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祖国的感谢

2014-11-26李显坤

辽河 2014年11期
关键词:法国

李显坤

不期而遇先贤祠。那时我的表情,一准就像突然见到了久闻其名,内心仰慕,无缘得见的一位名人。这样的场所,相对于一般的游客,因为时间紧,景点多,购物忙,想必会感觉与己无关紧要。当然,社会制度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也会在判断中起一定的作用。

可它在法兰西人的心中,的确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精神的象征。

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左岸,名闻遐迩,享誉世界,艺术家和文化人都爱聚集在这个精神家园里,所以这里一向有“法国文化摇篮”之称。然而,在全球商业大潮的席卷下,似乎文化终将抵挡不住金钱的侵袭了,许多书店、画廊、咖啡馆都因此而无法生存。为了捍卫左岸,抗拒服装名店、香水名店等的入侵,原有的店主们不惜发动了一起“左岸抗争”行动,自觉保卫这个人文荟萃的心脏地带。巴黎市政厅不忍这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线受损,也积极加入了拯救行动,投入了大量资金,效果虽不能彻底改观,作用一时也还不可小觑。这样的地方是不能不前往一看的,昨晚乘船在塞纳河上观巴黎夜景,导游就刻意多介绍了几句。我们就是在这种急迫的心态下进入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的。

下午,我们几位相得之人结伴,过得一座百年大桥后,一路缓行,四处浏览,纯是在不经意之间走到了先贤祠(le Pantheon)的门前。这绝非是对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凯旋门、埃佛尔铁塔等处一样的刻意安排。遇见虽有偶然性,但却欢心地来到了内心里早已占有神圣一隅的处所。毕竟思想准备不充分,最初的感觉,难免有些许的失落。体量和壮观程度上,先贤祠无法与巴黎圣母院相比,西斜的阳光下,淡灰色的身躯孤零零的栖身于一个狭小的广场里。在近旁古老的巴黎大学衬托下,空气中弥漫着一缕静穆的气氛。周围是稀稀落落的行人,门前无人扎堆,想进去的人,径直就进去了。

这个“祠”字,是中国人根据其功能性以及便于理解,在翻译时专门赋予的。杭州西湖小瀛洲上也有先贤祠,国内其它名胜之处,也常见其名,但在规模和彰显的对象方面,都不能与巴黎的先贤祠等量齐观。更多的时候,面对着巴黎的先贤祠,我们的内心里难免会与唐代凌烟阁、清代紫光阁做一番比较,也是大为不同的。我国古代这类建筑里,通常悬挂着画像,大多只与军功相关联。自汉代起,中国的皇帝们就遵奉着无军功不封侯的通例。两千多年下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遗憾,使多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者仰天长叹。试举一例,早于先贤祠建设的1100年前,时在我国唐代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还有六年就将辞世的唐太宗,出于“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的目的,兼之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时常前往缅怀。讲究之处就在于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在这样的诱惑下,连体弱多病的一介书生李贺的心目中,所思所叹的也只能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先贤祠建成于1791年,这是一所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

十八世纪中叶,法国国王路易十五(1715--1774年)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人们的规劝,他却说了一句混账透顶却又举世无双的话:“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1744年,在梅斯的路易十五染上了一场重疾。病中,内心十分惧怕而不是为此前所作所为表示忏悔的他许了一个愿,如果此番能够痊愈,一定新建一座教堂。大病初愈后,益发深信这依靠巴黎的保护神圣吉纳维夫庇佑的他,开始着手在首都巴黎塞纳河南岸的圣·吉妮雄耶高地上,为这位圣女建造一座雄伟的神殿。

但此项工程注定了不能一帆风顺。1758奠基后,首先便遭遇了极大的财政困难,不得不停工,延至1789年才彻底完成。竣工一年后便恰逢法国大革命(1789—1794年)爆发,在如火如荼的形势下,不管洪水滔天的前人真给后人蓄积了滔天洪水,路易十六全家很快就被杀了头,旧制度也被无情涤荡。一时间,在失控了的惯性作用下,亢奋而失去节制的人们,更是到处杀教士、毁教堂,甚至连感念无数代的圣吉纳维夫的骨灰都一股脑儿地抛进了塞纳河。幸运的是,这座还未成为教堂的宏伟建筑,却并未被捣毁。制宪会议于1791年,将其收归为国有,宣布脱离宗教,改为了埋葬“伟大的法国人”的祠堂——先贤祠。庄严地安葬了伏尔泰、卢梭以及其他革命先贤伟人,以鼓舞民众,集聚民气。一座宗教建筑,就这样顿然成为了新时代的革命圣地。后来随着政权的更迭,又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几次反复,1814年到1830年间,又归还于教会。直到第三共和国时期(1870--1940年),从安葬大文豪雨果开始,再度成为国家名人祠堂,保持至今。

