、募穴,具有通调肠腑、涩肠止泻、理气通便之功;中脘,胃之募穴,在腑为腑会,是脾胃生化输布的枢纽、营卫气血之源,中脘穴具有补中气、理中焦、化滞和中之功;内关、公孙,两者均为八脉交会穴,又同为心包经与脾经的络穴[1],内关以清泄心胸郁热,使水逆之气下行为主,公孙以调理脾胃、升举清阳为要,内关专走上焦,公孙专行下焦,二穴合用,直通上下,理气健脾、宽中消积之功益彰。诸穴共奏健脾益气、通腑降逆、除痞泄满、行气活血之功[2]。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具有特定的称号,不仅具备一般腧穴的主治特性,还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同时特定穴又是经气汇集更集中的地方。有学者采用旋转方法建立家兔胃节律紊乱模型,发现足三里对胃节律紊乱模型的血清及胃窦组织中5-羟色胺、胃泌素含量的调整效应优于非特定穴条口[3]。还有学者通过对皮生长因子(EGF)、一氧化氮(NO)、胃泌素(GAS)的观察,发现电针足三里配伍中脘对胃黏膜损伤修复作用优于其他电针组[4]。羊燕群等研究证明针刺特定穴足三里对FD的治疗有确切的改善胃排空、提高摄食量及体重的作用,并发现针刺足三里具有恢复FD大鼠的血清Molitin水平、ghrelin水平的作用[5]。临床研究也有显示,针刺胃肠经特定穴能有效的改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浆胃动素MTL浓度,其中以动力紊乱样消化不良型疗效显著[6]。诸多研究证明针刺特定穴能有效的调节胃电节律紊乱,加强胃动力,促进胃动素的分泌,同时对胃肠黏膜也有明确的防御和修复作用。本研究亦证明,针刺特定穴对于结直肠癌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的各项恢复时间、疗效不仅显著优于红霉素组,同时不存在药物副作用。作为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恢复的治疗手段,从患者的个人体质、术后反应、对于红霉素副作用的耐受情况来看,针灸在中医辨证论证的基础上,通过针刺手法的补泻运用,调整机体的盛衰状态,能更好的与机体需求相适应,故针刺特定穴在肠癌术后胃肠运动功能恢复中优于红霉素组。
[1]战文翔,刘春波,李红,等.中脘穴的古今应用与研究[J].针刺研究,2006,31(5):311
[2]钟鸿,武哲丽.内关公孙穴应用及其机理研究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5,23(2):346
[3]张安莉,陈日新,康明非,等.针刺调整旋转法实验性家兔5-轻色胺、胃泌素的研究[J].中国针灸,1997(5):299
[4]王灵.电针足三里、中脘对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NO、GAS、EGF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7):59
[5]羊燕群,候陈凤,彭丹,等.针刺足三里对FD胃排空及血清Motilin和 Ghrelin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4):881
[6]王勇,陆智慧.针刺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65例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