这在我们中国人眼中也许有些怪异。欧洲的教堂本来就建有地下室,这是可以作为安葬圣人的墓室兼用的。中国没有这样的传统,我去过的明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地宫,墓室由五个极其高大宽敞的石筑殿堂联结组成,从进口到后墙长87米,前、中、后三殿和左右配殿有五重雕刻精美的石门。但这是单一的陵墓,是帝王“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的体现。在法国,教堂之下建墓室的传统,可追溯到公元507年国王克洛维斯皈依基督教之时,克洛维斯国王在修建教堂之初,就曾预留了将来安葬自己和王后的墓室。

为了体现庄严肃穆,先贤祠完全模仿了罗马万神殿的建筑风格,所以亦被称之为“巴黎万神殿”。整体设计为等臂十字架式,使之有了种回归古典庄严神圣的美感。带有科林斯式支柱的雄伟门廊,更助其神威。正面门廊由22根大圆柱构成。主建筑长110米,宽84米,高83米,还有一个大致同样大小的地下室。

与国内常见纪念性建筑最为不同之处在于,先贤祠的门楣上并未写着永垂不朽等字样,而是镌刻着:“伟人们,祖国感谢你们”。虽然感谢祖国是必须的,祖国何尝不应感谢这些使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伟人们呢?我感觉,这绝对是句不朽之言,而非空洞的说教,因此才最能打动人心,也最能凝聚人心,激发起国民们对祖国的忠诚。在这句不朽之言的上方,站立着代表“祖国”的女神,正把花冠分赠(也可视为加冕)给左右的伟人。“自由”和“历史”分坐两边。法国人在笃信天赋人权的前提下,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宁可把一些权力交付于非具象的神,也不赋予世俗的权力机构,又一次形象地诠释了立国理念。

历史不能随意取舍,精神无法刻意发扬。

本堂与侧廊之间的上部设计一反传统基督教教堂的作法,不用拱顶,而用带帆拱的扁平穹顶。中央穹顶最为突出,有三重结构。内层穹顶上开圆洞,空间直达中层穹窿,其顶离地近70米。1849年,物理学家傅科利用从穹顶上悬下的摆锤,完成了著名的证明地球自转的实验。

先贤祠中的艺术装饰非常美观,穹顶上的大型壁画是名画家安托万·格罗特创作的。1830年“七月革命”之后,绘画的主题改变,先贤祠彰显了“纯粹的爱国与民族”特征,凸显了表里如一的韧性。

从圣洁纳维夫背后的阶梯可下到地下室,那里就是葬着众多的伟人们之处。分有几条巷道,巷道的两侧,铁栅栏门紧锁着间间墓室。墓室均不大,约有一间车库大小,正面靠墙长度可以安放一具棺木,左右两侧各有安放三具棺木的长度。由于棺木重叠安放,每间墓室可以安葬多位伟人,多是二人一室、四人一室。有一间墓室竟安葬了十三位伟人。但有些墓室是空着的,留待今后的入葬者。

我们所熟知的居里夫妇的墓室,由于他们的石棺重叠安放,虽还有另外一位先贤在内,但整个墓室仍然显得空空荡荡的。

看来,法国人对于入葬者的选择非常严格,甚至于苛刻,真正是宁缺毋滥。否则,必将会失之于宽,那还了得,再多建几座先贤祠也还是不够用的。

至今,只有伏尔泰、卢梭、维克多·雨果、爱弥尔·左拉、柏辽兹、居里夫妇和大仲马等72位对法兰西做出非凡贡献的人才享有这一殊荣,其中仅有11位政治家。这里,可没人给你讲什么行政级别,拥有的财富,五花八门的虚头衔。

这就导致中国人一时不能理解的现象出现了。许多人亦是伟人和有重大成就者,诸如巴尔扎克、莫泊桑、笛卡尔等辈,都享誉于世界,至今仍不得入其门。可也别妄自尊大,即便有幸入室的伟人,通常也很难占据一个宽敞的位置。

在这方面,伏尔泰与卢梭可谓备极殊荣。

这两位思想家不但安葬在整个地宫的最中心、最显赫的位置,而且还各自享有一个偌大的墓室,棺木高大、精美。在当时的革命年代,法兰西人对启蒙思想巨匠的尊崇无以复加,因此两人享此殊荣,并不令人感觉奇怪。但卢梭恰巧与伏尔泰面对面,倒真像是一个历史的玩笑:两个生前的论敌,死后依然近距离地长相对视。置身于这般的场景,想象着左翼、平等、革命与右翼、自由、渐进,却永日相对,一时仿佛触摸到了法兰西民族最深处矛盾又和谐的灵魂。

伏尔泰的棺木前面耸立着他的全身雕像,右手捏着鹅毛笔,左手拿着一卷纸,昂首目视星光灿烂的夜空,似乎是在写作的间隙中做着深邃之思。棺木上镌刻着金字:“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他拓展了人类精神,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伏尔泰因讽刺封建专制而两度被投巴士底狱。他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但同时又强调宗教对统治人民的不可或缺,极端地号召:“即使没有上帝,也应该造一个”。出生自贵族的伏尔泰对平民又十分鄙视,认为他们只能干粗活,不能思考,“当庶民都思考时,那一切都完了”。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应批判地继承。人们如此高调地纪念他是因为他在反封建的启蒙运动中作出的巨大贡献。他所强调的精神应该是自由的,点燃了法国这柄伟大的火炬。正是基于这样的理想,经他所号召的人们,一举冲破了中世纪的宗教桎梏。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理想,适时催生了法国大革命。更是秉承这样的理想,带动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卢梭一切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自然法则理论。为师法自然,他的棺木外形被设计成为乡村小寺庙模样。从正面看,卢梭在政治民主方面的著述,成为了法国大革命中激进的雅各宾派的理论向导。庙门微微开启,从门缝里伸出一只手来,手中同样擎着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象征着卢梭的思想同样点燃了革命的燎原烈火。卢梭是文学家、音乐家、教育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但人们今天所熟知的,主要还是他的社会契约和主权在民思想,这些思想成为了法兰西共和国的立国思想,也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立国思想。大革命时期重要的领袖罗伯斯庇尔不能自抑,满腔热情地推崇他为大革命的导师,为此,专门下令将他的遗体,以隆重仪式移葬先贤祠。

但卢梭有着过于丰富而略显病态的爱情生活,晚年时在巴黎离群索居,《忏悔录》即完稿于此。但这些统统不能妨碍人们,甚至是人中之杰对他的崇拜。歌德和席勒都是他忠实的崇拜者。康德因读他的作品而为之神往,说他“使我的双目重见光明”。托尔斯泰自少年时,便在颈项间悬挂着他的肖像纪念章。

离这二人不远处,便安息着维克多·雨果,十九世纪法兰西最负盛名的文豪,一个曾因反抗专制而流落他乡的斗士。辞世后,法兰西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入葬先贤祠的前一天,他的遗体专门在凯旋门下停灵一夜。种种一切均像极了他的室友,恰巧也是一位作家的左拉。不知这是否就是法兰西人眼中雨果、左拉与巴尔扎克、莫泊桑的不同。

1964年12月16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兰西抵抗运动的杰出领导人让·穆兰的遗体迁入先贤祠,法国政府为此举行了隆重的迁葬仪式。时任文化部长的著名作家马尔罗主持了这一仪式,并发表了感人肺腑的演说。32年后的1996年12月,马尔罗本人的遗体也进入了先贤祠,有幸成为继雨果和左拉之后,安卧在这座圣殿之中的第三位文学家。

其后就是中国读者非常熟悉的历史小说家大仲马,其骨骸2002年从老家的坟茔中迁出,迁葬第二十四号墓室,与雨果和左拉同处。这时距他去世已经一百三十年了。可许多人还是对他的迁入不满。因为大仲马的文学地位虽然较为崇高,却属于通俗文学,加之大仲马的私生活也不太检点——小仲马被他称之为自己平生最杰出的作品,也只不过是他的三个非婚生子之一。虽然如此,主持仪式的希拉克总统依然动情地说:“今天,亚历山大·大仲马将不再孤单,人民大众的美好记忆和幻想将永远伴随着他”。

当然,这般神圣的地方,科学家也理当有一席之地。居里夫妇之外,还有数学家拉格朗日等人。一样俭朴的墓室、简单的介绍,一如他们平实无华的品质。

居里夫人这位波兰籍法国科学家,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人,而且是在两个不同的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她一生共获得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荣誉头衔,生前已闻名天下。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到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对荣誉有着这样清醒认识的居里夫人,辞世61年后得入先贤祠,完全是法兰西人民对其卓越贡献及高尚品格肯定。

似乎是一种定例,这些伟人们,往往都是逝世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能得以迁葬先贤祠。这就等于明确地布告于天下了,只有那些真正经得起历史反复检验的人,才有资格长眠于此。如此的严格和慎重就是要告诉法国的下一代,应该提倡何种精神,尊崇什么样的人。

是的,历史需要时间,才能有更为公正的评价。中国先贤挂在嘴边的“隔代史,当代志”,其实就是对这一问题有尺度的把握。

先贤祠在建立之始,还立有这样一条铁律,凡经不住历史检验者,一旦发现问题,便不能在此入土为安,会被毫不宽容地“请出去”。法国大革命中第一个匆匆入葬先贤祠的革命党人奥诺雷·米拉博,人们在1793年时发现,他曾经从国王那里收受过巨额钱财,他的灵柩便很快被移走了。

法兰西有着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能够代表着这样历史文化的伟人,自然是群星璀璨。谁能说这已入葬的七十二人,便是最耀眼光灿的明星呢?但他却能够把不够伟大的人拒之门外,先贤祠独一无二的魅力,或许就在这里。

始建于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先贤祠里,真正与之有关的伟人,至今就只剩下伏尔泰和卢梭了,而且严格意义上讲,他们两人跟法国大革命的关系,也只是精神上思想上的关系,在大革命爆发前,两人均已离世。

法国伟人的标准,不仅仅是有卓越的艺术建树,更重要的是他对国家民族的思想贡献。雨果和左拉墓室前的文字介绍,主要讲的也是他们反对专制、争取自由的斗争,而不是他们的文学建树。巴尔扎克之外,还有许许多多我们熟悉的名人,包括那些获得诺贝尔奖者,名字也没有镌刻到这里,而一些在文学艺术上建树不算很大的作家、艺术家却又入葬这里,只因为他们是思想和精神的巨人。就像鲁迅先生和徐志摩相比,在读者的心目中也许知名度不相上下,但就思想和精神而言,重量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但学者和军人似乎更多一些。但若在中国,似乎应该是个问题,自古至今,中国的文武官员们一般都兼有文化和官场身份。秦代大将蒙恬,名下有发明毛笔一笔账,不期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了;立志直捣黄龙府的岳飞,一曲《满江红》激励了无数书生投笔从戎。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法国当代历届政府的主要领导人,身后没有一个葬入先贤祠。戴高乐将军可以说是法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2005年,法国国家两次举行了“法国十大伟人榜”的评选,戴高乐以极高的票数当选为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在许多人看来,戴高乐是当之无愧应该入葬先贤祠的。可戴高乐本人很早就对后事做了安排,表示身后要与他的那位因患病而不幸早亡的爱女安娜葬在一起,而且他还明确表示身后拒绝任何荣誉称号和勋章。所以在他去世之后,出于对其本人意愿的尊重,至今也未有人提议把他的遗骨迁入先贤祠。备受国人尊崇的戴高乐将军,依然长眠在乡间,那是一座简朴的墓穴,墓前也仅有一块石碑而已。

还可举一位举世无双的拿破仑,他曾为法兰西共和国带来了无尚荣耀,法兰西共和国人民也始终爱戴这位法兰西战士。因诸多原因,他也未归葬先贤祠。1840年12月他的遗体运抵巴黎后,灵柩通过凯旋门,安葬在与先贤祠同在塞纳河南岸的荣军院里。这是遵循了他曾留下的遗嘱:“我愿我的身体躺在塞纳河畔,躺在我如此热爱过的法国人民中间”。90万巴黎市民冒着严寒迎接他。而在多年后,拿破仑也赢得了对手的尊敬。1855年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维多利亚女王携王储(即后来的爱德华七世)到了荣军院,女王让王子在“伟大的拿破仑”墓前下跪。

今年2月19日,法国《费加罗报》网站发布了一则报道, 奥朗德总统将于21日宣布四名二战时期的国家英雄入葬先贤祠。他们是日耳曼妮·提永、热内维尔瓦·安东尼奥·戴高乐、皮埃尔·布罗索赖特和让·在。这个决定突然的令人愕然,却让全法国都感满意,尤其是左派的政党。前三位都是二战时法国抵抗组织的领导人。日耳曼妮·提永2008年去世,享年100岁,是一名人种学家,参与了20世纪各种各样的社会抗争活动,从二战时期的抵抗组织,到后来的阿尔及利亚战争,都有她的身影。二战时期,在巴黎人类博物馆工作的她创建了巴黎第一个反纳粹德国地下组织,在战争中,他们帮助许多法国战俘逃脱法西斯魔掌。1942年,因被告发而遭逮捕,和她的母亲一起押送至德国的拉文斯布吕克妇女集中营,直至1945年解放后才重获自由。在被俘期间,用笔记录了集中营的生活,她写到:微笑是抗争的一种方式。她的书在1946年出版,取名为《拉文斯布吕克》。热内维尔瓦·安东尼奥·戴高乐是法国前总统戴高乐的侄女,在1944年曾因参与抵抗活动被纳粹德国逮捕,于2002年2月14日去世。皮埃尔·布罗索赖特,是一名法国共产党记者,曾参与抵抗纳粹活动,在1944年去世。而最后一位让·在是当年法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之一,曾担任法国教育部部长,于1944年6月20日被民兵刺杀。

虽然又过了数月,至今仍未见宣布,我宁愿相信,这应该是在反复检验的程序中。

即将跨出地宫的那一刻,我突然体悟到,先贤祠中这样的安排,营造了肃穆的氛围,却并未使人有进入明十三陵后周身丝丝寒意的感觉。在这里,并不会使人对墓室、棺柩感觉些许可怖。眼望着名人照片,熟悉得犹如相隔数日的朋友,让人有不由自主地亲近的萌动。

先贤祠的一面墙壁上,也兼有美国越战纪念碑的部分功能,其上还镌刻着很多无名爱国者的名字,也不乏一战、二战中为国捐躯的烈士的英名。其中一战共560名,二战共197名。毫无例外,这些都是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作家的名单。《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当然就在其中。两次世界大战中为国捐躯的英雄何止成千上万,为什么这里只有作家呢?而且他们大多数人的事迹,或者作品并不为世人所知,故而简单到既没有华丽的言词,也没有传奇的经历,只有描了金的姓名。大概法国人一直把作家看作是“个体的思想者”,这样更能够象征一种对个人思想实践的尊重吧!一切推动了历史进步的人们,都值得世人的崇敬,所以他们的整体精神才会被后人镌刻在这民族的圣殿中了。而许多同时代的权贵富豪,富则富矣,贵则贵矣,最终也不过是一抔黄土,杳无听闻。

尊重先贤,是一个民族所应有的高贵品质。法兰西人因这些先贤而光荣,而这些先贤又何尝不自豪生于斯葬于斯,在这片崇尚感谢伟人的伟大国度的土地上呢?

2006年,正是我于深秋走进先贤祠的前后,中央电视台拍摄了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关于法国的历史,做如此评价:“法国对思想、文化的尊崇早已浸润了人们的灵魂,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先贤祠便是这样一颗法兰西文化和精神的心脏。只有来过这里之后,你也才能受此强烈的感染,使心灵震颤,深刻体会到郁达夫在悼念鲁迅先生时所说的:“没有英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一群可怜的生物群体,而有了英雄人物却不知道崇拜和爱戴的民族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的全部含义。

这样的先贤祠,矗立于蓝天白云之下,有千秋凛然的气度。

猜你喜欢

法国
莫奈《睡莲》[法国]
城堡节——法国
法国本土为什么会有96个省?
没有高层建筑的法国首都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法国浪漫之旅(二)
法国紧急搜捕连环杀手
法国阅兵消防员最受欢迎
法国凯乐美我涂我画